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1350弄愉园,上网狗了一下,据说当年的主人姓朱,生有10个儿子,老爷子每人给造一幢房子老少无欺,大家开心,故称"愉园"。愉园的1号到3号我一个人也不认识,从4号往后一直到15号,基本上每个同龄的小朋友我都认识。4号有个幼儿园,我呆过好几年。幼儿园里只有三个阿姨一个老师。老师姓罗,是个高度近视眼,走路总是急急匆匆的。三个阿姨是买菜做饭打杂的,一个姓浦,一个姓裘,一个姓蓝,蓝阿姨住在1350弄西边的1390弄里的。要说为什么我连幼儿园三个阿姨姓什么都还记得,那得归功于我妈。因为我妈曾经有一次说,你们的幼儿园也真是的,找了三个阿姨,一个是破的(浦音同破),一个是旧的(裘音同旧),一个是烂的(蓝音同烂),说完自己哈哈大笑,然后我就一辈子记着了。
愉园里朱姓原主人的儿子们去了哪里我就无从考证了,我只知道每幢房子都有一个资本家的主人,文革中一切都被打乱了,资本家们被发配到贫民窟去了,工人阶级占领了资本家的老巢。我所居住的13号的屋主姓杨,就是被赶到了五原路上一间平房里去了,不过我们那幢房子除了一户工人外,其余都是象我家一样被从自己家里赶出来的人。我的楼上邻居,是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前儿媳妇、上海交响乐团小提琴手茅于润的前妻周女士。周女士虽然算不得貌若天仙,却也是人品出众的,她在交响乐团坐得竖琴第一把交椅。在嫁给茅于润之前有一个男朋友,可她最终却选择了茅家,她的母亲是竭力反对的。我们做邻居时他们已经离婚了,因为她的前夫住在我家老宅所在的永福路上的良友公寓里,所以我们都见过茅于润。说真的,他们两个不匹配指数我觉得至少高达80分,女人高大丰满气质不凡,男人矮小干瘪灰头土脸,怎么看都不象是一家人呢。那年头离婚的人无论男女都会遭人议论都会受到巨大的舆论压力,想来是实在过不下去了才离的。N年后,她的初恋情人找到了她,他为了她终身未娶,童话故事的结局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大洋彼岸。我不知道她和他在美国是否依然安好,如果他们都还健在,应该都已经年过八旬了。
我不知道1350弄里住过什么名人,只是在文革中,断指再植第一人的陈中伟医生一家搬进了15号,而15号的主人此时正在13号做我的邻居。文革过后,陈医生搬走了,大家都陆陆续续开始恢复秩序了。
值得再提一下的,是1350弄14号。我不知道那家的主人是谁,那是一栋有故事的洋房。刚搬到13号时,14号是空着的,显然主人已经被扫地出门了。我曾经爬上14号院墙摘过墙边一棵枣树上的大枣,还翻进院子里摘过肉桂叶炖肉汤,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懂得这种叶子可以炖肉,那是我楼下的邻居教我的,只需要放一两片叶子,那锅汤,那叫一个香!后来14号变成了一个关押政治犯的看守所,里面的犯人一律剃着光头。我们家的一扇东窗正对着14号的一扇西窗,看到里面经常会换人,有的人住的时间长些,有的没几天就不见了,有的人会朝我做鬼脸或者打招呼式的微笑,有的人根本不理我。他们每天早上会在我们后弄堂里出操,我记得一个名字,叫"张青",个子很高剃个光头,我甚至也有对他的定格记忆。张青是被教导人员分配喊口令的,每次教导人员都叫他的名字,所以他是唯一一个我知道名字的人。这么多年过去,我都一直记得那个高个子张青,不知道他最终的命运如何,我衷心希望他平安!文革过后,看守所撤了,我进到那间对着我家东窗的房间,看见墙上留有很多诗和画,诗我已经记不得写的什么了,只记得那些画画得特别好,那些曾经被关在里面的人都是些特别有才的人啊。现在想来,值得欣慰的是,我从来没有听见过里面有打人的惨叫声,看见他们出操也一个个都是端端正正的不象是挨过打的样子,想起外公有同僚被打死在监狱,这些政治犯的待遇起码看着还让人心里好过些吧。
