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西渐 _BBCODE_WROTE: |
嗯, 你挺有趣的.
回答你关于 "达源饮" 的问题有些压力,
当时是有考虑使用类似的一些中药, 不期望治疗价值, 但求预防, 但实际效果如何, 我没有做过深入探讨研究统计, 不好说呢.
|
因为 SARS 期间,香港的一位女医生,因为频繁与病人接触,最后自身染症不治。这是位年轻女士,名字忘了,她是基督教徒,网文哀悼其与其先夫有彩虹之约。
后来看到有些议论文章说,香港医护人员防护不足,不象大陆医护人员每天上场前都有喝中药汤打底,以增强抵抗。
几年后,看到电影《大明劫》,战争惨烈,民间军队皆染瘟疫,“达源饮”的发现发明者吴又可竭力救治,在过程中悟出有效方法。而影片里,就算忠臣奋力救国,而大明确躲不过气数已尽。影片结尾,是一位日本歌手演唱片尾曲,不标准甚至有些怪异的汉语演唱,显得异常地苍凉、绝望。
那位医生吴又可逃离战区后,写下《瘟疫论》,片尾说明介绍,其中的药方“达源饮”在后来,也就是当今的非典治疗中,起到了有效的防治作用。
这下,我想起了几乎是十年前看到的评论香港医护人员对非典防护不足的文章,知道了大陆医护喝的抵抗中药汤,应该就是“达源饮”。
还有,当年有一篇很热的网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儿》,网络述事的方式介绍明史,亦庄亦谐,但我感觉作者对明朝有一种很深的眷恋,对于我本人一贯以正面看待的李自成农民起义,我感觉作者内心是相当不屑的。作者写到崇祯煤山自尽,就匆匆收笔。我本以为他会写到永历俘于缅甸,没有想到南明一律抹去,我想,也是作者太辛苦,是为心苦。
《明朝的那些事儿》的结尾,我记得,是集中笔力写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当时,我并不太懂,作者怎么笔锋一转,几乎是清风明月的味道了,最后很平和地给出“全文完”三个字。
后来看到一些议论说,不管王侯将相们怎么去拼杀历史,其实历史沉淀下来的,都是对人类有用的东西(知识,方法)。
也就如您的这个帖子里 9 楼所说的:
凡是为人们作出卓越贡献的人 --- 都不会被遗忘,他们被深深地记取。。。
如首位(我认为是大陆的真正的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医学者屠呦呦,和您稳中的主人翁钟南山。
因为,东西美眉是中医人士,术业专攻,仁心有加,故而我将相关的疑问和感慨在此一发。
真的很惊喜, 今晚竟有朋友看我的这篇旧文并点赞, 谢谢.
钟南山院士 今年 80 岁了, 还常常查病房和会诊疑难病例.
看他最近的演讲, 声音仍洪亮清晰, 头发不秃, 背不驼, 肚子平平的, 谁能相信这是一个八旬的老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