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1 樓 / xlz66
- 時間: 2012-10-10 00:42清 代 年 款 類
清代紀年款:清代紀年款極為講究,形式也最多。字體有楷書、篆書、半行書,各家體、宋體等。基本規律是順治、康熙二朝盛行楷書,雍正時楷書多於篆書,乾隆時篆書流行,而嘉慶以後楷書又成為款識的主流。就格式而論,有單圈、雙圈、無圈欄、雙邊正方形、雙邊長方形、堆料款凹雕、地掛白釉、字掛黑釉、白地寫藍字、白地寫紅字、綠地寫紅字等等;但占主流的還是青花書款。清初青花款色調勻淨,但發色不深,往往藍中泛灰;康熙以後,色調照快,幽倩艷麗;道光以後則藍色渙散,淺淡上浮。
順治年款:順治朝紀年款常見於青花器上。如北京雍和宮的官窯青花雲龍香爐,即有“順治八年江西監 奉勒敬造”題識。“大清順治年制”的六字款亦偶有所見,為青花雙圈楷書。款字不甚規整,布局亦不甚整齊。便用筆有力;起筆見鋒,住筆見頓,劃多下拉,勾捺上剔。
傳世的順治朝民窯青花器上也常署年款,如上海博物館藏青花人物淨水碗,有“順治十四年”款;青花雲龍瓶,有“順治十七年”款。
康熙年款:康熙朝官窯瓷器的紀年款主要有兩類。一是“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款;一是“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多寫於琺琅器上。康熙朝歷時六十一年,瓷器款識種類繁多。按書體分有:楷書、篆書、行書、滿文、回文、喇嘛文。按邊飾分有:單圈、雙圈、無圈、雙邊正方形、雙邊長方形。按顏色分有:地掛白釉而字掛黑釉、地與字統掛一色釉、白地藍字、綠地紅字、紅地紫色款、天青色款、湖水色款。此外還有凸雕、凹雕等等。
釉上正楷書款,始於半楷書。字體筆力健硬,起筆見鋒,住筆見頓。“大”、“康”、“制”字的捺拖得較長;“年”字三劃較扁,直拉得長;“制”字下部“衣”的勾與撇合成一筆。
這時還有一些特殊的紀年款。如:書“開元年制”四字款著,為仿古銅器作品;收“景德康熙年制”六字款者,為康熙時之客貨,非供宮廷所用。康熙初年,還出現過許多仿其他皇帝年款和用標記代替年款的情況,這是因為當是曾一度禁寫本朝年款,以免瓷器損壞後,連同帝王年號同時棄於烘土。
康熙琺琅彩款識:康熙琺琅彩款,只有一種寫法,即在雙線方欄內,用胭脂水或藍彩分兩行書寫“康熙御制”四字。筆劃橫豎肥瘦均等,字體介於宋體和楷體之間。有一種特別精細的礬紅地五彩繪畫的九秋花卉碗,也帶有這種款識。據說這是康熙五十二年,景德鎮御器廠為康熙六十壽辰專燒的“貢品”。
雍正年款:雍正朝的官窯年款,較多見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在茶葉末、爐鈞及仿鈞器上,則見“雍正年制”四字篆書刻款。“雍正年制”四字錢形款,則主要用於花盆底部。
雍正朝款識種類亦多。以格式邊飾區分,有六字雙圈、四字無邊、四字方邊、六字凹雕、六字單圈、雙邊正方形、雙邊長方形。就款識顏色而論,有地掛白釉字掛黑釉、地與字統掛一色釉、白地紅字、白地藍字、依書體分,則有楷書、篆書、滿文、回文、喇嘛文。還有方欄內寫不可識的文字,畫各種花形、物形等款識。但最多的還是楷書和篆書款。款字書寫極規矩。凡“大清”的“清”字寫作“ ”的,都是康熙末至雍正初的書寫體。
雍正朝的官窯器也有不書年款的,有些是皇帝指定不准書款。如雍正十年八月十五日,“司庫常保持來黃地暗龍茶圓一件,傳旨著照此樣交年希堯將填白釉的燒些來,底下不必落款”。也有的官窯仿明宣德器而指定落雍正年款的。如雍正四年八月初八日,“高足宣窯碗一件,奉旨交與年希堯照樣式燒,其碗內款落大清雍正年制。”
雍正琺琅彩款識:雍正時期的琺琅彩款識,有三種不同的寫法。一是雙欄內書寫“雍正御制”
四字兩行青花楷書款。制品有琺琅彩器,也有粉彩器,皆系盅盞小品。繪畫風格,接近康熙琺琅彩半規矩圖案的寫生花卉傳統,為雍正初期款識。二是在雙線圓圈內書寫“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青花楷書款。繪畫有紙娟工筆的“畫院”風格,為雍正中期一般官窯器中流行的款識。三是在雙線方欄內用胭脂水或藍料書寫“雍正年制”四字兩行款。胭脂水書寫的為雍正最早的一種款識,字體介於宋體和楷書之間;藍料彩寫款為雍正中期和中期以後的一種款識,款字屬標准宋體。帶這種款識的小件器物,也有不加雙線方欄的。
乾隆年款:乾隆朝的官窯年款,多見“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青花印章款;在茶葉末、爐鈞及仿鈞器上,用六字款篆書刻款;乾隆末析至嘉慶初年,又多用紅字款。
乾隆年款的種類繁雜,有六字雙圈、六字單圈、六字無邊欄、四字方邊、雙線正方形;地與字統掛一色釉、白地藍字、白地紅字、綠地黑字;楷書、篆書、圖書款、沙底不掛釉凹雕滿文、回文、西洋文字等等。最多者為篆書款。款字的筆畫初看很規矩,但越看越自然,為後仿者所不及。青花款識的特點是青花沉入釉下。另有一些特殊的年款,如:從右到左橫排的篆書款;用於器邊或足內的長款;款中僅一“乾”字者,叫做“大田字款”;晚期還出現料款。在嘉慶初接位時,由於乾隆“太上皇”還健在,仍多用“大清乾隆年制”的紅字篆款。
乾隆琺琅彩款:乾隆朝琺琅彩年款,大多用藍料彩書寫“乾隆年制”,青花寫款少見。寫法可分三種:一為標准宋體字款,在整個乾隆時期都非常流行,必須聯系繪畫的發展特點來推斷時間的早晚。二為“金錢款”,即按照“乾隆通寶”制錢的排列形式(上乾下隆左年右制)書寫在足內邊沿。三為在雙線方欄內用鐵線篆(小篆)分兩行書寫,因為很象一顆打印出來的方印章,所以稱為“圖章款”。這種年款絕大多數用於“錦灰堆”開光繪畫的瓶類底部,為琺琅彩的最後一種款識。另外,乾隆琺琅彩鼻煙壺上,還見有紅字“古月軒”或藍字“乾隆年制”寫款。
清代中、後期年款:清嘉慶以後的瓷器紀年款,格式、種類都較前期規矩、單純,且後代的仿制品很少。嘉慶初年仍使用乾隆的紅彩寫款,直至乾隆“太上皇”晏駕。典型的嘉慶官窯年款為“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從右向左排列。
道光官窯年款多為篆書,字外無框;以紅彩和青花寫款,字體相同。
鹹豐年款為“大清鹹豐年制”六字二行,字體規矩是這時的特點。
同治年款有六字和四字兩種。六字者為“大清同治年制”。皆青花寫款,字體有正楷和篆書之分。四字者為“同治年制”,用礬紅彩正楷書寫。
光緒官窯款有青花雙圈、青花六字、礬紅四字、礬紅六字等數種,字體均為正楷。書寫規矩,筆力挺勁,特別是“光”字的最後一勾,極為剛健,為他處所少見。
民窯年款:清代民窯紀年款,主要用於青花器。
康、雍、乾三朝的民窯器物上很少見到年款,這與當時的官方禁令有關。康熙、雍正時都有過禁止在官窯瓷器上書寫本朝年款的旨意和命令。康熙六十年,浮梁縣令張齊仲也曾下令,“禁鎮戶瓷器書年號及聖賢字跡,以免破殘”。當時制品的底款,多仿明代宣德、成化、嘉靖和萬歷年號,特別以仿宣德和成成化款為多。清中晚期以後,民窯瓷器書當朝年款的又多起來。道光時的民窯用礬紅圖章款,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字體不甚規矩。晚清還有一種書“大清年制”四字款者系官窯款識,為同治、光緒間肅順當國是的制品。
堂 名 款 類
宋代堂名款:宋代瓷器帶堂名款的,主要只見於定瓷、汝瓷和鈞瓷。
定瓷題款達十五種之多,大都與宮廷有關。能確定為堂名款的僅“奉華”、“風華”、“聚秀”、“禁宛”、“慈福”、“德壽”六種,均在碗底,為宮廷玉工所刻。“奉華”為宋高宗劉妃所居堂名,“德壽”、“慈福”為德壽宮、慈福宮簡稱,“禁宛”即禁苑,“宛”系“苑”字之誤。南宋偏安杭州後,重新搜刮瓷器,並在這些器物上刻以宮殿名稱。
鈞瓷除有“奉華”款外,還有“養心殿”、“重華宮”、“景陽宮”、“鍾粹宮”等款,而且所見甚多。
汝瓷的堂名款僅見“奉華”一種,為宮廷玉作工匠所後刻。台灣的故宮博物院藏有帶“奉華”的汝窯青瓷出戟尊、瓶、瓜棱注碗及碟各一件。
“奉華”款:“奉華”堂名款,見於宋代的定、汝、鈞瓷之上,均為刻寫。南宋時宮中奉華殿,系德壽宮的配殿,為高宗寵妃劉妃所居。劉妃掌內翰文字,常用“奉華堂”印。
帶“奉華”款的鈞窯瓷器,系於鈞窯窯址所采集,應是北宋晚期所燒制的宮廷用器。
明代堂名款:明代堂名款以嘉、萬時期為盛,且多為民窯產品。款字內容,既不見宋代堂名款中的宮廷建築名稱,亦少見後來清代大量使用的堂名、齋名,只要一些私人、商家的家常款。常見者為“X府佳器”或XX“記”“用”之類。如:“郝府佳器”,“沈府佳器”、“長府佳器”、“青蘿館用”、“京兆郡壽房記”、“趙府造用”等等。帶齋名、堂名的僅見“白玉齋”、“博古齋”、“博物齋藏”和“東書堂”、“慎德堂博古制”數例。另外還見有“桐溪馮宅”和“廊西”等款。上述堂名款,除“趙府造用”款外,都被認為是嘉、萬時期的器物。
“趙府造用”款:明代堂名款中,曾見“趙府造用”及‘甲戍春孟趙府造用“款。洪武二下七年、景泰五年、正德九年、萬歷二年及崇禎七年均為甲戍年。趙,為明王室子孫土封於山西的藩號,而正德九年明武宗朱厚照又曾以山西為出巡的行在,所以署上述款的有可能是山西趙王府的器物,為正德九年的產品。但也有人認為是崇禎時期燒造的。
清代堂名款:清代官窯和民窯中“官古戶”所燒高級產品,所署款名極多,凡堂、齋、殿、軒、屋、樓、房、閣之名,幾乎無所不有。其中許多堂名、齋名系屬帝王之家。如康熙理的“乾惕齋”、“中和堂”,乾隆時的“靜鏡”、“敬慎”、“養和”、“彩華”諸堂,皆為內府堂名。不僅皇宮,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的許多堂名、齋名,都可在款識中見到。此外,屬於皇顯貴、達官名士乃至雅匠良工的堂名款也為數不少。
康熙堂名款:按款字內容區分,康熙年間的堂名款有以下五類:
1、款識帶“堂”字或“堂制”、“堂仿古制”等字的。如:“中和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為康熙御用款;“紹聞堂”、亦作“紹聞齋”,為當時的王府款名;還有“榮錦堂”、“希范堂”、“佩玉堂”、“彩玉堂”、“朗潤堂”、“綠陰堂”、“慎德堂”、“世錦堂”等等。
2、款識中帶“齋”或“齋制”的。如:“乾惕齋”為康熙御用款,“拙存齋”為王府款。此外還有“芝蘭齋”、“紹聞齋”等。
3、款字中帶“軒”字或“居”字的。如“木石居”為康、雍間彩瓷上畫人物最著名的印章款,後世多仿,或用作鈐記,屬雅匠良工題款。還有“應德軒博古制”、“青去居”、“覺是軒”等,都是此時常見的堂名款。
4、款識中帶“玩”、“珍”或“珍藏”等字的。如“若深珍藏”、“樓香珍藏”等,為當時的名士堂名款。常見款還有“奇石寶鼎之珍”、“慶興榮玩”、“精雅古玩”、“球琳琅王幹(左右結構)之玩”、“雅玩”、“清玩”等等。
5、其他類型,如“琅玡”款常用於青花、豆青、暗花等較粗瓷器上;“儲秀宮”為康熙御用款。還有“木石水”、“片石”、“卉庵”、“柄庵”、 “上峰博制”、“仿古”、“商山仿古”、“文章山斗”、“世代文章”、“安吉居制”、“熙朝博古”、“蕙噗(口字旁換成山字旁)”等等,其中不少是文人、名士、富紳、達官們的題款。
雍正堂名款:雍正朝的堂名款遠少於康熙時期,也不像康熙朝那麼龐雜。在雍正御用款中,最出名的要數“塵定軒”款,相傳這是雍和宮的一個軒名,為雍正未登極以前所住。雍正讀書處望吟閣,亦見於瓷款識中。
王府所用的堂名款較聲名狼藉,如“敬畏堂”、“巨德堂”、“東園文石山房”、“紅荔山房”、“百一山房”、“正誼書屋”等均是,有的到乾隆道光時還在使用。
其它常見的堂款還有:“精雅古玩”、“香溪閒玩”、“浩然堂”、“澹寧堂藏”、“覺生常住”等。
乾隆堂名款:乾隆一朝,瓷器上堂名款之多,較康熙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乾隆皇帝能詩,好風雅,常命人在瓷器上書寫自己的詩句。他使用的堂名款也遠較前代為多。“靜鏡堂”、“養和堂”、“敬慎堂”、“彩華堂”、“彩秀堂”等內府的堂名和“避暑山莊”等,均作為瓷器上的御用款。“寧晉齋”、“寧遠齋”、“寧靜齋”為皇子齋名,也是常用的堂名款。“瑤華道人”、“紫瓊道人”則是乾隆兩個王子使用的款名。
王府也多各自有其堂名款。“湛靜齋”為王府齋名,多用於蛋黃地的盂、杯等小件器物之上。“敬遠堂”、“退思堂”為睿王府私家堂名款;“德誠齋”、“浴硯書屋”、“一善堂“等也都是當時的王府款。
達官名士所用的堂名款更多。“雅雨堂”是康熙時進士盧見曾的堂名款;盧字雅雨,著有《雅雨堂叢書》。“澄懷園“為張廷玉的別墅名,張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加太保,並被配享太廟。“惜陰書屋”,相傳為趙之濂家款。“友堂俗硯書屋”為當時名士之收藏款。“聽雲山主人館珍賞”、“略園制”、“荔園”、“明遠堂”、“百一齋”、“求謙堂”、“明遠堂”、“彩潤堂”、“詠梅閣”、“澄懷書屋”等,多屬此類。
雅匠良工的堂名款也較前為多。“寶嗇齋”即為當時名匠齋名;“玉木否(左右結構)書屋”款瓷器為董庶林所制,“聽松廬”為張南山的堂名款,他們都是乾隆年間名匠。“榷陶”、“陶鑄”則為乾隆時唐英所燒瓷器上的用款。還有些名匠以自己的姓氏作為款識。(詳見陶人款識)
道光堂名款:道光朝的堂名款,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御用款和王公貴族的私家藏款。道光帝在款登極以前就用過“竹解(上下結構)竹主人”的款名,登極後又使用過“慎德堂”、“頤壽堂”等御用款,二者都為圓明園中的堂名。睿王府多署“睿邸退思堂”、“養園仿古”、“友堂雅制”、“竹韻山房”等堂名款。定王府則書“行有恒堂”、“道光XX定府行有恒堂珍藏”等款。“植木堂”、“聽雨堂”、“惜陰堂”都是當時王府堂名。“十硯齋”款瓷器亦為道光時的貴族所定制。常見堂名款還有“敬修堂”、“種德堂”的紅字款和“文甫雅玩”四字款。
晚清堂名款:堂名款主要盛行於清初的康、雍、乾三代,晚清則不多見。同治時曾見“曉嵐雅制”款,光緒時曾見“慎餘堂”款。慈禧太後當政時,曾用過“儲秀宮”、“大雅齋”、“體和殿”等款名,還有“永慶升平”、“天地家春”等圖章款。
民 國初年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居仁堂”款,其制品俗稱“洪憲瓷”。
鈞瓷堂名款:宋代生產的鈞瓷,藏於內府者常刻有宮殿名稱,如“養心殿”、“重華宮”、“景陽宮”、“鍾粹宮”等等。筆劃纖細,為清代玉作匠所後刻。這批瓷器分別陳設於各殿,如刻“養心殿遂安用”者,陳設於養心殿的配殿遂安室;刻“養心殿明窗用”者陳設於養心殿靠窗的條案上。東西六宮的主要宮名多橫刻,東西配殿名多豎刻。這類器物見於著錄的有二十多件;還有兩件,一刻中海瀛台的“虛舟用”及“靜憩軒用”,一刻“永安寺悅生殿用。”
“古月軒”款:“古月軒”款的琺琅彩鼻煙壺,曾有人認為是乾隆年的產品,因此認為“古月軒”亦為乾隆朝的堂名款。但是,遍查北京的故宮、圓明園、頤和園和熱河行宮避暑山莊,均無此軒名。而且底書礬紅“古月軒”三字楷書款的鼻煙壺,都是一種不透明的白料胎畫琺琅彩制品,質量比較粗糙,顯然系私人燒制,據推斷為清末器物。故宮收藏的琺琅彩鼻煙壺,壺底都用藍色琺琅彩寫“乾隆年制”宋體款識,質地十分精細,遠非“古月軒”款器物所能及。
陶 人 款 類
早期陶人款:歷代在瓷器上署匠人姓氏的很少,但出現卻很早。現在所見最早的實物,是一件三國時期的青瓷虎子,背刻“赤烏十四年上虞師袁宜作”一組文字。年代、產地、匠人姓氏依次刻出,似乎是早期青瓷款銘的一種通行格式。在江蘇省金罈縣白塔公社的西晉墓中,出土一件青瓷扁壺,腹側刻有“紫(此)是會稽上虞范休可作土甲(左右結構)者也”十三字,但前面未刻年代。
唐代陶人款:唐代瓷器帶陶人款者不多,一般款銘除陶人姓氏外,還包括器物自銘或贊頌的內容。如絞胎枕的款銘即是。上海博物館藏的一件,枕面為三組團花,枕底刻“杜家花枕”四字;國內還有一件,底刻“裴家花枕”四字。說明唐代這類瓷枕叫“花枕”,而且有了專門從事生產絞胎瓷枕的作坊,和“杜”、“裴”等名家。
唐代的長沙窯制品,常書有贊頌內容的陶人款識,如“卞家小口,天下第下”“丁道剛作瓶大好”之類。至於在器底刻陶人的姓氏,也是當時較通行的作法。
景德鎮盒子款:宋代的景德鎮,已有制造盒子的專門作坊。因此,這時出產的青白瓷盒子,大都在底部印作坊主的姓氏。其款式是“□家盒子記”。這種形式的陶人款,已發現有:許、段、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陳等十余家。這類盒子款,在國外也大量發現,僅朝鮮古遺址中出土的就有六種。此外,長沙宋墓還出土一件盒子,底印“段家子大”四字款。有人認為,這屬於段家大房的作坊。同樣的情況,在磁州窯瓷枕的陶人款也出現過,如‘張大家枕“即是。
德化窯盒子款:宋代盒子的主要產地,除景德鎮針還有福建德化的屈斗宮窯和蓋德碗坪侖窯。與景德鎮風格迥異的是器物極少有款識,僅見一件帶反書印文的陶人款“頤草堂先生雕造功夫“。無獨有偶,早年流散到新西蘭的一件宋代瓷盒,上面亦有“後山頤草堂先生雕造功夫”款。兩件盒子 不僅造型特征完全相同,而且款字中的“雕“字,都是刻制印模時漏掉後又補刻在下方的。說明它們是同一個時期,在同一作坊,使用同一印模印制的。
“功夫”又作“工夫”、“公夫”,是宋代手工業中的習慣用語。在宋代文物中,帶“功夫”字樣的款銘還見有石硯、銅版、和銅鏡等。所以“□□功夫”,為當時陶人款的通用格式之一。如浙江江山窯出土的青白瓷印紋方瓶,瓶底陽文反書“周家公夫”四字;武義縣出土的一件印紋盒子,底部亦印“練八郎功夫”五字。
宋代瓷枕款:宋代瓷枕帶陶人款,以磁州窯最為流行,其款式通常為“□家造”、“□家枕”。從已發現的磁州窯枕中,“張家造”、“張家枕”、“張大家枕”、“古相張家造”、“王家枕”、“趙家枕”、“劉家造”、“滏陽陳家造”、“李家造”、“王氏壽明”、“王氏天明”等款的為多。可能在這裡同時有許多規模不大的制瓷作坊,或者它們 專事生產瓷枕;因為在窯區的東艾口村就發現了專燒枕的作坊,在冶子村又發現了“張家枕”戳記的枕片標本。另外,國外還見有“趙家枕永記”款瓷枕,吉州窯瓷枕也有帶陶人款的。
“張家造”枕款:磁州窯專做瓷枕的作坊中,以張家作坊延續時間最長。從署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款的實物,到晚期標本,其間約三百年。
張家作坊的陶人款,比較多見的是“張家造”三字,還有“張大家造”、“張家枕”、“張家記”、“張家窯”和“古相張家造”幾種。僅就“張家造”款而言,有陰文陽文之分,有直寫橫寫的區別;字外有帶邊框和不帶邊框的,框又有一層方框或雙層方框;還有上覆一荷葉下托一荷花的。款式形式達十幾種,說明燒造時期早晚不一,也可能是同時期不同作坊的作品。至於“張大家枕”的款識,似乎是張氏家族大房作坊的產品。這類情況在王家作坊中也有,如“王氏天明”、“王氏壽明”就可能是王氏兄弟倆各立作坊燒造瓷枕,並各署其款。
“張家造”陶人款數量雖相當多,但帶紀年款識的僅一件,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枕為長方形,枕面繪一虎,右上側題“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筆於沙陽”十六字,這是傳世品中年代最早的。
“趙家枕永記”款:這是多年前流往英國的一件瓷枕,枕面刻“家國永安”四字,右書“趙家枕永記”,左書“熙寧四年”,邊飾為剔花。其裝飾具有磁州窯系風格,但不是磁州窯產品,具體產地目前尚不能肯定。
吉州窯陶人款:吉州窯陶人款主要見於瓷枕上。尹家山窯址曾發現署“舒家記”款的枕底,說明文獻中記載的“舒翁窯”就在尹家山一帶。“舒家記”三字為陽文楷書,框長方形,上下飾花葉圖案。肖家嶺窯址出土一件有“元祖郭家大枕記號”款的枕片,南京市還出土一件“元祖肖家大枕記號”的瓷枕。對於“元祖”,目前有兩種看法:有的人認為前者中的“元祖”應是宋吉州窯“五窯”之一的郭家後裔對其祖先而言,當晚於宋代;有的認為“元祖”系泛指元太祖(公元1206年)至元憲宗(公元1260年)這一段未立年號的時期。此外,還有“張家造”、“陳家制”款。
遼金陶人款:遼金瓷器上的陶人款極少見。在赤峰缸瓦窯雞腿瓶肩部,常刻劃漢人姓氏,如“孫”、“徐”等,是陶人款識,抑或物主姓氏,尚不得而知。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的金瓷中,有一件磁州窯系的白釉黑花罐,罐腹墨書:“佛光普渡大安二年張泰造”,張泰無疑是陶人姓名。另有一件瓷器,底部墨書“大定二年六月六日□家造”,惜陶人姓氏不清。