出1350弄朝东,就是常熟路、宝庆路、淮海中路的四岔路口,原来的宝庆路路口西侧的淮海中路上是一个出租机动三轮车公司,那些汽车都是前面一个轮子后面两个轮子的,开起来"噗噗噗噗"很响的,根据它的声音我们叫它"噗噗车",根据它的形状我们叫它"乌龟壳"。我外婆则是叫它们"出差汽车"的,我想现在上海人叫的"差头",应该就是源于"出差汽车"吧。车行的对面即宝庆路的东侧是徐汇区公安分局。
继续行走在淮海中路上,徐汇分局往东去,1285弄上方花园和1273弄新康花园,与1350弄愉园一样,都是淮海中路上著名的建筑群,钢窗蜡地花园洋房。我没有什么小朋友住在里面,所以也不怎么熟悉,只是小时候去复兴中路上的跳水池游泳,经常会从新康花园里穿过去,这是最深刻的记忆。关于这两条弄堂,我搜了一下,有两个帖子记载得比较详细。
新康花园:
www.shtong.gov.cn/node...09111.html
上方花园:
www.yiju.cc/jlt/doulon.../1969.html
新康花园一隅

请点击图片查看原图新康花园由淮海中路通往复兴中路的主弄堂

请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上方花园的对面,在淮海路常熟路路口有一栋公寓叫淮海大楼,现如今的美美百货店就在大楼一层,当年那是一个著名的食品店叫"永隆",因为后来在它不远的常熟路上开了一个分号,于是这个店被叫做"大永隆",分号被称作"小永隆"。文革时期都被改名做"永红",不过无论怎么改,老百姓还是叫它们大小"永隆"。大永隆里卖各种水果、糕点、糖果、果脯、冰淇淋,记忆最深刻的,有鸡仔饼、橘红糕、益民乳脂糖,当然,还有1角9分一块的简装冰砖、2角2分一根的紫雪糕和4角4分一块的中冰砖,这些东西,都是我小时候幸福的源泉。
大"永隆"往东去,有一排西班牙式建筑的房子,应该就是
@HongMei 的老家了,那个房子我就不熟了,有机会请红老师来讲讲故事,我只知道我妈有一个同事住里面的,后来举家移民美国了。
这排西班牙建筑的东边,是一栋非常气派的西洋式公寓,它有一个外国名字叫"盖斯康",也有一个中国名字叫淮中大楼。据说从前"盖斯康"里住的是许多外国的海员,当然是船长、大副级别的不是普通水手。公寓外围沿淮海中路的房子里,曾经开过一个幼儿园,我在里面呆过几个月,后来因为我爸妈无法送我上学又不放心我一个小孩子从1350弄里出来穿过淮海中路、常熟路、宝庆路那个车水马龙的四岔路口去上幼儿园,所以把我放在了1350弄4号里的幼儿园了。
淮海中路,有我少年时代的欢乐,也留给我无数美好的回忆,天鹅阁的奶油焗面、第二食品商店的敲扁橄榄和各种零食、宝大(上海西餐社)的烟熏鲳鱼和焗蛤蜊、老大昌的掼奶油、江夏点心店的豆皮、六一儿童商店橱窗里的儿童自行车、高桥食品店的鲜肉月饼和肉饺、哈尔滨食品商店的鲜肉月饼和栗子蛋糕、全国土产商店的火腿和桂林腐乳、淮国旧从寄卖商店变成了卖舶来品的商店。。。。。。几十年过去沧海桑田,它们中的许多已经不复存在了。
严格讲,这是淮海中路西段。
顺便问一下,我记得以前淮海路成都路,在成都路上有一家卖双笋包的,好像叫痩西湖。我是不是记错了。
南辅路 _BBCODE_WROTE: |
严格讲,这是淮海中路西段。
顺便问一下,我记得以前淮海路成都路,在成都路上有一家卖双笋包的,好像叫痩西湖。我是不是记错了。
|
嗯,我已经把范围写清楚了,是东到汾阳路东湖路西到武康路一段的淮海中路。。。
成都路那里我一点也不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