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同學老朋友們的鼓勵下,老貓我就繼續回憶那些留有我童年記憶的馬路。
復興西路
復興路是一條很長的馬路,由復興東路、復興中路和復興西路組成。我所熟悉的,僅僅是西到永福路,東到淮海中路的很短一段,那是我家搬到淮海中路後,我又被寄養在姨媽家讀書,每天往返兩個家的必經之路。
上網搜到一個帖,
www.360doc.com/content...1312.shtml ,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復興西路上的名人故居。照片中我比較熟悉的有兩個地方,一是復興西路62號,那是我們永福路接上復興西路後正對著的房子,當年曾經做過徐匯區湖南街道辦事處,而我家老宅則是人防辦事處。另一處則是44弄玫瑰別墅。
說起44弄玫瑰別墅,其實蠻有意思的。這條弄堂一頭接復興西路,一頭通往五原路小菜場。別看它前面與復興西路接壤的半段是洋房別墅,後面與五原路接壤的半段卻是貧民窟。住在玫瑰別墅裡的我們最熟知的是電影明星秦怡。秦怡的家在幾號我記不得了,就知道是比較靠後面貧民窟那塊的(當然,她家是住洋房的)。我有幾個同學住在那條弄堂裡,經常在那一帶玩耍,見到秦怡的次數還是蠻多的。記憶中的秦怡非常之優雅,走路總是不緊不慢的,不過都是一個人,從沒見過她跟其他人一起出行。我們都知道她有個"憨大"兒子,但是從來沒見過。
44弄後半段,住著許多解放前從蘇北逃難到上海的人家。那裡的房子比"滾地龍"要好一些,雖然被稱作"草棚棚",實際並不完全是茅草屋,而是一些木板竹片搭建的房子或者說窩棚吧。我記憶最深的,是住在其中有一家人,他們家有8個女兒,招娣、來娣、夢娣、盼娣之類朝思暮想盼個兒子的名字凡是你能想到的那8個女孩中准有一個符合的。8個女兒從大到小都相差一歲,她們的母親在生完第8個女兒後就去世了。想想也是,一年生一個,那年頭又沒什麼營養品可以滋補的,何況那家庭本就是一貧困人家,即便有補品多半也是吃不起的,這麼連著生孩子,不生死才怪呢。8個女孩中最小的也比我高半屆,我沒跟她們同過班,只知道她們在學校有一個威武嘹亮的外號,叫"八大金剛"。
再說說另外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演員吳冕,她家也住在復興西路上,門牌號我記不得了,可能是31號或者33號吧,反正是44弄對面一側的,我就記得那是一個墨綠色大鐵門的院子,屬於衛生局系統的。吳冕跟我表哥C同班,從小是那種特別引人注目的人,她走路上身是鐵板一塊筆筆挺的,兩只手掌與手臂成90度角,特別誇張的動作,她總是穿一身軍裝,有時候腰裡還會束一根淡咖啡色的皮帶,要知道那年頭能弄到一套軍裝都不是件容易事哦。她有一對雙胞胎的弟弟,比我高半屆,跟"八大金剛"裡的老八是同班的(只有那麼一個班級),在學校裡,大家都管她叫"雙胞胎拉阿姐",後來在電視劇「孽債」裡看到她了,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吳冕不是吳咪。
從吳冕她家再往東去一點,是一條沒住什麼名人的普通居民弄堂49弄,它與永福路147弄和淮海中路1522弄相通,我的一個最要好的同學住在那裡。我外公外婆家在被趕出自己老宅後就被趕到了147弄,從我淮海中路上的家到永福路的外婆家穿這條弄堂是捷徑。這條弄堂有一個別名,叫"大包弄堂"。之所以會有這麼一個名字,是因為弄堂的1號裡住著一個弱智的人,上海人管弱智的人除了叫"憨大"外,也有叫"大包"的,這個詞可能現在都已經滅絕了。這個"大包"其實並不可怕,不是那種武瘋子要打人的,可不知道為什麼有不少老人就會拿"大包"來嚇唬孩子,每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只要一說"大包來嘍"孩子就會立刻被唬住,比嚇唬孩子說警察來抓你了管用,可見警察比不上"大包"啊。