明代陶人款:明代官窯器無陶人款,民窯也只德化窯、龍泉窯和石灣窯等少數幾個窯有陶人款識。
德化窯的陶人款多為篆字印章款,有“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等,皆印於瓷雕的背部,其中以署“何朝宗”款者最著名,此外還有在瓷像衣褶下用九雕“林”字者,但不多見。
龍泉民窯以有“顧氏”款的器物為最佳,顧氏二字印在一種外刻菊瓣紋碗的裡面,系明正統時名匠顧化成作坊的產品。這種碗在日本山梨縣也出土過一件。另外,印有“石林”、“三槐”、“李氏”、“清河制造”、“張明工夫”等款的器物也不少,都是一些帶有商標性質的陶人款識。
石灣窯的陶人款,出現於明代晚期,均為印章款。計有“祖唐居” 、“陳粵彩”、“楊日升(上下結構)”、“可松”等,有的是陶瓷店號,有的是匠人姓名。其中“祖唐居”款的器物,目前所見者大多是晚清的仿制品。
其他帶陶人款的民窯器物還有:弘治年間帶“程式存工造”款的青花白瓷串枝番蓮獸耳瓶,成化、弘治間帶“陳守貴造”或“陳文顯造”款的彩繪串枝蓮碗,正德、嘉靖年間帶有“何文白造”款的彩繪蓮鷺盤以及嘉靖時帶“陳守釗造”、“陳捨自造”款的红聻┪g傻取
清代陶人款:清代官窯產品署陶人款,始自乾隆時期。當時的著名瓷雕家王炳榮,以制反瓷出名的良工陳國治,名匠李裕元,多用自已的姓名署於所制器物上。名匠張南山、董庶林使用過“玉木否(左右結構,同杯)書屋”、“聽松廬”款。督陶官唐英,也使用過“榷陶”“陶鑄”等私人款。
民窯產品使用陶人款較前代為多。如石灣窯,在清初康熙年間有“兩來正記”、“文如璧”等款,乾隆前後有“源益店”、“大昌”、“寶玉”、“如璋”、“來禽”等款,道光前後又有“黃炳”、“霍來”、“馮鐵來”、“瑞號”等款。象明代一樣,仍用印章款。
其 他 款 類
“顯德年制”款:“顯德年制”款,屬於偽造的款識。“顯德”是後周世宗些榮的年號,由於世稱“片柴值千金”,於是就有人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要求燒造出瓷器,署以偽款,冒充柴窯以牟利。其制品追求胎質輕薄,釉色白中泛青,沒有五代時期瓷器的特點,給人以輕飄飄的感覺。其造型也不倫不類。特別是款識的字體,用後世妄作的怪字,無唐五代時期俊秀挺拔的風骨。
仿永樂款:仿永樂款始自正德,尤以明嘉靖、萬歷,清康熙、雍正,晚清及民 國所仿最多。歷代仿款有:青花寫款、陰文刻款、陽文刻款三種,字體和寫法不一。款的外圍常飾花瓣形圖案,線條硬直欠流暢;也有的圍以單圈。永樂年號款均為四字篆書,故凡以四字楷書或六字款寫於器裡或底足、口邊者,多系後仿。
除仿永樂款,還有於永無法白釉圓器上後加陽文篆書的偽作款識;其破綻是:在凸起的字跡釉面上,可隱約看見作舊的磨擦旋痕。
仿成化款:明代嘉、隆、萬三朝和清代康、雍、乾三朝,都有成化款之仿作。仿品的色彩和款識與真品雖有相近之處,但只要仔細分析其筆畫就可以看出破綻。嘉、隆、萬時仿款顯得筆劃粗重,排列稀疏,圈欄過大,與成化的筆法貌似而筆力不同,色彩也濃而不鮮,只有雲朦、氣泡與成化窯相似,甚至可以亂真。
清代的仿品較明代為優,特別是在調配顏色和年款的寫法上,與真品甚似。但成化真款上都顯有一層雲朦,有氣泡如珠,字的青花包晦。而清代仿品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出雲朦很淡、氣泡不勻,字的青色亦顯渙散。
仿嘉、萬款:明末清初皆喜仿嘉靖年款,其間唯康熙年間所仿者青花色調灰藍,字體頗象。但結合器型、胎釉等風格仔細觀察,仍易區分。
仿萬歷款者,唯日本仿品可以亂真,書體、色調及釉面等,與萬歷器幾乎一樣。清康熙時的仿萬歷款水平亦高,但所仿萬歷三彩盤,款字皆用紫色,亦易分辨。
仿琺琅彩款識:琺琅彩瓷器秘藏內府,因此無法模仿;至到清政權滅亡,公開在故宮展出後,仿品才開始出現。仿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新胎新彩,款識只有雙線方欄“康熙御制”、“雍正年制”“乾隆年制”四字兩行仿宋體料款;與真款頗似,只是色彩過於濃艷。後來還出現過以半似不似的藍料彩寫宋體“乾隆年制”款。另一種是舊胎新彩,其宋體料款難以看出破綻。
“洪憲年制”款:“洪憲年制”款純屬偽款。袁世凱竊國稱帝,立年號“洪憲”,但所燒瓷器尚未完工,其帝制便已覆滅。流傳較廣的,是仿乾隆琺琅彩細瓷效果而署‘洪憲年制”、“洪憲御制”或“居仁堂”款的器物。實際上,真正的“居仁堂”款的瓷器極少,“洪憲年制”、“洪憲御制”款的器物更屬子虛烏有。
“仁和館”款:故宮博物院藏品中有“仁和館”款四系罐一件,款字由肩部向下斜書,“館”字稍顯傾斜。字為行書體,筆法蒼勁有力。明代陳眉公《妮古錄》中也曾記述:“余秀州買得白定瓶,口有四紐,斜燒成“仁和館”三字,字如米氏父子所書”。
仁和館似為宋代館驛的名稱。據宋人周淙《乾道臨安志》館驛條載:“仁和館在清湖閘閘南,紹興十九年郡守湯鵬舉重建。”臨安府轄九縣,仁和縣為九縣之一。帶“仁和館”款的四系瓶,應是宋仁和縣館驛使用的酒瓶或水瓶。
另外,山東省博物館藏品中也有一件與此類似的四系瓶,肩下斜書“太平館”三字,字體與書寫部位同“仁和館”款如出一轍,應屬於同一瓷窯的產品。在河北省磁縣彭城鎮的宋代窯址中,發現有斜書“館”字的系瓶殘片,解決了窯口問題。《妮古錄》中稱“白定瓶”,似有誤。
“蔡”字款:汝窯瓷器款識除“奉華”外,還有兩件刻有“蔡”字者,一為盤、一為碟,分別 收藏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及台灣的故宮博物院。刻“蔡”字款的無疑是物主的姓氏。宋代蔡家可能收藏汝窯瓷器的,一為蔡京,他是宋徽宗時的宰相;一為蔡京之子、駙馬蔡 ,徽宗曾七次至其府第,賜予珍寶無數,其中可能有珍貴的汝瓷在內。
“尚食局”款:出土及傳世品的定瓷中,有刻“尚食局”、“尚藥局”款的,以“尚食局”為多。“尚食局”款的器物均為大形盤類,所刻字體有粗細兩種。曲陽澗磁村窯址出土的印花雲龍紋盤及碎片標本中,也發現過這種款識。刻“尚藥局”的傳世品,僅見一件直口平底碗,碗外由右向左橫刻“尚藥局”三字,已流散到英國。
宋代宮廷設六個局,尚食局是管宮廷伙食的機構,尚藥局是宮廷的醫療機構,兩局除設有官員外,下面分別設有膳工及醫師。帶有“尚食局”款的器物當是放食品的,帶有“尚藥局”款的當為放置藥物所用。
流散國外的定瓷中,還有刻“食官局正七字”款的白釉碗,但僅見這一個。“食官局”一名不見於宋、遼、金三史職官志,有待進一步考證。有人認為:食官局與尚食局有一定聯系。
“定州公用”款:“定州公用”款,見於流散到英國的一件定瓷盤。盤光素無紋,盤心印陰文“定州公用”四字楷書款,當為定州官衙所使用。由於國內在宋瓷尚未見到過這類款識,有人曾分析此器可能是仿品。但在朝鮮新安海底打撈出的元代瓷器中,又有一件署“定州公用”瓷盤。與此類似的,還打撈出一件刻有“使司帥府公用”的瓷盤。“使司帥府”是“使司都元帥府”的簡稱。由此又否定了“定州公用”款為“仿品”之說。
“五王府”款:故宮博物院在復查澗磁村窯址時,曾采集到一件刻有“五王府”三字款的碗底。“五王府”款為過去所不見,當是某王府定燒的器物。
會稽款:早年出土而流散到國外的定窯白瓷盤中,有的底刻“會稽“二字款。據分析,系吳越錢氏定燒之器。錢氏統治區域屬會稽郡,定燒瓷器刻“會稽”字樣是可能的。
“官”字款:在遼寧省、河北省、浙江省及湖南省的一些唐末至北宋前期墓葬、塔基中,常出土帶“官”字款的白瓷碗、盤、瓶、壺、罐等器物。國內外傳世品中這類器物達八十件之多。還有一種刻“新官”二字款,常與“官字款器伴出。目前,尚不知“官”、“新官”款識的具體含義,但它們都是唐末到宋初的流行款識,主要窯口為定窯和遼官窯。南方的一些瓷窯,可能也有出產。
鈞窯數目字款:數目字款主要見於傳世的鈞窯器上,自一至十各種數目均有。對於數目字的含義和作用,過去有種種解釋和推測。比較早的《南窯筆記》說:“有一二數目字樣於底足之間,蓋配合一副之記號也……”;《陶雅》、《飲流齋說瓷》則認為:器物一、三、五、七、九單數的,是紅朱色器物,青藍色器物有二、四、六、八、十雙數。
從對鈞窯窯址的發掘和研究中,找到了數目字的確切用意,即數目字越小,器物越大。“一”是同類器物中最高或口徑最大的,“十”是最低或口徑最小的。《南窯筆記》的看法,只適合於花盆及盆托。其刻兩字者,刻於底部的是按口徑大小的編號,刻於足內的是配對編號。
“樞府”款:元代湖田窯所產的卵白釉印花瓷,花卉間往往印有對稱的“樞府”二字款。樞府即樞密院,是當時掌管國家軍機大事的機構。還有相對印“太禧”、“福祿”等款的。1984年江西樂安元代瓷器窖藏有大批上述“福壽”、“祿壽”款識卵白瓷出土。“太禧”是元代專掌祭祀的“太禧宗湮院”的簡稱。據《元史•百官志》載,天歷元年(132年罷會福、殊祥兩院,置太禧院以總之,次年改為“太禧宗禋院”。
八思巴文款:元大都遺址曾出土過兩件青白瓷碗,碗底部有墨書的八思巴文已已(上下結構)字,譯成漢字是“章”可“張”,無疑是物主的姓氏。從龍泉窯系的大窯,巡仁口窯,麗水窯及南海窯窯址中,亦曾采集過帶八思巴文款的瓷片。其種類有:印於花卉紋飾中的陰文小字,印於碗心的陰文大字,方形、長方形或銀錠形的圖章款。所見文字有:
。八思巴文頒行於元至元六年(1269年),元亡後即廢。
“天”字款:成化官窯中的一些罐類,多在底足用青花書一“天”,四周無邊飾,俗稱“天字罐”,所見天字罐,有畫海馬的,也有畫纏枝蓮、纏枝瓜圖案的,制作都非常精細。這種一個字的官窯款識為成化時期所獨有。
“天”字款同其他的成化款一樣,用放大鏡在強光下照視,款上都顯有一層雲濛,有氣泡如珠,字的青花色澤沉而艷。孫瀛洲“天”字歌訣雲:天字無欄確為官,字沉雲添淺褐邊。康雍仿造雖技巧,一長一短裡俱幹。
天字罐後代屬有仿造,但器型非大即小,且所書款字也不相同;青花渙散而上浮,氣泡不勻。
後加款:後加款是一種偽作的款識。一般有三種情況:
1、將舊款加於新器上。如將弘治小碗底足款識旋切下來,再撞加在其他新器上;或是施切下同一時代的青花碗底款,嵌於瓶的底部。此種方法,民 國時最為流行,撞底技術也較高。但在圈足銜接處,胎釉常露出異常痕跡。
2、在明代白釉器上,後刻其他朝代年款,再真釉,經打磨平整,隱露陽文款字。
3、在舊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寫稀有年號。 -
-
第 12 樓 / xlz66
- 時間: 2012-10-10 00:43七、 燒 造
坯 料 類
粘土:
高嶺土:
多水高嶺土:
膨潤土:
化妝土:瓷器上使用化妝土始於西晉。
瓷石:
長石:在陶瓷生產中用作坯料、釉料、色料熔劑等,用量很大,作用很重要。
鉀長石:防止產品變形,還可以使瓷器音韻洪亮。
莫來石:
石英:
石英岩:
脈石英:
絹雲母瓷:
不(音敦)子:瓷石開采後用水碓舂細,經淘洗深沉,制成磚狀泥塊名為“不子”或“白不子”。不子是瓷石經制成塊狀後的專門名詞,中外陶瓷文獻上都普遍采用。
胎泥:制瓷胎的泥是用高嶺土瓷石二類原料配合而成。這二類原料的配方是以制品的形狀、大小、厚薄以及燒成溫度等條件決定。配方的成分可以從30%高嶺、70%的瓷石(不子),到60%高嶺,40%瓷石。高嶺成分愈多,所需的燒成溫度也愈高,成品變形則較少。大件的盤和碗,薄胎器皿都彩用同嶺成分較高的配方。外國瓷器胎的配方一般是粘土、石英和長石三類原料配成的,而我國瓷胎則用二類原料配成,這是我國傳統制瓷工藝的一個特征。
胎:未塗釉的瓷骨稱為胎,因為做胎的泥有精粗之分,故胎也有各種名目。用普遍瓷泥所作的為瓷胎;用泥搗水中,取其未沉的細粉澄之而做的為漿胎;粗的為瓦胎;笨重而堅樸的為石胎;胎質呈現鐵色的叫鐵胎。
成 型 類
作坊:
碾槽:
擂缽:
石臼:
石輥:
轆轤:
軸頂帽:
坯:胎在未燒之前稱“坯”。
拉坯:把作坯用的泥團置於轆轤上,在轆轤轉動中,以手和刮阪把坯拉成所需的形狀,如盤、碗等,這一工藝過程稱為拉坯。
印坯:拉成的坯半幹時,內部再用印模印坯,以起正形的作用。
利坯:印過的坯,再放在轆轤上,外部用刀削修整,使厚薄適中,表面光潔,這道工序叫利坯。
旋坯:旋車與拉坯車同。中心多一木樁,其頂渾圓,包以絲綿。旋時坯合樁上,撥輪旋轉,用刀旋之使內外光平。
挖足:將拉坯時留下的靶,切削掉一部分,然後挖成器的底足,稱為挖足。
泥條盤築:陶器成型的一種原始方法。即將泥料捏成長條,在石球或陶墊外面按器型的要求從下往上盤築,用拍子拍打,再用手沾水裡外抹平,使之成器。用這種方法制成的陶器,內壁往往留有泥條盤築的痕跡。瓷器中的大件圓形器,如瓷缸之類就是用這種方法做成的。
捏塑法:將泥料捏塑成形的一種方法,制造較小型的器皿多用此法。制成的器皿上,往往留有陶工的指紋。
模制法:將泥料填入模子制坯成型的方法。模子不但規定器型,內壁還可以刻出花紋。模制成形的器皿,器形一致,紋飾也清晰。
乳料:用研缽貯矮凳,凳裝直木,上橫一板,鏤空以受乳缽之柄,人坐凳上拿槌乳研。這是彩繪之前,處理顏料的第一步工作。
窯 具 類
直筒形墊具:三國時的主要墊具。器身作直筒形,腰部作弧形微束;托面有內折平唇。大小以所裝器物的需要而定,最高的達四十厘米。
圓筒形墊具:三國時的另一種墊具。圓筒形,中間空;上下兩端都有內折的環形平唇,作為承放坯件的托面。此類墊具高不到十厘米,它的功用是放在前種墊具之上,上面再裝坯件。
喇叭形墊具:晉代流行,大多小而高,托面平,承裝碗盤、唾壺、水盂等小件。
缽形墊具:缽形墊具流行於晉,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口大底小,腹壁斜張,口部有內折平唇,唇面承放盆、洗等器底大的器物;另一種腹壁較直,平底,底的中心鏤圓孔,使用時口向下,底朝上,上面放置器形較大的坯件。
盂形墊具:南朝時的一種墊具,盂形,直口,平底。使用時口朝下,底朝上,放在坯件的內底;然後再在其上裝放坯件。
三足支釘:三國時主要的疊裝窯具,使用時三足向下,托面朝上,以便上面再放碗、盤等坯件。這種窯具自重小,可以多層疊放;但支撐點少而尖,重量集中在三個足尖上,因此足尖往往陷入坯件的底部,影響產品的質量。
齒形窯具:西晉時窯工們創造的一種窯具,作為疊燒坯件的間隔物。這種窯具著力點多,重量分散;而且齒端為小平面,不會因承受重量而陷入下面的坯裡。疊裝時齒口朝下,放在一個坯件的內底裡,上面再疊裝碗盞之類。
三角形窯具:南朝時的一種窯具,它是用扁平形的泥條,中間作“丫”岔開;前端再轉折成直角,作為支點。輕巧、省料,但荷重力小,坯件裝燒不多。
托珠:隨著成型技術的提高,拉成的碗、碟等坯件能夠達到大小一樣,厚薄一致。所以自東晉開始,有些窯場就不再用窯具間隔,而是在坯件之間放置幾顆扁圓形泥珠(即“托珠”)墊隔。這樣,不僅增加了裝燒量,而且還可節省制作窯具的工時和原料。缺點是托珠往往粘在器內底面,影響器物的美觀。這種墊燒法,流行於唐代。
墊餅:大多用坯泥制成,有淺盤形、盞形、碗形、臼形和環形圈托。使用時,墊餅的托面托住器物的圈足。這樣,器物可以滿釉。
宋時采用仰燒法時,就使用過比碗盤圈足小而高的墊餅。影青釉內氧化鈣含量多,高溫粘度小,如果用大於碗盤圈足內的薄墊餅支燒,因釉汁下流,就易使燒件與墊餅膠結在一起;把墊餅作小作高,使其足壁懸空,使能避免膠結。
墊環:宋元時期采用覆燒法,其支墊口邊的用具,叫做墊環。環作正圓形,斷面為磬折形。燒成的瓷器,口邊無釉。
墊托:放在器底和匣缽之間用以墊燒的窯具。有燈狀,環形,圓餅式和淺碟式等。
匣缽:匣缽為置放坯件的窯具。從豐城洪州窯發掘資料證實,匣缽始用於隋代。匣缽的采用,使制品在窯室中受熱均勻,避免煙塵污染釉面;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窯室豎向空間,擴大和升高窯室。這是改進我國瓷器的燒成質量,減少焙燒費用,擴大瓷器生產的一種重要輔助工具。單件匣缽只放一件碗,碗坯不承受任何重量,因此碗底、碗身修坯時可以盡量修薄,從而出現輕薄靈巧的碗盤類器皿。唐至宋早期,多用漏斗形匣缽;宋中期後出現桶形匣缽;有的桶形匣缽個體高大,是專門放置瓜棱執壺和瓶類的裝燒工具。
裝燒:使用某種輔助工具(即所謂窯具),把坯件間隔、堆疊起來,然後放進窯室以待焙燒,這道工序,叫做裝燒。
滿窯:匣缽裝進窯內謂之“滿窯”。因窯腹各部位的溫度相差很大,因此滿窯時,應視各類瓷坯燒成的溫度的不同,而分別放置在適當的窯位上。
燒 結 類
氧化焰:即是在燒窯時充分供給窯內氧氣,如含銅的釉,在氧化焰中會出現綠色或青色。
還原焰:在燒窯時窯內的通風不良,缺少氧氣,如含銅的釉,在還原焰中出現紅色。
溜火:燒窯開始階段,窯柴燃燒較為緩慢,謂之“溜火”。
緊火:溜火階段過後,窯柴燃燒逐漸加快,謂之“緊火”。
溝火:因窯的兩旁及窯尾的溫度不夠,須將火焰引伸到燒不到的地方,謂之“溝火”,意即溝通火焰。用潑水的方法把火焰引向後部,是“溝火”的有效措施。
燒成溫度:陶坯、瓷坯燒結成器所需的溫度,叫燒成溫度。陶器的燒成溫度,一般在600——1000度左右,到1100度時胎體就開始熔融變形,瓷器的胎體要求1200度至1300度才能燒結,從而才具有瓷器的物理性能。瓷器能耐高溫,不會熔融變形。這裡要說明一下,瓷器燒結一般要求溫度在1300度以上;但我國瓷器由於白雲母、絹雲母及還原氣氛的影響,在1200度時就可以燒結。
爆汗:進入商周後,由於新的原料——瓷土的運用和高溫窯爐的創造成功,提高了燒窯溫度,致使一些器物表面局部出現了一層極薄的“光亮面”,這種現象通常稱為“天然釉”,景德鎮窯工們則稱之為“爆汗”,是因為坯體在高溫窯內燒結後,發生收縮時所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正如現在的匣缽經過高溫焙燒後也產生爆汗的情況一樣。在高溫條件下,窯壁上也有一層玻璃質的東西出現,考古工作者稱之為“窯蠟”或“窯汗”。人們受到這種“爆汗”現象的啟發,經過長期實踐,反復試驗,終於發明了釉。
火照:火照又稱“試片”,是用來測定窯內溫度的。宋窯的火照是利用碗坯改做的,上平小尖,大體呈 形。下部尖端插入放滿砂粒的匣缽內,匣缽放於窯膛中,在觀火孔裡可以看到。火照上端有圓孔,當窯工測定窯內溫度時,用長鉤伸入觀火孔,將火照從匣缽裡鉤出。每燒一窯要驗火照數次,每驗一次,就鉤出一個火照。火照都上半截釉,只能使用一次。
支圈:支圈始創於宋代定窯,是為了適應定窯復燒法而出現的一種特殊工具。支圈的高度為漏斗形匣缽的五分之一,使用支圈燒一窯瓷器,用同樣的燃料、同樣的時間,但產量比使用漏斗形匣缽增加五倍。這是定窯支圈能夠較長時期使用,並為其它瓷窯爭相仿效的原因。
澀圈:瓷坯疊燒時,將下面的器物內底刮掉一圈釉藥,這樣,器底中心有釉,而相疊處無釉;燒成後,無釉處即成澀圈。這種裝燒方法在元代較為流行。
支釘迭燒:五代流行的燒造法。其裝燒工藝,是用高嶺土捏成“支釘”,並把這些釘粘於碗盤圈足的邊沿,每件粘9——12顆;然後把碗坯放置在墊柱上;再把粘有支釘的碗坯一個重一個迭起來,組成一柱入窯焙燒。
這種方法雖能利用窯室的空間多燒幾件規格相同的產品,但有缺陷,如沒有把火焰與制品隔離開來,容易因粘渣而造成較多的廢品;支釘破壞碗盤內底的釉面,影響成品的外觀質量等。另外堆迭數量畢竟有限,對窯室的高空仍然利用不夠,燃料的消耗量也較大。
仰燒:宋初燒碗時把一個泥制的墊餅放入已燒過的匣內。將碗坯放入匣內,把碗的圈足套裝,堆迭起來,送進窯室。上述這種裝燒方法,元人稱之為“仰燒”。
仰燒法元代人繼續推行,元人仰燒碗、盤時已不使用墊餅,而是把一種有較高的耐火性的細砂裝入匣缽,再在細砂上放置坯件入窯。使用細砂坯裝燒,墊在坯件下的砂料因其耐火度高,在坯件成瓷的過程中不但不會燒結,而且還會跟隨坯件收縮滑動。由於砂墊的使用,元代陶工生產仰燒瓷器時就比宋代生產同類型產品減少了制作墊餅的材料與時間,節約了更多的豎向窯位。很自然,元代仰燒瓷器的必要費用就比宋代降低了。不過元代瓷器的圈足邊沿一般都不如宋代幹淨,圈足邊沿的釉層,一般都帶有幾顆砂粒。
明宣德後仰燒的匣缽變薄,匣缽變成薄而輕減少了裝開窯的勞動強度,具節約耐火材料和減少熱損等優點。
支圈迭燒:宋後期一種裝燒法,其過程是以泥餅為底,把一個瓷泥作成的斷面呈“L”形的圈,套在碗坯的芒口上;再把圈與碗坯翻轉過來,覆放在泥餅上。就這樣一圈一碗的跟著覆蓋,象套蒸籠似的,把三十二個左右的圈碗與碗依次套上,然後把園心下凹的耐火泥餅翻轉過來,覆蓋在最後的一圈上,組成一個上下直徑一致的園柱體;再以稀薄的耐火泥漿塗抹外壁,以連接墊圈,密封空隙,便可迭裝入窯。這種方法若與宋中期的墊缽覆燒法相比,不但不需要要依賴匣缽的那種外殼,而且還可以裝燒同一規格的產品;如果和同時的匣缽仰燒法相比,則能增加裝燒密度四倍,並有減少產品變形,節約耐火材料等優點。
