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
@olee 同学在他的武康路一帖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现在的武康路,似曾相识面熟陌生,与我记忆中的武康路又有很大的分别。我的童年时代,当然是不会有那些酒吧、会所的,也很少见到外国人。我的小学在淮海中路上,靠近高安路,再往西去一点,有个武康路小学。名字虽然叫武康路小学,但实际上是在淮海中路上,只是比较靠近武康路一头。在我大概5年级的时候吧,武康路小学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关闭了,从武康路小学转到我们学校一大批学生,我们整个年级的分班都被打乱了。我们班一下多出许多武康路小学的同学,他们有的是住淮海中路的并且好几个就是住我们校门口的,有的是住武康路的,从那以后,我跟着新同学们混迹在武康路的时间比以前多了,从淮海路到武康路有条弄堂,东穿穿西穿穿可以穿到湖南路再回到我的永福路。
不过武康路毕竟不是我自己居住的马路,我并不熟悉那些小洋楼里的故事。唯一比较熟悉一点的,是武康大楼
zh.wikipedia.org/wiki/武康大楼 。
武康大楼,位于淮海中路、武康路、兴国路3条马路的路口,我们这一带的人都习惯叫它作"9层楼",至于到底有没有9层楼,我是从来也没有数过,它的楼下是那种骑楼式的凹进去的走道,一层是许多商铺。我去厦门时发现那里有许多楼都是这样的,对了,南京东路上的食品公司和时装公司也是那样的结构。记得那一连串的商铺中,有一间名为紫罗兰的理发店,门口有一个理发店标志性的红蓝白三色相间的转轴,它不知疲倦地转动着从没见它停止过,我喜欢看那个转轴。以前家里大人有去那里做过头发,不过好像大人们对紫罗兰的评价不如对位于淮海中路常熟路的红玫瑰理发店那么高。另外还有食品店和百货店,可能都不算太有名吧,以至于我记不起那些店铺的名字了。依稀记得的,就是如果我们要去那里买什么东西,要跟家里大人讨零花钱,就会说"要去9层楼买么事",大人就知道"只小鬼又要去买么事啜祭了"(这孩子又要去买东西吃了),啰嗦归啰嗦,钱么多少还是会给一点的,不过这种事情并不经常发生,那年代,都穷!
"9层楼"里住过不少名人,也发生过多次命案,我的记忆中应该不少于3次跳楼案。所有命案我相信都跟文革有关,每桩命案背后,我想也一定会有一段令人唏嘘催人泪下的故事。当年的"9层楼"里,住过不少文艺界名人,如赵丹、王宗英夫妇,孙道临、王文娟夫妇,导演郑君里等都是住那大楼的。孙道临有一个女儿,后来跟我是大学校友,低我一届,英语系的。
兴国路
那也是一条不太长的马路。一头跟淮海中路、武康路碰头,另一头接华山路。这条马路,跟永福路、湖南路、武康路的风格有些不同,洋房不算多,围墙比较高,我是不大喜欢的,之所以要提到它,一是因为兴国路上的兴国宾馆
m.blog.sina.com.cn/s/b...tml#page=5 ,二是因为有一个兴国路菜场。
关于兴国宾馆,上面引用的新浪博客有很详细的介绍。我们小的时候,就知道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只有中央领导才能住那里,并且我们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在那里住过。每逢湖南路、兴国路封路了,我们就知道又有"大好佬"(上海话大人物的意思)要来了。至于里面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老百姓是绝对没可能知道的,走过它的门前,甚至都会有一种诚惶诚恐的心理。我上个帖子里提到过,永福路255号的背后是上海科技情报所,他们造了一栋8层楼的大楼把255号的阳光完全遮挡了。要知道那8层楼在建造当初也是一波三折的,原因就在于兴国宾馆。据说当时情报所大楼开工后,上海市政府有人提出,8层楼的楼高会对兴国宾馆构成威胁,说是兴国宾馆正好在小口径步枪的射程范围之内。折腾了挺长时间吧,最后还是建成了8层楼,也没有发生过枪击案。
再说说兴国路菜场,我其实一点也不熟悉那个菜场。我们家买菜,是去到位于五原路乌鲁木齐路的乌中菜场买菜的。记得兴国路菜场,是因为我姨妈的一个很要好的同事。我记得姨妈那个同事的家是住长宁区一边的,但是离开兴国路不远,所以她家一直在兴国路菜场买菜的。她家养了一只猫,特别有意思。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我们吃肉不光要钞票还要凭肉票才能买的,她家的猫可好,半夜三更会跑去兴国路菜场偷肉,而且是整条的大排骨拖回家,真不知道那只猫咪是如何做到的,总之,拖过不少肉回家。最后有一天,那只猫咪出门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姨妈的同事说到那只猫总是很伤心, 觉得那只猫咪一定是偷肉的时候被人发现给打死了。不过我想她伤心可能一部分是因为以后没有免钞票又免肉票的肉吃了。
