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哥華定居二十多年,目睹時光變遷帶來的周遭變化,但最為感慨的就是唐人街的不斷衰落。其實,在最為排華的年代(1923-1947),華人新移民沒有了,世界經濟處於大蕭條,隨後中國又面臨日本的侵略,溫哥華等地的唐人街成了加拿大各大城市中的“一葉孤舟”,動蕩起伏。但是,老僑們在逆境中行舟,唐人街也巍然屹立,成為華人小區在加拿大的堡壘。
但是,在戰後,華人的境遇越來越好,但唐人街卻一路走向低潮。舉例而言,位於溫哥華唐人街的“趨時裁縫店”, 今年開業已經有100年。最早的業主是黃公禮,家族中出現過成功的商人和慈善家黃光遠(已故)。這家裁縫店見證了溫哥華唐人街的變遷,可謂唐人街商業風貌中的“古董級”存在,中山公園還曾特地為這間裁縫店舉行圖片及文物展覽。雖然91歲的老裁縫黃光大不言退休,但我已經擔心,如果哪一天他做不動了,裁縫店還能繼續生存嗎?
溫哥華唐人街的衰落,與時代的變化,以及唐人街所處的周遭安全與衛生環境,當然有很大的關系。但是,華人不珍惜唐人街的品牌,不重視唐人街的歷史,不積極幫襯唐人街商店的生存,以及唐人街復興振興計劃尚不周全等諸種因素,都是原因。
我在日本居住的時候,走訪過許多老街,百年老店比比皆是,成為觀光業的重要元素,生意都很不錯,歐洲許多城市也是如此,因為他們懂得歷史品牌的價值。
華人短視,不懂得經營品牌,無法讓百年的唐人街成為華人集體記憶,集體榮耀,集體尊嚴,集體文化財富的一部分。因此,唐人街的店面越來越新,周轉越來越快,百年老店已成鳳毛麟角,半個世紀以上的店面也逐漸凋零,歷史就在這樣的“你唱罷我登台”的走馬燈中風化消失。這是何等的可惜!
說老實話,連星巴克的老總,都知道要經營中國茶鋪,因為這裡有漫長的歷史價值,但華人對自己的唐人街歷史,則視如無物。未來唐人街的歷史,恐怕要靠老外來傳承講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