重合迭燒:元代碗、盤迭燒時,已不用支釘間隔,而是把碗盤底心的釉面旋出一個露胎的澀圈,再把上一個碗、盤的不掛釉的底足擱置在澀圈子上,這樣依次重迭到十個左右再裝入桶形匣缽。元人用這樣的辦法迭燒碗、盤,不但比五代簡便,而且平底匣缽裝燒又可充分利用窯室內的高空自由堆迭。這樣消耗耐火材料少,裝燒窯度大,露胎的缺陷也只在碗底,所以比口沿露胎覆燒器適用、價廉。其美觀雖不如使用一器一匣仰燒的“樞府”碗盤,但成本卻低多了。後來許多地方生產日用粗瓷時,都采用這個方法。
多級墊缽覆燒:這是宋代中期裝燒芒口瓷的一種方法。碗盞裡外滿釉,只有口沿露出一線瓷胎。由於露出的胎骨比釉面粗糙,所以後人都稱這種碗盞為芒口,毛邊或澀口。其方法是用瓷泥作好墊缽,墊缽內壁分作數級;先把口徑較小的芒口碗碟扣置在墊缽的最下一級上,再依次扣置直徑較大的碗坯,裝滿後入窯焙燒。
這多級墊缽覆燒法,在減少器物變形,增加裝燒密集等方面優於仰燒法。其缺點是給碗盤造成芒口,而且只能覆燒大小不同、規格不一的產品。
砂圈疊燒法:瓷坯施釉入窯前,在器物內底(以碗盤為最多)先刮去一圈釉面,形成露胎環;然後將疊燒的器物底足置其上(凡疊燒器物底足均無釉),使露胎環正好與無釉的器足接觸,並逐層重疊。這種疊置裝燒的方法,稱為砂圈疊燒法。在金代產品中,凡帶有紋飾的較好的作品,均系覆燒;而不帶紋飾的比較次一些的產品,則往往采用砂圈疊燒。由此不難看出,砂圈疊燒法,乃是為滿足社會上日益增長的生活用瓷的需要而創造的一種燒造方法。在金代耀州窯、磁村窯以及金墓出土的瓷器中,都發現了不少砂圈疊燒的器物。由此推測,這種疊燒新技術,大概創於金代,因為它有產量高,成本低的優點,所以直到今天我國某些地方瓷廠,仍在沿襲這種傳統技法。
窯棒露燒:在金代江官屯的遺址中,未見有匣缽的出土,反而發現不少耐火磚和窯柱。這種窯的燒造方法是,將許多窯柱(亦稱窯棒、砂缸腿)均勻的排列在窯床上,底部用耐火材料加工固定,窯頂部旋轉方形墊磚;墊磚上面再放圓形墊餅,然後器物用窯具支放在放方形墊磚上。這咱燒法的缺點是火焰與器物直接接觸,產品釉面不淨,器物容易變形。
窯 爐 類
窯:
窯爐:窯爐的建築均為平地起砌。窯爐由窯門、火膛、爐床、煙囟四大部分組成。
升焰窯:
半倒焰式饅頭窯:
倒焰窯:
龍窯:
階級窯:
葫蘆窯:
蛋形窯:
紅爐:烘燒彩繪瓷用的爐子名“紅爐”。爐膛徑、高各一米左右,有底、圓筒。四周砌磚,筒和磚之間留空隙一圈,為木炭燃燒的地方。烘燒時,將繪彩的的瓷件裝入爐膛內,點著爐子四圍的木炭由緩而急,至溫度達到要求時即行停火。待爐子冷卻後,取出瓷器,便完成了彩瓷燒制的最後一道工序。
窯火:窯火指的是窯內火焰流動的方向。古陶瓷窯爐的發展是燒升焰式發展到半倒焰式和平焰式。升焰式窯爐主要是燒陶器,也呆以燒原始青瓷;半倒焰和平焰窯爐是燒瓷器的。豎穴窯、橫穴窯,升焰式圓窯和方窯都屬於升焰式;饅頭窯屬半倒焰式;龍窯屬平焰式。階級窯和蛋形窯是把平焰窯和半倒焰窯結合起來的窯爐。所謂升焰是火焰從窯底上升,流經制品,然後由窯頂排出。半倒焰是火焰自火膛噴到窯頂,然後倒向窯底,經過制品,由靠近窯底的側牆排煙孔進入夾牆豎煙道,向外排出。平焰是指龍窯內火焰流動方向與窯身平行,傾斜向上排出。
八、 名 窯
古代文獻上所說的窯,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指窯場,二是指某個窯場的產品,如越窯、郎窯所產的瓷器,亦稱越窯、郎窯。這裡所說的“名窯”,兼含上述兩項內容。
窯的命名大致可以歸納為六種形式:
1、以窯場所在地區命名,這是歷代常用的一種命名方法,如“洪州窯”“壽州窯”“邢窯”等等。
2、以經營的性質命名,如“官窯”“民窯”。
3、以窯場所在的方位命名,如“東窯”“西窯”等。
4、以姓氏命名。民窯以該窯的業主或著名匠師的姓氏為窯名,如“霍窯”“壺公窯”即是;官窯在清代也有以督陶官姓氏命名的,如“年窯”“唐窯”之類。
5、以帝王年號命名,是明清兩代景德鎮御器廠的命名方法。如“永樂窯”“宣德窯”等。
6、以窯場所在的具體地址命名,現代 考古學大多采用這種命名的方法,如“臨川白滸窯”“吉安永和窯”“紹興富盛窯”等等。
瓷 窯 體 系
瓷器在東漢早期於浙江出現以後,很快地在長江下游一帶傳播開來,並逐漸波及長江中游、上游地區,以及福建、廣東一帶。約在六世紀初葉的北朝時期,中原地區也出現了自己燒造的瓷器。從此,我國制瓷業便形成了南北兩大系統。
唐宋時代是我國制瓷業大發展時期,各地名窯迭出,並各有自己的風格。迨至宋元,六大窯系並存,幾乎全國的重要窯場都包括在暈些窯系之內。後來隨著景德鎮窯制瓷工藝的迅猛進步,熔諸窯系的突出成就於一爐,而且不斷創新,確立了全國制瓷中心的地位;各窯系的影響也就逐漸黯淡了。
南方瓷系:所謂“南方瓷系”,是指自三國至南朝期間,由浙江上虞一帶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一個青瓷燒造體系。至南朝末,南方瓷系的窯場已遍布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四川、廣東等省。
南方瓷系產品的特點是:
1、造型比較秀氣,胎色瓦灰,胎質顆粒較細,有的略呈紅色或黃色;氣孔細,孔隙度小,胎中黑點少。
2、瓷器胎料的化學組成,三氧化二鐵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於北方;二氧化鈦和三氧化二鋁的含量都較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則較北方為高。
3、釉層青綠發翠,有的略帶暗黃色,有半木光。
4、瓷器的燒成溫度較低,一般為1200度左右。甚至不到這個溫度就出現過燒現象。
南方瓷系在隋以前的主要窯址有:上虞窯、宜興均山窯、肖山上董窯、成都青羊官窯、福建天山馬嶺窯等。
北方瓷系:北方瓷系出現較晚,根據墓葬出土資料分析,當地北魏至北齊時期。
北方瓷系產品的特點是:
1、器物造型新穎,粗獷雄偉;胎體比較厚重,胎色淺灰,顆粒結構粗糙,胎內有黑點和氣孔,孔隙度大。
2、胎料的化學組成接近於質量差的粘土原料,三氧化二鋁含量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的達32%;二氧化鈦含量超過1%;而二氧化硅的含量低於南方。所以,胎的呈色較南方的偏深一些。
3、釉層較薄,玻璃質強,顏色灰中泛黃。
4、瓷器燒成溫度較高。如河北省景縣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度的燒造溫度下還是生燒。
北方瓷系在隋以前的窯址發現得不多,僅河南安陽窯、河北賈壁窯、山東淄博窯數處。
定窯系:定窯始燒於唐,到北宋時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藝與制瓷風格,並為各窯所仿效。
定窯系產品以白瓷為主,釉汁比較瑩潤,釉色白中發黃,常有淚痕。胎料加工很細,胎質堅硬,胎色潔白。器物造型穩定,裝飾工整素雅。早期的產品以劃花、刻花為主;北宋晚期以印花為主。花紋布局嚴謹,題材豐富多彩。在北宋中期出現復燒工藝。
生產定窯系瓷器的窯場,分布在沿漳河、汾河流域的廣大地區。代表性窯場除定窯外,尚有山西的平定窯、盂縣窯、陽城窯、介休窯和四川的彭縣窯。
磁磁州窯系:磁州窯系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這個窯系的窯場分布於現在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北省邯鄲市觀台鎮窯址為典型代表。磁州窯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北方燒制白瓷的諸民窯。
磁州窯繼承了唐代南北民窯的特點,燒瓷品系繁多。觀台窯的產品品系、種類,可以說是集本窯系各窯之大成。這裡燒制的瓷器以白瓷、黑瓷為主。裝飾豐富多彩,白地黑花,對比鮮明。紋飾題材多取之於民間生活內容。當陽峪窯的成就也很大,它制瓷工藝的獨特性是釉下施一層極白的護胎釉,再在上面畫黑花,或用剔地的手法作出剔花。裝飾以黑白或赭白對比,十分強烈;花紋制作既活潑又嚴謹。
磁州窯系的其他代表性窯址還有:河南鶴壁集窯、禹縣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介休窯和江西吉安吉州窯。
耀州窯系:耀州窯系是北方一個巨大的燒造青瓷的窯系。中心窯場在今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這個地方宋代屬耀州,故文獻上稱為耀州窯。耀州窯系的早期歷史也可以追溯到唐代,到金、元時還在繼續生產。產品種類有青瓷、白瓷、黑瓷;北宋時期以燒造青瓷為主。耀州窯青瓷顏色深沉,邊沿部分發褐色,人們稱之為“姜黃色”。
耀州窯系最突出的成就是圖案裝飾。宋元的花紋有折枝牡丹、纏枝菊花、水波三魚、鴛鴦戲蓮、雙鴨戲水、水藻紋、忍冬紋、回紋、松林戲嬰、龍鳳花紋等。裝飾手法以印花、刻花為主;刻花剛勁有力,紋樣生動活潑,在古代裝飾藝術中影響極大。
耀州窯系范圍很大,東邊影響到河南的臨汝窯,西邊發展到陝西、甘肅交界的旬邑窯。代表性的窯址還有河南的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禹縣均台窯、內鄉大窯店窯和廣東的西村窯,廣西的永福窯。
龍泉窯:龍泉窯屬南方青瓷系。南宋時,為應付宮廷、官府的需索,開始生產一種以施粘稠的石灰鹼釉為特征的瓷器。到南宋中期以後,終於形成了有自身特點與風格的梅子青、粉青釉等龍泉青瓷。
在宋代民窯諸窯系中,龍泉青瓷的興起是最晚的,但由於有海外市場的支持,終於迅速發展為一個窯場眾多的龐大窯系。到了南宋晚期,浙江省龍泉縣窯場星布,還旁及鄰境的慶元、遂昌、雲和等縣。江西吉安的吉州窯、福建泉州碗窯鄉窯也有燒造。入元以後,燒制龍泉窯風格的青瓷窯場范圍更為擴大,僅浙南的甌江兩岸就發現窯場遺址一百五十余處。
青白瓷窯系:青白瓷又稱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鎮窯為代表燒制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其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硬度、薄度和透明度、瓷裡莫來石結晶的發達,都達到了現代硬瓷的標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燒造水平。特別是采用覆燒方法之後,產量倍增,對東南沿海地區影響很大。自宋迄元,青白瓷勱燒不衰,形成了一個著名的青白瓷窯系。
景德鎮燒青白瓷的窯址已發現有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江西南豐白舍窯、安徽繁昌柯家沖窯、福建閩清窯及湖北武昌金口窯都燒造青白瓷。屬於這個窯系的還有江西吉安吉州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窯、同安窯、南安窯等。
鈞窯系:鈞窯系以河南禹縣的鈞窯為代表,始燒於北宋,金元時繼續燒造。其突出成就是在釉裡摻有銅的氧化物,用還原焰燒出絢麗多彩的窯變釉色。鈞釉主要特點是通體天青色與彩霞般的紫紅釉相互錯綜掩映,釉汁肥厚潤澤,極為美觀。此外還有月白色、天蘭色、海棠紅等。
鈞窯系瓷器的燒造地點很廣,河南的禹縣、郟縣、登封、新安、湯陰、安陽,以及河北的磁縣等都燒造。
瓷 都 諸 窯
景德鎮在東晉時叫新平鎮,唐武德四年改鎮為縣,仍稱新平。因位於昌江之南,所以又叫昌南鎮。景德鎮燒造瓷器的歷史悠久,是世界聞名的瓷都。《浮梁縣志》說:“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江西通志》稱南朝的陳至德元年,“大建宮殿於建康,詔新平以磁陶貢”;《陶錄》則有唐的代鎮民“載瓷入關”、“制器進御”的記載。但據現有考古資料,尚未發現唐代及唐以前的窯址。在已發現的窯址中,屬早期的有勝梅亭、石虎灣、黃泥頭等窯,均為五代時期的。
宋代是景德鎮窯制瓷業的發展時期。《陶錄》說:“景德窯宋景德年間燒造,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真宗命進御,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宋代窯址已發現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灣等窯,都燒青白瓷。前述的三處五代窯場,這時已改燒青白瓷。
元代景德鎮窯,創燒了青花、釉裡紅等新的品種。著名的“樞府器”就是在這裡的湖田窯燒造的。明、清兩代,景德鎮是御器廠的所在地,制瓷工藝一直處於全國的領先地位。
陶窯、霍窯:據文獻記載,這是景德鎮的兩處唐代瓷窯。清人蘭浦在《景德鎮陶錄》卷五“歷代窯考”一節記載:
“陶窯,初唐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鎮鍾秀裡人陶氏所燒也。邑志雲: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下。”
“霍窯,窯瓷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為東山裡人霍仲初等制瓷進御。”。
勝梅亭窯:勝梅亭窯又叫楊梅亭窯,是景德鎮的一處五代瓷窯。窯址在景德鎮湖田進南山二公裡處的勝梅亭村,是目前所發現的南方地區燒造白瓷的最早窯址之一。
勝梅亭窯燒造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其顯亮部分,微帶綠色。白釉色調純正,潔白度達到70度。器型有壺、盆、水盂、盤、碗等,造型與五代墓出土的白瓷相同。青瓷、白瓷都用支燒方法,碗的外底及碗心均有支燒痕。
勝梅亭窯和這裡的石虎灣窯、黃泥頭窯白瓷燒造的成功,對於景德鎮地區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時期瓷業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入宋以後,勝梅亭窯仍繼續燒長期造,但已改燒青白瓷。
石虎灣窯:石虎灣窯是景德鎮的又一處五代瓷窯,位於湘湖與湖田之間的石虎灣,離景德鎮約十公裡。
同勝梅亭窯一樣,這裡也同時燒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較厚,偶爾也有很薄的,均呈灰色。青釉帶黃,象一般人所稱的蟹殼青;釉層極薄,有極細的紋片。白瓷胎土純白,釉色潔白度好。器型有盤、碗、洗等。盤底寬邊,迭燒而成,寬邊上有支燒的痕跡;盤心裡也有敲去支燒的遺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灣窯入宋以後,改燒青白瓷。
柳家灣窯:柳家灣窯是一處青白瓷窯場,窯址在景德鎮東南二十公裡的壽安公社境內。遺物堆積面約達一萬平方米。燒瓷年代為北宋中晚期。
柳家灣窯產品以盞、杯、碗為大宗。盞、碗均為敞口、圈足;杯為直口、喇叭狀高足。還有直口注壺和高圈足的盞托。成型規整,器壁平薄可以透光;胎骨堅致細密。釉面滋潤,釉層有透明感;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綠、粉青、淺綠、米黃等色,均清亮光潔,幽倩雅淡。也有的釉面作開片,紋理均勻細密,多為素面器物。裝飾技法主要是劃花。紋飾有牡丹、百合、蓮瓣及各種團花;圖案紋飾集中在器心或分布在內壁,格局規則,線條自如。早期的碗、盞,往往作成六弧或八弧瓜棱狀,葵口,也是一種裝飾工藝。
柳家灣窯析瓷器裝燒,均采取單件仰燒。器底墊泥餅,與匣缽相隔;餅徑均小於器物圈足內。燒出的瓷器,圈足光潔而有釉。
湖田窯:湖田窯是我國古代的一處著名窯場,《陶錄》、《南窯筆記》《景德鎮陶錄》等古文獻中都有關於這個瓷窯的記載。窯址在景德鎮市東南竟成公社的湖田村。窯場遺跡與遺物堆積的面積達四十萬平方米。
從調查、試掘的資料看,這處窯場興燒於五代,至明代隆慶、萬歷之際才結束,延續燒造了六百年余年。就燒瓷品種而論,五代產品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兩類。入宋以後,已無灰胎青瓷的生產,全是青白瓷。到南宋後期,釉色有白、青兩種,較之以前的產品光澤度減弱,透明度也有所降低。元後期的主要品種是卵白釉制品,即所謂“樞府器”;還出現青花、釉裡紅等新品種。明代只見青花和純白兩類。
湖田窯產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這裡燒制的青白釉有明顯的特征,釉汁在焙燒時因粘度小面易薄處泛白,積釉處帶水綠色;釉面的光澤度強,釉層透明度高;釉中氣泡大而疏。北宋早期的釉色多帶微黃,呈純正青色的不多;晚期和南宋早期的則很少白裡泛黃,絕大多數都是具有晶瑩碧透、色質如玉的外觀效果。青白瓷器物品種除簡單生活用品外,還有注壺、注碗、瓶、爐、茶托、油盒、瓷雕等。紋飾簡單,大都采用一邊深一邊淺的所謂“半刀泥”刻花法刻成,形象生動,線條流暢,逐漸形成景德鎮窯的刻花風格。紋飾題材多為牡丹、篦菊紋、飛鳳、蓮荷、水波紋等。
湖田窯的青花制品,絕大多數都為“蘇麻離青”型顏料。稍早的以大盤為主,紋飾繁縟華麗,多有藍地白花;較晚的以高足杯、折腰碗、小酒杯為多,紋飾簡潔、疏朗、草率。這裡發現的青花瓷器都屬於元代後期,在菲律賓、伊朗、土耳其等國都有這類器物出土。
樞府窯:樞府窯,習慣上被認為是元代的官窯。但確切地說,文獻上所謂的“樞府窯”只能稱作樞府器,是元代的官府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瓷器。
樞府器胎骨潔白,胎質比較堅硬,胎體厚重。釉色一般都為青白色,釉層失透,因色白微青,恰似鵝蛋色澤,故又稱“卵白瓷”。裝飾方法印花為主,間或有少量的刻劃花。印花的題材比較簡單,主要為纏枝花卉,在花卉間印有對稱的“樞府”二字,樞府窯即因此而得名。也有對稱的“太禧”二字款的,太禧第元代專掌祭祀的機構太禧宗禋院的簡稱。器型多為盤、碗、高足碗之類,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一種小足、平底的折腰式碗,俗稱樞府式折腰碗。從湖田窯的發現看燒造樞府瓷器的年代在元代晚期。
樞府器並非全部是元代官府的專用品,其中也有商品瓷和外貿瓷。近年來,在菲律賓古遺址和南朝鮮海底的沉船中,都有樞府器出土。
御器廠:御器廠是明清兩代的官窯。它的任務是燒造官窯器供宮廷使用,包括朝廷對內、對外賞賜和交換的需要。
據文獻記載,自宋以來,就有官窯民窯之分;元代又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掌管瓷器的燒造。但宋元的所謂官窯,是在民窯中“百中選一,千中選十”作為貢品,而且“有命則貢,無命則止”,不另設御器生產專門機構。
明清兩代的御器廠,都設在景德鎮的珠山。關於御器廠的始設時間,《景德鎮陶錄》記載是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就鎮之珠山設御器廠,置官監督燒造解京”。御器廠初設時有窯二十座,宣德年間增至五十八座。廠內分工計二十三作,以封建的超經濟強制為前提,采用協作形式進行生產。同時,還采“官搭民燒”的辦法對民窯進行盤剝。在明代,御器廠平時由饒州府的官吏管理,大量燒造時,則由朝廷派宦官至景德鎮“督陶”。從現在資料看,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以後,沒有燒造官窯瓷器的記載。但是從傳世的實物看,御器廠的制瓷活動並沒有完全停止,只是瓷器產量不多。
清代的御器廠與明代有所不同。清代的督陶官不再由宦官擔任。經營上也改變了明代派征夫役的形式,而采取了以金錢雇 傭勞動力的方式。在平時,御器廠只有少量的定額人員。從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以後,“官搭民燒”成為固定制度。官窯器大多在“包青戶”中搭燒,它占據最好的窯位,燒壞了要賠償,也是一種很厲害的盤剝。
