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同学老朋友们的鼓励下,老猫我就继续回忆那些留有我童年记忆的马路。
复兴西路
复兴路是一条很长的马路,由复兴东路、复兴中路和复兴西路组成。我所熟悉的,仅仅是西到永福路,东到淮海中路的很短一段,那是我家搬到淮海中路后,我又被寄养在姨妈家读书,每天往返两个家的必经之路。
上网搜到一个帖,
www.360doc.com/content...1312.shtml ,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复兴西路上的名人故居。照片中我比较熟悉的有两个地方,一是复兴西路62号,那是我们永福路接上复兴西路后正对着的房子,当年曾经做过徐汇区湖南街道办事处,而我家老宅则是人防办事处。另一处则是44弄玫瑰别墅。
说起44弄玫瑰别墅,其实蛮有意思的。这条弄堂一头接复兴西路,一头通往五原路小菜场。别看它前面与复兴西路接壤的半段是洋房别墅,后面与五原路接壤的半段却是贫民窟。住在玫瑰别墅里的我们最熟知的是电影明星秦怡。秦怡的家在几号我记不得了,就知道是比较靠后面贫民窟那块的(当然,她家是住洋房的)。我有几个同学住在那条弄堂里,经常在那一带玩耍,见到秦怡的次数还是蛮多的。记忆中的秦怡非常之优雅,走路总是不紧不慢的,不过都是一个人,从没见过她跟其他人一起出行。我们都知道她有个"憨大"儿子,但是从来没见过。
44弄后半段,住着许多解放前从苏北逃难到上海的人家。那里的房子比"滚地龙"要好一些,虽然被称作"草棚棚",实际并不完全是茅草屋,而是一些木板竹片搭建的房子或者说窝棚吧。我记忆最深的,是住在其中有一家人,他们家有8个女儿,招娣、来娣、梦娣、盼娣之类朝思暮想盼个儿子的名字凡是你能想到的那8个女孩中准有一个符合的。8个女儿从大到小都相差一岁,她们的母亲在生完第8个女儿后就去世了。想想也是,一年生一个,那年头又没什么营养品可以滋补的,何况那家庭本就是一贫困人家,即便有补品多半也是吃不起的,这么连着生孩子,不生死才怪呢。8个女孩中最小的也比我高半届,我没跟她们同过班,只知道她们在学校有一个威武嘹亮的外号,叫"八大金刚"。
再说说另外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演员吴冕,她家也住在复兴西路上,门牌号我记不得了,可能是31号或者33号吧,反正是44弄对面一侧的,我就记得那是一个墨绿色大铁门的院子,属于卫生局系统的。吴冕跟我表哥C同班,从小是那种特别引人注目的人,她走路上身是铁板一块笔笔挺的,两只手掌与手臂成90度角,特别夸张的动作,她总是穿一身军装,有时候腰里还会束一根淡咖啡色的皮带,要知道那年头能弄到一套军装都不是件容易事哦。她有一对双胞胎的弟弟,比我高半届,跟"八大金刚"里的老八是同班的(只有那么一个班级),在学校里,大家都管她叫"双胞胎拉阿姐",后来在电视剧「孽债」里看到她了,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吴冕不是吴咪。
从吴冕她家再往东去一点,是一条没住什么名人的普通居民弄堂49弄,它与永福路147弄和淮海中路1522弄相通,我的一个最要好的同学住在那里。我外公外婆家在被赶出自己老宅后就被赶到了147弄,从我淮海中路上的家到永福路的外婆家穿这条弄堂是捷径。这条弄堂有一个别名,叫"大包弄堂"。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名字,是因为弄堂的1号里住着一个弱智的人,上海人管弱智的人除了叫"憨大"外,也有叫"大包"的,这个词可能现在都已经灭绝了。这个"大包"其实并不可怕,不是那种武疯子要打人的,可不知道为什么有不少老人就会拿"大包"来吓唬孩子,每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只要一说"大包来喽"孩子就会立刻被唬住,比吓唬孩子说警察来抓你了管用,可见警察比不上"大包"啊。后来大包死了,但是大包弄堂的名字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复兴西路10弄,在靠近淮海中路处,上海越剧院就在10弄的16号。