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men _BBCODE_WROTE: |
我们文革年代成长起来的是相当羡慕你们文革前的年代。我们那时真的是文化匮乏啊!没有书读,课本内容也是斗争,批判,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之类的内容。我记得小学课本只有三首古诗选入其中。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 闲田,
农夫犹饿死。
淘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粘泥,
粼粼居大厦。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这三首诗都符合当时阶级斗争为纲的要求,描写的都是劳动人民。
|
七十年代,读到上海出版的大专教材,讲到电学,原来的电学名人的姓名尽量不提。往往是说工人师傅是如何地聪明,等等。我当时在工厂,有时会被厂革委会按排给到厂学习的高中生讲课,而且还被请到中专去讲专业课。哈,我那时的身份就是工人老师傅呢。其实,我的大学里老师的老师是从美国归来的中国留学生。
那些中专生够精明的,课间问:老师傅,你是大学毕业生吧?
我的回答是:我现在是个工人呢。
那时,工程师的评定在文革前夕就停了,我的回答也不算错。
怀念故乡 _BBCODE_WROTE: |
好,那就说一个初中班上女同学们的浪漫的真事吧。
那是个充满革命情怀的年代,我们班上那十几个女同学一时变得神秘起来,单独举行集会,似乎是有什麽重大的事情。而且,好像一律把头发剪成短头发。
原来,她们为东北大平原上出现的女拖拉机手梁军而感动,决心向梁军学习,也要到北大荒去垦荒。
后来这件事还是给校方拦住,说你们才是初中生,你们这个样就能学会开拖拉机?!还是把初中课程读完再说。
当然,到了初中毕业之时,形势已不是梁军垦荒成为楷模了,1956年正是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同学们大都是需要继续读书。
多年后,有女生回忆那段,说,真是太浪漫了。
|
驾驶拖拉机,为祖国大地耕耘播种(不谈工资,没想到工资方面的事),一腔热血在心中激荡。那不是现在的人能够体会的一种革命情怀。
一条龙 _BBCODE_WROTE: |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至今还记得在上海北站看着我父母的哭脸,我躲在车厢后边一点,不让他们看见我也在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