由於御器廠集中了優秀的制瓷工匠,又可以不計工本地提高質量和仿制古代的名窯瓷器,創新新品種,客觀上促進了制瓷技術的進步和整個瓷業的發展。1983年開始,江西考古工作者已對“御器廠”之一的龍珠閣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獲得了一批珍貴資料。
永樂窯:永樂窯為明成祖在位時(公元1403——1424年)的官窯,其燒瓷工藝在元瓷的基礎上,又有很多創新,特別是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占有特殊的地位。
永樂窯瓷器的造型,以優美俊秀、厚薄適度、儀態萬方為其突出的特點。一般來說,永樂時大件器皿較少,圈足較低矮。典型器物有壓手杯、僧帽壺等,胎質細膩潤滑,胎色潔白,胎體有厚胎、薄胎、松質漿胎、脫胎四種。以厚胎多見,而以脫胎器名傳於世。
永樂窯瓷器品種很多,如釉下彩青花,釉上彩金繪、甜白釉、影青、翠青、鮮紅、藍釉等等。其中以釉質潔白、溫潤如玉、肥厚如脂的甜白釉最為著名。釉面肥厚、細膩、平靜是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顏色釉以鮮紅最為珍貴。還有翠青釉,薄而勻,色澤近於粉青,可與龍泉上品相媲美。
永樂窯瓷器裝飾手法,不僅有劃、刻、印、錐拱(錐拱為此時新創),而且還有青花畫花、青花加金彩畫花、裡印外刻、雕塑、活環等。青花裝飾,一反元代的繁縟,大都疏朗秀麗,筆意自然。紋飾中較少畫人物。器物內外加花,並廣泛采用器心繪畫的裝飾法。常見紋飾有團花、雲龍、龍鳳、拐形如意雲、折枝花卉、纏枝花卉、松竹梅、海水紋等等。紋飾明顯的特點是,纏枝蓮花大而葉小,瓷器上所印暗花,線條圓潤,似隱似現。
宣德窯:宣德窯是明宣宗在位時(公元1426——1435年)的官窯。雖只短短的十年,卻是明代瓷器的鼎盛時期。這時的許多產品,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最高水平。
宣德窯瓷器的胎質很細,胎體一般薄而輕,露胎處有米黃色斑點。這時的白釉,色帶灰青,氣泡密集,大小不一,層次很多,俗稱“米湯釉”;釉面有一層桔皮坑。器物造型敦厚凝重,制作精致,品類繁多,尤以大盤具有特色。這時的大盤底足淺,底足下部內斂。按形制可分為收口盤、敞口盤、菱花口盤、折沿盤等類。
宣德窯常見的紋飾可分龍紋、鳳紋、纏枝花紋、折枝花紋四大類。以海水雲龍紋水平最高,以畫折枝、纏枝花卉的比重最大;畫人物主要是仕女。在顏色釉方面,繼承了永樂窯的甜白、鮮紅;又有仿定窯的瑩白,仿汝窯的青釉;還有霽紅、翠青等。以翠青、霽紅、甜白三種為上。
宣德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種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被稱為我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其青料系用“蘇泥勃青”,呈色濃艷、穩定,由於暈散厲害,有水墨畫的風味。色閃紫藍或灰藍,有鐵質褐斑深入胎內,並使表面凹凸不平。也有色澤幽雅,鐵斑浮出於釉上的一種,這是使用國產青料的效果。青花紋飾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征,不僅畫意豪放、生動,筆法酣暢流利,而且題材廣泛,粗細皆有。用料有濃有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不僅用來描繪主題紋飾,還別出心裁地用作地或陪襯,以留出的空白圖案為主體,形成青花地空白花的新品種,為後來各種色地套迭裝飾開創了一條機關報路。
成化窯:成化窯是明憲宗在位時(公元1465——1487年)的官窯。成化窯瓷器一改永宣以來雄健豪放的風格,造型玲瓏秀奇,胎體細潤晶瑩,彩料精選純正,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幽婉,以輕盈秀雅的風格獨步一時。
成化窯制品以小件見多,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具有藝術上的線條美。主要器型有瓶、杯、罐、洗、碗、盤等。器物胎質細膩純淨,絕大部分胎體輕薄、修胎規整。厚胎者質美如玉,薄胎者玲瓏透體,胎體在光線透視下,顯肉紅色。露胎無釉的底足,有較多的黃褐色或暗褐色斑點,稱作“糊米底”,為成化窯產品所獨有。釉面肥滋厚潤,而且光潔無瑕,如脂似玉。因釉汁較厚,器物口沿下常見垂流形成的一圈堆積釉。
成化窯瓷器的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色勒填色法,所填色彩較淡。彩瓷只用平塗,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煊染烘托。繪老少人物的衣著,只繪單色外衣而無內衣做襯托,故有“成化一件衣”的說法。所畫花鳥,體型豐滿;花葉常作手掌狀,花朵只繪正面,葉片無陰陽反側,花木多以地坡為襯。成化青花使用國產的平等青,發色藍中泛灰青,沒有宣德青花的那種黑斑,以色澤柔和、淡雅著稱,被推為明代八大時期(永樂、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歷)釉上彩之冠。這時的淡描五彩精雅絕倫。唐代織錦和宋代建築圖案,開始應用於瓷繪,為後來大量使用錦地開光的圖案開了先河。斗彩是成化時期創新的傑作,名噪一時的斗彩雞缸杯,在萬歷時就值錢十萬。杯上雄雞引吭而立,雌雞率雛覓食嬉戲,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淡雅的青花紋飾輪廓線,使得雞羽和牡丹所點的鮮紅及其余彩色對比協調,既有鮮明秀麗之美,又有柔和自然之感。斗彩三秋杯、嬰戲杯、葡菊杯、花鳥杯也都是名貴的精品。
弘治窯:弘治窯是明孝宗在位時(公元1488——1505年)的官窯。這期間御器廠曾停燒達十八年之久,所以留下來的器物很少。
弘治窯瓷器的胎質與成化時的相同,修胎規整。釉汁肥腴滋潤,釉色潔白光亮,釉層內有粉末狀小氣泡。留傳下來的器物,以碗、盤為主。
弘治窯瓷的時代特色,表現在裝飾釉彩上,最為突出的是黃釉,黃釉的黃色嬌嫩,如雞油一般,釉面光亮,似一泓清水。此時的釉色和釉面,較之成化的淡黃釉顯得深且厚;較之以後正德的黃釉,則又淺淡適中,堪稱為弘治一朝的典型。其他如色調特殊的茄皮紫,獨出心裁的火石紅紋飾,青金藍釉和剔花綠雲龍紋都是富有時代特色的品種。
正德窯:正德窯為明武宗在位時(公元1506——1521年)的官窯。 這時燒造的瓷器,上承成化、弘治舊制,下啟嘉靖新貌。在造型、品種和紋飾上除全面繼承前代傳統外,還有許多創新之作。
正德窯器物的胎體,到後期漸漸厚笨,大器增多,造型凝重渾厚。制作粗糙者,銜接痕明顯可見。釉質肥厚,欠細潤,釉內多有氣泡。白釉多青中閃灰,釉面光亮。此時器物常連托座,以瓶、插屏、祭器、洗、花盆等尤為突出。插屏、花觚、繡墩為這時新出品種,並生產外銷瓷器中的軍持。
正德窯在裝飾方面的突出特色是:因受伊斯蘭教和道教的影響,紋飾中多用“回文”(稱之“回回花”)和“吉祥”圖案,甚至還有用藏文和八思巴文書寫箴言、可蘭經以作裝飾的。具道教色彩的八仙、真武大帝、八寶圖案頗多。這時的青花和彩器,較多采用穿花龍和翼龍紋飾,以及纖細工整的連續圖案。人物故事的題材更為廣泛,常見有高士圖、松下老人、攜琴訪友、淵明愛菊、茂叔愛蓮等,也有仕女和嬰戲圖。以波斯文作為圖案的主題,是青花瓷器在正德時盛行的一種裝飾。
正德瓷器的紋飾色彩,在向濃重熱烈的色調過渡,常見器物以青花、黃釉品種為多。青花色澤濃中帶灰,文獻中稱其色古菁。黃釉器影響到以後幾代的典制,專以此作宮廷用品。孔雀綠釉的燒制,突破了宋代三彩中孔雀綠色彩深暗的原始狀態,色調如孔雀羽毛般鮮艷青翠,是正德時期彩釉的典型。其他如藍釉,祭紅、三彩都頗具特色。五彩瓷以淡青淺綠為地。釉水極厚、極透,顏色極艷、極鮮。總之,色彩對比強烈,是正德窯彩瓷的一個特點。
嘉靖窯:嘉靖窯是明世宗在位時(公元1522——1567年)的官窯。由於當時外貿的擴展,瓷器作為主要外銷產品大量傾注於國外市場,從而刺激和促使了瓷器品種和花色迅速創新。尤其是五彩瓷器,開創了一代彩瓷制作的新局面。
嘉靖窯的大件器物胎質不及前代,制作亦多粗糙。但小件器的制作仍舊相當精細,胎薄體輕,質地堅質細密,造型規則,底足齊整;釉面細潤,呈青白、黃白、或灰白色。這個時期瓷器造型的特點是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兼而有之,開始趨向多樣化,如將各類瓷器做成八方、六方、四方、斗形和天圓地方形狀等。仿古之風盛行,所仿成化青花器和斗彩器非常成功;特別是斗彩戲嬰杯形神兼具,為明仿明的佳作。在造型上,在許多是仿古銅器的。
嘉靖瓷器的裝飾多具道教色彩,八仙、八寶、八卦、如意、老子講經、卐字、靈芝捧八卦、纏枝蓮托八寶、雲鶴等等,都是常見的題材。為統治者“吉祥祈福”內容的如靈芝、壽山福海等,也是常見的紋飾。以花捧字的特殊風格,是嘉靖時期的首創。紋飾多用雙勾輪廓線填塗。畫多寫意,畫面富麗繁縟,但缺乏層次。在釉彩方面,青花色料改用回青,色調藍中泛紫,構成鮮明的時代特征。五彩漸趨發達,有內外夾花、錦地等裝飾圖案;花紋滿密、色彩濃艷。與五彩並行發展的另一類彩釉套迭工藝也很流行,如紅釉黃彩、綠釉紅彩、紅釉綠彩等;雖釉色單調,但紋飾豐富,正反搭配巧妙、新穎別致。
從嘉靖時候開始,御器廠將部分產品以“官搭民燒”的方法,攤派給民窯燒造。
隆慶窯:隆慶窯是明穆宗在位時(公元1567——1572年)的官窯。由於時間短促,加上政局不穩,經濟蕭條,瓷器生產規模急劇收縮,留下來的瓷器很少。但這時的青花器和五彩器制作精美,如鶴立雞群,光彩奪目。
隆慶窯瓷胎體堅致縝密。釉色白中閃青,釉面光亮、肥潤;泡密,並浮於釉的上層。底足邊積釉處閃青綠色。器物以盤碗為多,並有各種形式的瓷盒,如鏡式盒、方勝盒等。提梁壺是這時的創新品種,器型渾圓,提梁式柄;柄與流上均繪纏枝葉紋,壺笛膜繪團龍間以八寶錢紋;青花色澤艷麗,紋飾繁密。
隆慶窯瓷的紋飾講究精巧,以團龍、團鳳、團螭、魚藻、花鳥等題材為多。青花使用時回青料,由於選料精細和技術純熟,所以呈色純正穩定,藍中泛紫,色調絢麗,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五彩的紅、黃、綠、紫各色都極為鮮艷;赭色則較淺淡;色調節器純正,對比強烈,加以濃艷的青花相烘托,顯得五彩繽紛。
萬歷窯:萬歷窯是明神宗在位時(公元1573年——1620年)的官窯。這時的明王朝已處於衰弱階段,王公貴族窮奢極欲的侈糜之風,充分表現在官窯瓷器的制作上。特別是五彩器的制作,達到了鼎盛時期;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堪稱空前絕後。
萬歷窯瓷器的胎體比較厚重;釉泡細密。瓷器的造型,與嘉靖時期無很大的變化。制作大器之風盛行,尤喜燒制大龍缸、大花觚、大缸之類。器型多樣,幾乎所有日常實用器入陳設品都可以在瓷器中見到。最常見的是各式瓷盒、文具類,五彩和青花的各種折沿盆與器座。仿古之風在此時尤為熾烈。
萬歷窯瓷最突出的裝飾手法是鏤空與雕塑。正面龍紋及道教紋飾運用得更加方泛;還將盆景、花藍、盆花等作為主題紋飾;並運用開光圖案以突出主題。萬歷五彩素負盛名,釉面乳白瑩潤,彩色色調對比強烈,濃艷凝重,大紅大綠;常用釉下青花作局部圖案和勾勒輪廓,彩色常溢漫出線而使紋飾顯得模糊;並較多地采用開光圖案和鏤空工藝。但繪畫技法幼稚,圖案很不規整,人物比例失調,線條細而繁密,缺乏所魄。萬歷三彩有各種色地,以茄皮紫釉三彩最具特色。多以茄皮紫為地,刻暗花後填以白、綠、黃色,組成龍紋、折枝花圖案;釉面多不鮮亮。萬歷青花,基本上和嘉靖一致;中期以後改用國產料,在圖案上極力求勝,雖沒有嘉靖青花那種濃艷,但藍中微微泛灰,頗有沉靜之感。
外銷瓷在萬歷瓷器中占很大比重,主要器型有花口盤、折沿盤、軍持壺、鏤雕器物等。外銷瓷的紋飾,常見的有風景、山水、山石、團花、鳳凰牡丹、蘆雁、纏枝蓮、人物、四吉祥、噴水圖、外國文字、羅盤經書等。
順治窯:順治窯是清世祖在位時(公元1644——1661年)的官窯。此時正當清代立國初年,社會生產所遭的破壞還未能恢復,官窯產量很小。
順治窯沒有燒過大件器物,僅制作過一部分日用器皿,且制作均不精細,造型圖案都沿襲明代風格。如盤的造型,仍是盤心下凹,特點是盤沿常下垂。順治窯瓷器上所繪的龍,和明代也有相同之處,眼仍平點;不同之處是額作山形,較凸起,須發張開。
順治窯的青花繪畫技術有進一步的發展,它一反過去的單線平塗,開始分陰陽層次。器物胎骨堅致,底足上有明顯旋輪痕,並常附有渣滓;釉色白中閃青。
康熙窯:康熙窯是清聖祖在位時(公元1662——1722年)的官窯。康熙一代歷時六十一年,隨著社會生產的恢復,瓷器的制作有長足的進步。不論在青花、單色釉方面,還是在彩器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康熙窯瓷器的胎質極為堅細,制作規整頓秩序,胎體薄但分量重,側光下有微小閃光。底足有旋輪及台痕,露胎處呈微紅色。器物造型繁多,常見的有香爐、碗、酒足飯飽杯、瓶、尊、花觚等。山水、人物、花卉、龍、禽獸、博古圖、錦地碎花、錦地開框、月影圖畫和書法是主要的裝飾題材。繪畫有筆工整,所繪人物、山水,多仿宋、元明及當代畫家筆意,線條細而有力,有如鋼筆畫。所繪禽獸都很生動,怪獸噓氣噴霧,毛發毿然,游龍、翔鳳、孔雀,神態逼真。特別以燕、雀小鳥畫制最精;小鳥多大肚,是這個時期的特點之一。
康熙窯瓷器的品種極多,且都有自己的時代特色。青花使用去南珠明料,純淨明亮,呈色純藍,能分出濃淡層次。人稱康熙青花能分五色,就是言其層次之多。青花的繪制采用層層塗染的方法;紋飾則漸趨繁復。康熙五彩器瑰麗多姿,品種繁多,一直被認為是古瓷中的精品;三彩器的用彩能分出深淺陰陽,並創造了墨地三彩等新的品種。康熙晚年還出現了粉彩。康熙窯的單色釉不僅繼承歷代的制作經驗而加發展,而且創造了開藍、灑藍、霽藍、寶石藍、豇豆紅等新品種。郎窯的紅、綠瓷器在當是最負盛名。
雍正窯:雍正窯是清世宗在位時(公元1723——1735年)的官窯。雍正一代雖只有短短十三年,但在瓷器制作上的造詣卻很高,特別是彩器的制作,更為人所稱道。
雍正窯瓷器的胎很細,但欠緊密,一般瓷器的底部沒有台痕,均為泥鰍背,但大件器底足有輪良痕。釉質較粗松,胎色白度較高,白中閃青。大件器物上的粉白釉厚不平,如水浪狀,俗稱“水浪釉”。器型風格淳厚,器物種類很多,除碗、瓶、尊等常見的器物外,花澆、堆彩小酒壺是新出的品種;盛藥的青花小瓶在此時也流傳較廣。
雍正窯瓷的紋飾,華麗中趨向於纖柔精細。龍的角粗而短,鳳的頸部有毛,菊花瓣分開,是這時的紋飾特點。青花色澤一反康熙時的濃菁,仿宣德而無暈染,風格秀雅文靜,花卉線條較細。瓜皮綠、鱔魚青、茶葉末、鐵釉、窯變、釉裡紅、天藍、豆青等等釉彩都有一定的成就。粉彩水平很高。尤其是琺琅彩器,到雍正時達到高峰;彩繪在白釉之上,畫筆極為工細,題材以翎毛為多,山水次之,人物最少。器上題詩,詩有四句、二句、及單句,一般為行書,少見隸書;並有胭脂紅或礬紅作引首及句後聯珠印。器形有碗、杯、盤、碟、瓶、壺等。
乾隆窯:乾隆窯是清高宗在位時(公元1736年——1795年)的官窯。所產的瓷器,突出的特點是能把許多不同品種、不同火度的釉料用於一器之上。在仿古瓷及各種色釉器方面,品種也很多。
乾隆窯瓷胎的底足仍為泥鰍背,但比雍正時更尖。釉較康、雍略顯粗糙,一為乳白粉釉,一為略帶青色的白釉。均欠柔和。器型種類繁多,並出現了一些新奇的制品,如用瓷土制造的像生瓷,制作精巧,藝術價值極高。鏤空套瓶在這時更趨精致,一般在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內瓶上往往用粉彩描繪嬰戲或四季風光;轉動內瓶時,能通過外瓶的空隙看到內瓶上不同的畫面,效果猶如走馬燈。轉頸瓶的頸部可以轉動,有的在可轉動的頸部標寫“天幹”,在固定的瓶體上標寫“地支”;隨著頸部的轉動,可以得出代表日期的“幹支”來。
乾隆窯瓷器的紋飾,講究畫得規矩,所畫多仿名家筆意,並開始有仿西洋的畫法。顏色釉方面,以茶葉末釉燒得最為成功,並利用茶葉末加以變化的古銅釉, -
-
第 13 樓 / xlz66
- 時間: 2012-10-10 00:44乾隆窯瓷器的紋飾,講究畫得規矩,所畫多仿名家筆意,並開始有仿西洋的畫法。顏色釉方面,以茶葉末釉燒得最為成功,並利用茶葉末加以變化的古銅釉,十分巧妙地反映出銅器的色澤、銹斑,制出仿銅器的作品。此外,還利用紅釉仿珊瑚紅制品,用翠綠釉仿翡翠雕刻,用白釉仿白玉雕刻,用紅釉和黑地彩繪仿漆器,用黃釉仿竹器等等。形色都十分相像,往往能精確地表達出所仿原物的質感。如仿竹器,不僅所施黃釉十分接近竹的顏色,而且施釉時十分工細地刷出竹絲的紋路、質感很強。乾隆時還有漿胎器,體薄胎輕,紫紅胎透於釉外成絳紅,開片一致,一般只做小件。
臧窯:清代的御器廠習慣以督陶官的姓氏稱窯。少數督陶官對制瓷業的發展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臧應選就是其中的一個。
康熙十九年到二十七年(公元1680——1686年),清ZF派工部虞衡司郎中藏應選到景德鎮駐廠督造瓷器,習慣上將這段時期的官窯稱作“臧窯”。據《景德鎮陶錄》所載,臧窯瓷器“土坯膩,質瑩薄,諸色兼備;有蛇皮綠、鱔血黃、吉翠、黃斑四種尤佳。其澆黃、漲紫、澆綠、吹紅、吹青者亦美。迨後有唐窯,猶仿其釉色。”臧窯的成就,主要在單色釉上,以鮮紅為最突出。從傳世康熙官窯瓷器的情況看,上述引文中所列除鱔血黃和黃斑點外,其他幾乎都能得到證實。臧窯的青花五彩器,雖出於宣成作法,但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
郎窯:康熙四十四年到五十一年(公元1705年——1721年)任江西巡撫的郎廷極主持御器廠,習慣稱為“郎窯”。郎窯的最大成就在於郎窯紅的燒制成功耗詳見“郎紅”條)。郎窯的另一大成就就是摹仿明代的宣德和成化。劉廷機在《在園雜志》中論及郎窯時說:“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摹成宣,極難辯別。”並記述了仿明代脫胎白釉器和宣德青花等的成功之作。
另外,郎窯又創有在素燒胎上施以綠、黃、茄紫三色的素三彩,上面不施釉藥。郎窯瓷的裝飾圖案,甚為講究,錦灰堆法最為發達。郎窯五彩,由古彩而正式發展到粉彩,同時創造了琺琅彩,但盛行則在雍乾以後。
年窯: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督理淮安板閘關稅務的年希堯兼管官窯窯務,直至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這期間的官窯產品被稱為“年窯”。《景德鎮陶錄》說年窯制品“選料奉造,極其精雅”。“琢器多卵色,園器瑩素如銀,皆兼青彩;或描錐暗花。玲瓏諸巧樣,仿古創新,實其於此。”
年窯的釉色豐富多彩,達一、二十種之多,而且都達到了極高水平。其中以胭脂水釉器為最著名,其胎骨極薄,裡釉極白,因外釉所映照,出現粉紅色。年窯的仿古也很有成就,仿古青瓷,超過康熙朝。徐康《前塵夢影錄》說:“年希堯為九江監督時,燒窯多仿尊罍古式,其色青,名雨過天青。”此外,青花仿宣德,五彩仿成化,都工致殊常。年窯還發展了琺琅彩,花樣富麗清潤。清人查儉堂的《年窯墨注歌》稱:“國朝陶器美無匹,邇來年窯稱第一,不讓汝定官哥均(鈞),何況永樂之坯宣德質”,並非過譽之詞。
唐窯:習慣上的“唐窯”,系指唐英於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督理景德鎮御器廠窯務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這段時間的瓷器,但事實上,唐英自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就在協理窯務。
關於唐窯的成就,《清史稿》的《唐英傳》記述得頗為詳細:“自宋大觀、明永樂、宣德、成化、嘉靖、萬歷諸官窯,及哥窯、定窯、鈞窯、龍泉窯、宜興窯,西洋、東洋諸器,皆有仿制。其釉色有:粉青、大綠、米色、玫瑰紫、海棠紅、茄花紫、梅子青、騾肝、馬肺、天藍、霽紅、霽藍、鱔血黃、蛇皮綠、沒綠、歐紅、歐藍、月白、翡翠、烏金、紫金諸種。又有澆黃、澆紫、澆綠、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錐花、拱花、抹金、抹銀諸名。”《景德鎮陶錄》說:“廠窯至此,集大成矣!”
