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猫 _BBCODE_WROTE: |
小永隆的隔壁是一个很小的熟食店,品种么都是些上海人比较熟悉的东西,有红肠、肴肉、熏鱼、干煎带鱼、白斩鸡、酱鸭、烤麸、素鸡、咸菜毛豆子之类的大路货。比较特别的,记得有三样东西,一个是红烧麻雀,一个是喜蛋,还有一个是熏猪脑,这三样我都吃过,麻雀没什么肉,嚼嚼骨头而已,喜蛋最没吃头,蛋壳里面一团鸡毛,有时候就是一个蛋黄和蛋白混得糊里糊涂的鸡蛋,最好吃的就是熏猪脑了,鲜香绵密肥而不腻的口感,非常特别。现在这东西是没地方去买了,不过就是有卖恐怕也不敢吃了,想想那胆固醇得多高啊。记得我小时候去熟食店买得比较多的还是红肠,烟熏的味道特别香,大家都喜欢吃。80年代初期出了个新品种方腿,就是ham啦,做成方的了,那也是我喜欢买的,到现在我都觉得上海的方腿比温哥华卖的那些火腿更合我口味。记得大学时候有一年4月份学校组织从学校所在的虹口公园附近一直骑车到佘山,结果还没到佘山就下雨了,撑到佘山后,大家都淋得汤汤滴冻得呱呱抖了。学校把大家的自行车都收到学校跟去的大卡车上开回学校了,人么就得自己坐公共汽车回去了。这时候我带的一大饭盒方腿派上了大用场,在汽车站的小店里买了一瓶七宝大曲,跟几个高年级的同学一起老酒杯杯方腿啃啃,肚子饱了身子暖了,回到家里居然没有冻感冒!
|
哈哈,熟食店的红场和ham,太熟悉了!乃至看到ham的时候,有时都会想起那家熟食店。
至于说到骑车去佘山,那个时候是不是特别流行啊!我掐指算算,你大学时候,也是我正好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是跟一帮刚分进了的同事骑车去佘山。没办法,那个时候干什么事情都是一窝风,赶时髦!
说起常熟路,记得有个小剧场,小时候经常去看电影看话剧。好像现在已经没有了。
这段路,从淮海路口到静安寺,是我以前喜欢逛店的地方,全部都是小店。很多外贸服装店。
瑞华公寓,底楼就开了很多文化小店,我记得买过一个艺术陶瓷面具,对面的那家饮食店,我还吃过冷面。
我喜欢骑车逛,以前在这里买过很多东西。(华亭路市场就不多说了。) 一直到静安寺改建了,这条路也扩建了,这条路逐渐变得毫无趣味。
美美百货年那一幢楼,我有一个朋友家住那里,他家是电影制片厂的。 陈斜阳,就是
上海交响乐团那个指挥,他家以前也在附近。
拉拉猫 _BBCODE_WROTE: |
延庆路北侧路口,是"华亭食堂",我对华亭食堂印象最深的,是早餐时间它卖的油煎饼。那个油煎饼分肉馅的和豆沙馅的两种,肉的7分钱一个,椭圆形的;豆沙的5分钱一个,圆形的。油煎饼是糯米粉做的外壳,包上馅儿后压扁在大油锅里煎出来的,外壳脆脆的,里面糯糯的,芯子香香的,肉馅还带着汤,现在想起来还会馋吐丝嗒嗒滴。不过我从小跟赤豆和豆沙是冤家,所以从来只买肉馅的吃。有时候去晚了肉馅的卖完了,那是会郁闷一整天的。后来在温哥华因为实在想念儿时的一些小吃,我自己尝试着做过不少东西,虽然成功地做出了鲜肉月饼和熏蛋,却没能做成功过油煎饼,可能因为家里没有那么大的油锅吧。后来回上海,我再没见过哪里有卖那种油煎饼的,不过,即便有卖,还敢吃吗?就像我在路边看到过有卖油墩子的,虽然很想买一只,但是想到地沟油,我还是把馋吐丝咽回肚子里去吧。(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