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班门斧在另外一个贴子里就加国政党的问题提出疑问,一些移民朋友也有类似疑惑,容若在此试着非专业的回答一把:
加拿大的政党林林总总,联邦、省、市各有不同。
在联邦的层面,目前执政的是理念比较中庸的自由党(原来一直是中间偏左,但近年来在一些政策上稍向右倾),在议会中拥有席位的还有官方反对党保守党(理念右倾)、新民主党(理念左倾)、魁人党(理念不仅倾左,且主张魁独),其余如绿党、大麻党、马列党之类,均未有议会任何席位;
在省的层面,目前执政的是理念右倾的BC自由党(经济政策上很多方面类似联邦保守党,但在与联邦诸党关系上,与目前的联邦自由党关系不错,彼此合作良好。)反对党主要是BC新民主党(理念左倾,与联邦新民主党相类,但近年来随着詹嘉露执党领后,理念不象联邦新民主党那样极左了,有些向中间倾斜)。省的政党同样有绿党、大麻党之类,但亦并非与联邦的政党完全同一。
市的层面,各个市镇政党团体众多,以温哥华市为例,原来有两大党,即进步选民同盟(COPE,左派党)和无党派联盟(NPA,中间偏右派),后来COPE分裂,有了原味COPE与淡味COPE(即后来的伟景温哥华,VISION, 中间偏左理念)。本次大选,NPA大获全胜,从原来只在市议会中占两席的地位增至六位(市议会包括市长在内,共有十一位,即市长和十位议员),这样今后的市府决策,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就会比较有利于推行NPA的政纲。而COPE的老班底只有卡德曼一人进入议会。
在决定从政时,有被选举权的公民可以自由选择要在上述三个层面的哪一层参选,如果是在联邦层面参选国会议员,就要考虑加入联邦的政党,选择理念相合的加入,或者不满意现存各政党,而自己有一套主张,就可以作为独立候选人参选。入党之后要想成为议员候选人,需要在本选区党内先与其它有意参选的党内“同志”对决,也是民主投票方式,多数票当选为该党推选的代表,然后才能成为该选区某某党的议员候选人(独立候选人不必经过这一道程序,但知名度必须相当高,在选区有很好的人脉和声望),与其他党推选的代表再对决,票数最多者当选为该选区国会议员,并有可能入阁(就看与党领的关系如何了。)同样的选举模式,在省选时也一样(除非改变了选区代表制选举为单一多数票制),需要先加入省层面的政党或自己作独立候选人。市选相对而言,党内推举会容易一些。
总之,作为联邦层面的政治活动家,并非不可以参加省选、市选,只是如果要参加后两种,就得在两个层面分别入党,有时可能理念会不同,有时关系圈完全不一样,成功的可能性当然也不同。并不是当过联邦部长的人就能出任市议员的。本次大选,NPA先在党内推举市长候选人,结果从原来的副省长(省自由党人士)退下来的简惠芝败给了市议会三朝元老苏利文,从而使苏利文成为NPA的代表竞选温市市长,并成功当选。想起来也真是无奈,简惠芝为了能在温市当选,不惜花大价钱在房价正高之际买下温西住宅,准备从穆迪港搬过来,以符合参选资格。
一般而言,做过市级议员以上,具备了基层从政经验,确实有利于参选联邦与省的议员,但不会象中国那样一级级地所谓“提拔”,全是重新洗牌,从头开始。在BC省,温市市长一职比起其他市长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有两任省长先后出自温市市长的职务。简惠芝就是打算走这条曲径当省长的路,可惜一出师就败给了苏利文。
草草写了上述几段,谨供班门斧参考。如有不确之处,请有识之士更正补充。
容若 写道: |
在联邦的层面,目前执政的是理念比较中庸的自由党(原来一直是中间偏左,但近年来在一些政策上稍向右倾),在议会中拥有席位的还有官方反对党保守党(理念右倾)、新民主党(理念左倾)、魁人党(理念不仅倾左,且主张魁独),其余如绿党、大麻党、马列党之类,均未有议会任何席位;
|
在加拿大,极左或极右的政党都未曾有过执政的历史,这是由加拿大选民的政治取向决定的。事实上,加拿大没有极右的政党。自由党通常被认为是中间偏左,而保守党则被认为是中间偏右,魁人党更不能定为联邦左倾政党,充其量只是魁省独立力量的综合代表。
