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这篇想看却一直没有ready的小说了。
说是没有ready,因为从一开头看到“永劫回归”这样饱含哲学思想的词汇时,内心还是胆怯的。这种胆怯来自于多方面:以前因为年轻,绝没有沉淀下来仔细品味和思考一部费脑又费时的小说的念头的,宁愿在别人的嬉笑怒骂中渡过。但即使现在终于鼓起勇气认真读完后,也仍然不敢妄下评论。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哲学这东西,远不是自己通过努力可以了解一二并得以运用的,所以,对它从来只能敬而远之。
这里边涉及的内容太多,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字都要琢磨半天也未必跟上作者的意图,换句话说,启人思考引人遐思却又颇感沉重。各种暗喻和对比,重与轻,肉与灵,存在与消逝,人与动物,媚俗与高雅,责任与虚无,背叛与忠诚,幸福与悲凉,软弱与强力等等。
还是节选几句作为结束吧:
特丽莎知道爱情产生的一瞬间将会发生什么:女人无力抗拒任何呼唤着她受惊灵魂的声音,而男人则无力阻挡任何灵魂正在响应呼唤的女人。
任何一个认为中欧某些共产党当局是一种罪恶特产的人,都看出了一个基本事实:罪恶的当局并非由犯罪分子们组成,而是由热情分子组成的。他们确认自己发现了通往天堂的唯一通道,如此英勇地捍卫这条通道,竞可以迫不得已地处死许多人。,后来的现实清楚表明,没有什么天堂,只是热情分子成了杀人凶手。
贝多芬著名的“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托马斯以为:使爱从属于性,是造物主最稀奇古怪的主意之一。
在媚俗作态的极权统治王国里,所有答案都是预先给定的,对任何问题都有效。
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里边的主要人物介绍:
托马斯,一个有名的治病救人的所谓科学工作者,即医生。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迫放弃了专业,做过玻璃清洗工,最后去了乡村当了农民。有过两年的失败婚姻,后来背叛了妻子孩子以及父母,偶然喜欢上了女主人公特丽莎并娶了她,但从来未曾放弃过众多的情人。
特丽莎,来自于一个小镇酒馆的女招待,作者重复了很多次的因为六个偶然,碰见了托马斯并忠贞不渝的跟随其一生。有追求,做过摄影师,也曾灿烂辉煌过;但永远都接受不了托马斯拥有众多情人这一事实,最后终于在偏僻的小乡村里真正的独自拥有了他。特丽莎有过很多梦境,很鄙夷所思并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隐喻。
萨宾娜,托马斯的一个情人,画家,一生都活在反媚俗的精神世界里,无责一身轻,却也摆脱不了矛盾的活着的纠结。
弗兰茨,可怜的知识分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规规矩矩的活着,偶然出轨因为情人萨宾娜的离开,抛妻弃子,最后为了追随情人的精神,枉死在了缅甸。
小说的最后一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特丽莎的狗卡列宁的生病及死亡过程,特丽莎与卡列宁之间的感情以及人对动物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对比。
虽然读的时候还算认真,但只读过一遍,有些东西理解的难免肤浅,仅从自己对作者昆德拉轻与重的诠释的领悟谈开来。
开篇作者就用“永劫回归”亦即“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来对比尼采的“众劫回归”。然后又探讨了沉重的负担最贴近大地,轻松会高高飞起似真非真,该如何选择等。
这些哲学的东西真的是我所不能及,我理解的轻与重只能从各个人物对爱情,事业,生活等各方面的追求来表现。
先从爱情谈起。
男主托马斯开始的婚姻失败,直接导致了他只可接受女人做情人,并在完事后无法跟任何女人一起入睡。当有一天各种巧合碰到女主特丽莎时,他居然不忍搬开熟睡的特丽莎紧握他的手,然后他就认为有爱情了。然而娶了特丽莎后,他仍然改变不了朝三暮四找情人的习惯,并总结了三三原则等。真是讽刺啊,在婚后偷偷摸摸睡过约200个女人后,有一天居然也可以忍受独跟特丽莎在乡下的日子。爱情跟肉欲在他身上孰轻孰重,何时轻何时重分的清吗?
特丽莎自从认识了托马斯,便认定了会忠诚跟随其一生。从开始私自拆开情人写给他的信开始,爱情便展示了排他主义。她处处小心防范,甚至为此离开过托马斯。曾经有一次为了报复,也尝试过用自己的灵魂看着自己的肉体跟另一个男人上床。她用自己的软弱忍受着他头发上女人下体的味道,但这种软弱却是最具侵略性的,也是最强力的,以至于最后让他变成了她怀中的一只兔子。从精神上她无疑是爱托马斯的,但故事的最后她终于独自拥有他的时候,却对自己忠贞的爱产生了怀疑,以为那不过是对他的屈尊恩赐罢了。所以她在爱情中一生的软弱真的那么轻么?她一直用忠贞对待的爱情在最后终于得到后真那么重么?
谈到事业,托马斯为治病救人做到捷克有名的外科医生。当有一天因为一个政治主张而不想签字发表的时候,丢了饭碗被迫做了玻璃清洁工。做清洁工的日子却也感开心,因为工作的时候无所用心,自得其乐,可以没有那种内在的“非如此不可”的强迫感,而且工作完后可以完全忘掉它。事业究竟真那么重要么?
特丽莎为了捷克不被俄国占领,冒着生命危险去街上拍照。当有一天这一切照片都没有了意义的时候,她又回餐馆做回了招待。
萨宾娜为了不媚俗,一生都在与其抗争。她不喜压力最后却感觉虚无,生活所迫却高价卖出自己并不出色的画。她所抗争的媚俗,“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
托马斯和特丽莎最后无足轻重的死于车祸,佛兰茨因为萨宾娜的背叛以及为了追随其对国家的反感而死于缅甸,对于生命也是很有暗示的结束吧。
非常佩服LZ MM。
这是我一直很想读的一本书,从图书馆借了英译本,书都拿在手里了,最终还是没有读完,这些年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读书了,惭愧呀。
看过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非常精彩的一部限制级作品。呵呵,鄙视一下自己,总是用电影代替看书,吃快餐吃习惯了。改天还是要向LZ MM学习,好好静下来读一读书。
Tereza

