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以过百岁高龄辞世,中国真正嘅知识分子应该绝种。杨绛德高望重到可以称之为先生,在世嘅女士并无其他人,仲唔係消失的国宝?佢如何德高望重?有冇睇佢写嘅、非常恐怖嘅《我们仨》。说其恐怖,係因为内容直情係中国知识分子惨绝人寰嘅故事,浪费生命嘅写照。但係杨绛写出来嘅文字平平淡淡,没有半咝感觉,更何况一点仇恨,彷彿是道出一个虚构故事,但其实是自己几十年亲身经历。面对绵绵不绝嘅困境,贫病批鬥交煎,到晚年丈夫女儿先後离去,还可以淡然写本书记录三人生活,无仇无恨,道行之高,只有真正读书人世外之心才可达到。
凡事没有如果,如果钱锺书杨绛留在牛津没有回国,会否变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没有回国,毋须花时间译毛选,毋须浪费精神在宋诗,成就会否更高?没有回国,《管锥篇》就不用以艰深文言文写成,避过红衞兵毁灭,今日会否成为一本文字显浅易读嘅鉅著?不过杨绛没有後悔回国,不想做二等公民,宁愿做一等蚁民。知识分子,书中训话,係唔可以苟且生存。
廿一世纪,见到咁多案例,读书切忌半桶水。一係,你就要读到钱锺书杨绛嘅级数,书中自有一片天,无惧世情险恶,内心充实就天下无敌,一张枱一张凳就可以过一生。又或者,你要早早脱离读书行列,去发展自己兴趣为事业,好似Facebook、Apple一样。读到半桶水,硕士博士,出嚟又係搵份工,返工等放工,自觉大才小用,为口奔驰。
最弊为咗读书欠下一笔债,清还完毕,已是十年身。到头来,有读书人嘅头巾气,冇知识分子向内心找寻世界嘅道行,过着俗世要求嘅生活,唔使104岁,你34岁已经觉得命太长。
如果唔系铺天盖地噶新闻,我唔会知道杨绛,只知道钱先生
翻查杨先生噶生平,不得不佩服佢
学者难当啊
目前,这些也酸遂了杨先生的愿望,没有隆重治丧,只有世人的唏嘘感概。
后一项,总也是免不了的。
想当初,钱老先生生前访港,金庸先生是一直站立在旁,自认为,在钱老先生面前,无坐席。
记得,金庸好像还自谑为“钱钟书门下走狗”(记不清是不是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