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的不好瞎頂:
謝謝瞎頂!多麼辯證的例子,可惜你並不知道中國火葬起源於哪個朝代,請考證一下,歡迎隨時來坐坐。
寧川 寫道: |
頂的不好瞎頂:
謝謝瞎頂!多麼辯證的例子,可惜你並不知道中國火葬起源於哪個朝代,考證一下,再來坐坐。
|
無須考證,我沒說古代沒有火葬。只是說根據現在中國的規定,是不是需要把埋在古墓裡的屍骨拉出來重新燒一下。
哈哈,請不要偷換概念。雖然對你在古漢語的造詣上很佩服,但不代表我同意你的觀點。
哇,好熱鬧, 活學活用才是最重要,相信樓主的老師也不敢如此大口氣
各位讀者:
其實我也曾經和你們一樣,未掌握格律前,我也持有你們那樣偏激的觀點,當年先父讀了某國家領導人的詩後,曾說他的詩完全違反格律,當時我敢怒不敢言,覺得父親怎麼這麼食古不化。
對一個未掌握或使用過簡化字,卻貿然攻擊簡化字的人,我是不想去說服他的,當他用過簡化字,嘗到甜頭後,我的口舌便是多余。
嗯,很有道理滴,有時間好好研究研究這一課題。
可是想一時半刻也不可能達到一定的高度,你就原諒我們在瞎折騰吧,呵呵呵.... 凡事都有個過程嘛
頂爺 寫道: |
嗯,很有道理滴,有時間好好研究研究這一課題。
可是想一時半刻也不可能達到一定的高度,你就原諒我們在瞎折騰吧,呵呵呵.... 凡事都有個過程嘛
|
唉,兵遇到秀才,有理說不清。怎麼又和簡體字扯上了?咋就不能回答問題尼? 不就是燒個把屍首嘛,黨項人難道不土葬嗎?(李元昊 也埋了吧?)
以上各位網友:
只要我們以事論事,沒有說不清的道理。假設你們看一出唐朝古裝戲,如果裡面的演員都穿著清朝服飾,作為觀眾,你們會怎麼想?如果你們都認為無所謂,還找出一大堆理由為此辯護,我就沒話可說;如果你們說,唐代人怎麼會穿上幾百年後才出現的衣服,這不是蒙人嗎?那我也用不著再多做解釋。
寧川 寫道: |
以上各位網友:
只要我們以事論事,沒有說不清的道理。假設你們看一出唐朝古裝戲,如果裡面的演員都穿著清朝服飾,作為觀眾,你們會怎麼想?如果你們都認為無所謂,還找出一大堆理由為此辯護,我就沒話可說;如果你們說,唐代人怎麼會穿上幾百年後才出現的衣服,這不是蒙人嗎?那我也用不著再多做解釋。
|
有道理,不過古裝戲裡衣服穿對了,說的卻是現代漢語,算不算蒙人?如果說的也是古代漢語,由誰能證明他們的發音是正確的呢?好像也是在蒙人。
怎麼才能不蒙人尼?
小弟發言沒有別的意思,小弟也喜歡古詩,不過小弟以為:詩首先要意境,第二,要與讀者當時內心發生感應,與我心有戚戚焉。第三,要朗朗上口。古詩小弟還是喜歡唐代的,佳作佳句隨處可見,到了宋,好詩相對少了很多,不過出了幾個很是象樣的詞人,小弟最喜歡辛棄疾。到了清,簡直就不能看了。看清詩令小弟很是郁悶。
唐詩小弟最喜歡李白,瀟灑飄逸,真有神仙之態。小弟是學佛的,對號稱詩佛的王維總覺得不如李白的詩讀的過癮。
積木:
當意境與格律不能共存時,高明的詩人通常都破格而取意。當然這些詩人都是懂格律的。那些未掌握格律的人請不要盲目效仿。我也走過這些彎路,寫過破格詩(見本版《憶廬山游》),當時是不懂而破格。自從學會了格律,修改多次,最後還是不得不破格。
筆者也認識一個寫了一輩子格律詩的老華僑,他對格律的嚴謹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最近寫了一首某名人的挽詩,為了遷就平仄,居然將別人的名倒過來,比如積木變成木積。報社一年輕編輯致電與他聯系,他居然一口咬定不能改,還大罵該編輯,說她不懂平仄,結果驚動了不少人,最後他還是堅持不改。可想而知,誰敢發表他的詩。其實此君應該怪自己功力不夠,想象一下,如果發表他的作品時,把他的名字也倒過來,他不火冒三丈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