高安路
在我的心目中,高安路,套用一句时髦话,那是一条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马路。为什么这么说呢,除了它遮天蔽日的梧桐树以外,主要还是因为高安路100弄给人的一种神秘感吧。这条马路跟我家所在的永福路比较相似,都是各式各样的小洋房。不过跟永福路不太一样的是高安路上弄堂很多,当然,弄堂里的也是一些洋房,只不过那些洋房又有另一种称呼,叫新式里弄房子。高安路100弄,在我之前的永福路帖子里提到过,与我们永福路86弄相比,人家才是真正的高干弄堂。里面住的基本上都是上海市委大小官员的家眷,在我们上海,市委干部就是最大的官啦,没有人比市委更大了吧?所以他们才够级别被称作高干,才够"档次"。里面出来的人也一个个都是高大上的,他们一般都是开国语的,好多人穿那种有着一个咖啡色"海虎绒"毛领子的军大衣的,一个个都挺得瑟的。
高安路上,有一个当初徐汇区最好的小学:高安路第一小学。上网搜了一下,发现这个小学依然存在,不象我就读的淮海中路第一小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维基百科说,排球名将沈富麟,篮球明星姚明,艺人黄圣依都是该校校友。我表哥C当年也上了高一小学,按区域划分的话,我们住在淮海中路北侧的包括湖南路和永福路的学生应该就读淮一小学,可是我另外还有一个表哥S住在淮海中路上的上海新邨的,两个表哥同龄,他们两个想读同一所学校,于是我姨妈托了关系,把表哥C送进了高一小学。走后门原来很早就有了哈。据说读高一小学的都很为自己的学校自豪的,这事儿在几十年后依然可以得到印证。几年前的圣诞节,我去了现居新泽西的表哥C家度假,他开车带我去了纽约,跟我在纽约的一个合作伙伴陶女士见面,表哥跟陶女士之前并不相识,饭桌上聊天,聊到了自己的小学,结果他俩发现是同学,同年级不同班。他们俩一唱一和把高一小学那一通夸呀,弄的我这个淮一小学毕业的人在他们面前感觉自己就跟没上过学的文盲加白痴似的。后来刨根问底发现,原来陶家还真是高干来的。
湖南路
这又是一条短短的差不多一公里长的小马路,一边连接永福路并通往淮海中路(穿过淮海路对面的马路就改名作高安路而不再是湖南路了),一边连接华山路。对于湖南路的记忆,跟我家所在的永福路是密不可分的,都是安安静静的有着很多各种风格小洋房的小马路,而且都很短,小时候跟同学们放了学也没有现在小朋友们的游戏机iPad啥的可以玩,我们唯有四处乱窜,玩造房子、大捕捉人、跳橡皮筋、打弹子、削刮片、斗鸡、扯扯铃、滚铁圈、钻防空洞。我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我很小的时候(2年级)就骑上了我妈的26寸永久牌女式自行车了,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高大上了。有了自行车,我就会骑着到处乱兜。永福路和湖南路都不通公交车的,那时候马路上车辆本来就不多,那些小马路上就更安静更安全了,我经常会在永福路和湖南路上骑自行车玩,有时候也会期待着遇见一些名人或者电影明星,比如赵丹,他也曾经住过湖南路8号,还有巴金,虽然我们都知道巴老住武康路的,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在这些小马路上遇见他们啊,对于名人大家都很有好奇心的不是么?
至于我为什么会在举家被扫地出门搬离永福路后继续流窜于那一带,那还是需要作一点说明。我的姨妈在被赶出自家的永福路253号后,又被赶进了255号顾家的房子里。而我家则被赶到了淮海中路上。因为小时候家中无人照顾,妈妈就把我寄放在姨妈家上学,这就有了我上淮海中路第一小学而不是安福路第一小学的结果。一年级的时候是住姨妈家的,二年级以后每天走读,要走2站路,冬天是很痛苦的,结冰的时候没少摔跟斗。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吧,我就骑我妈的26寸永久自行车每天往返于自己在淮海中路常熟路附近的家和姨妈家之间。这在当时,我妈绝对算得上是个思想开放人士了,要知道那时候我还不到10岁啊,这要搁现在,一个个的心肝宝贝都还是捧在手心含在嘴里的岁数呢吧,我们真是生不逢时啊有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