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已愛上他。這是針對女球迷來說的,但費德勒同樣有許多男球迷奶粉。
以下是我摘自豆瓣網的一篇情深意重的文章,寫得頗為到位,我一段段來黏貼吧。
有些人是如此為費德勒打球的方式著迷,以至於很難承受看他輸球。當我在家中看電視轉播,看到他輸掉比賽或者浪費賽點,我都會煩躁地大喊大叫。後來我發現別人也有類似反應。有一位朋友動情地說:“我不能忍受看著他輸球,我會起身去打掃廚房。”
兩年半之前,費德勒還只有26歲,還在與疾病和背傷斗爭,人們關於他衰敗的擔憂更加激烈。他的主要對手納達爾比他小5歲。在當年的法網中,納達爾橫掃費德勒,接下來又打斷了費德勒的溫網五連冠,那場決賽被看作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網球比賽。雖然費德勒贏下了美網,但隨即澳網中,納達爾又獲勝了。在公眾展示環節,費德勒哭了,納達爾則與他熱情擁抱。3個月之後,費德勒又在邁阿密輸給了德約科維奇,他多年未見地摔了球拍。這看上去像是費德勒時代的終結。但接下來,費德勒贏下了法網,他唯一缺失的一個大滿貫頭銜,又拿下了自己的第6個溫網,打破了桑普拉斯的14個大滿貫的紀錄。麥肯羅、桑普拉斯紛紛加入贊美費德勒的合唱團,將他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球員。費德勒一鼓作氣,來年澳網擊敗穆雷時,已經拿下了16個大滿貫。費德勒從來不屑於太過虛假的謙虛,他說:“我打出了一生中最好的一些網球。”
但從那之後,費德勒又低迷了。肺部感染讓他的訓練計劃被打亂,接連在三個小賽事中被淘汰。我去邁阿密看了他的比賽,他確實不在最佳狀態。他的發球是武器庫裡最犀利的武器,卻連連讓自己失分。他的主動失誤很多,他在關鍵球時想做出很新奇的嘗試。如今的一流男選手們依賴大力和上旋,守在底線,等待對方犯錯或者打出短球。費德勒也大力擊球,但他的球風非常復雜,有很多選擇並不是以力量為基礎。費德勒在狀態時,他可以輕易玩弄對手,完全洞悉對方的想法,調動之,毀滅之。這一點讓球迷們如癡如醉。這就要求費德勒對自己抱有充足的甚至是盲目的信心。羅德·拉沃爾說:“要像費德勒那樣打球,你必須完全自信。你都不用看球,大體知道它在哪裡就行了。”在邁阿密輸給伯蒂奇之後,費德勒說他自己有些困惑,有些把握不住擊球的時機和位置。這一點,相信費德勒至今也沒完全解決?接下來的法網、溫網和美網,費德勒都輸了,納達爾全都拿到了冠軍。
到了職業生涯的這個時候,費德勒的主要精力已放在了大滿貫上。早在贏得法網之後,費德勒就說:“我接下來的職業生涯就能放松地打球了。”但球迷們是不會同意“放松”這個選擇的。如果費德勒不能再贏得大滿貫,尤其是溫網,無數球迷會傷心欲絕的。
溫布爾登始終是網球的聖殿,是四大滿貫中唯一的草地,可以說是網球光榮歷史的守護地。費德勒無疑是最有資格贏得溫網的。第一屆溫網舉辦於1877年,3年前,沃爾特·克羅普頓·溫菲爾德少校為“草地網球”創立了規則。當時英國周末聚會的客人們需要一個強度適中的娛樂項目。1877年,全英草地網球和槌球俱樂部在倫敦城外的溫布爾登村創辦了賽事。只要交納1幾尼的金幣,任何人都可以參加比賽。選手們要自帶球拍、球鞋,俱樂部供應網球。比賽會中止兩天,讓大家都能去看伊頓公學和哈羅公學的板球比賽。第一屆溫網冠軍斯賓瑟·戈爾說:“裁判至少誤判了我三分之一的發球。
