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1999年
其實現在Internet炒得那麼熱也並非壞事,起碼讓很大一部分玩音響的人分流到了玩電腦。十年八年前玩音響的人很多,要碰到音響發燒友是就像現在碰到網友那麼容易。以前有張CD叫《Round up》的,封面是個騎著馬的牛仔,俗稱《萬寶路》,玩音響的人幾乎手一張,就像現在《Red Alert》游戲光盤那麼普遍。每天就在聽《萬寶路》CD裡面的馬叫啊,牛叫啊,從左邊音箱跑到右邊音箱,又從右邊跑到左邊,最後聽到那一聲遠去的馬叫好像不夠深遠,還沒有穿出自己家牆壁到鄰居家去,便趕緊把音箱往後逆時針挪動半寸,再回去“皇帝位”聽聽效果改善了沒有,不行則再順時針挪動半寸,再坐回座位上聽,如此反復聆聽直到那聲馬叫跑到鄰居家為止。因為要反復對比,所以便會把某一段一分鍾左右的錄音反復放了十幾次,搞到鄰居大為疑惑,難道隔壁養了匹馬?怎麼整個晚上都在叫啊?不過家裡人就慘了,每天得聽馬叫十幾次。這種發燒程度為低燒。
至於中燒的發燒友,一去他家裡就知道他是中燒友。因為一進中燒友的家,必然會看見他們“家徒四壁”:基本上中燒友的家,除了擺放音響是不會擺放其它家具的,因為家具會嚴重影響音質。而牆上呢,會掛一些很古怪形狀的物體,問之才知道是吸引材料。造型丑不丑沒關系,最緊要吸音效果要好,聲音不會產生駐波,那匹馬該跑到隔壁去就一定要跑到隔壁去,絕對不能彈回來。不過中燒友一般不會聽《萬寶路》的馬叫了,聽馬叫是初燒友的事,是初哥的標志,中燒友絕對不會去聽的。再看中燒友的家的音響器材,雖然價值不菲,但基本上是打開了機蓋的,因為一來要看機內的元件夠不夠“補”,“補”是補品的意思,指材料很高檔的元件;二來要給機器散熱,因為盡管那些名貴的機器經名師設計絕對散熱良好,但還是覺得揭開蓋子心理舒服些,也覺得音質好些。
至於揭蓋子這等幼稚的玩藝,高燒友是不屑一顧的。去到高燒友的家,千萬不能亂說話,因為那些音響的牌子都是一些你叫不出的意大利牌子,意大利的牌子一般比較難念,你一念錯可就露馬腳了,顯得自己沒見識。再看高燒友的音箱,你一般都會很驚訝怎麼都那麼小,跟電腦音箱似的。因為在你印象裡,音箱越大低音越好,怎麼這那麼貴的音箱這麼小呢?不是比金磚還貴嗎?忍不住去掂掂音箱的重量,哇,好沉,差點脫手掉了下來。再看音箱背後,嘶——,倒抽一口涼氣,那音箱線居然像手臂那麼粗!這麼粗幹嘛,難道要通10萬伏高壓啊?順著音箱線看到中間,還接著個盒子,不知是用來幹嗎的。看著你驚訝的表情,高燒友故意輕描淡寫地說,“這線我買得很超值,才2萬元一對。”哇,線都兩萬元,那這套音響豈不……不敢問了,免得見笑,趕緊坐下來聽音樂。不過聽音樂時,最好高燒友的太太不要在家,要不肯定黑口黑臉的沒好臉色看,因為高燒友把全部收入都拿來買音響了,無一例外地引起老婆的極大不滿,見你一起聽音響,沒准把你當成了教唆犯。
Internet的出現,很大程度分化了發燒友陣營。我認識很多以前玩音響玩得很瘋的朋友,都轉玩Internet了。“叫我關了電腦去聽一兩個小時音響,現在沒可能了”,一位資深發燒友程一中說。“音響是付出,是消遣,而上網是學習,是獲得,太有區別了。”當然,最大的區別是,上網可省多了,一部頂級的電腦,也就一萬多,而音響?有時買條線都不夠。
當年的好時光啊。記得每次泡電器城,一定能聽到三首所謂試音歌之一:黃鶯鶯的《葬心》,蔡琴的《不了情》,老鷹的《Hotel California》
期盼著下回感個小冒啥的,以便加入溫暖的發燒友行列,卻沒想原來是此燒非彼燒···

逸立 寫道: |
期盼著下回感個小冒啥的,以便加入溫暖的發燒友行列,卻沒想原來是此燒非彼燒···
|
明年元月一號去北極
。
。
。
。
。
。
。
。
。
。
。
。
和熊游一下水,然後不換衣服跑回素裡。估計你就能小燒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