分享本门一些习武心得,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有识之士,多多参与,提出宝贵意见!
太极推手练的是“太极拳理”上身,“靠“认门”和“捣隙”来完成;“认门”确定瞬间攻击线路,“捣隙”确定瞬间攻击点。由于对抗中的“认门”和“捣隙”是动态的,并且“认门”是“观”,“捣隙”是“行”,
所以推手对抗中,对抗双方是“观”中有“行”,“行”中有“观”,进而体现出的是对抗中的“招中生招”。
另外,不论是攻击线路(认门)还是攻击点(捣隙),都离不开“距离”的判断,所以,太极推手还训练对抗中的“距离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法”。“眼法”是“认门”和“捣隙”的基础
所以说:太极推手是训练“太极拳理上身”,靠“认门”,“捣隙”还有“眼法”的训练来完成。
“认门”和“捣隙”是显现的,属阳;眼法是隐性的,属阴。大多数古拳谱把眼法训练暗含在“认门”和“捣隙”的训练当中。
会“认敌门”和会“捣敌隙”,定会“守己门”和“防敌捣己隙”,毋需怀疑,太极推手的训练就是这样:在训练进攻的同时,也同时训练了防守。
“认门”分认“对门”和懂“己门”。要想认好“对门”,懂好“己门”,就离不开“知形”和“懂劲”。
这里边的“知形”是指瞬间察觉对手“拳势”的能力,和知晓对手“拳势之所趋”的能力。
“懂劲”强调的是“懂”对门的劲路。但这个懂,和“知形”不同,这个“懂”靠的是“听劲”来获取。
达到了“知形”和“懂劲”的境界,就可以“会看”老拳架了。为什么只有老拳架可以“会看”,因为大多数新拳架没有“劲路”。
(懂对手的“劲路”的前提条件是明自身的“劲路”。)
“懂劲”和“知形”的目的是察觉对方的“拳势”,察觉了对方的拳势,才能判断出对方的“漏形”,捕捉到对方的“漏形”,就到了我们所说的“认门”和“捣隙”阶段了
为使得敌方“漏形”,应该让敌方“出招”,“出招”必“形”败,形败使得我方清楚“认门”。出现“认门”必行“捣隙”,
而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八字法则,是为完成“认门”和“捣隙”训练而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八字法则不是训练目的。(不考虑技击,只为养生者除外)。
太极拳五行八法中的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和鹏捋挤按,採趔肘靠,属于训练太极推手的各式劲法和步法,这个五行八法,也是为了完成“认门”和“捣隙”而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不是训练目的。
换句话说:不懂“认门”和“捣隙”,就不懂五行八法在实战中的应用。不懂“认门”和“捣隙”,八字法则就失去了习练的目的。
“认门”和“捣隙”是太极拳拳理中的基础和核心,想让太极拳的技击功夫上身,必须让太极拳拳理上身,而懂“认门”和“捣隙”,是实现太极拳理上身的唯一途径。只要掌握其训练方法,持之以恒,定会达到拳由心发,收放自如的高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