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电影是综合艺术,影评的基本元素
现在,言归正传,谈谈movie review 写影评的基本要素。你觉得这样写很辛苦,可以略去一部分,我只是做个大概的介绍,供参考。
一部电影上映,你看过之后,想严肃认真地写一篇影评文章,介绍给别人观看,或者不值得观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我把它们罗列出来:
-电影的基本信息:影片的出产地,语言,上映日期,类别,一般来说,哪个国家制作的影片,电影的原声语言,BO(票房)的介绍都是无剧透的好介绍。
-电影故事梗概 部分剧透是难免的,一篇不谈及故事本身的影评写作,确实是很令人为难的一件事情。对于剧本故事的魅力着魔以
@素里太守 为例,他叙述的 “back to 1942, 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叙事结构最清楚的电影内容介绍,很有感染力,尽管看了他那么详细的彻底透析,但我依然想看那场电影。这也说明一个好的剧本于电影来说是多么重要,50%-70%的观众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有很强烈的倾斜度:情节好看吗?
-导演风格,(导演的生平)和其系列作品手法对比,比如Spielberg,Quentin Tarantino 的作品带有连续性的强烈个人色彩,大树同学收看了几乎全部困汀的作品,看完了电影,还要买蓝光高清碟片收藏。Kill Bill 这样的暴力血腥电影,我是不屑一顾的,但所有的影评都盖以“暴力美学”这样的伪名词,以彰显此导演的独步江湖。喜欢某个导演的观众在写影评 的时侯,就会突出介绍某导演,他是电影的灵魂。反之,讨厌一个导演,也是列举其系列烂作品。拿中国电影的例子来说,强烈之希望后面总是伴随强烈的失望,一次次失望累计后,中国导演就被扫入十八层地域,如同中国的足球,似乎永无出头之日。豆瓣网的华人骂娘影评基本属于此范畴,导演先得戴上高帽,被游街示众。
—剧本的改变,原创还是改变,和原作的对比。Screenplay 是除了导演外很重要的环节,大部分的观众都是冲着故事情节去看电影的,一个非常虚弱的生编硬造的故事,再拍摄得花里胡哨,也无力回天。比如白鹿原这部作品,文学作品本身波澜壮阔,恢宏深远,但剧本改写后,让白鹿原完全变了味,滑入三流电影的行列里。
许多观众非常注重原著和剧本的关系,Life of Pie 这部电影,视听版有许多人写了自己的评论,还有人对比着原著和电影看的,比如
@zyoyl 网友,也不知道
@发糕 同学是否看了电影。许多人对于小说和电影的细节一一对比,其实,电影是再创作,改动修改注入导演的意图和解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迄今为止,古典作品的改变几乎无人敢动刀子,什么样的原著故事,依然按原样搬上银幕,导演和剧本控制的范畴只是内容的删减层面。所以,自己喜欢创作的观众,特别关心剧本的成功。
谈谈影评写作的基本元素(一)
谈谈影评写作的基本元素(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