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天下 _BBCODE_WROTE: |
学净土,要注意不要指望“全靠他力”,即全靠佛菩萨力。自己的心一定要修的跟佛菩萨靠近,去净土才容易。所谓与哪里相应,就去那里。
这里引用一位高手“车老板”的分析来帮助大家深刻认识净土宗,避免大家陷入盲信泥潭。
“净土经典中, 主要宣传的是佛国净土状况, 及佛功德, 及本愿 ! 净土是佛本愿功德所成, 而功德本愿, 对我们来说就是发心。 说回来,宣传净土、功德、本愿, 我们需要学的是发心。 这部分在净土经典中占大大的篇幅, 如何生净土, 是很小很小的几句 (这点如不信, 可以反复读净土三经) 。
总体来说,发心决定是否“感应道交”,否则经典里干嘛用那么大篇幅说佛功德本愿。 各种法门, 如忆想、观像、持名等都是个引子, 什么引子都行, 它引着的内涵不能丢。 这个内涵, 就不只是净土经典在说了, 大乘经典都在说这些。 这便是净土的殊胜! ”
换句话说,(我是这样理解的):持名念佛、观像忆想,各种修法,都是为了与佛菩萨“感应道交”,与佛本愿功德“感应道交”,就是自己的心与佛菩萨的心“感应道交”。净土的殊胜就在于,这种持名念佛的修法比较容易“感应道交”,因为有佛的大愿与加持。但如果你的心没有与佛菩萨的心“感应道交”,则喊破喉咙也枉然!
|
自力和他力的问题,我记得净宗大德们说,自力即他力,他力即自力,自他不二,心佛不二。
故乡的天空 _BBCODE_WROTE: |
自力和他力的问题,我记得净宗大德们说,自力即他力,他力即自力,自他不二,心佛不二。
|
正解!你一说我就悟到了,是这样的。
不过,我那样说也对。都对,就是这样的,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说的。
继续说发心。
修净土之行人,要发怎样的心呢?
1) 弥勒发问经
"「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养国土。凡有十念。何等为十?
一者,於一切众生,常生慈心。於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往生。
二者,於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意。
三者,发护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诽谤。
四者,於忍辱中生决定心。
五者,深心清净,不染利养。
六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
七者,於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谦下言说。
八者,於世谈话,不生味著心。
九者,近於觉意,生起种种善根因缘,远离愦闹散乱之心。
十者,正念观佛,除去诸根。"
2)大宝积经
"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也
一、无损害心。念佛之人,於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令得快乐,是名无损害心。
二、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静,於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伤,令得脱苦,是名无逼恼心。
三、乐守护心。念佛之人,於佛所说正法,当须不惜身命,守护爱惜,是名乐守护心。
四、无执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於一切法,不生执著,是名无执著心。
五、起净意心。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於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净意心。
六、无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净土,成佛种智,於一切时,念念不捨,是名无忘失心。
七、无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是名无下劣心。
八、生决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间言论,於无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毕竟不惑,是名生决定心。
九、无杂染心。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心常远离一切杂染烦恼,是名无杂染心。
十、起随念心。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著之心;於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
这十念发心真的非常重要,这才是
念佛的内涵。可以说,
若无此十念发心,则念佛而非念佛,没有效益就怨不得人了!这十念发心,念佛人当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日日对照反省,就是真念佛了。
其实这种道理通用在各个法门。不是单纯的字面上的诵经持咒念佛即可,
发心、心念、行持都要符合佛法,才是真正的诵经持咒念佛。
譬如持大悲咒,就要有大悲心。若没有大悲心,持的也就不是大悲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