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的不好瞎顶:
谢谢瞎顶!多么辩证的例子,可惜你并不知道中国火葬起源于哪个朝代,请考证一下,欢迎随时来坐坐。
宁川 _BBCODE_WROTE: |
顶的不好瞎顶:
谢谢瞎顶!多么辩证的例子,可惜你并不知道中国火葬起源于哪个朝代,考证一下,再来坐坐。
|
无须考证,我没说古代没有火葬。只是说根据现在中国的规定,是不是需要把埋在古墓里的尸骨拉出来重新烧一下。
哈哈,请不要偷换概念。虽然对你在古汉语的造诣上很佩服,但不代表我同意你的观点。
哇,好热闹, 活学活用才是最重要,相信楼主的老师也不敢如此大口气
各位读者:
其实我也曾经和你们一样,未掌握格律前,我也持有你们那样偏激的观点,当年先父读了某国家领导人的诗后,曾说他的诗完全违反格律,当时我敢怒不敢言,觉得父亲怎么这么食古不化。
对一个未掌握或使用过简化字,却贸然攻击简化字的人,我是不想去说服他的,当他用过简化字,尝到甜头后,我的口舌便是多余。
嗯,很有道理滴,有时间好好研究研究这一课题。
可是想一时半刻也不可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你就原谅我们在瞎折腾吧,呵呵呵.... 凡事都有个过程嘛
顶爷 _BBCODE_WROTE: |
嗯,很有道理滴,有时间好好研究研究这一课题。
可是想一时半刻也不可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你就原谅我们在瞎折腾吧,呵呵呵.... 凡事都有个过程嘛
|
唉,兵遇到秀才,有理说不清。怎么又和简体字扯上了?咋就不能回答问题尼? 不就是烧个把尸首嘛,党项人难道不土葬吗?(李元昊 也埋了吧?)
以上各位网友:
只要我们以事论事,没有说不清的道理。假设你们看一出唐朝古装戏,如果里面的演员都穿着清朝服饰,作为观众,你们会怎么想?如果你们都认为无所谓,还找出一大堆理由为此辩护,我就没话可说;如果你们说,唐代人怎么会穿上几百年后才出现的衣服,这不是蒙人吗?那我也用不着再多做解释。
宁川 _BBCODE_WROTE: |
以上各位网友:
只要我们以事论事,没有说不清的道理。假设你们看一出唐朝古装戏,如果里面的演员都穿着清朝服饰,作为观众,你们会怎么想?如果你们都认为无所谓,还找出一大堆理由为此辩护,我就没话可说;如果你们说,唐代人怎么会穿上几百年后才出现的衣服,这不是蒙人吗?那我也用不着再多做解释。
|
有道理,不过古装戏里衣服穿对了,说的却是现代汉语,算不算蒙人?如果说的也是古代汉语,由谁能证明他们的发音是正确的呢?好像也是在蒙人。
怎么才能不蒙人尼?
小弟发言没有别的意思,小弟也喜欢古诗,不过小弟以为:诗首先要意境,第二,要与读者当时内心发生感应,与我心有戚戚焉。第三,要朗朗上口。古诗小弟还是喜欢唐代的,佳作佳句随处可见,到了宋,好诗相对少了很多,不过出了几个很是象样的词人,小弟最喜欢辛弃疾。到了清,简直就不能看了。看清诗令小弟很是郁闷。
唐诗小弟最喜欢李白,潇洒飘逸,真有神仙之态。小弟是学佛的,对号称诗佛的王维总觉得不如李白的诗读的过瘾。
积木:
当意境与格律不能共存时,高明的诗人通常都破格而取意。当然这些诗人都是懂格律的。那些未掌握格律的人请不要盲目效仿。我也走过这些弯路,写过破格诗(见本版《忆庐山游》),当时是不懂而破格。自从学会了格律,修改多次,最后还是不得不破格。
笔者也认识一个写了一辈子格律诗的老华侨,他对格律的严谨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最近写了一首某名人的挽诗,为了迁就平仄,居然将别人的名倒过来,比如积木变成木积。报社一年轻编辑致电与他联系,他居然一口咬定不能改,还大骂该编辑,说她不懂平仄,结果惊动了不少人,最后他还是坚持不改。可想而知,谁敢发表他的诗。其实此君应该怪自己功力不够,想象一下,如果发表他的作品时,把他的名字也倒过来,他不火冒三丈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