龍缸窯:龍缸窯或稱大龍缸窯、缸窯,是明代官窯之一。窯場也在景德鎮。
龍缸窯專燒大缸,因缸上多畫雲龍,故統稱龍缸。
明代初年有龍缸大窯三十二座,後因青窯數量少,龍缸窯空閒,將其中的十六座改砌為青窯,仍存十六座燒龍缸。
燒制龍缸的工藝較特殊,燒時要先溜火七晝夜。溜火時火力緩小,起初緩緩起火,使水汽漸幹漸熱;然後緊火燒兩晝夜,到缸匣紅而復白,前後皆明亮,方可止火封門。待過十日窯內冷卻後,方開窯。所燒之器有青雙雲龍寶相花缸、青雙雲龍缸、青雙雲龍蓮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龍四環戲潮水大缸、青花錢缸、青色瓷缸等種類。
青窯:明代御器廠的官窯分六種,即:風火窯、色窯、大小火監(左右結構)
火黃(左右結構)窯、大龍缸窯、匣窯、青窯。這裡風火窯是總稱,色窯和火監(左右結構)火黃(左右結構)窯就是錦窯,匣窯是燒匣缽的,真正燒瓷器的只有龍缸窯和青窯,而且龍缸窯只限於燒造龍缸。青窯就是官窯中燒造除大件龍缸以外的各種瓷器的瓷窯。所謂“青”並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來,景德鎮瓷器的成色是“上品為青”,如呼“頭青”、“提青”、“三色青”之類。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質量,青窯的窯制都很小。
明嘉靖以後,御器廠開始將部分制品用官搭民燒的辦法,分派給民窯燒制。這種承擔燒造任務的窯也叫“青窯”,或叫“包青窯”,所謂包,不僅包燒,也可包作。通常是由官窯出樣品,青窯按樣燒制。每件產品有一定估價,但搭燒時官方並不如數給價。清朝的御器廠全面采用“官搭民燒”辦法,產品照數給值,但不能使器物“包青”的窯場,還是免不了要賠本的。
民窯:民窯是對官窯而言的。廣義地講,凡屬非官府經營的、進行商品性生產的瓷窯及其產品,都是民窯。但在習慣上,人們所講的民窯往往是明清兩代景德鎮的民營瓷業。
明清時代的景德鎮,處於全國瓷業中心的地位,所產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高、銷路廣,民窯的數量也與日俱增。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景德鎮從事瓷業的人數已達十萬余人,形成“工匠來八萬,器成天下走”的繁榮局面。到明末,“窯三千,晝間白煙掩蓋天空,夜則紅焰燒天。”清初,景德鎮瓷器產量每年達二十萬擔,約合四千萬件。
民窯雖然在資本和技術力量上不如官窯雄厚,但在激烈競爭中也在不斷提高工藝水平,並越來越顯示出自己的優越性。時人評論說:“官作趨辦塞責,私家竭作保傭,成毀之勢異也。”崔公窯、周窯、壺公窯、官莊窯等,都是著名的民窯。
崔公窯:明代景德鎮的著名民窯。據文獻記載,明代隆慶、萬歷間,崔國懋在景德鎮模仿燒造宣德、成化年間的瓷器,頗為精美,因稱“崔公窯”。崔公窯仿作的宣德、成化窯作品,蜚聲一時,四方爭售,被譽為“民窯之冠”。
周窯:明代景德鎮著名民窯之一。隆慶、萬歷間,蘇州人周丹泉來景德鎮燒造瓷器,人稱“周窯”。
周窯以善仿古瓷著稱,“每一名品出,四方競重購之。所仿定鼎、文王鼎爐與獸面戟耳彝,皆逼真無雙,千金爭市。”周窯還能燒陶印,所制文式、辟邪、龜象、瓦鈕、連環等,都用火范,“而成色如白定,其文亦古”。
壺公窯:明代景德鎮著名民窯之一,萬歷間浮梁人吳昊十九所燒。吳自號壺隱道人(詳見“吳昊十九條”),故其作品稱壺公窯。
壺公窯善於仿制永樂、宣德、成化年間瓷器,尤以精制脫胎瓷著名。《浮梁陶政志》引《紫陶綴雜》說吳昊十九“隱陶輪間,與眾作息。所制精瓷,妙絕人巧。嘗作卵幕杯,薄如雞卵之幕,瑩白可愛,一枚重半銖。又雜作宣永二窯,俱逼真者。”
小南窯:小南窯是以地名窯,窯在景德鎮。據《陶錄》記載,小南窯的窯室很小,窯包與伏著的青蛙相類,當時稱作“蝦蟆窯”。文獻中說其成品“品粗整,土埴黃,體頗薄而堅。惟小碗一式,色白帶青,有青花;花只蘭朵竹葉二種。其不畫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稱白飯器。又有敞手(上下結構)坦而淺,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時。”這裡所謂的“白飯器”,直到今天還是人們常使用的碗類之一。
各 地 名 窯
瓷器,自東漢時期在浙江出現以來,燒造區域和規模不斷擴大。從現在的考古資料結合文獻記載來看,至南北朝時,瓷器的燒造已從浙江擴展到江蘇、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山東等省。這時的窯場主要在長江以南和長江上游,北方沒有發現值得重視的窯場。
入隋以後,瓷業在大河南馮發展起來,全國已發現的十處隋窯,就有四處在黃河流域。唐代交通的發達、商業的繁榮、落後地區的開發,為陶瓷器准備了廣闊的市場。陶瓷考古發現的唐瓷窯址之多是空前的,特別是北方瓷窯的增加超過了長江以南各地。隋代的陶瓷窯址考古發現只限於今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浙江、湖南、四川七省的十個縣內;到了唐代擴展到共十二個省五十個縣。以省區而論,東面山東、江蘇、西北陝西、東南福建、廣東,都在原來七省的外圍,擴大了一圈。
宋代是我國制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解放以來發現的宋代窯址分布在一百三十個縣。可以說,爾後的產瓷中心,乃至今天的一些重要制瓷工業區,在宋代就已初具規模了。元明清三代,各地制瓷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只是由於景德鎮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其他的窯場就很少被提到。
紹興富盛窯:富盛窯是戰國時代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同窯合燒的窯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制瓷窯址。那時,這類窯場主集中在浙江省蕭山縣進化區和紹興縣富盛世兩地,其中以富盛長竹園窯址為典型。在現存的八千平方米的窯址范圍內,發現上下迭壓的龍窯十座。窯室結構比較簡單,坯件直接放置在窯內砂底上焙燒;器物往往中上部已經燒結,底部則生燒嚴重。胎骨比較疏松,胎色土黃或磚紅。龍窯裝燒面積大,窯溫高,為瓷器的燒造提供了重條件。
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雖然同窯合燒,但兩種產品迥然不同。印紋硬陶質地稍粗,多燒制容量較大的罐、罈一類的貯盛器;原始青瓷胎質細膩,白中帶灰,外施青釉,呈青色或青中泛黃,器型多為碗、鼎、缽、盤之類的飲食器皿。原始青瓷的器物造型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碗、缽和酒盅等大宗產品,都取直線條的圓筒體形式,高矮適中,給人以輕巧的感覺;鼎則多取銅器形式。器形規整,器壁厚薄均勻,器內底有細密的螺旋紋,器外底有切割線痕,說明系用陶車拉坯成形,紋飾多為吳越地區盛行的S紋。
上虞小仙壇窯:小仙壇窯為東漢晚期的一處青瓷窯場,窯址位於浙江省上虞縣上浦公社小仙罈。這裡不僅燒造青瓷,也同進燒造印紋陶;兩者器形雷同,紋飾相似。
小仙壇窯青瓷瓷質光澤,透光性好,吸水率低。器表通體施釉,釉層比原始青瓷顯著增厚,釉層透明,釉面淡雅清澈,而且有著較強的光澤度。經測定和分析,其燒成溫度已達1310±20度。顯氣孔率為0。62%,吸水率0.28%,抗彎強度達710公斤/平方厘米,三氧化二鐵和二氧化鈦的含量分別為1.64%和0.97%。這些數據表明它已具備了成熟瓷器的各種條件。
上虞縣是中國青瓷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小仙罈窯青瓷證明,至遲在東漢晚期,原始青瓷已發展為瓷器。
越窯:所謂越窯,是指紹興、上虞等地的早期瓷窯與唐宋時代的越州窯這樣一個前後連貫的瓷窯體系。自東漢到宋的一千多年間,這裡瓷器生產從未間斷,規模不斷擴大,制瓷技術不斷提高,經歷了創造、發展、繁榮和衰落幾個大的階段。
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陸羽《茶經》中說:“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越瓷類玉……。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則益茶……”陸龜蒙在《秘色越器》詩中更贊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業”。當時余姚、上虞一帶屬越州,故曰“越窯”。越窯燒造的瓷器,主要是青瓷。釉色青中微帶黃色,後改進到清水般的湖綠色。唐代瓷器胎較厚。中唐以後出現劃花、印花裝飾;五代時刻花大為盛行,人物山水、花鳥、走獸、花卉、草蟲都有。越窯是天越錢氏燒南瓷的主要窯廠,宋初時產量極大。吳越降宋後,越窯興盛時期隨之告一段落,此後走上了衰微的道路。
唐、五代是越窯的大發展時期,越窯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這時的制品胎灰白,色較淺,質粗而堅。釉色有灰青、青中閃黃、綠等色。釉泡大而稀朗,流釉顯著,開片較少。秘色瓷是越窯瓷的突出品種,它始於唐,盛於五代,並被作為貢品。秘色釉的特點是青中泛灰藍,無光。這時的器物以釉色取用,力求有玉的效果,而不重視紋飾。大件器物即使刻花也很簡單,小件的常見裝飾花紋。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刻花、貼花等;刻花多用細竹片,線條細而有力。常見的紋飾有雙鸞鳳、龍水雙魚、鸚鵡、串枝花卉等。
越窯產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海外。印度、伊朗、埃及和日本等地均有越窯遺物發現。
甌窯:甌窯在浙江省的溫州一帶。這兒自漢代就已燒造原始瓷器,至唐末期間成為浙江境內僅次於越窯的制瓷業集中地。
古籍中對甌窯的記述很多。杜毓的《艹舛(上下結構)賦》中就有“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的說法;《景德鎮陶錄》說:“甌,越也,昔屬閩地,今為浙江溫州府,自晉已陶,其瓷青,當時著尚”;《陶說》更認為“後來,‘翠峰天青’,於此開其矣”。
甌窯瓷胎呈色較白,胎質細膩。釉色特點是呈色淡青,透明度較高,時稱“縹瓷”。縹瓷的釉質分兩種:一為透明的玻璃釉,釉汁肥厚,多細開片;一為不甚透明的鐵質釉,經還原焰燒成。青色中泛出淡灰綠色, 也就是所謂“縹色”,季南全的詩中就有“聽得松風並澗水,急呼縹色綠瓷杯”。可見縹瓷釉色帶著綠的成分。至晚唐前後,則釉色純青或青黃,滋潤如玉。
甌窯瓷器的品種,大多與越窯相同,常見器物為罐、碗、缽、洗、壺、盤之類。在器物制作上注重藝術造型,充分顯露著渾厚質樸的美;到晚唐時期,碗盤之類常仿花果形,顯得活潑秀麗。花紋裝飾比較簡單,常見的有弦紋褐彩和蓮花瓣紋,水波紋亦偶有所見。褐彩普遍使用於東晉至南朝早期的器物上,特別是那種繪成長條形的紋飾,線條長短粗細因畫面面異,推測系用毛筆繪成。這種裝飾手法新穎獨特,為當時其他瓷窯所不見。
婺州窯:婺州窯是仿浙江境內除越窯以外的著名古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中居青瓷窯的第三位,所產瓷器次於鼎州窯而勝於洪州窯與壽州窯。窯場在浙江中部的金華地區,這一帶在隋唐時期屬婺州。婺州窯自三國創燒以來即不斷發展,到唐宋時窯場子遍於金華、蘭溪、義烏、東陽、永康、武義、衢縣、江山等縣,其中東陽、金華、武義各縣都發現幾十處到一、二百處窯址,至元代還有一些窯場繼續燒造。婺州窯自西晉時針期開始使用紅色粘土做坯料,燒成後的胎呈深紫色或深灰色。由於使用了白色化妝土,釉層滋潤柔和,釉色在青灰或青黃中泛一點褐色;但釉面開裂,開裂處往往有奶黃色或奶白色的結晶體析出,這是婺州窯青瓷特有的一種現象。至宋代,在它的精致產品中,也出現過色澤青翠甚至豆青、草青、粉綠等色調,有光澤感。
婺州窯的歷代制品均屬一般民間用瓷。器類比越瓷少,主要生產盤口壺、罐、盆、碗、碟、水盂、盞托、瓶等日用器皿。三國西晉時曾生產豬圈、谷倉、水井等明器;唐代以後也生產多角瓶、堆紋瓶之類盛糧食的明器。產品的造型多與越窯、甌窯類似,風格實用大方,比較單一而缺少變化。器物的裝飾簡樸,均為刻劃花紋。
德清窯:德清窯是一處黑瓷和青瓷兼燒的瓷窯,以生產黑瓷為主。窯址主要分布在浙江德清縣東南郊的焦山、戴家山、丁山和陳山等處,是浙江地區最早發現的黑瓷產地之一。燒造歷史很短,僅東晉至南朝初期的一百多年;但由於它的產品運銷地區較廣,所以影響很大。在日本人小山富士夫的《支 那青瓷史稿》中,“越州的古窯址”的第一節就是“德清古窯”。 -
第 14 樓 / xlz66
- 時間: 2012-10-10 00:44德清窯瓷器的胎骨顏色不一,大都為黑褐色,也有灰色和白色的。釉層厚薄懸殊,釉淚流掛,釉斑密布。黑釉有黑褐色有黃褐色,佳者釉面滋潤,色黑滋潤,色黑如漆,釉光閃閃。青釉可分青綠色、青黃色、青灰色數種,釉色較深,釉層均勻者有較好的光澤。
器物種類有碗、碟、盤、缽、耳杯、盤口壺、雞頭壺、香爐、盆、罐、唾壺、虎子、燈和盞托等。造型簡樸而實用,風格 與婺州窯相似,輪廓線柔和,不象越窯器那樣挺拔。所產茶盞以淺盤形的盞托,成為新型的茶具。直筒形小蓋罐和扁圓形的蓋盒,也為同時期其他瓷窯所見。器物裝飾十分簡單,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劃幾道弦紋,或在青釉器上飾幾點褐色點彩。
淄博寨裡窯:淄博寨裡窯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城東十余公裡處,燒造年代為北齊,是目前已發現的南北朝時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窯址。
寨裡窯青瓷的胎骨一般較薄,胎質粗糙,色帶灰白,火候較高。釉色深淺不一,有帶青褐色的,也有青黃色;釉面厚薄不勻,多黑色斑點,胎釉結合不很緊密,常發生剝落現象。後期采用二次上釉法,釉層加厚,明亮光澤。
器型以碗、盤、缸為最常見,造型與南方青瓷略同,深腹直壁平底足碗出土最多。裝飾主要是刻劃的蓮瓣紋和同心圓紋。器物由輪制成型,修整不甚細致,底足多挖成內凹形。由於用三角支釘迭裝焙燒,燒好的器物內底面留下難看的疤痕。
寨裡窯的制品,無論在制作、施釉還是燒造水平上,都有很大的原始性。
淮南窯:淮南窯是隋代的一處青瓷窯場,窯址在安徽省淮南市上窯鎮的南郊和北郊。
淮南窯燒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胎質一般堅硬、細膩、擊之聲音清脆。胎壁較厚,斷面較粗,有大小不同的氣孔和鐵質斑點。青色釉為透明玻璃質,光澤很好。釉層厚薄不均,釉厚處色濃,釉薄處色淡,有些釉色青中帶綠或青中帶黃。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積釉處往往產生一種紫翠色的窯變釉。瓶和罐上有裝飾紋樣,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單弦紋、復弦紋、弧紋、波浪紋及蓮瓣紋等。貼花只發現一種卷草紋。
磁縣賈壁窯:賈壁窯是隋代北方一處有代表性的青瓷窯場。窯址所在的賈壁村位於河北縣峰峰礦區之西。
賈壁窯瓷器的瓷質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胎質細膩,瓷化良好,顏色灰白,胎面施一層透明的青綠色釉,流釉現象不甚顯著;另一類胎色青灰,顆粒較粗,有黑色斑點,瓷化較差,胎面施一層透明的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現象。產品以碗、高足盤、缽為最多。器物的特征一般是胎體厚重,件大而不變形,器內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於迭燒,器內均有三個支釘痕跡。除在缽形器內劃有花瓣紋和波浪紋裝飾外,其他均以光素無紋飾為主。
賈壁窯器物成形主要采用輪制,只有少數附件如硯足、罐系等是用模印、手捏而成。窯具有鋸齒形支托、三叉形支具、扁園形墊餅及筒形支柱,未見匣缽。
邛崍窯:邛崍窯在邛崍縣的固驛鎮和什方堂兩地,創燒於南朝,是隋唐時代感四川的一處重要青瓷窯場。固驛鎮窯址遺留有不少南朝時期標本,如常見的四系壺,壺的四系多為橋形;還有 口的小杯,在四川地區南朝墓中也是常見的;高足盤則具有隋代作風,什坊堂是邛崍窯的典型唐代遺址,除燒制瓶、壺、碗、洗、盤等生活用品外,還大量燒制小件雕塑,有胖娃娃及飛禽走獸等,造型都很生動。
邛崍窯瓷器胎體較厚,胎內有分布均勻的細砂料。胎色甚多,有灰色、土黃色、醬黃色、黃中帶褐等,最主要的胎色為紫紅色。胎與釉之間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器物內施全釉,外施半釉。釉色米黃者最多,綠色次之,還有藍、茶褐、醬色、鵝黃等色。釉層較厚,多有開片。
邛崍窯出土器物與長沙瓦渣坪窯具有共同的裝飾特征,青釉褐綠斑與釉下彩繪品種遺留甚多,既可年出兩窯的關系,又反映了時代的特征,邛崍窯帶彩器皿也有其地方特色,主要有青釉褐彩繪花。裝飾紋樣簡單,紋飾多由手捏而成。
鞏縣窯:鞏縣窯是一處唐代窯場,窯址在河南省鞏縣的小黃冶、鐵匠爐村及白河鄉三處。既燒白瓷、黑瓷、又燒三彩及黃、綠、藍等單色釉陶器。燒制年代從唐初開始(其中的鐵匠爐村窯場在隋代就燒過青瓷,入唐以後就改燒白瓷),盛唐時期生產興旺,開元、天寶以後逐漸下降。《國史補》、《元各郡縣圖志》和《新唐書•地理志》中所提到的河南盛產的白瓷和向長安進貢的白瓷,多出於此。
鞏縣窯燒制的白瓷器物有碗、盤、壺、瓶、罐、枕等類,而以碗盤為主。碗的特點是侈口、曲腹。黑瓷有瓶、壺、碗、盤等器。瓶的胎體很白,平底輪旋極其規整。修坯之精細,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很少看到。盤胎厚重,裡施白釉,外施黑釉,唯口緣露胎,為鞏縣窯的特色。在窯址中,還發現為數不少的茶葉末釉器物,器形與黑釉器一樣。
長沙窯:長沙窯窯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郊銅官鎮瓦渣坪,所以又叫“銅官窯”、“瓦渣坪窯”。長沙窯是在湘陰窯的基礎上開創的,始於中唐,盛於晚唐,終於五代,為唐、五代時期南方的一處重要青瓷窯場。
長沙窯在裝飾方面有特殊成就。釉下彩繪是長沙窯首創,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繪以簡單草率的花草紋;以後逐步演進到褐、綠兩種彩色,筆畫線條流暢,紋飾題材也更廣泛。有的是在胎上先刻劃紋飾輪廓,然後在刻線上填繪褐綠彩。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除單色青釉、黃釉、醬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外,還有黃地綠彩、黃地醬彩、黃地三彩和白地加其他彩色。青釉褐綠斑點是長沙窯的另一種裝飾品種。初期形式是在壺、缽的上部飾以四個圓斑,或在口部飾以四個半圓形斑點;有的是在貼花紋飾上覆蓋以褐色圓斑,晚期出現褐綠彩點裝飾。長沙窯的印花裝飾工藝出現較晚,紋飾以花卉居多,較簡煉。另外,模塑貼花、印花、模印印花、刻花、堆花都是長沙窯裝飾藝術的突出成就。圖案紋飾多花鳥動物,也有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的。
長沙窯產品式樣很多,既有壺、瓶、杯、盤、碗、碟、燈之類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有生動可愛、別具匠心的鳥、獅、豬、魚、青蛙等玩具。特別是對於罐、瓶、壺的口、腹、系、流等部位,善於隨形變換,創造句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形式。
長沙窯雖不見於文獻記載,但它的產品不僅運銷到江蘇、安徽、浙江、陝西等省的廣大地區,而且遠銷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等許多亞洲國家。特別是唐末、五代時期成為我國外銷瓷器的大宗。
岳州窯:岳州窯是隋唐五代時的一處重要青瓷窯場,窯址分布在湖南湘陰縣的窯頭山、白骨塔、窯滑裡等地。湘陰自唐武德初就隸屬岳州,故稱岳州窯。唐陸羽在《茶經》中說:“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則益茶。”可見岳州窯瓷器在當時就頗負盛名。
岳州窯瓷胎一般較薄、較輕,胎質不如越州瓷致密;胎色早期呈紅或米黃,晚期灰白。釉色以青綠居多,早期有米黃色釉,晚期還有豆綠或銀白色釉。釉薄而質細,釉泡小,玻璃質很強;釉面有不規則的細碎冰裂紋。有的器物胎釉結合不好,容易剝落。五代時期盤碗的燒造工藝有較大改進,墊餅改為支釘支燒,所燒盤碗底底部均留有四至六個圓而小的支燒痕。
岳州窯燒制的器物有碗、盤、缽、高足盤、四系罐、盤口壺、瓶等。底足甚淺,近似於平底,最能代表岳州窯水平的,要數長沙子 彈庫五代墓出土的浮雕蓮瓣紋瓶,瓶身修長端正,口呈洗形,腹部翹起一層蓮花瓣尖,造型秀美,釉色勻淨。
