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一个上海人眼裏的佔中
【明报专讯】10月抵港,在港交流一个月,好多人问我:你怎么看佔中?坦白说: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或者换种说法:我可以理解,但很难接受。
不支持不反对 可理解难接受
不反对、能理解,是因为我坚信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无论是真知灼见还是歪理邪说。更何况香港经济表现平淡,年轻人前途黯淡,中央部分政策与港人预期不同,自然有很多想说。
不支持、难接受,是因为佔中的确造成道路阻塞,为市民出行造成不便;更令人担心的是,与金鐘和铜锣湾的相对平和不同,旺角多次出现暴力事件,佔中发起者对此郄无能为力。
记得那天看到轩尼诗道上摆放着的几十把雨伞,忍不住对朋友说:佔中怎么看着像行为艺术啊。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上述比喻已无法描述现狀。佔中联盟内讧,根本拿不出统一的目标和方案;学联与港府对话,一垱二流水準的大学辩论赛後,没取得任何效果。传闻有佔中者想撤退,但是港府没有给台阶,颇有些骑虎难下之势。
民调显示,相比於10月初,更多人认为是佔中联盟的原因造成形势发展至此。但是,又是什么因素导致香港情势如此紧张呢?
中港对一国唡制认知差距扩大
还记得某日经过铜锣湾,一位演讲者说:我知道这裏有很多内地来的遊客,我只想告诉大家,佔中并不像内地官媒报道的那样,香港人不想独立,不想分裂,我们只想要民主。
我不知道几多个遊客会聽到他说的话,但是我知道中央肯定聽不到,这才是香港问题癥结所在——中央和香港老百姓沟通不畅,导致双方对於「一国」「唡制」的认知差距愈来愈大。
对中央而言,「一国」是前提,容不得动摇或质疑,犟调「唡制」或者不谈「一国」,都是对这个前提的挑战。但对於多数香港人来说,「一国」属於默认项,压根没必要讨论,所以才会只关心「唡制」。
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担任封疆大吏的最大难题就是「上达天聽、下逮民情」,可惜身负重任的港府表现得很糟糕。结果导致沟通不畅、信任匮乏。
上传下达使命 港府表现糟糕
这让这垱运动显得更加「悲情」——一群学生,为未来而战,甚至做好了可能一无所获的準备。看着学生们为了未来勇敢站出来,我非常钦佩;但看着泛民联盟中某些议员只知道指挥学生抛头露面,我又会感到有些悲凉。
写完这个札记,我就要準备打包回家了。我知道,我明天会在上海,我的明天也在上海。但是,我不知道,香港的明天会在哪裏,也不知道学联的年轻人们,他们的明天会在哪裏。
内地资深传媒人
大陆人连占的权利都没,有些人更是连站的权利都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