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經濟強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中國超越了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仍然維持著世界工廠的地位。但是,談到文明崛起,或者談到中國人的素質問題,還是有很多的挑戰。如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成為人氣最高的領袖,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在在受到中國人的追捧。
舉例而言,最近習近平微服私訪,走進北京西城區一家慶豐包子店,吃了幾個包子,結果這個慶豐包子就火了,竟然有老百姓從武漢坐高鐵到北京,排隊吃了慶豐包子,晚上再趕回武漢去。
恐不及猶太人十分之一
習近平近日參加俄羅斯索契冬奧會開幕典禮,在接受俄羅斯媒體訪問的時候,談了兩個重點問題。一是治理中國像彈鋼琴,意思是中國太大,地方差距也大,凡事不能一刀切,必須十個指頭配合,才能做成事情。這是一個重要的提醒,那就是不要迷信中央集權這一招數,而是要因地制宜,政策到位,才能把中國的事情做好。二是他強調自己看了很多書,包括俄羅斯文學。看書這個事情,習近平提得很及時,如今中國,大家都看張藝謀馮小剛,看春晚看《非誠勿擾》,唯一的就是沒有形成全民看書的習慣。
我們很期待,習近平的看書論,像他在北京吃包子一般受到熱捧,也能夠在中國掀起一股看書的風氣。人們在討論民族特點的時候,常常拿華人與猶太人比較,但是,在看書方面,中國人恐怕不到猶太人的十分一。
我們看一下華人社區就知道,加拿大的華人一年能夠完整看完五本書的人,一定是半數以下。即使是讀報,來自港台的人至少願意花錢買每天的報紙看;但來自大陸的華人,除了周末拿些免費的周報刊物,花錢讀報的人並不在多數,更不用說看比較厚的書了。有一個朋友觀察說,現在一般華人的家裡,都懶得放一個書架裝樣子。
多讀書有助減少浮躁
不讀書的民族,很難說會文明崛起。讀書的風氣應該從海外華人社區開始,慢慢向大陸移動。多讀書,就可以減少浮躁,就可以尊重理性邏輯,就可以有長遠的視野,就可以不盲從,至少,就可以從「土豪」變成「貴族」。
一名印度工程師感慨:不閱讀的中國人 令人憂慮 ZT
我坐在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正是長途飛行中的睡眠時間,機艙已熄燈,我躡手躡腳地起身去廁所。座位離廁所比較遠,我穿過很多排座位,吃驚地發現,我同時穿過了很多排ipad――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在打游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
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裡。其實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我就注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報紙、一本書,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筆記本,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中也有閱讀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購物,或者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
中國是一個有全世界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但現在的中國人卻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為什麼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
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都在電話上(大聲談話),不打電話就低頭寫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戲――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惟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在歐洲,火車的速度也許已經沒有中國快,火車站的現代化程度也許不再領先,但大部分人是在閱讀中度過等待的時間,即使打電話也是輕聲細語,生怕吵到了身邊乘客寧靜的閱讀。
當然,我知道中國人並不是不讀――很多年輕人幾乎是每10分鍾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的太過流行也讓我擔心,它們會不會塑造出只能閱讀片段信息、只會使用網絡語言的下一代?
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的訊息和誇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
當然,網絡侵蝕閱讀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並不只是中國才有。但有閱讀習慣的人口比例在中國龐大的人口當中,顯得尤其稀少。我其實更想說的是,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生活總是讓人疲倦,我們都需要有短暫的“關機”時間,讓自己只與自己相處,閱讀,寫作,發呆,狂想,把靈魂解放出來,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裡。
或許我們對於一個經濟還在迅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不應過分苛責――過於忙碌是壓力所迫,並不是一種過錯。但我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寧可慢一點,松一下……
(孟莎美為印度工程師現居上海)
總體來說,中國人還是很愛讀書的,一是圖書交易市場的火爆,地鐵通道都有擺地攤賣書的;另外,去國內書店看看,那個熱鬧,滿地坐著如饑似渴的讀者,跟趕大集似的。有人一讀讀一天,國內圖書館系統欠缺,很多愛書人士拿書店當圖書館。
不過,單位時間內的人均閱讀量,可能比不上加拿大的居民。
這個嘛,讀下載的盜版的txt/epub等算不算讀書啊?如果非要拿本書在手裡讀那可能讀書的人不多了。
扯淡!每天晚上睡前看書,不看就睡不著,看了快4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