洪州窯:洪州窯是唐代名窯之一,陸羽的《茶經》就曾提到洪州窯的產品。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的印證,窯址在江西南昌以南六十公裡的豐城縣羅湖一帶。豐城在唐代屬洪州所轄。故名洪州窯。整個窯址面積達三萬余平方米,遺物堆積豐富。始燒於南朝,盛於隋唐,終於晚唐,歷時五百余年。
洪州窯產品以青瓷為主,釉色有青綠、黃褐或醬紫等色。其醬褐色釉,正好與陸羽《茶經》所說洪州窯“瓷褐,茶色黑”相吻合。釉下施用化妝土,焙燒後釉面明亮,青中泛白,玻璃質感強。多數器物有開片現象,有的器物下部有蠟淚狀痕跡,底部素胎。胎骨堅致,胎色灰白;胎壁雖厚重,但很勻稱,旋削規整,多數器壁下端有一道規整的旋削面。器型種類繁多,常見的有碗、盤、杯、豆、缽、盞、碟等二十余種,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器物造型雖樸實厚重,卻富於變化,並具有仿金銀器的風格。
洪州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鏤空、堆塑、劃花、刻花、剔花和模印等,變化多姿,別開生面。紋樣線條清晰,塑像造型生動。刻劃紋樣有蓮瓣、篦紋和水波紋;模印紋樣常見重圈、梅花、薔薇、柏樹和寶相花紋。各類花紋圖案組合勻稱,每種紋飾又富於變化,如蓮瓣紋就有單瓣、重瓣、仰復瓣等多種式樣。在釉料裝飾技藝上,運用釉料的變化,使瓷器色彩形成結晶等自然紋樣。
洪州窯在燒造技術上,除支燒、墊燒外,還采用匣缽裝燒;缽內一般盛三、五件器物,迭燒或按大小套燒。從南朝就開始燒造芒口瓷,隋唐期間便有玲瓏及早期影青釉一類新產品。
壽州窯:
壽州窯也是唐代一大名窯,它以出產黃釉瓷而著稱。陸羽《茶經》指出:“壽州瓷黃,茶色紫”並將其排在洪州窯之前。
壽州窯始燒於隋,興盛於唐,歷時二百余年。唐代的窯址已在安徽省淮南市馬家崗、上窯鎮、余家溝、外窯一帶發現,窯場范圍長達二公裡。淮南在唐代屬壽州。
壽州窯瓷器的黃釉有蠟黃、鱔魚黃、黃綠數種。釉下普遍施有一層細膩的化妝土,釉面光潤,開片細小,釉層透明。由於采取蘸釉法施釉,釉層厚薄不均,釉色濃淡不一,並有剝釉現象。壽州窯由隋代燒青釉(參見“淮南窯”條),到唐代改燒黃釉,並不是原料的不同,而是改變了窯爐的燒成氣氛。隋代用還原焰燒成青釉,唐代改用氧化焰燒成黃釉,胎色也由青灰變為白中泛黃。
壽州窯器物的胎體比較厚重,器多平底,有的底心微凹。器型主要有碗、盞、杯、缽、注子、枕和玩具等。坯體制作有輪制、模制、和手制三種。碗、盞一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缽類器物,體形較高,斂口圓唇,腹壁微曲。燒制瓷器的窯具有匣缽、托杯、三岔支托、四岔支托、印模和支棒等。
邢窯:邢窯是唐代最為有名的白瓷窯,窯址在念河北省臨城縣祁村。唐李肇《國史補》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這兒的“內丘白瓷甌”指的就是邢窯白瓷器。《茶經》則稱:“邢瓷類銀,……類雪”是當時貢品之一。
邢窯瓷胎骨堅實、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細潔,瓷化度高,叩之作金石聲。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述樂師郭道原“以越甌、邢甌十二、施加減水其中,以筋擊之,其音妙於方響。”邢瓷釉色白潤,但不甚亮,微閃黃或閃青,還有帶乳白色的,釉厚處呈淺水綠色。胎釉之間,施粉質護胎釉。施釉方法是器內滿釉,外部施釉不到足。釉面很少開片,但時有淚痕。瓷器作風樸素,不帶紋飾。造型特點是圈足厚而底平,有的足底外緣切削斜棱一道。碗多折邊,邊緣凸起成沿;器外旋削痕較明顯。
邢窯瓷器開始生產於初唐,流行在中唐,到開元、貞元年間已普及於全國。唐末五代,由於定窯產品的興起而日漸衰落。
白滸窯:白滸窯為青瓷窯場,窯址在江西省臨川縣上頓渡西面的白滸渡。在包括毛家村、二甲村和一甲村三個村落的長達二公裡的范圍內,都散布著瓷片、窯具堆積。從遺址的發現物分析,該窯燒造的年代為南朝至宋代。
白滸窯的產品有碗、壺、罐、缸、缽等,以碗為主。器物多為平底,底心稍內凹,圈足器物也占一定比例。大部分產品胎骨粗糙、厚重,胎土灰色。釉色多呈青綠、醬褐,也有少量的呈豆青色。器物內施全釉,外側往往施釉不及底。釉面常開細冰裂紋,釉水不均勻者呈淚痕狀。裝飾紋樣比較簡單,常見的是葵花形花卉,罐類器物的肩部,常以“輔首”為飾。
密縣窯:密縣窯在河南省密縣的西關及窯溝,產品按釉色分有白釉、黃釉、黑釉和青釉,還有珍珠地劃花。始燒於唐,終於宋初。唐、五代的產品以白釉瓷為主。
白瓷器物造型有碗、盤、壺等生活用具。胎質較粗,但廣泛地使用化妝土,化妝土潔白細膩,釉層也顯得白潤。晚唐五代時,密縣窯就開始采用珍珠地劃花裝飾,而在其他窯場,這樣裝飾技法到宋代才比較盛行。珍珠地劃花是把唐代金銀器上的貼花裝飾,應用到瓷器上的,這是該窯白瓷制作的獨特之處。另外,瓶、壺上白地黑花花草紋裝飾,以及比較別致的圓圈中加五點的圖案紋飾,也是這裡的獨創。
曲陽窯:曲陽窯窯址在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這裡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定窯白瓷產地。在澗磁村村東窯區的北宋堆積層下,有時針唐五代的黃釉、黃綠釉、褐綠釉和白釉碗、盆類的碎片,習慣上將這一部分宋以前的遺存稱作“曲陽窯”。
唐代曲陽窯的白瓷,器形有碗、盤、托盤、注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造型特點是器沿均折邊成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圓餅狀實足,也有為玉璧形底的。胎骨比較厚實,斷面較粗,胎色略發灰、黃。少數器物的胎較薄,斷面較白。
施釉一般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下部至底部都不施釉。釉的質地隨器物的不同而異:施在胎體比較厚重的器物上的釉比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是白裡泛青,釉水凝聚處多呈青綠色;釉面不開片。胎質細膩潔白者,則施質地很細的白釉,釉面瑩潤,是曲陽窯白瓷的優秀之作。胎色略為發黃者,則在胎上先施一層潔白的化妝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質釉,同樣取得潔白的效果。
曲陽窯五代時期的白瓷,以唇口碗較多。唇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後把碗口翻折過來粘合,口外形成一條狀如凸出的口唇。
蕭窯:蕭窯即安徽省蕭縣白土鎮窯。它創燒於唐,終於金。器形、釉色與壽州窯相似,入宋後以燒白瓷為主。
唐代蕭窯除燒黃瓷外,還兼燒白瓷和黑瓷。黃瓷產品均為平底碗,底心微凹,底邊修坯時旋掉;胎體厚重,胎質子不純,呈焦黃色,胎體內雜有不少黑色、白色或紅褐色微粒,且有小氣泡。釉色黃中閃綠,流釉處成墨綠色,積釉處有小開片。
金代蕭窯的產品,胎質較細,胎色有焦黃和灰白兩種。釉白色,釉薄處灰黯無光,釉厚處呈牙黃色,並透出乳白色亮光。釉面不平,有起泡、崩釉現象。此外,還有黑釉、白釉黑花、黃釉等品種。器型除碗外,還有枕、雙耳罐、小件瓷塑動物等。其中底足寬而邊淺,口徑大而壁侈的碗,是當時一種比較特殊的造型。
磁村窯:磁村窯又稱“淄博窯”,窯址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西南十公裡的磁村,創燒於唐而終於元,燒造歷史達六百年。
唐代的磁村窯盛燒黑釉瓷器,器型以碗為最多,瓶、壺、罐、爐等次之。釉質晶瑩滋潤、色黑如漆。各種器皿均為平底,有的底部中心微凹入,底部均較厚,給人以穩重感。葫蘆瓶的造型頗有特色,頸肩之間無系,瓶的底部幾乎與腹部最大徑度相等。
磁村窯在宋代改燒白瓷,裝飾技法有剔花和劃花。金代比宋代有進一步的發展。產品以白瓷為主,其次有白釉黑花、黑釉、白釉黑邊、醬色釉等。器形以碗盤居多,其次有碟、盞、托、盆、俑、小型玩具等。裝飾工藝又新出現了篦紋劃花、白釉黑花、加彩、膠胎等。當地稱之為“粉紅”的黑釉白線紋器,是金代瓷器中最富特色的品種之一;線紋色白而粗,器內滿釉。由於器內往往套燒其他器物,器底出現刮圈露胎現象。此外還燒造一種另彩器,即在白瓷上施加紅綠諸彩,入低溫窯“彩燒”而成。 -
第 15 樓 / xlz66
- 時間: 2012-10-10 00:45平定窯:平定窯也稱西窯,最早見於《大明一統志》,以後《廣輿記》及清代文獻也有記載,但都語焉不詳。現在於山西省平定縣發現窯址兩處,始燒於唐而終於金,有五百多年的燒造歷史。
平定窯靠近河北省,與邢窯和定窯成犄角之勢,因此受兩窯影響較深,燒瓷以白釉為主,兼燒黑釉。器型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盤等。造型、胎釉與邢、定兩窯極其相近似。
宋代平定窯白瓷中的刻劃浮雕蓮瓣紋碗,蓮瓣的輪廓劃以雙復線,具定窯作風;黑釉器則有印花碗、剔劃花盤以及五角、六角紋盤碗等。
扒村窯:扒村窯窯址在河南省禹縣。它創燒於唐,終於元,前後燒造達六百年。
禹縣雖為鈞窯所在地,但扒村窯卻屬磁州窯系,其白地釉下黑彩與磁州窯大體屬於同一類型,只是風格有所不同。紋飾筆調粗放簡練,任意幾筆,在似與不似之間;黑彩濃而醇厚,配以白地,使紋飾更加突出。也有在釉上畫紅、綠、黃等彩色花卉的,有如漆畫。
主要器型有瓶、盆、罐、枕、盤、碗等。胎骨堅硬,胎色深灰或發米黃。釉有白、黃等色,釉面無光澤,似漿白釉。最能代表扒村窯燒瓷水平的是花卉大盆,盆的沿面寬而平,與坦平面圖盆底相適應。大盆共繪五組紋飾。沿面為盛開的十二個花朵、纏枝葉紋有如松針一般。盆裡為十一個肥大的蓮瓣紋。整個盆底繪紋飾三組:外圍為四片卷枝紋;主題繪三朵盛開的蓮花,蓮花之間各隔一荷葉,並繪水波及浮萍地;盆底中心繪與沿面相似的團花一朵,用濃厚的黑彩烘托。整個紋飾既有寫意,又有圖案效果。
柴窯:柴窯為五代時期的一大名窯,在文獻中常與宋代的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並提。相傳柴窯為後周世宗柴榮的御窯,故稱柴窯。
世稱柴窯青瓷釉色為“雨過天青”。據《陶說》記載:“相傳當時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破外處,者般顏色作將來’。”《博物要覽》說柴窯器物“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夷門廣牘》也說:“柴窯出北地,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近世少見。”《事物紺珠》則稱贊柴窯“為諸窯之冠”。柴窯器物傳世不多,世有“片柴值千金”之說。
柴窯窯址尚未發現,一般認為是在河南鄭州一帶。如《陶雅》說:“柴窯出河南鄭州”,《陶說》亦稱:“後周都汴,唐屬河南道,……柴窯,當即在其都內。”
定窯:定窯是繼邢窯而起的著名的白瓷窯場,窯址在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等地。這裡宋時屬定州,故名定窯。定窯始自唐朝晚期,終燒於元。到北宋時,就已經取得很高的成就了。
定窯在宋代主要燒制白瓷;也兼燒綠釉、黑釉、褐釉。即文獻中所稱的“綠定”、“黑定”、“紫定”之類。白釉帶乳黃,稱為象牙白。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辦痕;釉面極少開片。器形以盤、碗、瓶、碟、枕為多。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因系迭壓覆燒,口沿上多不施釉,稱為“芒口”。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銅的邊圈。芒口為定窯制品的一大特征,覆燒法亦為定窯首創。
在五大名窯中,定窯以具有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主要裝飾手法有印花、刻花和劃花。印花以花卉紋為多,常見蓮、菊、牡丹、梅等,也有飛鳳、鴛鴦、雁、牛等動物圖案。工整雅素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刻劃最常見蓮紋、海水雙魚,還有龍、螭及蓮池游鴨等。裝飾畫面嚴謹整齊,格調和諧。
定窯原為民窯,北宋後期曾一度專燒宮廷用瓷。由於宋代定窯的社會影響較大,生產的地域也較廣,仿造也多。因仿制地區的不同,名稱也各異。如“土定”(漳河、汾河流域地區民窯所燒,胎體較為粗厚,質地亦較松軟,釉色白中泛黃、赤,體輕質差)、“新定”(山西霍縣的霍窯出產,質堅而薄,但較脆,《格古要論》說它“不甚值錢,賣古董者稱為“新定”)、“北定”(曲陽本窯所燒)、“南定”(宋室南遷後,北方在金人統治下繼續燒造的定窯瓷器,質量不如北定)、“粉定”(景德鎮仿造的定瓷)等。定器也有帶銘文(款識)的,為刻劃陰文,如“尚食局”等,多為大盤用款。
彭縣窯:彭縣窯址在四川省彭縣西北的磁峰公社,燒造年代為宋朝,是迄今為止在四川境內發現的唯一的白瓷古窯場。
彭縣窯專燒白瓷。釉色潔白,粗制者亦呈灰白色,裝飾分印花、刻花、劃花三種。刻花以雙魚紋最多。還有折枝蓮,花葉、纏枝牡丹、蓮瓣、萱草紋等。常常刻、劃並用,與定窯有共同的風格。印花紋飾以花鳥為主,如飛鳥銜草、鳳穿牡丹、蓮池魚鵝、鵝戲蓮、孔雀、鷹及各種折枝花卉,生活氣息很濃。紋飾都在器物的裡部,布局取材亦與定窯近似。彭縣窯的印花白瓷都用砂柱支燒,器裡中心留有一圈砂粒。
磁州窯:磁州窯位於河北省磁縣的觀台鎮一帶,窯區遺址密集,堆積豐富。因地屬古磁州,故名磁州窯。從遺址出土標本分析,其燒造年代,始自宋元豐年間,終於元代。產品具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是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
磁州窯的燒瓷品種除白釉瓷、黑釉瓷之外,還有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醬彩、白釉釉下黑彩劃花、白釉釉下醬彩劃花、珍珠地劃花、綠釉釉下黑彩、白釉紅綠彩和低溫鉛釉三彩等十幾種之多。裝飾技法以黑白對比為主要特點。如鐵銹花紋,就是用含氧化鐵的貧鐵礦石做繪料,在施白色護胎釉或施黑釉的瓷坯上繪制圖案紋飾,經焙燒後,便呈現出白地黑花和黑地褐彩。
磁州窯裝飾題材多取之於當時人民喜聞樂見的生活小景,富有生活情趣與幽默感。如馬戲、熊戲、嬰戲圖案,著墨不多,情趣盎然。也有畫折枝、串枝花卉及人物的。磁州窯的釉下黑彩器上還常題寫宋、金兩代流行的詞、曲和通俗的詩句民諺作為裝飾。
磁州窯以生產瓶、罐、盒、碗、缸、甕之類的日用品為主,還生產瓷枕和玩具。瓷器胎質有兩種:一種質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質粗松,呈紅褐色。白釉有的呈奶白色,似有油性,不透明;釉層均勻,無淚痕,但有的有開片。
元代磁州窯主要燒造白釉黑花器,產品肯有碩大、圓渾、厚重的特點。大盆、大罐、枕是主要產品,雲龍、雲鳳、雲雁、魚藻為常見的紋飾。
耀洲窯:耀州窯以仿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窯為代表。銅川宋時屬耀州,因此稱耀州窯。創燒於唐,北宋末期為興盛時期,停燒於明正德、嘉靖之間。產品以民用為主,但也曾以常年例貢的形式燒造黃瓷,供北宋宮廷使用。自宋至清,歷代文獻中有關耀州窯的記載很多,僅在宋代就有《清異錄》、《老學庵筆記》、《清波雜志》與《元豐九域志》等提到耀州窯瓷,足見其影響之大。
耀州窯兼燒黑釉、青釉、白釉瓷器。其突出的成就就是花紋裝飾。花紋圖案主要有蓮花、菰草、纏枝花卉、波浪紋、魚鳥紋等。裝飾技法主要是印花、刻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明快,線條活潑流暢,並能刻出有斜度的刀痕。這種斜度與線條的深淺、凸凹,透過薄薄的釉層,使畫面的陰陽特別清晰,增強了整個構圖的美感。其北宋晚期的印花紋飾,布局嚴整,講求對稱,是宋代印花瓷器中最優秀者。耀瓷的花紋裝飾特點,在宋早期是於器面刻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的紋飾則滿布器面,大幅的花朵與成組的枝葉,疏密相間,主次分明;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多細巧,金元時代,滿布器面的圖案逐漸減少,而在碗盤內的周壁,大量出現圓圈形的蓮花、菊花、魚鴨、水波紋。構圖比較簡單。
耀州窯產品以碗、盤、碟、罐、壺、盒爐為主。胎骨薄而堅硬,胎色灰白,露胎處呈醬黃色。釉層較厚,往往器物上部厚、下部薄,釉面多開小片冰裂紋。施釉勻淨,顏色深沉;邊沿部分發褐黃,俗稱姜黃色。
西村窯:西村窯是一處北宋時期的窯址,位於廣州市西北五公裡。
西村窯產品有青白釉、青白釉彩繪、青釉及黑釉等數種。器型多為盤、碗、杯、盆、盒和玩具等。裝飾以印花、刻劃花、彩繪為主。青白瓷刻花加褐色彩繪是這裡的特有品種。在青白瓷刻花大碗上部,刻劃一條寬帶形纏枝花卉,在其他宋代瓷窯中也很少見。此外,還有一種青釉印花盤碗,裡印纏枝菊花紋,碗心一朵團菊,碗外刻斜線裝飾,與耀州窯同類產品完全相同。廣州是宋代重要商港,耀州窯和其他窯的許多瓷器都經東亞、西亞、東非地區,西村窯燒制的印花青瓷無疑受到耀州窯的影響,甚至可能是使用耀州窯的印模。
西村窯瓷器國內出土極少,而在東南亞特別是菲律賓卻大量出土。
汝窯: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南臨汝。臨汝在宋代屬汝州,故名汝窯。迄今尚未發現汝窯的確實遺址,只有瓷器傳世。汝窯主要燒造宮廷用瓷,燒瓷時間短,僅從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時間,所以是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窯。
汝瓷的主要器型為盤、碟、洗、瓶、盆。橢圓形四足盆是汝窯的特有造型。汝瓷的胎多數呈香灰色,胎質堅細,胎骨較薄,制作較規整。器物通體施釉。釉的正色是天青色,青中閃藍;並有蛋青、蝦青、凍青、茶青、豆青等色。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且稀疏,明朗如珠,因而有“汝器釉泡如晨星”之稱。釉質甚硬,有的釉面有極細開片。
汝窯燒瓷以支釘支燒,器底都留有支釘痕。由於支釘細小;痕跡小如芝麻,分布多不規則。傳世汝器少數有銘文,一為“奉華”,系奉華堂的藏品; 一為“蔡”字,當是物主姓氏。
鈞窯: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南省禹縣,這裡在金代屬鈞州,故名“鈞窯”。鈞窯創燒於北宋,盛於北宋晚期限。禹縣城內八卦洞的窯場曾燒造北宋宮廷用瓷;金元時鈞窯繼續燒造;到明宣德年間,還奉命供應酒缸、瓶、罈之類粗器。
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其獨特之處是使用一種乳濁釉,即通常說的鈞窯窯變色釉。由於釉內含有少量銅,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有如藍天中的晚霞,這就是所謂“鈞紅”。青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而是一種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為天青,較深的稱為天藍。比天藍淡的稱為月白,都具有螢光一般幽雅的藍色光澤。紅釉和藍釉互相熔合便產出了紫色,即所謂“鈞紫”。至於鈞釉的紫斑,則是有意在青藍色釉上塗上一層銅紅而造成的。另外,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折線,也是鈞釉的特征之一。金元時期,鈞窯還兼燒白地黑花及黑釉器。
鈞窯瓷器多為盤、碗、瓶、盆等日常用品,也燒造奩、尊、洗等陳設瓷。盆、托及尊等宮廷使用器物的底部均刻一個由一至十的數字。鈞瓷胎骨堅硬如鋼,叩之作鐵聲;胎色較深,帶褐紫色或淺灰色。
哥窯:哥窯為宋代一大名窯,但它不見於宋人記載。元人記載中有“哥哥洞窯”;明初的《宣德鼎彝譜》一書中提到名瓷時,說:“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才正式名列於宋代名窯。
哥窯器物以紋片著名。《格古要論》說:“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處州府志》也說:“其史章生一,所主之窯,皆淺白斷紋,號百圾碎,亦冠絕當時。”哥窯紋片多為黑色,俗稱“金絲鐵線”。按顏色分有:鱔血、黑藍、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紋裂開成上緊下寬狀;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蘭色。
哥窯的釉屬於無光釉,具有各種美麗的顏色:米白、蛋白、奶白、粉青、灰、灰綠、奶酪黃等等。釉很厚,最厚的地方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胎體大都是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棕色。器物口部邊緣由於釉層最薄,隱約透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足部沒有掛釉處呈現出鐵黑色,即文獻中所謂的“鐵足紫口”。
