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81 楼 / 背井离乡
- 时间: 2005-10-23 19:34
-
-
第 82 楼 / 背井离乡
- 时间: 2005-10-23 19:58
-
-
第 83 楼 / 施化
- 时间: 2005-10-23 23:39
-
第 84 楼 / 背井离乡
- 时间: 2005-10-24 08:19
-
第 85 楼 / WANGHU
- 时间: 2005-10-24 08:25
-
第 86 楼 / 施化
- 时间: 2005-10-24 09:06
-
第 87 楼 / WANGHU
- 时间: 2005-10-24 09:15
-
第 88 楼 / 施化
- 时间: 2005-10-24 09:40
-
第 89 楼 / 游主任
- 时间: 2005-10-24 09:57这个关于施化如何看待大积怨是否造谣的问题,已经发展到第九页了,可还是没把施化“真实的判断”给逼出来。我估计再继续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了,很想在此做个小结,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声明一点:这不过是我个人的看法,没有结束本题的意思,如果其他人还想继续就此题目发言,请不要因此止步。
首先,我很同情施化的处境。在这个问题上,施化肯定是非常的为难,因为在“造谣”和“没造谣”这个非黑既白的问题上,不管施化自己真的怎么想,他是不敢选“造谣”这个答案的。因为施化在大积怨发表过文章,大积怨的编辑肯定见过施化。如果施化在这里说大积怨造谣,没准第二天早上就会发现门口坐着几十上百练功的,旁边再摆上若干标语牌。这些人一旦练起功来,恐怕没有三年五载不会收场,弄得施化家周围到处有輪子在转,这实在是太恐怖了。
施化不敢选“造谣”这个答案,对此我很理解,所以一开始我就说老背在难为施化。但施化也坚持不选“没造谣”这个答案,对此我也理解,因为说大积怨“没造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证明,而这显然是无法证明的。既不能证明它不是在造谣,却又坚持说它没造谣,就有了穿连裆裤之嫌。好处可能是以后在大积怨那里的职称得到提升,坏处则是无法再以“独立思考者”的身分招摇。显然,这个“独立思考者”的形象对施化更重要,所以施化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当大积怨的挡箭牌。
因此,施化陷入了两个答案都不能选的艰难处境。
施化一开始,耍了个小聪明,以“不知道”作为答案,以为这样就能蒙混过去。
施化 写道:
施化这就老实招供。真的不知道是不是造谣。如果造谣总有人辟谣吧,也没有。根据呢,也没有。只好既不说是也不说不是。不过如果老背发起一个民间调查组,调查真相,只要你不嫌弃,施化一定效劳,义务劳动,不要报酬。
却没料到,我紧接着问了下面这个问题:
游主任 写道:
以你自己的判断,你觉得五百万党员退党的消息可信度有多大?
这里因为大家都在用中文,而中文的缺点是不够清晰。如果用英文表达这个问题,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里面的逻辑:
问:Is it tru or false?
对这样的问题,答案只有三个:Yes, No, or I don't know.
如果回答Yes,No,那么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How did you know that。这时的回答就应该是一个证据的陈述,比如认识中共组织部长,或亲眼看过组织部的内部文件等等。但如果回答I don't know,接下来的问题就会是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也就是被问者自己的看法。
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具有正常思维逻辑的人(嘻嘻,我也学施化,在这挖个坑),只能有这样几种回答:
A. I think ......
B. I don't want to think about it
C. No comment.
为什么说只有这几种回答呢?因为第一个回答可以使讨论继续进行下去,而后两种回答可以中断讨论。使我感到好笑的是,施化选择了另外一种回答方式:
施化 写道:
判断一个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严格讲是很直观地判断,不须推理结论,不算思辨啦。如果你硬要和思辨挂起来,也可以这样讲啊,真的或者假的是一对判断;知道或者不知道是另一对判断。施化选择不知道,因此,就不可能去判断真假。同意吗?
用英文表示出来,则成了这样的形式:
I thought about it, and the answer is still "I don't know".
这种回答方式的荒谬之处在于:它把讨论又绕回到了Yes, No, I don't know那里!如果把这场讨论用计算机语言写成程序,这是一个明显的死循环!
