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熟悉的那段木齊路上的記憶並不多,也沒什麼名人豪宅之類的,從復興西路到五原路再到安福路,那段基本上就是小菜場,有過零星買不憑票的1塊05分一斤高價雞蛋的記憶。木齊路上在靠近五原路路口的地方,有一間很小很小的文具店,從路面進入小店要往上走2、3級台階。也不知道為了什麼,那間文具店有一個別名叫"臭腳店"。我小時候很愛泡文具店,鉛筆盒子、各種鉛筆我都喜歡,至今我上海的家裡還保留著小時候爸媽給買的從來也沒舍得用過的一只漂亮的塑料的有吸鐵石關門的鉛筆盒和在城隍廟買的一套4色的青年牌鉛筆。每到開學前夕,我一定會去"臭腳店"買包書紙。從我淮海中路的家到永福路的外婆家和姨媽家,其實並不需要經過五原路烏魯木齊路的,但是我喜歡往那裡兜一圈,誰叫咱是有車一族呢?
"臭腳店"的邊上,經常會站做一個小販,那是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哦,忘不了的不是小販那人,而是他賣的東西。那小販是一個特別胖的大塊頭,他叫賣的東西,是手工用鐵絲編制的一種小玩意兒,他會邊唱邊翻動那只小東西,它可以變化出各種形狀來,我至今依稀記得他的唱詞:"累扎(籃子)、咕咚(鼓)、喇叭,拉一拉是碰碰氣(鑼),翻一翻是小花籃。。。"後面的詞記不得了,其實就是翻給大家看,這鐵絲編的小玩意兒可以變換成籃子、銅鼓、喇叭、碰碰氣(上海人,你懂的!國語叫鑼吧)、小花籃。現在想想,那可不就是最早的變形金剛麼?那鐵絲制品實在做得很精致的,有一次我回上海,在南京西路「避風塘」門前的馬路上看見一個老人擺了個攤在賣鐵絲編制的自行車、迷你家具什麼的,都是不會動不能變形的,跟當年那大塊頭叫賣的鐵絲工藝品比起來簡直弱爆了,那價格還賣得老貴的。當年要是能買一個保存到今天,一定很值錢了,呵呵。只可惜那時候一個月的零用錢才5毛錢,沒舍得花5分錢買一個。
木齊路五原路路口,原來有一家大餅油條攤,他家的糍飯糕是我的最愛,冬天的時候還賣春卷皮子,阿姨手裡拎一團面筋,在一個大餅鐺上摸一圈,一小會兒功夫一張春卷皮子就攤好了,餅鐺挺大的,一次可以攤好幾張。過春節上海人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炸春卷吃,所以春節前買春卷皮子一定是大排長龍的,當然,這些活兒就跟攤蛋餃一樣,都是我們小孩子的生意。
老早看賣春卷皮子的,覺得很神奇。手拿塊面粉團就這麼在鐵板上一摸,一張滴溜滾圓的春卷皮子就做好了,做好的一張張疊起來,大小形狀的一樣的。我站著看都可以看半天。
記得衛浴是在復興路上的,前進在那裡報名還是賣書來的
陸壓 寫道: |
我記得那個菜場是靠近萬航渡路的,不知道有沒有記錯
|
儂記錯特了,萬航渡路在長寧區,離開烏魯木齊路老遠了。。。

陸壓 寫道: |
記得衛浴是在復興路上的,前進在那裡報名還是賣書來的
|
位育好伐?勒復興中路上,阿拉母校。。。
前進就是從伊搭起家的,校長蔡光天是阿拉數學老師。現在阿移民勒溫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