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nder 寫道: |
有瓦遮頭不像家,有親有朋不覺暖,四海為家孤飄冷,不前不後難進退。
|
金融界危機不斷 中國信托業巨頭陷財務困境
中國最大私人信托公司中融信托傳出財務危機,無法完成信托產品的兌付,影響范圍可能達到人民幣3500億元。中國金融圈人士擔心,房地產和信托業的危機,是否可能引爆更大的中國經濟危機?
在房地產業之後,中國最大的信托公司之一中融公司也陷入危機。圖為恒大集團在北京的一個建案(資料照)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
碧桂園等中國房地產龍頭企業出現危機後,又有消息指出中國最大私人信托公司之一、中植集團旗下的中融信托,近期未能完成投資產品的兌付,引發金融圈益發憂慮中國信托業的財務危機,以及已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和中國總體經濟狀況。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融信托公司上周未能完成部分理財產品兌付。根據公開資訊,在上海A股上市的的金博股份(KBCCorporation)和南都物業(Nacity Property ServiceGroup)皆表示中融逾期兌付。據估計,中融信托至少有約人民幣3500億元的信托產品已被暫停支付。
根據彭博社,中融2022年的年報顯示,2022年其業務面臨“較高水平”信用風險,因為交易方的流動性壓力和再融資方面的困難,削弱了其支付能力。中融今年的財報則顯示,在其信托資產中,房地產占比為11%,其次是工業信托資產的42%和金融機構信托資產的33%。
總部位於北京的中植集團成立於1995年,現已發展成為規模龐大的私營企業,涉足金融業、礦業等各個領域。中植是中融信托的第2大股東,持股比例約為33%。
在房地產業之外,中國的信托業可能也陷入危機,圖為2017年房地產商碧桂園在大連的建案(資料照)
金融界人士:大家都預期中融會爆
中國金融圈一位高階主管王女士(化名)向DW表示,“大家都預期它(中融)會爆(危機)”,反而這麼晚才爆發危機“令人意外”。
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經理人周先生(化名)也同意這個看法,他告訴DW,“(中融的財務危機),基本上就是看可以遮多久” 。
周先生解釋,受到資金吃緊影響,很多常規的融資手段已無法滿足中國中小企業的需求,因此金融圈重復融資的比例很高。但中國的信托業面臨來自銀行業的競爭,導致他們只能去找更小型和財務情況更不佳的客戶。因此,周先生預期,“(信托業)不良資產和支付逾期,會在未來12個月內大幅增加”。
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副教授陳弘信告訴DW,投資“中植系”公司的大多是其他的公司,而且最低投資的門檻很高,有些項目超過人民幣1000萬元。雖說這樣的門檻對散戶影響不大,但他預計,今年很多公司的應收帳款都會受到影響,“(投資“中植系”的公司)今年的財報肯定不太好受”。
上海金融圈對於中融的危機並不意外,圖為上海浦東的天際線(資料照)
中國信托業“壓力山大”
並不只有投資者對中融可能破產而感到恐慌。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政府已經成立了一個工作組,來研究中植系任何可能的危機蔓延,而中國的銀行業監管機構也正在審查中植系的風險。
彭博社指出,中植的信托部門去年購買了一些房地產的股份,希望押注於中國金融市場的反彈,但反彈迄今為止尚未實現。
根據數據服務商Use Trust的數據,截至7月31日為止,今年以來中國共有106個信托產品違約,總價值約440億元人民幣,其中房地產類的投資占了74%。Use Trust的數據還顯示,僅中融今年就有270個產品到期,總金額達人民幣395億元。
中國國家金融監管局、中融信托及中植集團,皆未回應彭博社的置評請求。
有消息稱,中國金融監管機構已開始對中融案進行調查。圖為中國央行(資料照)
多重危機一次爆發
各種金融風險交織在一起,給中國政府增加了龐大的壓力。近期,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商之一碧桂園正處於違約邊緣;此外,上個月
中國銀行新增貸款量跌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也顯示企業和消費者的需求減弱。
中國的信托業歷來是房地產商重要的資金來源,而房地產業推動了中國超過四分之一的經濟活動,但近期也出現數十家房地產商違約。
中植集團對房地產市場的總體曝險仍難以衡量,但任何的延遲付款,都可能被視為中國房地產和經濟困境更加廣泛蔓延的跡象。
在中國房地產業陷入惡性循環之際,民眾購房意願也降低,沖擊開發商現金流。中國金融圈高階主管王女士告訴DW,“(中國房地產問題)爆很久了,(大家)觀察碧桂園吧”。
私募基金經理人周先生則認為,中國這次爆發的經濟危機,很可能是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2008年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以及19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的混合版,他引用著名的廣告台詞對DW說,這是“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