後來大包死了,但是大包弄堂的名字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復興西路10弄,在靠近淮海中路處,上海越劇院就在10弄的16號。我有一個小朋友住在10號,以前也會去那條弄堂裡玩。我小時候對紹興戲是沒什麼興趣的,所以對越劇院也是視而不見的。只是到80年代看了王文娟與徐玉蘭演的<紅樓夢>後,才算是看過越劇了,所以那時候對那些越劇演員是沒什麼深刻印象的。唯一磨滅不去的記憶,是在10弄裡批斗袁雪芬。那時候沒什麼娛樂活動,稍微有點什麼事情大家都會蜂擁而至,更別說這種公開批斗名人的事了。記得袁雪芬站在一個木凳還是木台子上,人被拗成噴氣式,身上貼了好多紙條,應該就是被用紅筆打了大叉的名字吧,反正就是各種折磨各種折騰啊。10弄,一條平常的弄堂,因袁雪芬而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中。
五原路
其實五原路在我記憶中除了是一個小菜場外沒有太多其他的回憶。小菜場叫"烏中菜場",其實是烏魯木齊中路菜場的縮寫。菜場是蠻大的,包括了三條馬路:五原路、烏魯木齊中路、安福路。從我家出門買菜,必定是走五原路的。從前的菜場都是國營的,一個一個攤位是由一個一個乒乓球桌大小的水泥台組成的。無論是蔬菜、家禽、豬肉(那時候幾乎見不到牛羊肉的,只有回民才給配給供應)還是魚蝦水產,都是堆在那個水泥台子上賣的。早市開的時候,人擠人的嚇煞人。我外公外婆家有一個跟隨了多年的保姆,買菜的活兒都是她幹的,包括我家的菜也是由她買的,我只是負責每天從外婆家運回自己家,因此總的來說沒有真正經歷過每天去菜場買菜那種苦難生活。
唯一一次讓我終身難忘的買菜經歷,是70年代中的一個除夕前,我跟著媽媽半夜2點起床去菜場排隊,因為外婆家保姆縱有三頭六臂也無法一個人買一大堆雞鴨魚肉的,那時候好多東西都是限量供應的就是想買有錢去買人家也不賣給你。我媽從前在家裡就一大小姐來的,啥活兒都不用幹的,哪兒知道菜場的哪個水泥台子賣什麼東西啊?那些破水泥墩子上又沒啥標記的,每天的菜都是賣得精打光的根本看不出是賣什麼的,上面的棚子也都是一模一樣的,只有那些天天擠菜場的人才知道個中乾坤啊。結果我媽是東打聽西打聽,總算在排了一夜隊尚未凍死之前買到了一只鵝,上海人叫"白烏龜",後來我媽給做了糟白烏龜,那叫一個香啊!自打那次排隊買菜之後,我小小的年紀突然有了一個人生目標,那就是長大以後我希望永遠不要這樣排隊買菜,我的這個簡單的人生目標已經實現了。打小我就是這麼個沒什麼大志向的人,我的第二個人生目標是,長大以後永遠不要擠公共汽車上下班,這個目標也實現了,於是我發現我活得蠻開心的。
烏魯木齊中路
烏魯木齊路很長,分成烏魯木齊南路、中路和北路。我所熟悉的只是烏魯木齊中路中的一小段。我們小時候跟著大人叫麥琪路,其實那是它法租界時代的舊稱,雖然解放後改了名稱了,但是三個字簡潔,比念烏魯木齊中路六個字來得方便多了,所以我們都還是習慣叫它麥琪路。至今那一帶的老居民都還是只叫三個字,只不過變成木齊路,年輕人很少有知道麥琪路的了。
烏魯木齊中路與復興西路、淮海中路三條馬路的交匯處有一個三角花園。最近連發兩篇懷舊的帖子,引發了我的老同學懷舊思緒,正好從東京去了上海,特意去那一帶緬懷我們的蹉跎歲月,結果她發現,原來衡山路、建國西路、宛平路那一帶都有這樣的三角花園,這種放射狀道路夾一三角花園,是法國式道路的一種別致布局吧。
在木齊路和復興西路路口,從前有一個變電所。後來有一年,那個路口挖地三尺日夜施工,看見好多直徑超過2米的水泥預制管子被起重機吊起埋入地下,一直好奇那是個什麼工程,當時街道的解釋是,那一帶一下雨就漲大水,那是個排水工程。也不知道過了多少時間,那個工程終於完工了,可是那一帶下大雨依舊汪洋一片。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後,才有人揭秘說那個工程,其實是一條通往吳淞口的秘密通道,不過最終王張江姚也沒派上用場,直接在北京被抓了。至於那個工程究竟是不是一條秘密通道,我沒親眼見過,只能算是一種傳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