1998年,費德勒贏得了溫網青年組單打和雙打的冠軍。並非巧合,也是在這一年,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再習慣性摔拍子。2001年,他在溫網第4輪中擊敗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草地選手桑普拉斯。桑普拉斯當時29歲,接近退役,前一年剛剛贏得了自己的第7個溫網冠軍。費德勒說:“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對陣桑普拉斯,第一次在中央球場打球。我記憶猶新,他在熱身時,我心裡想終於要和心中的英雄打球了。我太緊張了,雙手冰涼。但我在比賽中進入了狀態,第5盤7比5獲勝,跪地歡呼。下一輪我輸給了亨曼。賽後與桑普拉斯握手時,我心裡覺得不太舒服,甚至有些傷心。我看到他坐在更衣室裡垂著頭,我心想早晚我也會遭遇這些時刻的。”
與電視上相比,現實中的費德勒更高、更瘦、更年輕。他的英語是帶有大陸口音的牛津腔,聽起來頗為悅耳。如今,他的酒店房間內堆滿了玩具和嬰兒用品。“有時我在想,與桑普拉斯相遇是不是太早了。接下來的幾大滿貫,我都輸得很早。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樣擊敗桑普拉斯的。一年後,當我終於贏下溫網,我已快22歲了,我想自己終於准備好了。如果我沒有贏下2003年的溫網,事情估計會完全不同了。”
我第一次看費德勒打球是在2004年的休斯頓年終大師賽上。到那時為止,費德勒的表現一直很詭異。他輸掉了很多有把握的賽事,而且是倒在第一輪。評論家們都在質疑他的精神力量,質疑他的各項網球天賦無法捏合成整體。但就在這一年,費德勒做到了。他贏下了四個大滿貫中的三個,從1988年以來還尚未有人做到這一點。費德勒還將羅迪克從世界第一的寶座上趕了下來。
當時我還不知道費德勒有多好,實際上我去休斯頓主要是去看羅迪克的,桑普拉斯之後美國最好的球員。羅迪克的大力發球無人可比,他是個大家伙,腿很長。但當我看到費德勒時,就覺得他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球員。要知道我11歲第一次看球時,還是在上世紀30年代末。我看了費德勒與休伊特的比賽,比賽並不太精彩,但費德勒引人入勝。他像是捕食者,並不著急,只是在盡情地展現著自己的武器庫。我被他的腳步震驚,芭蕾一般,隨意急停和轉向,比其他球員們快很多。他讓最難的擊球變得簡單,哪怕是在那些最艱難的比賽中,他也不停止表演。費德勒打球時並不喊叫,在得分後也不揮拳。
所有這些東西,都是我在電視裡看他打球時沒有發現的。他在壓力下的冷靜,讓他的比賽更具有吸引力。我也能感覺到費德勒非常欣賞自己,有些擊球時,能感覺到他的極大欣喜。桑普拉斯當年像******一樣拼殺,而阿加西則反復陳述著他對網球的恨。費德勒則喜歡打球,享受比賽。
與很多網球明星不同,費德勒從未有強勢的父母。他的父親是瑞士人羅伯特·費德勒,母親是南非人裡內特,都在巴塞爾的一家化工廠工作,在工廠的小俱樂部打網球。裡內特說:“我們會在球場上度過周末。費德勒和他的姐姐迪亞娜也會來。羅傑從小就表現出了極強的身體協調能力。一歲時,他就能按照你指定的方向踢出足球。他職業生涯的大多數關鍵決定都是他自己做出的。”費德勒並非注定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是他自己鍛造出了這一命運。費德勒的做法最簡單也最困難:在不否定自己天性的情況下,扭轉了它。