请点击图片查看原图Tereza and Tomás

请点击图片查看原图the lover

请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花骸 _BBCODE_WROTE: |
非常佩服LZ MM。
这是我一直很想读的一本书,从图书馆借了英译本,书都拿在手里了,最终还是没有读完,这些年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读书了,惭愧呀。
看过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非常精彩的一部限制级作品。呵呵,鄙视一下自己,总是用电影代替看书,吃快餐吃习惯了。改天还是要向LZ MM学习,好好静下来读一读书。
|
这部改编过的电影《巴拉格之恋》,我还没有勇气去看,生怕破坏了文中作者的思考部分。或者说,这不只是涉及爱情题材的小说。
中文版读的俺那个吃力啊,英文版想都不想了。才佩服你哪。。。
谢谢配图,倒是很让人期待。
Aliens _BBCODE_WROTE: |
这部改编过的电影《巴拉格之恋》,我还没有勇气去看,生怕破坏了文中作者的思考部分。或者说,这不只是涉及爱情题材的小说。
中文版读的偶那个吃力啊,英文版想都不想了。才佩服你哪。。。
|
我只看了几页而已……
电影肯定没有原著深刻,这是肯定的。如果先看了原著,最好就不要看电影了,这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看了电影的,一般都很想读原著。我就是常常看完电影以后,去图书馆借书,但是能真正读完的实在寥寥。
不过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爱情文艺片。虽然有大量的性爱镜头,但是你却能感觉到导演的用意要深远得多。对于小说中的政治背景,电影中也做了铺陈。对于没看过原著的同学,我严重推荐电影;对于看过了原著的同学,原著就足够了……
这是里边谈到多次的贝多芬“非如此不可”的钢琴曲。
“一年以后,这一音乐动机在他第135曲,也就是他最后一部四重奏的第四乐章里,作为基本动机重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