我有一个小朋友住在10号,以前也会去那条弄堂里玩。我小时候对绍兴戏是没什么兴趣的,所以对越剧院也是视而不见的。只是到80年代看了王文娟与徐玉兰演的<红楼梦>后,才算是看过越剧了,所以那时候对那些越剧演员是没什么深刻印象的。唯一磨灭不去的记忆,是在10弄里批斗袁雪芬。那时候没什么娱乐活动,稍微有点什么事情大家都会蜂拥而至,更别说这种公开批斗名人的事了。记得袁雪芬站在一个木凳还是木台子上,人被拗成喷气式,身上贴了好多纸条,应该就是被用红笔打了大叉的名字吧,反正就是各种折磨各种折腾啊。10弄,一条平常的弄堂,因袁雪芬而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五原路
其实五原路在我记忆中除了是一个小菜场外没有太多其他的回忆。小菜场叫"乌中菜场",其实是乌鲁木齐中路菜场的缩写。菜场是蛮大的,包括了三条马路:五原路、乌鲁木齐中路、安福路。从我家出门买菜,必定是走五原路的。从前的菜场都是国营的,一个一个摊位是由一个一个乒乓球桌大小的水泥台组成的。无论是蔬菜、家禽、猪肉(那时候几乎见不到牛羊肉的,只有回民才给配给供应)还是鱼虾水产,都是堆在那个水泥台子上卖的。早市开的时候,人挤人的吓煞人。我外公外婆家有一个跟随了多年的保姆,买菜的活儿都是她干的,包括我家的菜也是由她买的,我只是负责每天从外婆家运回自己家,因此总的来说没有真正经历过每天去菜场买菜那种苦难生活。
唯一一次让我终身难忘的买菜经历,是70年代中的一个除夕前,我跟着妈妈半夜2点起床去菜场排队,因为外婆家保姆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一个人买一大堆鸡鸭鱼肉的,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限量供应的就是想买有钱去买人家也不卖给你。我妈从前在家里就一大小姐来的,啥活儿都不用干的,哪儿知道菜场的哪个水泥台子卖什么东西啊?那些破水泥墩子上又没啥标记的,每天的菜都是卖得精打光的根本看不出是卖什么的,上面的棚子也都是一模一样的,只有那些天天挤菜场的人才知道个中乾坤啊。结果我妈是东打听西打听,总算在排了一夜队尚未冻死之前买到了一只鹅,上海人叫"白乌龟",后来我妈给做了糟白乌龟,那叫一个香啊!自打那次排队买菜之后,我小小的年纪突然有了一个人生目标,那就是长大以后我希望永远不要这样排队买菜,我的这个简单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了。打小我就是这么个没什么大志向的人,我的第二个人生目标是,长大以后永远不要挤公共汽车上下班,这个目标也实现了,于是我发现我活得蛮开心的。
乌鲁木齐中路
乌鲁木齐路很长,分成乌鲁木齐南路、中路和北路。我所熟悉的只是乌鲁木齐中路中的一小段。我们小时候跟着大人叫麦琪路,其实那是它法租界时代的旧称,虽然解放后改了名称了,但是三个字简洁,比念乌鲁木齐中路六个字来得方便多了,所以我们都还是习惯叫它麦琪路。至今那一带的老居民都还是只叫三个字,只不过变成木齐路,年轻人很少有知道麦琪路的了。
乌鲁木齐中路与复兴西路、淮海中路三条马路的交汇处有一个三角花园。最近连发两篇怀旧的帖子,引发了我的老同学怀旧思绪,正好从东京去了上海,特意去那一带缅怀我们的蹉跎岁月,结果她发现,原来衡山路、建国西路、宛平路那一带都有这样的三角花园,这种放射状道路夹一三角花园,是法国式道路的一种别致布局吧。
在木齐路和复兴西路路口,从前有一个变电所。后来有一年,那个路口挖地三尺日夜施工,看见好多直径超过2米的水泥预制管子被起重机吊起埋入地下,一直好奇那是个什么工程,当时街道的解释是,那一带一下雨就涨大水,那是个排水工程。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那个工程终于完工了,可是那一带下大雨依旧汪洋一片。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才有人揭秘说那个工程,其实是一条通往吴淞口的秘密通道,不过最终王张江姚也没派上用场,直接在北京被抓了。至于那个工程究竟是不是一条秘密通道,我没亲眼见过,只能算是一种传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