2歲時,費德勒放棄足球,進入瑞士國家網球中心,也是他自己的決定。他在那裡度過了一段調整時期。費德勒說瑞士德語,但網球中心所在的Ecublens地區是法語區。於是費德勒必須得迅速學會一門語言。費德勒很要強,又很想家,他質疑這裡的訓練方式,在球場上孤獨地呐喊,輸掉比賽後放聲大哭。費德勒的好友阿萊格羅說:“當我們在瑞士國家訓練中心時,有一天要填表格,其中一項是未來目標。所有人都填的是打入世界前100,費德勒只有15歲,但他唯一一個寫出‘先進世界前10,然後做第1’。沒人相信,因為他當時根本算不上最優秀的。”費德勒不喜歡學校,在課堂上哈欠連天。他的訓練態度也不好,一點都不勤奮,經常遲到,經常受到紀律處罰。他不喜歡基礎練習,而喜歡比賽。他在比賽中展現天賦,以及易怒的脾氣。費德勒那時有揮舞球拍的壞習慣,很久之後才改掉。同齡的對手們對他的評價大都是“大家水平都差不多,但在關鍵時刻,費德勒總能率先找到解決辦法。”
費德勒就這樣過了三年,有時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學習控制情緒。現在他依然會哭,但大都是在贏球後。費德勒說:“我的父母給了我很好的教育,他們將我帶上了正確的方向。”
這條道路並不是大多數父母和教練都支持的。2009年法網半決賽,費德勒雙親在包廂中,與米爾卡和幾個朋友在一起。費德勒拿到了德爾·波特羅的4個破發點,德爾·波特羅救了3個,氣氛很緊張了。接下來,德爾·波特羅發球雙誤,費德勒破發。這時費德勒的包廂內,一位朋友站起來歡呼。裡內特趕緊拉住他,“坐下,坐下。”朋友很迷惑,裡內特貼著他的耳朵說:“我們不能為他的對手的失誤歡呼。”這就是費德勒家的原則,要尊重別人。
米爾卡2002年結束了自己的球員生涯,專心幫助費德勒做事。從那之後很多年,米爾卡負責為費德勒安排行程和公關事務,也是陪練和教練。費德勒的父母照看商業方面,直到2005年。但接下來商業方面的事務太繁瑣了,費德勒一年的獎金收入五六百萬美元,商業收入數倍於此。
於是費德勒與IMG公司簽約了。如今,米爾卡帶著兩個雙胞胎孩子,依然陪費德勒旅行。費德勒家在蘇黎世和迪拜都有房子,但一年有10個月的時間漂泊在全球的賽場上。費德勒想讓這種游牧生活盡量有趣,頭等艙和最好的酒店自然不在話下。米爾卡的陪伴對費德勒的職業生涯當然大有好處。費德勒說:“我從未感覺過孤獨。過去7年,我們很少分開。米爾卡幫助了我太多,她跟我的時候我一個冠軍還沒有呢。(2003年5月26日,媒體將費德勒比作“網球界的菲爾·米克爾森”,之前這是長期屬於伊萬尼塞維奇的外號,意指“從未贏得大滿貫的最佳球員”。)但現在我想讓她略微退出一點,多享受一下。”
納達爾第一次和費德勒交手是在2004年的邁阿密,他擊敗了費德勒。那一年,費德勒贏了76場比賽,只輸了6場。納達爾當時只有18歲,剛登陸職業網壇。直到現在,在20多次交手中,納達爾勝多負少。納達爾的大部分獲勝都是在紅土場上。這個場地可以相對減緩費德勒的發球,突出了納達爾超強的奔跑救球能力以及超強的上旋。當然,在2010年,納達爾拿到了3個大滿貫,占據絕對優勢。不過大多數人並不認為納達爾是比費德勒更棒的球員,納達爾自己更是說:“如果有人說我比羅傑更棒,那他肯定不懂網球。他有16個大滿貫,而我只有9個。”過去6年,費德勒和納達爾的對決成為了體育史中最經典的競爭關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