容若 写道: |
在省的层面,目前执政的是理念右倾的BC自由党(经济政策上很多方面类似联邦保守党,但在与联邦诸党关系上,与目前的联邦自由党关系不错,彼此合作良好。)反对党主要是BC新民主党(理念左倾,与联邦新民主党相类,但近年来随着詹嘉露执党领后,理念不象联邦新民主党那样极左了,有些向中间倾斜)。省的政党同样有绿党、大麻党之类,但亦并非与联邦的政党完全同一。
|
BC自由党最多只能是中间偏右,无法与亚省简欣的真正右翼代表相比。BC自由党所实行的路线,纠正了前新民主党的许多明显错误,因此,相当而言,是向右转,但和亚省简欣的大刀阔斧相比,仍然是不伦不类,不左不右的路线。至于BC新民主党,只是吸取了前新民主党近乎全军覆灭的教训,更策略地选择左的形式,但骨子里,理念上没有变。
容若 写道: |
温市市长一职比起其他市长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有两任省长先后出自温市市长的职务。简惠芝就是打算走这条曲径当省长的路。
|
BC绝大部分省长都没有市政的经历。简惠芝早被认为是BC自由党下任党领的有力竞争者,无须在迂回到市政。但简惠芝有更大的政治野心,她可能更想当第二个 Kim Campbell.
谢谢老农点评。不过,容若原文只是比较各党左右倾向,都是相对而言,除联邦新民主党外,没有一个党被指为“极左”或“极右”吧?
至于魁人党,不仅主张独立,理念确实左倾,请老农明察。省新民主党无论是策略,还是其它,总之都比以往的“左”更向中间倾斜一些,这当然是选情所致。各政党的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肯定会随着时代与民意而有所调整。
容若并没有说省自由党是极右,而是说其经济政策更类似联邦保守党,但在社会理念上其实与联邦自由党也很象。
BC的省长只有两位有过温市市长经历。简惠芝的意图见仁见智,有人说她想由市长而省长,而老农有更高估价,亦算一家之言吧。
至于谈及市政经历,无非是强调温市在BC各城镇中的重要性,并非指必由此途而至省、联邦。原文专门强调了与中国的“级级提拔”不同之处,完全是重新洗牌,从头开始。
不过,作为职业政治家,一些人在不同层面不同部门的从政经验还是很不错的政治资本,在竞选时会利于宣传一些。
谢谢,写得非常清楚和明白
那为什么加拿大不像美国,在各级都有同一个政党存在呢?(例如民主党和共和党,入一个即可参加所有的选举),就像大多数国家一样。加拿大这种情况,真是政党多如牛毛,形成不了优势。
加拿大和美国一个根本不同的地方是政体,不能简单地把米国和加拿大作比较。三级选举制度在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很普遍。所谓政党应该是一伙有相同理念和计划的人的集合,三级制度所管辖的事务政务不同,政党自然不同。
非常感谢容若和老农的指点,难得的这么简练概括的资料。
更进一步请教:联邦、省、市的党派象芋头千层糕一样,不相干地分成三层,每层又分成独立的芋头块状,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反过来说,联邦自由党或者新民主党的正规军主力部队为何不杀到BC(及其他省)把这些山头拿下、建立自己的巩固的根据地?这种“傻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摸到了道道, 下来就是如何进去, 下来就是如何出头, 下来就是聚积起华人华裔的稚慧发出华族的声音........
WANGHU 写道: |
三级制度所管辖的事务政务不同,政党自然不同。
|
这个理由比较牵强,二者没有必然联系。美国的联邦、州、市也是三级各自选举,不是层层提拔,事务政务也不同,可是从联邦到州清晰的是两党对垒,再加上少数独立候选人。
形成的原因俺也不清楚,猜想可能是历史的原因,模仿英国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