傳世哥窯瓷器為數不少,南宋時期的作品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主。但哥窯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曾在浙江龍泉大窯和奉化溪口兩地,發現一種黑胎青瓷,釉作碧翠色,造型與龍泉窯相近,與南宋郊罈下官窯也很類似。有人認為它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哥窯。也有人認為它是仿官窯的作品。
弟窯:弟窯即龍泉窯,相傳為章生二所主之窯。《處州府志》有如下記載:“章生二,不知何時人,嘗主琉田窯,凡器之出於生二窯者,極青瑩,純粹無瑕,如美玉,然一瓶一缽,動輒十數金。”琉田在龍泉縣大梅村。
弟窯以無紋者為貴,以粉青的釉色為最佳。粉青色正是鐵還原的標准色。由於釉藥下注,往往在轉折部分釉藥較薄,露出白色胎骨,成一條白線,即所謂“出筋”,也往往出現在凸雕的花紋上。弟窯還有翠青色,濃淡不一;豆綠色,顏色與汝器大致相同,往往不易分辨。
參見“龍泉窯”條。
龍泉窯:龍泉窯為宋代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創燒於北宋早期,南宋晚期達到鼎盛階段,到明中期以後漸趨衰落,其下限可到清康熙年間,具有七、八百年的燒造歷史。
龍泉窯器形復雜,除盆、碟、盤、碗、壺、渣斗等日用品外,還燒制各種文具及仿古的瓶、鬲、觚、鼎、爐等,還有仿玉器的琮。器物造型,在南宋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淳樸,器底厚重,圈足寬闊而矮,具有穩重感,入元以後器形高大,胎體厚重。
龍泉窯青瓷胎質一般細密潔白,釉汁透明,釉色淡青中微帶灰色。南宋晚期,燒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使表瓷釉色之美達到一個新的高峰。粉蒸肉青釉釉層厚而透明,釉面光澤,外觀柔和淡雅,有如青玉;梅子青的釉層比粉青釉更厚,略帶透明,釉面光澤,色調可與翡翠媲美。
龍泉窯瓷器的裝飾,在宋代普通使用刻花,並輔之以篦點紋和篦劃紋。南宋時還出現堆塑和貼花,元代又出現褐釉點彩。紋飾題材內容豐富,飛鳳、雲鶴、八仙、八卦、各類花卉,不勝枚舉。瓷器上還大量出現漢字和“八思巴文”。
龍泉窯瓷器也是我國古外銷瓷的大宗之一。
北宋官窯: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的官窯。包括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
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南宋顧文薦《負暄雜錄》說:“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專為宮廷燒制瓷器。但由於宋代汴京遺址已深埋在今開封市地下六公尺處,難於進行考古發掘;加上文獻材料僅見前述一條,目前對汴京官窯問題尚無定論。有人甚至認為汴京官窯並不存在,也有人認為汝窯就是汴京官窯。還有人認為,明以前的官窯並不是官辦御器廠,而是由朝廷遣官到廠地監燒,有命則供,無命則止。凡貢入禁中的瓷器,就稱官窯器。
南宋官窯:南宋官窯是宋室南渡以後,在杭州另立的新窯,為北宋官窯的繼續。南宋官窯據文獻記載共有兩處:一處是位於杭州鳳凰山下的修內司窯,遺址尚未發現;另一處是杭州南郊烏山一帶的郊罈官窯,窯址已作部分發掘。
南宋官窯產品以洗、碗為多。胎黑而稍顯褐色;亦有紫色的細致泥胎,胎體甚薄。釉以天青為正色,並有粉青、月白、油灰等色。釉面厚潤瑩亮,釉中氣泡小,如粉末狀。也有“紫口鐵足”現象。器物一般無紋飾,多有開片,片紋較大且縱橫交錯,有的呈冰紋重迭狀,是與汝、哥紋片不同之處。
郊壇窯發現坯薄釉厚的制品,釉的厚度為坯厚的一至三倍。這種制品的施釉方法也與眾不同:先在器物內部施釉,幹燥後將外面的坯體涓薄,然後再噴釉在外面,使之成為幾乎能夠透視的薄胎瓷器。
吉州窯:吉州窯是江南的一處綜合性民營窯場,位於江西省吉安永和鎮西側,現存廢窯遺址二十四處。隋至宋,吉安稱吉州,故名吉州窯。因燒造地點在永和鎮,也叫永和窯。創燒於唐,發展於五代、北宋,興盛於南宋至元代初、中期,元代末期終燒。
吉州窯集中了南北名窯之大成,瓷器種類繁多,紋飾豐富多彩,富於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民族藝術特色。按釉色分,有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繪和綠釉等類。在裝飾上,采用灑釉、剔花、印花、彩繪、剪紙貼花和堆塑等多種技法。胎色可分為紫黑色泛青的粗缸胎、醬紫色缸胎、米黃色瓷胎和淡青色瓷胎四類。胎質較粗松,胎體厚重。器型多為碗、杯、盞、瓶、罐、枕、盒之類的日用品;所制玩具、仙佛塑像亦很著名。
吉州窯產品以黑釉瓷最負盛名。它利用天然黑色塗料,通過獨特的制作技巧,產生變化多端的紋樣與釉面,達到清新雅致的效果。宋代吉州窯的產品別具一格。黑釉窯變瓷中的鷓鴣斑、兔毫紋是當時極為名貴的品種。黑釉剪貼花瓷,是吉州窯的獨創,其紋樣有花卉、鸞鳳、鴛鴦、躍鹿、雙蝶、梅、蘭、菊、竹等等;還有有“長命富貴”、“福壽寧康”、“金玉滿堂”之類吉祥文字組成圖案的剪紙,充滿民間風味。特別是木葉貼花瓷,更是吉州窯的一絕,在全國其他窯址中,都沒有發現這種產品,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成功的仿制之作。有半葉、一葉的,也有二葉、三葉相重疊的;或置於盞沿,或置於盞壁,或置於盞底,新穎、淳樸,自然雅致,可謂獨具匠心。黑釉瓷的裝飾手法還有鹿樹紋、月梅紋、月竹紋、灑釉蘆狄紋、散綴梅花、剔花填釉折枝梅等等。
吉州窯的彩繪瓷,一般都是在白地或米黃地上施以鐵質彩繪,燒制後,呈現出黑、褐、赭、棕等多種色彩。紋飾多以花、草、蟲、魚、鳥、獸、山水為題材,極為豐富。運筆大膽瀟酒,技法剛柔兼具,把國畫的傳統特色和民間的圖案裝飾,結合恰到好處。吉州窯的彩繪雖有磁州窯的風格,但有自己的鮮明的特點。磁州窯的彩繪是釉上彩,呈色較深;而吉州窯的彩繪卻是典型的釉下彩,趨於紅艷,因而顯得更加絢麗,而且在裝飾風格上亦有獨到之處。這種釉下彩繪,對爾後景德鎮青花瓷的產生,影響極大。
近年考古工作者對吉州窯進行了系統發掘。資料表明,吉州窯窯床類型與古代江南產瓷區一樣,屬斜坡式“龍窯”。作坊布局與浙江龍泉、陝西耀州窯相類似。作坊鄰近窯床、晾坯場、原材料加工場,生產工序和布局比較合理。作坊生產設備較全,分工細、構築講究。
建窯:建窯通常是指福州的兩處著名窯場:一為建陽窯,以燒黑瓷著稱,稱作“黑建”。也叫“烏泥建”;一為德化窯,以燒白瓷著稱,稱作“白建”。詳見“建陽窯”“德化窯”二條。 -
第 16 樓 / xlz66
- 時間: 2012-10-10 00:45建陽窯:建陽窯是以產黑瓷著稱的古窯,窯址分布在福建省建陽縣境內的幾條主幹溪流附近。現已發現古窯遺址十余處。
建陽窯在唐代就已開始燒造青釉瓷;到宋代,特別在南宋出產大量的黑瓷,青白瓷和青瓷,是它的全盛時期;以後還繼續燒制青瓷、終燒於清代。產品造型以日用碗、盤、碟為主,兼燒杯盒、罐、壺、燈盞、爐、插器、缽等。裝飾花紋以青白瓷的題材較為豐富,有孩兒攀花、蓮花、飛鳥、蘆雁、卷雲、雙魚、篾點等。燒成工藝技術的顯著特點是采用托座,匣缽迭燒法。
建陽窯以宋代盛產的黑釉瓷器最為聞名,在古代文獻中稱之為“烏泥建”、“黑建”、“紫建”,日本人叫它為“天目”。因土質含鐵成份較多,胎色黑而堅,胎體厚重。器裡外施釉,底部露胎。釉色呈黑或醬黃,釉中央有自然形成的絲狀紋,俗稱“兔毫”。產品多為碗盞類,即所謂“建盞”。造型質樸古拙,口大足小,形如漏斗。燒成後,器身內外釉色烏黑如漆,釉面上呈現褐黃色或銀灰色筋脈狀花紋,俗稱“金兔毛”。釉水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在飲茶風尚興盛的宋代,建盞為宮廷及上層人物所樂用。黃庭堅、蘇東坡、蔡襄等人都有贊美它的詩作。有的建盞底部刻有“進王戔(左右結構,同盞)、”“ 供御”等字樣。另外還有鷓鴣斑、油滴斑、玳瑁斑等黑釉品種。
七裡鎮窯:七裡鎮窯位於江西省贛州市東郊水東公社的七裡鎮。在東西寬約一公裡的范圍內,發現窯址堆積十六處,面積達三千余平方米。燒造歷史開始於唐代後期,極盛於兩宋,衰落於元代,前後延續三百多年,是江西省南部目前已發現的一處規模最大,燒造歷史最長的宋元古窯場。
七裡鎮窯的產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種。青釉胎質堅細,帶有少量砂粒,胎色暗灰;釉呈蟹殼青,有細小開片,也有呈暗褐色的。白釉和影青瓷胎質細膩,火候甚高,扣聲清脆;釉汁肥厚,呈乳白色,釉面光澤晶瑩。紋飾有陰刻牡丹,篦菊瓣和蓮瓣紋;在素器凸邊碗內底,印有菊梅圖案、折枝花和一些文字記號。黑瓷較為復雜,有黑釉、醬褐釉、醬紅釉、茶青釉和黑釉窯變等多種,真正烏黑發亮的黑釉不多。窯變兔毫、玳瑁等斑紋也不太成功;胎色暗紅或紫灰。
七裡鎮窯產品器體厚生,底部大部分為實圈足,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器型多為碗、盞、盤、碟、罐、缽、壺等日常用品。也生產外銷瓷,南朝鮮新安海底沉船上打撈出的瓷器,有些就是七裡鎮窯出產的。
白舍窯:南豐白舍窯在江西省豐縣白舍街西南側的紅土崗上,十六座窯嶺延綿兩公裡。燒瓷年代為宋元,宋代是它的興盛期。元代蔣祈在《陶記》中提到南豐窯曾一度與景德鎮窯爭奪瓷器市場。《南豐縣志》也有“白舍,宋時置官監造瓷器,窯數處,望之如山”的記載。
白舍窯燒制白瓷和青白瓷。白瓷有兩種類型,精者胎質潔白細膩,釉汁晶瑩潤澤;糙白瓷色澤白中泛黃,呈蛋殼色,胎質也比較粗糙。影青瓷有潔白的薄胎,數量不多;造型、釉色與景德鎮的產品大體相似,所異者僅底部支燒痕不呈黃褐色。
民用瓷是白舍窯的主要產品,有碗、壺、瓶、盤、杯、碟、燈台等,碗的數量最多。器物均為平底或圈足,裝飾多蓮瓣紋。
臨汝窯:臨汝窯是宋元時期燒制民間用瓷的窯場,窯址分布在河南省的臨汝縣。目前已發現窯址十一處,其中三處燒耀州窯系印花青瓷,八處燒鈞窯系青瓷。臨汝窯的耀州窯系瓷窯燒造年代始於北宋中葉,盛於北宋後期,延續到金代。主要燒造碗盤,造型式樣不多。胎稍厚,修坯較草率。釉色多青中閃綠,釉層稍厚,氣泡較多。裝飾技法可分兩類:一為光素無紋飾,一為印花。印花絕大部分紋飾凸起,輪廓線凸起較高,葉筋多以點線紋表現;題材多見纏枝、折枝的菊花或牡丹花。團菊紋也常見。海水紋更具臨汝窯自己的特殊風格;海水布局為圓圈形式,多為八至十圈,形成多層波浪式水紋;中心常為一朵花,也有的飾以田螺紋。
臨汝窯鈞窯系窯址屬宋、元時代,所燒青瓷既有汝窯特征,又有鈞窯特色。器型有洗、盤、碗之類。裝飾有天藍地中帶幾塊玫瑰紫色斑點的,施青綠色釉、月白色釉和天藍色釉的數種,釉質純粹,色澤滋潤。特別是一種於淡月白釉中帶紅色斑點的板沿洗,鮮艷的紅色用淡月白釉襯托,相得益彰;是其他鈞窯系窯址中所沒有的,傳世品中也不曾見過這類完整器物。
介休窯:介休窯創燒於宋初,歷金、元、明、清數代,燒瓷歷史達千年之久。窯址在山西省介體縣。
介休窯在宋代除燒白釉瓷外,尚有黑釉和白釉釉下褐彩瓷等。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剔花、釉下彩繪和鏤雕。白釉印花大都受定窯影響,紋飾布局完整,線條清晰,但不講求均衡對稱。常見纏枝花卉、嬰戲牡丹等圖案,題材新穎,生活氣息很濃。黑褐釉碗也有細線條印花,其嬰戲蕩船紋為介休窯獨出。介休窯還受磁州窯的影響,產有白釉劃化、剔花、釉下黑彩劃花及釉下褐彩等器物。釉下彩繪多畫折枝葉紋。褐彩的色調有深淺咖啡色、黑褐色和桔紅色,色調變化較多。紋飾部分因用料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胎上施以潔白的護胎釉,紋飾外又罩以透明的玻璃釉,把咖啡色,桔紅色的簡練紋飾成功地烘托了出來。這種色調只見於介休與交城二窯。還有一種白地紅花的劃花裝飾,色彩非常漂亮,為介休窯的絕精之作。
介休窯的早期器物多為盤、碗、罐、蓋碗、盆、洗、盞等,胎體厚重,盞心及圈足各有三個小支釘痕。金代出產的黑醬釉及青黃釉印花器皿,器裡心多刮掉一圈釉,露出胎體。
遼瓷諸窯:遼代瓷窯的出現,大約在遼太宗會同年間至遼世宗這段時間(938——950)之內。
已發現的遼代的窯址共有七處:
林東遼上京窯:在遼寧省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南一公裡的遼上京臨潢府故城皇城內,以燒制白釉瓷器為主,同時也燒制少量的綠釉陶器,在技術上受定窯影響較深。
林東南山窯:在遼上京臨潢府故城西南一公裡,以燒三彩釉陶器為主。
林東白音戈勒窯:在林東鎮西約二公裡的白音戈勒村。窯場規模很大,專燒茶葉末釉和黑釉的大型粗瓷器。
赤峰缸瓦窯:在今遼寧省昭烏達盟赤峰市西南的缸瓦窯屯。窯場極大,燒造時間很長。以燒白瓷為主,兼燒白瓷黑花器、茶葉末綠釉器、三彩及單色釉陶器。
遼陽江官屯窯:在今遼寧省遼陽市東太子河南岸的江官屯。以燒白釉粗瓷為主,也燒白釉黑花瓷、黑釉瓷和少量的三彩器。
北京龍泉務窯:在今北京西郊門頭溝北的龍泉務村北永定河兩岸。所燒瓷器以白釉為主,也有少量的黑釉、醬釉和褐釉制品。在技術上受定窯影響很深。
同時,在大同市西郊青瓷窯村也發現遼金時期窯址,有黑釉雞腿罈等。
遼瓷的造型可分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兩大類。中原形式的器皿,大都照中原固有的樣式燒造。契丹形式則大多是仿照契丹族傳統使用的皮制、木制容器而燒造,長頸瓶、筩式瓶、鳳首瓶、穿帶壺、雞冠壺、雞腿瓶、海棠式長盤、暖盤,三角形碟、方碟等。其中有的是盛食器,有的是貯藏器和注器,其造型都具有契丹民族傳統風格。如雞冠壺上扁下圓,上有管狀口和雞冠單孔系,器身有凸起縫合線,是摹仿契丹族各種囊容器而燒造的。細高如雞腿、平底小口、上粗下細的雞腿瓶,更是契丹族專用的貯藏器。
遼瓷的裝飾技法,主要有胎上裝飾和釉色裝飾兩種。胎上裝飾有刻花、印花和貼花,多數是在成坯後掛釉前進行。屬於契丹民族形式的器皿上多用貼花,其花飾多為騎馬狀人物、獸面、火珠、花葉等。釉色裝飾先是施多種釉,至遼晚期又出現用色釉描畫為飾。
金瓷諸窯:金代瓷器在歷代文獻中所記載甚少,實物資料也不多見。對金瓷的研究,主要是建國以後進行的。
金遷都燕京以前的窯址,可以遼寧省撫順大官屯窯和遼陽冮箖E鴕の懟6葉際竊諏紗∩轄⑵鵠吹摹2肪蠖嗍僑沼麼執傘S雜瀉凇住⒔礎⒉杪痰壬,釉面混濁不清。胎質比較粗糙,胎骨燒結程度不高。花紋裝飾極少。器物造型的突出特點是:瓶、壺、罐等產品往往附有雙系、三系或四系。
遷都燕京後的窯址,已發現的都是大定年間以後的。目前已作發掘和調查的有:河北曲陽縣澗磁村一帶的定窯,磁縣觀台鎮的觀台窯,河南禹縣的鈞窯、陝西銅川市黃堡鎮的耀州窯、山東淄博市的磁村窯和山西境內的六十余處窯址,以及安徽省蕭縣的蕭窯、宿州窯和泗洲窯。
金瓷的器型以生活用瓷中的碗、盤、罐、壺為多,杯、洗、爐、盞托、瓷枕、玩具次之;造型多承襲宋式,但也有白釉黑花葫蘆形瓶、黑釉桃形壺等金瓷特有的器物。花紋裝飾總的趨向是日益簡化,題材以各種折枝、纏枝花卉和萱草紋為主流,其次有水波、魚鴨、人物、嬰戲蓮、犀牛望月等。裝飾技法有刻花、劃花、印花、剔花、筆繪、塑貼、加彩和絞釉等。
金代瓷窯,有一部分采用砂圈迭燒工藝,所燒器物的內底出現刮圈露胎現象。
霍窯:霍窯在山西省霍縣陳村一帶,又稱彭窯、霍縣窯。它創於金而盛於元,主要生產白瓷,在元代也燒造少量白釉黑花瓷。
霍窯白瓷胎土細膩,釉色潔白,制作極為規整。器型有仿定折腰盤、洗、盞托、高足杯、蓋罐之類,光素無紋者多,有少量印花裝飾。燒造工藝上彩用四至五個乳釘支燒,器裡及圈足都留有支釘痕,或有乳釘粘附在器物上。另外,由於胎土中含三氧化二鋁高,燒成溫度不足,因此胎質極脆,甚至用手就能折斷瓷片。
《格古要論》、《博物要覽》等文獻均提到霍窯和彭窯,“元時,彭君寶仿定窯燒於霍州者,名曰彭窯,又曰霍窯。”(《博古要覽》)所以言霍窯是以地名窯,言彭窯是以人名窯。
泉州窯:泉州窯在福建省泉州市碗窯鄉和磁灶。碗窯鄉窯址面積較大,遺存豐富,產品以青白瓷為主,少量燒造青釉器物,燒造時代為宋代。磁灶窯窯址包括許山,官仔山等到九處,燒制青釉、黑釉器物,裝飾繁雜;持續生產的時間較長,最興旺的時期為南宋至元代。
泉州窯的產品造型具有地方特色,如青釉壺,胎體較薄,且都屬小件,與習見的江南地區青瓷壺造型不同,出土標本中還有少量不帶印紋裝飾的瓶、罐、盒等器皿的素燒坯,其正品要在上綠釉之後二次燒成。特別是那種菲律賓等國常見而國內很少發現的軍持,在這裡大量出土。
泉州歷來是我國重要的對外港口,泉州窯的興旺是海外貿易刺激的結果。
麗水窯:麗水窯在浙江省麗水縣,已發現窯址堆積二十余處。它的主要燒造年代為元朝。
麗水窯屬龍泉窯系,但瓷質較粗。釉有青釉、灰青釉、黑釉。等灰青釉的釉色接近影青。這裡出土龍泉釉盤、碗一類器物,器心多印有蒙古官書“八思巴文”。元瓷帶“八思巴文”文字的目前發現龍泉縣二處、廣東南海窯和麗水窯等四處。龍泉縣的出土物上均為陰文小字,多印於花卉紋飾之中;麗水窯的只在碗中心印陰文大字;南海窯則為圖章款,有方形、長方形及銀錠形三種,文字有書“八思巴”三個漢字的,或三個中的一字或兩字的。
德化窯:德化窯是一處白瓷窯場,窯址分布在福建省德化縣境內,其中碗坪化、屈斗宮、南窯嶺等都地著名的燒瓷遺址。創燒於宋代;至明代,所產白瓷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清代又有進一步的發展。
德化窯的明代瓷器胎質致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脂。胎釉渾然一體,如霜似雪,被稱為“豬油白”“象牙白”;法國人把它叫做“鵝絨白”、“中國白”。此外,還有象牙和粉黃等品種。
德化窯瓷器造型種類繁多,紋飾豐富多彩,明代產品以瓷雕和供器最負盛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說:“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瓷雕胎質優異,別有風韻。又以摒棄彩繪而追求單純的雕塑美著稱。在雕塑瓷像中,不僅面部刻劃細膩,衣紋深而洗練,而且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如達摩的莊嚴,觀音的溫柔,壽星、羅漢之類的詼諧等等。這類作品還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記。
德化窯的白瓷是我國歷代外銷瓷器的主要品種之一,在許多國家的古遺址中都曾出土這裡的產品。有些西方國家還把德化窯白瓷稱作“中國白瓷”或“馬可波羅瓷”。
玉溪窯:玉溪窯是明代除景德鎮以外的一處能生產青花瓷的重要窯場,窯址在雲南省玉溪縣瓦村。玉溪窯青花瓷器胎質較松,釉色灰青,紋飾簡單粗壯,以魚藻、折枝花及四佛杵等花紋居多。器型有大碗和大盤等。青花盤也有印花的,多印陽紋花卉。
玉溪窯還燒造青瓷,釉色與青花制品的釉色相同。有無紋飾和劃簡單的雲紋及水波紋等品種。
玉溪窯創燒於元末,明初已開始仿制景德鎮的青花制品。同時,也可以證實:雲南鈷土礦在明初已用作青花的青料。
樂平窯:樂平窯在江西省樂平縣,現已發現窯址三處,亦為燒制青花的窯址。燒造年代 在明嘉靖前後。
樂平窯所產的表花制品分粗細兩種,粗的胎質厚重,釉汁呈藍灰色,不甚光滑,青花色調較淡;細的胎質白而薄,釉色晶瑩,青花色調清新明晰。器物多為碗、盤、碟、蠱之類,以碗為大宗。青花圖案有人物、奔馬、八卦、菊花、纏枝花卉、變形梵文等。樂平窯的青花碗特色顯著,其碗心往往寫有“福”、“壽”、“善”、“光”等字樣,或畫魚、蟹、兔、菊、牡丹和折枝花卉。碗底寫有“萬福攸同”“富貴佳器”之類的吉祥語款,或“大明年造”等款銘。
九、 名 家 名 匠
趙概:趙慨,字叔明,晉代人,曾地晉王朝做過官。據《浮梁表志》記載,說他“道通神秘,法濟生靈……鎮民多陶,悉資神佑”。景德鎮陶瓷行業,一向奉他為師祖。明代洪熙年間,曾在“御器廠”建“師主廟”,後又稱“佑陶靈祠”,以趙慨為“師主”、“佑陶之神”。據推斷,趙慨與制瓷業有密切的關系,對瓷器的燒造或瓷業的發展有較大的貢獻。起初置祠廟是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後來就逐漸神化了。
