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路不长,一头到华山路一头到淮海中路,我最熟悉的当然是靠近淮海中路这一段了。从我家愉园的弄堂出来往左拐没多远就是常熟路了,在淮海中路常熟路路口,原先有一个岗亭,警察叔叔坐在里面管理交通控制红绿灯的。岗亭的西侧有一个架电线的铁塔,我小时候无数次爬过那铁塔。岗亭现在早就没了,那铁塔应该还在。在铁塔与岗亭之间,我曾经捡到过一样东西,那是一只银子做的花篮,花篮的裙边呈波浪形往下翻开的,花篮的柄上盘着一条龙,花篮的大小大约象我们平时吃饭的碗那么大,花篮整个是镂空的,做工无比精致。我们家被抄过三浦,我基本上能猜到这种东西可能的来源,自然是不敢拿回家的,于是就做了"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真人版,交给警察叔叔了。事后其实是很有点后悔的,因为它真的好漂亮好精致以至于几十年后我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候我对自己说那是一个梦那是一个梦,但是,那真的不是一个梦啊。
从岗亭往左拐,就是上海市卫生防疫站了,那里没什么东西好记述的,防疫站的占地面积挺大的,它的北边围墙在五原路上,与我家北窗隔开我们的后弄堂相望,每天早上会有一个人连打二三十个响亮的喷嚏,听得我们都替他着急,这事连我妈都还一直记得。
防疫站的隔壁是个银行,以前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的,很小的门面,存钱取款都要先拿个印着红颜色数字的灰色铅皮牌子。现在的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成了央行了,想想我们小时候还挺牛的,居然进过央行!
银行的隔壁,是一个叫"红花村"的点心店。吃货对点心店的记忆那是超乎常人想象的。一个定格记忆,是红花村坐在收银柜台的爷叔,四十多五十岁左右的样子,一张很长的脸,我至今甚至依然能回想起那爷叔说话的声音。那时候买点心,是付了钱换筹码,再用筹码换点心。筹码是那种竹头做的牌子,要搁现在,恐怕不知道会被山寨出多多少少竹头牌子来了,从前的人貌似比较老实,不动这种脑筋的。我最喜欢的红花村的点心,一个是鲜肉大包,一个是宁波汤团。鲜肉大包我一般都是买了带走,一路走一路吃,吃到自家1350弄弄堂口差不多正好结束,也差不多都是悲剧的开始,因为常常是皮吃光了肉馅掉地上了,而且还不接受教训,以至于悲剧不断重演。宁波汤团就没这种事儿了,汤汤水水的只能在店里吃完了再走,当然,我喜欢吃的还是肉馅的鲜肉汤团。再后来肉票取消了,红花村开始卖面拖大排了,2角7分一块,看上去金黄色油亮油亮一大块,令人垂涎欲滴,不过买过一次后就觉得上当了,里面排骨并不大,大的只是面粉壳子而已。
红花村的对马路,除了红玫瑰理发店(后来搬到愉园隔壁去了)很有名外,还有3个食品店。一个是前一帖里提到过的小永隆,虽然不远处的淮海中路上已经有了大永隆了,可是小永隆生意照样好,尤其是到晚上,因为大永隆关门关得早,我记不得小永隆是否通宵营业的,但起码它是营业到深夜的。夏天的晚上,有时候在弄堂里摇着扇子听完鬼故事乘完凉,会央求妈妈带去小永隆买根棒冰或雪糕吃,那时候大永隆早已打烊了,小永隆的存在凸显了它对吃货们的重要性。
小永隆的隔壁是一个很小的熟食店,品种么都是些上海人比较熟悉的东西,有红肠、肴肉、熏鱼、干煎带鱼、白斩鸡、酱鸭、烤麸、素鸡、咸菜毛豆子之类的大路货。比较特别的,记得有三样东西,一个是红烧麻雀,一个是喜蛋,还有一个是熏猪脑,这三样我都吃过,麻雀没什么肉,嚼嚼骨头而已,喜蛋最没吃头,蛋壳里面一团鸡毛,有时候就是一个蛋黄和蛋白混得糊里糊涂的鸡蛋,最好吃的就是熏猪脑了,鲜香绵密肥而不腻的口感,非常特别。现在这东西是没地方去买了,不过就是有卖恐怕也不敢吃了,想想那胆固醇得多高啊。记得我小时候去熟食店买得比较多的还是红肠,烟熏的味道特别香,大家都喜欢吃。80年代初期出了个新品种方腿,就是ham啦,做成方的了,那也是我喜欢买的,到现在我都觉得上海的方腿比温哥华卖的那些火腿更合我口味。记得大学时候有一年4月份学校组织从学校所在的虹口公园附近一直骑车到佘山,结果还没到佘山就下雨了,撑到佘山后,大家都淋得汤汤滴冻得呱呱抖了。学校把大家的自行车都收到学校跟去的大卡车上开回学校了,人么就得自己坐公共汽车回去了。这时候我带的一大饭盒方腿派上了大用场,在汽车站的小店里买了一瓶七宝大曲,跟几个高年级的同学一起老酒杯杯方腿啃啃,肚子饱了身子暖了,回到家里居然没有冻感冒!
