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性,人性,神性,是人类灵魂的三位一体,犹如我们的手,脑,心。也犹如老虎,Pi(Pi是人性和神性的统一)Pi
知道李安,是通过《饮食男女》,一来我喜欢烹饪,这点和李安很像。二来我喜欢吴倩莲。而对李安肃然起敬,是因为看了他的《Life of Pi》。一个导演能拍出一部好片子不太难,在一种风格中获得肯定也容易。但你要每部戏都能转身一百八十度,且转得如此华丽,而包含激情,那就太难了。冯小刚从卖座贺岁商业片,到《1942》,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激情再做导演了。可李安却能从古装武侠,转到同性恋,再转到色情片,又转到奇幻哲学片。一次又一次的井喷,一次又一次的获奖,一次又一次地给观众带来惊喜。他哪来那么多的灵感和激情?难道是在家六年做菜带孩子积攒下来的?

。还是让我对这位大师致以一个电影爱好者的崇高敬意吧。
《Life of Pi》拍的非常漂亮,赏心悦目,但在最后却抛出一个惊悚灰暗的结局。《温故一九四二》正相反,拍得极其灰暗,压抑,但在结尾留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尾巴。但两者都在探讨兽性,人性,神性在不同的时期,在我们灵魂深处所发生的变化和联系。只是《Life of Pi》用简单的人物,宏观的角度,抽象的手法,在水里盼望祥和的彼岸;《温故一九四二》用复杂的人物,微观的角度,真实的手法,在路上寻找安逸的尽头。
很多同学看完《Life of Pi》一直纠结哪个故事是真实的,甚至去看小说,也是为了探究这表面的真相。其实,哪个故事是真实的并不重要,李安也不是故弄玄虚让你猜是哪个。最重要的是这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以及你的相信,相信那个故事是你愿意相信的。从而去探求你自己心底的那个黄金三角,兽性,人性,神性,他们之间的比例。
我一直认为兽性,和神性是最纯粹,最敏锐的,而人性是最复杂和邪恶的。而我们往往被人性外面包裹的漂亮的绸布蒙住心眼,而看不见自己内心最纯粹,朴素的性。所以,佛要我们明心见性。我们的教育让我们觉得人类文明的高尚,以至于看低神性,贬低动物性。就像Pi的父亲在餐桌上说:宗教几千年带给人类的,远远比不上科技几百年带个人类的。但是Pi的母亲马上说:那不是我们心底想要的。
太多的漂亮绸布被生产出来,包裹住邪恶的人性,让我们误以为人性是光辉的,动物性是邪恶的,神性是虚无的。可大家有没有想过,哪种动物,会杀戮自己的同类,仅仅是因为意识形态,或是掠夺资源。动物性再愚昧和原始,都不会有易子而食的想法。但这是一个悖论,人性作为兽性通往神性的必由之路,只有你退去所有的绸布,看到人性的丑陋,你才会真正到达祥和的彼岸,安逸的尽头。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的启示。
再来说说大家讨论最多的那个小岛。李安把小岛暗喻成人类社会。美丽和邪恶并存,光明和黑暗同在。人们白天享受文明带来的活色生香的生活,夜晚却被吃人的社会所毁灭。那些meerkats应该就是老百姓,他们是麻木的,也是快乐的,也不管老虎在吃他们的同类,晚上知道为了生存要躲到树上。
白天美丽的花朵,却实际是吃人不吐牙齿的。老虎代表了兽性,Pi代表了神性,这两种性是最纯粹,最无暇的,而人性是最复杂,也是最邪恶的。所以,老虎在小岛夜晚到来之时跑到了小船上,Pi爬到了树上,因为这两种性,在人性的小岛上都要被消灭的,而只有,那些麻木的人类,meerkat,才能生存下来。
老虎,Pi,构成了兽性,人性,神性的统一。荒诞的虚无,现实的残酷,美丽的画面也构成了《Life of Pi》这部电影的三位一体。
《Life of Pi》,毫无疑问,今年最好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