搞软件的人都知道,正确的程序要么可以一直执行下去直到算出结果,要么在进行不下去的条件下中断退出,人们最怕的是出现死循环。而造成死循环也是初级程序员最容易犯的最愚蠢的逻辑错误。
那么,施化为什么不选择B,C两种方式来中断讨论呢?我以为,选B不符合一个“独立思考者”的形象,而选C则太符合外交官或政府发言人的形象。我们都知道,外交官或政府发言人,在面对记者尖锐的问题时,常用这个No comment来回避问题。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往往是在面对记者Yes,No的选择问题,选择其中任何一个答案都不利,要么是损害自己的形象,要么承认政府的错误。在这种场合下,只好中断讨论。
施化显然既不愿损害自己“勤于思考”的形象,所以,不能选B,又不愿以大积怨发言人的形象出现,所以也不能选C,施化“急中生智”,自己创造了一个回答方式D,制造了一个死循环。施化还自以为得计,殊不知正好暴露了自己逻辑混乱的特点。 -
第 90 楼 / 施化
- 时间: 2005-10-24 10:06
游主任 写道:
这个关于施化如何看待大积怨是否造谣的问题,已经发展到第九页了,可还是没把施化“真实的判断”给逼出来。我估计再继续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了,很想在此做个小结,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声明一点:这不过是我个人的看法,没有结束本题的意思,如果其他人还想继续就此题目发言,请不要因此止步。
首先,我很同情施化的处境。在这个问题上,施化肯定是非常的为难,因为在“造谣”和“没造谣”这个非黑既白的问题上,不管施化自己真的怎么想,他是不敢选“造谣”这个答案的。因为施化在大积怨发表过文章,大积怨的编辑肯定见过施化。如果施化在这里说大积怨造谣,没准第二天早上就会发现门口坐着几十上百练功的,旁边再摆上若干标语牌。这些人一旦练起功来,恐怕没有三年五载不会收场,弄得施化家周围到处有輪子在转,这实在是太恐怖了。
施化不敢选“造谣”这个答案,对此我很理解,所以一开始我就说老背在难为施化。但施化也坚持不选“没造谣”这个答案,对此我也理解,因为说大积怨“没造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证明,而这显然是无法证明的。既不能证明它不是在造谣,却又坚持说它没造谣,就有了穿连裆裤之嫌。好处可能是以后在大积怨那里的职称得到提升,坏处则是无法再以“独立思考者”的身分招摇。显然,这个“独立思考者”的形象对施化更重要,所以施化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当大积怨的挡箭牌。
因此,施化陷入了两个答案都不能选的艰难处境。
施化一开始,耍了个小聪明,以“不知道”作为答案,以为这样就能蒙混过去。
却没料到,我紧接着问了下面这个问题:
这里因为大家都在用中文,而中文的缺点是不够清晰。如果用英文表达这个问题,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里面的逻辑:
问:Is it tru or false?
对这样的问题,答案只有三个:Yes, No, or I don't know.
如果回答Yes,No,那么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How did you know that。这时的回答就应该是一个证据的陈述,比如认识中共组织部长,或亲眼看过组织部的内部文件等等。但如果回答I don't know,接下来的问题就会是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也就是被问者自己的看法。
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具有正常思维逻辑的人(嘻嘻,我也学施化,在这挖个坑),只能有这样几种回答:
A. I think ......
B. I don't want to think about it
C. No comment.
为什么说只有这几种回答呢?因为第一个回答可以使讨论继续进行下去,而后两种回答可以中断讨论。使我感到好笑的是,施化选择了另外一种回答方式:
用英文表示出来,则成了这样的形式:
I thought about it, and the answer is still "I don't know".
这种回答方式的荒谬之处在于:它把讨论又绕回到了Yes, No, I don't know那里!如果把这场讨论用计算机语言写成程序,这是一个明显的死循环!
搞软件的人都知道,正确的程序要么可以一直执行下去直到算出结果,要么在进行不下去的条件下中断退出,人们最怕的是出现死循环。而造成死循环也是初级程序员最容易犯的最愚蠢的逻辑错误。
那么,施化为什么不选择B,C两种方式来中断讨论呢?我以为,选B不符合一个“独立思考者”的形象,而选C则太符合外交官或政府发言人的形象。我们都知道,外交官或政府发言人,在面对记者尖锐的问题时,常用这个No comment来回避问题。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往往是在面对记者Yes,No的选择问题,选择其中任何一个答案都不利,要么是损害自己的形象,要么承认政府的错误。在这种场合下,只好中断讨论。
施化显然既不愿损害自己“勤于思考”的形象,所以,不能选B,又不愿以大积怨发言人的形象出现,所以也不能选C,施化“急中生智”,自己创造了一个回答方式D,制造了一个死循环。施化还自以为得计,殊不知正好暴露了自己逻辑混乱的特点。
典型的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