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的不好瞎顶:
从你如此深奥的问题来看,你好像没看过说普通话的外国片,对吧?
宁川 _BBCODE_WROTE: |
顶的不好瞎顶:
从你如此深奥的问题来看,你好像没看过说普通话的外国片,对吧?
|
这就对了,所以说现代人做诗用普通话的平仄也不算错吧?时代在进步,诗词需要的意境和朗朗上口。如果一味追求古韵,就和不看现代发音的古装戏,不看普通话配音的外国片是一个道理。
欢迎继续砸
顶的不好瞎顶:
请认真重读《闲聊格律诗》,所有你的问题,答案都在里面。
没有人强迫你学格律,也没有人强迫你写格律诗。写了一些不合格律的诗,对联,硬是找出一些无人公认的理论为自己辩护,真不愧为一头精壮勇猛的小牛犊,佩服。
......诗词需要的意境和朗朗上口......
啥叫“朗朗上口”呢?如果严格一点来定义这“朗朗上口”,恐怕就应该落实到平仄的相对和相粘了吧?!
实事求是地讲,普通话在平时使用的时候是很方便,也容易掌握,但在朗诵诗词的时候,从韵律的角度来说就显得不够一点。
古人读诗诵词使用什么语言,今天我们当然无法考证,好在我们还有古人整理出来的音韵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可以查证。如果各位是本着求学治学的态度来研究格律诗词的,网络上GOOGLE一把,应该没有困难的。抬杠就没有必要了吧?!
举例来说,有一首诗:
嫁得衢唐贾(GU第三声),朝朝误妾期。
要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NI第二声)。
按照古韵(非现在的普通话)其平仄规律为:
||--|,--||O。
|--||,|||-O。
其中:|:仄,-:平,O:平声韵。
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其平仄是相对的(1、3位置可不论),联与联之间的两句,即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其平仄是相同(粘)的。这个就是近体诗的格律基本要求。当然更进一步,还应该避免孤平、孤仄、三连平、三连仄,还有特许例外等等,不一而足。但这些格律的制定,目的也无非就是要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已。
同样这首诗,如果按照今天普通话来标其平仄规律,则变成了:
|---|,--||O。
|--||,|-|-0。
最后一字尽管也是平声,但和前面的“期”已经不在一个韵部里了。
这样的平仄结果别说是朗朗上口,就连基本的押韵都没有做到,不是很可笑的吗?可这首著名的唐诗居然流传至今!是唐诗出了毛病,还是普通话出了毛病?答案不是很显然的吗?
我们从小学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我们都对其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一点无可非议。但普通话真的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啊!
我们学写古诗词、欣赏古诗词,是否也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再来谈改革与发展呢?
哈,墨子说得很有道理,如果用普通话朗读诗词,很多符合古韵的诗词读起来很不上口。
但我们大多数人读诗好像就是用普通话。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能有现代汉语的平仄呢?
宁川,很佩服你,如果说只有用古韵写的诗才是符合韵律,你真得不可以用普通话来读。 BTW, 精壮勇猛的小牛犊可不敢当。最多也就是牛犊他爹。
墨子, 看来普通话出了毛病,因为严格的说,普通话不是古汉语的近亲。广东话才是保留了最多古汉语的方言之一。
为了能更好地让古汉语的平仄韵律发扬光大,号召大家学习广东话!!!
...为什么不能有现代汉语的平仄呢?...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了所谓的《诗韵新编》,试图用行政出版的手法来强行推广普通话的格律诗词。可是,实际效果如何呢?
且不去说定居海外的那些不知普通话为何物的南洋广东一族,就算是定居国内,当初跟定红旗闹革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那声母、韵母(还要分单、双、三哦)一套理论就能把他们弄晕(其情形就如同你跟现代的年轻人讲平平仄仄和平、上、去、入声法韵法一样)。
而最主要的是,这部《诗韵新编》硬生生地将古人写的古诗词和现代人用它写成的“古诗词”给分了家,以至于今人写古诗还必须在题目后面说明采用了“新韵”,真是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了。而反过来,用这套“新韵”去看古诗词,怎么看怎么觉得唐宋诗人们简直在胡闹...
所以,我的意见是,如果要写古诗词,就应该用古韵,改革也应该在古韵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合并某些在今天读起来已经很小差别的临韵的作法是比较可取的),否则,干脆去写新诗!那种想用行政命令式的“推广”新韵的作法,其结果只能是在历史上留下笑柄。
其实,历史上北方人写诗词写的好的也大有人在,更何况读?但前提是放下“北方人”这个架子,学习古韵古声里的那些不同于北方话的声韵,就象我们南方人要学习普通话一样!
现在有一种现象,在世界上,英、美等国的人很少去主动学习拉丁语系以外的语言,因为他们有一种英语(或拉丁语系语言)的优越感,认为别人应该去学他们的语言。在国内,因为毛和蒋当初不约而同推广普通话,使得今天的北方人有一种和英、美等国人一样的语言优越感,任何其他方言、古语、韵白、...只要不同于他们能说得很溜的普通话,他们非但自己不肯下功夫学习,还要反过来说别人的不对,非将别人的习惯和用法改过来而不称心(顺便说一句,在温哥华,尤其是列治文的香港移民们死抱着他们的母语不放,甚至拒绝学习英语,其观念和心态也和国内的北方人一样)。古诗词方面的古韵新韵之争只是这种心态和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我没有读过书,也学不会那么深奥的理论。可是就喜欢瞎写一点东西,当然通俗易懂的理论比较欢迎,可是太晦涩就看不懂了。难道就不可以在过程中学习,在瞎写中进步,在讨论中提高,在梦醒时吟诗,在马桶上唱歌,在痛苦中享乐,在享乐中痛苦,在胡说中清醒,在雪地里撒野,在批评中NB??
(附:你的回答我也已经准备好了,下次看看对不对?)
在瞎写中进步,在讨论中提高,在梦醒时吟诗,在马桶上唱歌,在痛苦中享乐,在享乐中痛苦,在胡说中清醒,在雪地里撒野,在批评中NB??
这组排比我喜欢,很形象,赞一个先!
小时候,我父亲常说的一句话:诗从放屁起,文从嚼蛆来。尽管不太雅,但和你上面的这组排比句是同一个意思!
问一句,这个回答和你准备好的一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