熟食店的隔壁是一个名为"刘三胡"的酱园,那三个字是怎么写的我记不得了,都是这么叫的。里面除了油盐酱醋外也卖老酒和酱菜腐乳什么的。小时候家里的油盐酱醋采购工作归我管,老酒也好酱油也好只要见底了,我妈就会把空瓶子交给我拿去刘三胡零拷。份量给得足不足,只要看瓶子里残留的那条印迹就知道了,有时候店员也会欺负小孩,少给一点,我会指指那条印迹争取一下,心眼儿好的就会饶我一点,特别较真儿的就不理我啦。每次要做炒酱的话,我妈就会给我1毛1分钱和一只碗,永远是买1毛钱甜面酱加1分钱辣伙酱。那家酱园卖的酱菜露香瓜很好吃,虽然很咸但是特别鲜,有一种虾油露的特殊香味,下泡饭一级棒!还有一次,在70年代末的时候,我爸在那家酱园里买到过1958年封存的善酿黄酒,我爸妈都说从来没喝到过那样香醇的黄酒,几十年后提起那次买到的酒还会津津乐道。后来好像熟食店和酱园合并成一个店了,叫淮海熟食店。好久没去那一带了,不知道那熟食店还在不在了。
从小永隆往北走,就是朝华山路的方向走不远,有一条走49路公交车的小马路叫延庆路,延庆路的南侧路口也是一栋比较有名的公寓叫瑞华大楼,那里住了不少南下干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作者周励住那儿的,那是我后来在网上看到的,在当时她也不是什么名人来的,按年龄推算,她应该是红卫兵的一分子。
延庆路北侧路口,是"华亭食堂",我对华亭食堂印象最深的,是早餐时间它卖的油煎饼。那个油煎饼分肉馅的和豆沙馅的两种,肉的7分钱一个,椭圆形的;豆沙的5分钱一个,圆形的。油煎饼是糯米粉做的外壳,包上馅儿后压扁在大油锅里煎出来的,外壳脆脆的,里面糯糯的,芯子香香的,肉馅还带着汤,现在想起来还会馋吐丝嗒嗒滴。不过我从小跟赤豆和豆沙是冤家,所以从来只买肉馅的吃。有时候去晚了肉馅的卖完了,那是会郁闷一整天的。后来在温哥华因为实在想念儿时的一些小吃,我自己尝试着做过不少东西,虽然成功地做出了鲜肉月饼和熏蛋,却没能做成功过油煎饼,可能因为家里没有那么大的油锅吧。后来回上海,我再没见过哪里有卖那种油煎饼的,不过,即便有卖,还敢吃吗?就像我在路边看到过有卖油墩子的,虽然很想买一只,但是想到地沟油,我还是把馋吐丝咽回肚子里去吧。(完)
侬岗到阿里,我鼻头里箱香道阿里。。。。。迭戈木事是

从小吃到大格。。。。夏天噶拉莫几分钟去买块小冰砖或者一根棒冰,迭戈绿豆棒冰有半根才是绿豆格。。眼乌子弹出来了
迭戈红花村的宁波汤团,华亭食堂个抢饼,烘山芋。。。哉啊!
至于油墩子,到现在还是寻不着,据说喇勒港外五角场和平公园翼面的可能还有。。。
我买零食才是到小永隆的,无它,应为大永隆有个漂亮大眼睛姑娘我怕难为情。。。。
银行旁边有个文具商店。。过来一条路口华亭食堂对面有个五金店。。。
瑞华公寓里认识一个海关的和一个检察院的处级干部,都是南下的。。。
淮海公寓转弯过来的门口上去三楼有个同学叫宋兆明的,只应我们班就三个人能装交流五灯收音机的,和他来往了好几年。。。那是条件很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