何稠:何稠是湖北江陵人,隋代著名的建築家、工藝家,對當時制瓷業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何稠的父親名叫何通,善於琢磨玉器;叔你何妥,曾任國子監祭酒之職,是當時的通儒、並對音樂很有研究。何稠繼承和集中了他們的優點,好學善思知識淵博;而且更有志於科技方面的研究,“博覽古圖,多識舊物”。他們給隋煬帝楊廣造過行殿、六 合城和渡遼水的奇巧浮橋;又改制過儀仗、車輿、輦輅等等。他不精於紡織工藝,仿造波斯進貢的“金綿錦袍”,比波斯的貢品原件還好。在制瓷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經過他的研究和改進,提高了燒造溫度,使中國瓷器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據《隋書•何稠傳》記載,何稠接觸到制瓷工藝,是從研究琉璃開始的。我國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具有民族風格的琉璃產品,這是考古學上已經證實了的。但到隋代卻“久絕琉璃之作”,失傳很久了。於是,何稠便“以綠瓷為之,與真無異”。無疑,這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研制、試驗才取得成功的。據考證,何稠為此曾親自到景德鎮采辦制造綠瓷的瓷土。同時,也吸取了制瓷工人長期積累的經驗,經過總結,提高之後,又用於制瓷工藝。因此,無論對景德鎮的瓷業還是對北方的瓷業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何稠對瓷業的貢獻主要是在提高瓷器的燒成溫度上。以前有人把隋唐兩代定為中國瓷器階段的正式開始時期,其第一條理由就是這時的瓷器質地堅固,是高溫燒成的。從隋代處士卜從墓出土的瓷器和長安、洛陽出土的隋白瓷來看,在瓷質堅硬這一點上,都遠勝三國兩晉時期。據認為,隋代瓷器燒造技術的這一驚人的進步,是與何稠分不開的。因為制作琉璃與制作瓷器的關系極大,何稠因此而專程支了景德鎮;而琉璃的燒制成功,又必然會推進瓷器的燒造工藝。日本人中村在《東西文明交通》 一書中,對此作了肯定的評價,他說何稠之去景德鎮以及以綠瓷制琉璃 的成功,又“別生一良果,蓋采其術以加精制於陶器,遂為中國名產,數千年專大利於世界之市場,即食此役之賜。”這一很有見地的結論,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陶玉:陶玉為唐初景德鎮鍾秀裡人,精於制瓷。清朝蘭浦在《景德鎮陶錄》一書中說:“陶窯,唐初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鎮鍾秀裡人陶氏所燒造。邑志雲:‘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天下’。”書中對燒造瓷器的“陶氏”,是否即“載瓷入關中”的陶玉,沒有交代清楚;但從另條“霍器”為“霍仲初所作”來判斷,“陶氏”即陶玉。(參見霍仲初條)
霍仲初:景德鎮東山裡人霍仲初,也是初唐制瓷名手,與陶玉齊名。“陶窯”與“霍窯”,是文獻中記載的唐初景德鎮兩座名窯。霍仲初所燒造的瓷器,當時人稱“霍器”,甚美,“色亦素,土墡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唐武德四年,他曾奉詔“制器進御”,(蘭浦:《景德鎮陶錄》)可見其瓷質之優。
“陶窯”與“霍窯”,雖見於文獻,但目前還查無實據。在對景德鎮古窯址的多次發掘中,既未見唐代窯址,亦未見唐代典型器物。不過,也不能輕易否定,因為《景德鎮陶錄》是一本嚴肅的關於古瓷的著述,不會作無稽之談,且歷來為陶瓷學者所引用。對於歷史上是否有陶、霍二窯及陶玉、霍仲初其人,現在還只能存疑,有待日後證實。
有些學者認為,以《景德鎮陶錄》對陶器霍器所作的“假玉器”“瑩縝如玉”的評價來判斷,頗似宋代景德鎮的青白瓷,然而這也只是一種假設。
舒翁:北宋晚期到南宋初期的制瓷名師,他經營的舒家窯是當時吉州窯五座民窯中燒造質量最好、聲譽最大的一座瓷窯。舒窯精制白瓷、綠瓷、彩繪瓷,尤其擅長雕塑瓷。據《廬陵縣志》(引《青原雜記》)載:“永和鎮舒翁、舒嬌,其器重仙佛,盛於乾道間:余見有元祜、崇寧者。”《景德鎮陶錄》說:“宋時吉州永和市窯……維舒姓燒者頗佳。舒翁工為玩具,翁之女名舒嬌,尤善陶。其爐甕諸色幾與哥窯等價,花瓶大者值數金”。可見舒翁是宋代著名的民間工藝大師,對財產彩繪工藝作過卓越的貢獻。
過去“舒家窯”只見於文獻記載,不知窯址所在,1980年底,在對尹家山窯的試掘中,發現了一件綠釉瓷枕碎片,白素胎枕底有“舒家記”模壓印記,證實舒家窯即在尹家山附近。
舒嬌:舒嬌是舒翁之女,和父親 共同經營舒家窯,以財產、彩繪著稱。施潤章在《矩齋雜記》中說:“宋時江西窯器出廬陵之永和市,有舒翁工為玩具,翁之女尤善,號舒嬌。”又據《青原雜記》記載:“青原殿上一供佛瓶,乃永和窯舒翁所陶,其女所畫者也。”可見舒嬌制瓷技藝勝過父親,在北宋晚期和南宋初期,曾蜚聲瓷苑。舒嬌也是我國陶瓷史上見於記載的第一個女制瓷師。
劉永之:劉永之,宋代景德鎮的瓷雕藝人,善塑佛像。江西高安出土的宋代瓷觀音底座有“劉永之造”字樣。這尊觀音,雕刻精細,堪稱宋代瓷雕精品。
周丹泉:周丹泉字時道,蘇州人氏。明隆慶萬歷年間在景德鎮燒瓷,為當時制瓷名手。他特別善於仿古器。他仿造的定鼎、文王鼎爐和獸面戟耳彝,尤為逼真。往往一品造出,四方競購,以至不惜千金爭市。“又能燒陶印,文式、辟邪、龜象、連環、瓦紐、皆用火范,而成色如白定,其文亦古。”(《景德鎮陶錄》)《韻石齋筆談》中談到一個故事,很能說明周丹泉制瓷技藝的精湛。書中寫道:
“吳門周丹泉,巧思過人。交於唐太常。每詣江西景德鎮,仿古制器,以眩耳食者。紋款色澤,咄咄逼真,非精於鑒別,鮮不為魚目所混。一日,從金閭買舟往江右,道經毘陵,晉謁太常,請閱古定鼎;以手度其分寸,仍將片楮摹鼎紋,袖之遂別。之鎮,半載而返。仍謁唐,袖出一鼎雲:‘家白定爐鼎,我又得其二矣’。唐大駭,以所藏古鼎較之,無纖毫疑;以盛以舊爐底,蓋宛如輯瑞之合也。詢何所自來?周雲:‘余疇昔借觀以手度者再,審其大小輕重耳。實仿為之,不相欺也。’太常歎服,售以四十金,蓄為副本,並藏於家。神廟末年,淮安杜九如浮,慕唐之古鼎,形諸夢寐,從太常孫愈強納千金,得周之仿鼎以去。”
崔國懋:隨著資本主義因素的增長,明代的民營瓷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出現了一批傑出的制瓷名家。隆慶、萬歷年間的崔國懋,就是其中佼佼者,名聲在周丹泉之上。他所仿宣德、成化窯的瓷器,號稱“崔公窯”,名噪當時,四方爭購。“所作瓷盞或較宣成兩窯為大,而精好則一;余青花彩色悉同,為民窯之冠。”(藍浦:《景德鎮陶錄》)
吳昊十九:吳昊十九,姓吳,行昊十九,自號壺隱道人,浮梁景德鎮人氏,約生於明嘉靖前期,卒於萬歷後期。能詩善書;書法近元代趙孟頫體。畢生從事陶瓷工藝,所作色料精美,諸器皆佳,人稱“壺公窯”,是一代制瓷名家。善仿宣德、永樂名瓷,精美足以亂真。所造壺類非常雅致,壺底署“壺隱道人”款。他最突出的成就是發明了薄胎瓷,其中流霞盞和卵幕杯尤為著名。盞色明如朱砂,杯則潔白晶瑩,均薄如雞蛋之幕,一件只重半銖。一時瓷名大振,四方爭求。盡管能獲大利,他卻悉心研究工藝,並不好利,仍是房舍破舊,起居儉樸,過著清貧的生活。吳昊十九雖色“隱陶輪間,與眾作息”,但與當時名流如萬歷進士、太仆少卿李日華,萬歷進士、御史樊玉衡等,頗有唱和。李日華在所撰《紫桃軒雜綴》中,對他評價很高,並曾寄詩說:“為覓丹砂到市廛,松聲雲影自壺天,憑君點出流霞盞,去泛蘭亭九曲泉。”樊玉衡亦有贈詩雲:“宣窯薄甚永宣厚,天下馳名昊十九,更有小詩情動人,匡廬山下重回首。”
由於古籍記載的疏略,在很長時間裡,對吳昊十九的名字眾說紛紜,或稱昊十九,或稱吳十九,或稱吳為,莫衷一是。1973年江西都昌出土明代吳昊十墓志之後,才基本弄清。這塊墓志寫道:“吳公諱振邦,行昊十,號近泉……”雲雲,據此判斷,吳昊十九為吳昊十的兄弟輩;吳為姓氏,昊十九系排列。
陳仲美:陳仲美,明末江西婺源人,曾在景德鎮燒造瓷器,尤其善於仿古窯器,精制各種古玩,有鬼斧神工之妙,當時與周丹泉齊名。因為景德鎮操此業者甚多,“不足成其名”,便去陽羨。到陽羨後,仍然“好配壺土,心思憚竭,可列神器。”(陽羨茗壺錄)他把瓷雕藝術和制壺巧妙結合,善於重鏤疊刻。同時,還制各種紫砂小件器物。《景德鎮陶錄》則說他將所造瓷器“攜售遠方,鎮人罕獲”。因為他“來去無定,仿造亦不多,”所以後來名聲不如周丹泉。
吳明官:明萬歷年間徽州人,制瓷名家。據《陶庵夢憶》記載:“嘉興王二之漆竹,洪漆之漆,張銅之銅;徽州吳明官之窯,皆以一工與器而名家起家。其人且與搢紳先生列坐抗禮“。《景德鎮陶錄》的作者蘭浦認為,當時徽州並沒有瓷窯,吳明官是在景德鎮燒造瓷器的。
吳麐:吳麐,清初安徽歙縣人,客居揚州。營瓷窯於景德鎮,生產秘色瓷,世稱吳窯,與唐、熊、年之窯齊名,吳麐以繪瓷著稱,其山水畫學黃子元。《揚州畫舫錄》說他生平有“古君子風”。
熊窯:熊窯以粉彩聞於世,與唐窯、年窯齊名。熊系姓氏,其名已佚。《揚州畫舫錄》所說的熊窯,和吳窯一樣,顯然是個民間陶瓷工藝家。
六十四:六十四為人名,是雍正以前的監塑窯官。《陶雅》中說他“所塑神像,奕奕有精彩。”器成,“輒用青色題名於背後。”可見六十四本人即善瓷雕,並以此而著名。
魏氏:祖傳砌結窯名匠,佚其名。其砌窯實有師法,不同一般泥水工。《陶錄》說:“結砌窯巢,昔不可考。自元明來,鎮土著魏姓世其業。”該書作者還詳細敘述了自己目睹魏氏砌窯的操作過程,生動的描繪了他的嫻熟技藝。清龔金式(左右結構)在《景德鎮陶歌》中寫道:“魏氏家傳大結窯,曾經苦役應前期。可知事業辛勤得,一樣兒孫勝珥貂。”
臧應選:系清康熙十九年到二十七年駐景德鎮御器廠的督陶官。這個時期官窯的出品,統稱“臧窯”。臧窯諸色俱備,其中以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為佳,而鮮紅最為著名。(詳見臧窯條)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清代的督陶官一方面容易貪人民之功為已功,將瓷工創制的佳器冠以自己的姓氏,使下些真正的名匠,反而無聞於世;另一方面清廷鑒於明代以宦官督陶經常釀成事端之弊,對督陶官員的選派是比較慎重的。因此,這時的督陶官員,無論是遙領還是駐鎮,大都能夠注意窯業的發展;其中有的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甚至自己也成了研究瓷器的名家。從這個期間的產品看,臧應選也算是有成績的。
郎廷極:字紫蘅,一字紫恒,是清康熙年間的江西巡撫,並在康熙四十三年到五十年的七年中,兼負景德鎮督陶之責。這期間景德鎮御器廠的產品,稱為郎窯。郎廷極酷愛古器,對陶瓷史很在研究。清康熙時人劉廷璣說郎窯乃“紫垣中丞公開府江西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摹成宣,黝水顏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辨別。”又說郎窯燒造的描金五爪雙龍酒杯、脫胎瓷碗等,“城可謂巧奪天工矣”。(劉廷璣《在園雜志》)與郎廷璣同時代的許謹齋在《戲呈紫蘅中丞》詩中寫道:“郎窯本以中丞名,中丞嗜古衡鑒精,網羅法物供品藻,三千年內紛縱橫……中丞嗜古得遺意,政洽余聞呈藝事。地水火風凝四大,敏手居然稱國器……”這裡當然難免有溢美之處,但郎廷極“嗜古”、“呈藝事”即熱心於陶器的研究,應是實在其事。郎窯的成就,特別是郎窯紅(即寶石紅)和素三彩的創燒,當然不能完全記在郎廷極的功勞簿上,但也應該肯定,他是有一定貢獻的。
年希堯:年希堯原任清淮安析閘關督理。雍正四年,清ZF又派他兼管景德鎮御器廠窯務。此後的十年間官窯所產瓷器,一般稱為年窯。年窯“選料奉造,極其清雅……琢器多卵色;圓類瑩素如銀,皆兼青彩;或描錐暗花玲瓏諸巧樣。仿古創新,實基於此。”(《景德鎮陶錄》)這段時間釉色的發明也很多,以胭脂水釉最著名。其胎骨極薄而裡釉甚白,被外釉一映照,便呈粉紅色。此外,“年希堯為九江監督時,燒窯多仿尊罍古式,其色青,名‘雨過天青’”。(徐康:《前塵夢影錄》)雍正年間瓷業頗有成就,當然主要是制瓷工人辛勤勞動的結果;但其中也有唐英的功績,因為從雍正六年開始,唐英就是常駐御器廠的協理官。
唐英:唐英,字俊公,關東沈陽人,生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卒於乾隆二十一的(1756年)。他從十六歲開始,就在清宮養心殿供職,過了二十多年的宮廷侍叢生活。四十二歲那年,(雍正元年)被授予內務府員外郎之職;雍正六年八月,他帶著這個頭銜奉命到景德鎮佐理陶務,擔任駐御器廠協理官。他“歷監粵海關、淮安關;乾隆初,調九江復監督陶務。”(《清史稿:唐英傳》)應該說唐英督陶之始,實際上就是“唐窯”的誕生;但由於這時名義上還是年希堯兼管窯務,所以整個雍正年間的御窯仍稱“年窯”。一般習慣上所稱的“唐窯”,則是指乾隆初年至二十一年這個期間的御窯瓷器。
在歷代的督陶官中,唐英的成績是最大的。他對窯務不是一般性的過問和涉獵,而是深入實際,悉心研究,“講究陶法”,“躬自指揮”。(《唐英傳》)終於使自己成了制瓷名家。他在《陶人心語》一書中,生動地敘述了自己如何由外行變為內行的經過,他說:“予於雍正六年奉差督陶江右。陶固細事,但為有生所未見;而物料、火候與五行丹汞同其功,兼之摹古酌今,侈弇崇庳之式茫然不曉,日唯諾於工匠之意旨。”他不滿於這種無所作為的狀況,於是“杜門謝交游,聚精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抵九年辛亥,於物料、火候、生克變化之理,雖不敢謂全知,頗有得於抽添變通之道。”結果是:“向之唯偌於工匠意旨者,今可出其意旨唯諾於工匠矣。”就這樣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又用到實踐中去,經過前後二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正如《景德鎮陶錄》對他評價的那樣:“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全。又仿有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世備;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銀、彩水墨、洋烏金、琺琅畫法、洋彩烏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藍、窯變等釉色器皿。土則白壤,而坯體厚薄唯膩。廠窯至此,集大成矣。”
具有“內務府員外郎”“榷淮”“榷潯”這樣職位(在清代比知府位置更高)的唐英,本來是可以高官厚祿,坐享榮華的。但他自到景德鎮之後,便把整個身心置於陶瓷事業的發展上,既虛心嚴謹、勤奮好學,又勇於實踐、敢於革新,為中國陶瓷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不但是個實幹家,而且在豐富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寫了許多有關陶瓷的專著。他在《陶成紀事碑》中,把宋、元、明、清的各種著名的釉彩,作了全面總結;又在《陶冶圖說》中,“各附詳說,備載工作次第”。這兩部陶瓷工藝專著,到現在仍有重要的科學的和史料的價值。 -
第 17 樓 / xlz66
- 時間: 2012-10-10 00:46陳國治:陳國治,安徽祁門人,瓷雕名手,在清道光、鹹豐期間,以畫法雕瓷馳名海內。作品多以龍馬為題材,常施於瓷板、文具等半成品上,塗以色釉,各彩兼備。《說瓷》對他頗為稱贊:“雕瓷之巧者,有陳國治、王炳榮諸人。所作品精細中饒有畫意;其仿木、仿竹、仿象牙之制,尤其神似。故謂此等釉為仿竹木象牙之釉也。至於仿漆之器,精雕花紋,所塗之釉,又極似漆,或謂竟有髹以漆者。”可見其技藝之精湛。
王炳榮:清同治、光緒間瓷雕名家,以王炳榮最著名。其作品多以山水人物為題材,《說瓷》常將他和陳國治並稱。在談到“筆筒雕瓷者”時,《說瓷》又說:“所雕花以竹林七賢、東坡赤壁、垂揚條馬之類為多,良工陳國治、王炳榮頗善斯制。”
王廷佐:字少維,安徽涇縣人。在清同治光緒年間,以淺絳彩繪著稱。他善於人物寫意,更擅長畫猴。他在酒注等器皿上繪制的漁翁看魚,清明雨景打傘人物,生動自然,極具神態。
金品卿:安徽黟縣人,光緒初年著名的淺絳彩繪名家。金品卿擅長人物畫,所作《魚樵閒話》,落落大方,用筆剛勁,堪稱佳品。
程門:程門,字雪笠,安徽歙縣人。在光緒年間以淺絳彩繪聞名,他擅長山水、花卉。客居景德鎮時,從事瓷繪。鄧之誠在《骨董瑣記》中說程門的瓷繪“極勾勒渲染之妙,得者珍之。”程門的兒子次笠、小笠,都繼承父業,在清末民初,也以瓷繪著稱。
王東榮:安徽休寧人,原為古彩名手,作品線條健勁,多為仿古。後又以工筆人物、花鳥見長,在民 國初年頗有名聲。
周小松:周小松,四川人,民 國初年的瓷繪名家。擅長於繪畫佛道神鬼之類,所作鍾馗、羅漢,頗為生動傳神。
汪曉棠:汪曉棠,婺源人,民 國初年瓷繪名手,以仕女畫見長。
許尚孔:安徽石埭人,民 國初年以瓷繪著稱,擅長翎毛花卉。
潘陶宇:潘陶宇,江西鄱陽人,民 國初年瓷繪名手,善畫小件,筆法清秀倩麗。
王琦:王琦,號碧珍,民初江西新建人,原為捏塑藝人,擅捏面人;後來到景德鎮從事瓷繪。開始他以畫寫意人物和繪瓷像而著名;繼而又運用繪瓷像的方法來畫一般瓷繪人物的的頭面,並仿黃癭瓢的寫意手法畫衣褶,使瓷繪人物畫的面目為之一變,頗為新穎。這一創新之舉,深得時人的贊賞。同時,他與當時的瓷繪名手鄧碧珊、徐仲南、田鶴仙、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等八人常在一起切磋畫藝。品評畫理,人稱“珠山八友”,變稱為“八大名家”,王琦則為八大名家之首。
鄭碧珊:鄭碧珊,江西余幹人,瓷繪名家,以畫魚藻見長。珠山八友之一。
徐仲南:江西南昌人,瓷繪名家,善畫竹。珠山八友之一。
田鶴仙:田鶴仙,浙江人,瓷繪名家,珠山八友之一,以畫梅見長。
王大凡:王大凡,安徽黟縣人,瓷繪名家,珠山八友之一,以畫人物著稱。
汪野亭:汪野亭,江西樂平人,瓷繪名家,珠山八友之一,擅長畫山水。
程意亭:程意亭,江西樂平人,瓷繪名家,長於翎毛花卉,珠山八友之一。
劉雨岑:劉雨岑,江西潘陽人,瓷繪名家,擅長花鳥畫,珠山八友之一。
汪大倉:汪大倉,江西浮梁人,瓷繪名手,擅長山水寫意,常有創新之作。
何許人:何許人,祖籍安徽,瓷繪名手,以山水見長,尤工雪景。
張志湯:張志湯,江西婺源人,瓷繪名手,以工筆山水見長著稱。
胡顏標:胡顏標,瓷繪名手,以仿乾隆古月軒彩著名,自畫自填,頗能亂真。
龔柏林:龔柏林,江西高安人,精於粉彩顏色,以填色著稱。
吳秉堅:吳秉堅,廣東人,對粉彩頗有研究,亦善填彩。
余立卿:余立卿,江西婺源人,工於填色,對粉彩顏色甚為精通。
余灶昌:余灶昌,安徽人,亦工於粉彩顏色,長於填彩。
王步:王步,江西豐城人,以制作青花出名。
李裕元:李裕元,清末瓷雕名手,以雕反瓷見稱。雕瓷完全不塗釉的叫做反瓷。反瓷雖不上釉,但也施彩。“筆筒反瓷而墨彩者固常有之;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誠為罕覯之寶。”據《說瓷》記載,這種反瓷,“多屬李裕元所制。”
葉王:清代台灣嘉義地區制瓷名匠,活躍於鹹豐、同治年間。葉王祖籍福建漳州平和縣,自幼家貧,在為人放牧的同時,亦隨父親學陶,並善捏塑戲劇人物。當時台南正在興建兩廣會館,幾名匠人應聘去台;路經嘉義時,見葉王頗有才華,便收為徒弟,帶到台南。葉王到台南後,刻苦學習,悉心鑽研,所制陶瓷器物,精巧玲瓏,著色獨特,大大超過了師傅。後至嘉義,名氣日盛,爭相雇聘。鹹豐初至同治末,嘉義一帶寺廟豪宅的山水、人物、花鳥、昆蟲、麟獸等裝飾,多出其手。所作除上述裝飾品外,尚有文昌帝君、關帝和關平、觀音騎獅子、武將騎獅子、海獅、仙翁等人物動物瓷雕和蟠龍燭台、唐人燭台、文具、煙具等實用器品,以及石榴、仙桃等玩具。其作品曾在世界博覽會展出,並深得好評。
黎勉亭:黎勉亭,江西新建人,清末制瓷名匠。他擅長刻相而聞名中國。民 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為了實現個人野心,挖空心思向英國獻媚討好,於是特地把黎勉亭請到北京,給英王喬治刻相。黎勉亭花了六個月的時間把相刻好,神形逼真,毫發皆以。
刻畫是當時的一種新興的工藝,其方法是“取景德鎮素瓷,以針或錐,刺成種種花紋,花成以墨填之,俗稱刻瓷。其用針、用錐、用刀也,固與宋法無涉。”因為燒成的素瓷質地堅脆,針錐等物都用鋼或鑽石制成。黎勉亭采用這種方法在瓷板上刻想,並使之惟妙惟肖,也是一種創新。
游長子:游長子,福建人,擅作大型瓷雕,如帳多高的太白臥酒圖之類。他還擅長捏相,捏成後頗似本人。
李山東:李山東是游長子的徒弟,亦擅制大型瓷雕,頗能繼承其師之衣缽。
吳靄生:廣東南海人,原為南洋華僑。他叔父是個瓷器商人,常來於南洋與景德鎮之間。吳靄生後業跟隨叔父到景德鎮,起初還是經營瓷業,不久便轉而從事制瓷工藝。因為了受過新文化教育,懂得科學知識,所以在景德鎮的十七年裡,有不少創新之作。他的改良色釉。“配方之精良,駕乎雍乾之上”(李敬容:《吳靄生墓碑記》)“為一時傑出。”(向焯:《景德鎮窯業紀事》)他制作的瓷器造型,勻稱安定,新穎美觀,曾經風靡一時。在民 國初年的制瓷名家不如,吳靄生的成就是首屈一指的。但由於當時正處於瓷業衰落期中,以致因虧損過甚而破產。身後淒清,連棺木都是由同鄉籌措的。
李之衡:廣東人,在研究釉色方面很有成就;所制祭紅,是清末民初最為特出的作品。而且,李之衡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瓷業的中衰時期,能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掙扎下來,並有所創新,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鄢儒珍:窯戶出身,因勤奮好學,苦心鑽研,在瓷器制作上頗有建樹,清末民初時,名聞遐邇。1915年,袁世凱竊國稱帝,下令改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並且仿效封建帝王故事,改前清御器廠為“陶務監督署”,派郭葆昌到景德鎮任陶務監督,督造“御用”瓷的四萬件;其中仿琺琅瓷一百件。這批琺琅瓷,就是由鄢儒珍承制的。鄢儒珍以其精湛的技藝,細心制作,造出的瓷器胎質純白,畫工極精,施彩艷麗,紋飾絢美。這就是所謂“洪憲瓷”。只是“洪憲”年號還沒來得及正式使用,為時七十天的短命皇帝袁世凱便已倒台。由於這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批“御器”,為數不多,特別因為這批瓷器質地確實精良,完全可以和雍正、乾隆是的精品媲美,甚至達到了亂真的程度,所以是近百年來的瓷中珍品。 -
第 18 樓 / 西岸風情
- 時間: 2012-10-10 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