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头”,上海话里是同样的意思,同样的来源。不知宾个先宾个后?
Coconut 写道: |
“派头”,上海话里是同样的意思,同样的来源。不知宾个先宾个后?
|
例如「埋单」为粤语「结账」的意思,本为香港饮食业术语,後来流传至海外华人社区,再传入中国大陆和台湾,而於操官话或国语的社群中,则讹为「买单」,原因是粤语的「埋」与国语的「买」发音十分接近。
埋单一词的起源,没有文献记录,但根据香港掌故专家刘天赐回忆[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香港增加了一项「饮食税」,但食肆收益并非以会计申报,而是当顾客拿单据到柜面结帐时,由食肆集中单据,日後待税务官查核。「埋」是加起来的意思,此集中单据之举,就称为「埋单」。
埋单」这个音在越南代表把尸体埋在土里,「单」是身体的意思,所以「埋单」也代表完了身後事的意思。恰巧埋单在粤语也有同样意思,好像在电影《帮会人士》会说帮某人埋单就是杀某人的意思。同样在葬礼时,埋尸後当然要付帐给工人。所以埋单渐渐变成付帐缴费的意思。资料有待学者日後研究。
埋单一词亦为海外华人所用,并见於海外报章。加拿大《大汉公报》(1971):「匪徒……仅留下她够埋单的茶钱」[2]。然而亦有误解词义的情况,例如《南洋华语俚俗辞典》(1962, p.3

[3]称埋单的意思为「开单,开发票」,儘管埋单时也可以开发票,但结账与开发票本身是唡回事,而埋单的意思只局限於前者。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後,与香港交流日趋频繁,香港俚语亦开始渗入普通话语彙之中。由於官话没有粤语「埋单、埋数、埋年、埋尾、埋身、埋位、埋堆、埋口、闩埋门、望埋去、做埋佢」等等词彙或片语[4],操官话者不能掌握粤语「埋」字的语义,因此埋单一词传入内地,就讹为「买单」。其他操官话的社群,诸如台湾或新加坡华人,亦有此情况。甚至臺湾的教育部字典查无「埋单」一词,但郄有「买单」的词[5]。而臺湾闽南语称买单为「结数」(kiat-siàu)。
现时,由於语言习惯有别,结账、埋单与买单三词的使用狀况,亦因地而异。
还有老土,传到大陆则讹为"老套"!
还有走佬,传到大陆则讹为"走路",还好大陆还不惯用"着草"一词,其实着草是穿著草鞋像红军当年长征那样,逃得更艰难!
还有八卦......
不是,有很多香港电视流入大陆,他们看字幕直读,跟著语音传播造成的,最早是80代初的上海滩,其实我穿尿不湿时看的,那时都用鱼骨天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