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41 楼 / aquanaut
- 时间: 2012-6-23 02:45
baintree 写道:
有兴趣的朋友, 可以翻翻, 看看当时的物价,汽油一升多少?大米, 食油, 面粉, 糖的单价。 当年, 四十万能买多少盎司黄金? 现在要多少钱才能买到同样的汽油和黄金?
再比较一下现在平均 2.5% 的贷款利息, 当年超过 12% 的利息。
自然就明白,四十万的新房跟一百二十万的新房的关系。
已经说是2002,还有12%的利息?别的都不必看,俺就看现在收入没有那时三倍。当然不靠工资收入的除外。 -
-
第 42 楼 / aquanaut
- 时间: 2012-6-23 02:50
-
-
第 43 楼 / 夕阳红
- 时间: 2012-6-23 02:56
baintree 写道:
那时候, 失业率高, 基本工资也低,广大同胞们, 也没有今天从中国大陆来的财大气粗, 更没有现在来的移民的高学历和流利的英文和专业。
他们的起点低, 从来不敢奢望找到办公室的技术工作, 更想不到还有电脑业造就的高薪水。
那一点点首付, 真的存得好辛苦。
看到那些在餐馆洗碗, 菜铺卖菜, 鱼场打工的华人, 从租地下室开始,从买OT屋开始, 从一家人紧巴巴的挤在一起, 就为了隔开一个套间出租养房。 那怕在高于12%的利息下, 也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房子, 就这样, 一步步的, 也走到今天来。
相比之下, 当时人们的收入更低, 向银行借钱更难, 利息更高, 可以选择的房子更少。综合衡量, 个人认为, 当年买房子比现在更难。
10前,大批中国技术移民已开始登陆啦
当时的工资低,不错,比如最低工资肯定比现在低,到底多少俺不知道,不过俺可以肯定不会低于现在的最低工资的4-5倍,也就是没有按房子的涨幅(4-5倍)同步升
-
第 44 楼 / 夕阳红
- 时间: 2012-6-23 03:10
-
第 45 楼 / 望京
- 时间: 2012-6-23 07:04
baintree 写道:
房子在我们的一生中, 无处不在, 特别是我们这些有孩子的家庭, 有自己的房子是必需的, 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 对住房的要求也在变化:
1. 他们小时候, 都愿意靠妈妈近一些, 晚上起来为他们盖被子什么, 当孩子生病时, 照看起来也方便, 于是孩子的卧房跟大人的卧房一般都在同一层, 紧挨着。 两室的公寓或者城市屋, 都可以的。
2. 稍稍大一点, 两孩子可以共用一间卧房, 上下铺都可以, 热热闹闹的, 总是一起玩, 三室两卫小房子, 卧房凑凑合合的也行, 就是玩具到处扔, 多希望能有一个孩子专门的游乐室;
3. 等孩子上学了, 要有一个做写作业的地方, 有他们自己的电脑, 跟平时看电视与娱乐休闲的家庭厅必须分割开来, 又不能跟大人的办公室混到一起来, 否则, 笔呀, 练习册呀, 大人的文件呀, 谁也找不到谁的。 于是, 爸爸妈妈们就开始想, 假如能多一间房间多好呀;
4. 到了青少年时期, 不仅要有自己单独的卧房, 甚至希望拥有自己的卫生间, 小小年纪, 隐私权也是要尊重的。进他们的房间都要敲门,看得到乱七八糟扔一地的衣物,书籍, 还有臭袜子, 我们做父母的,面对处于朦朦胧胧与自寻烦恼的青春期的孩子们, 也是束手无策, 于是, 也就乐于让他们偏居一隅, 大家最好住到不同的楼层, 大家都能清静清静;于是换一个两层大的房子, 有四个卫生间的房子就很必要;
5. 上大学了, 成年了, 无论是工作后在经济上独立了, 还是不能自食其力, 继续赖在家里啃老, 在他们成婚前前的一段时间里, 时不时的都要回来骚扰一下, 跟父母同居一个屋檐下, 成年的子女也比较尴尬, 要是再把女友带回家, 这种时候, 把他们赶到地下室的套间去, 是最省心的办法;于是, 拥有地下室出租套间的房子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还可以适当的跟成年的大孩子收点租金, 补足一下水电费什么的;
6. 陆陆续续的, 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我们生儿育女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 在好好享受一下宽宽敞敞, 整整简洁的大房子后, 渐渐有一种孤独感, 空巢老人住这么大的房子干什么? 花园剪草, 车道铲雪, 清理屋檐顶, 楼上楼下吸吸尘, 这些琐琐碎碎的事, 让老年人力不从心, 出去旅行一下, 后方的房子也成为一个牵挂。于是, 大换小, 从独立屋搬到由物业管理的公寓就成为不二的选择;
7. 最后,在进老人中心前, 为了筹备老人院的费用, 为了避免遗产税, 为了给孩子们和孙子们留下一些东西, 卖房子就要提到日程表上。。。
扳着手指头数数, 这一辈子, 要搬几次家, 要换几次房, 所以说, 不要总想到买房子时能一步到位,只要有这个对住房的需求,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买一个起步房, 以后慢慢换吧。
人的一生, 就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旅程, 不要太委屈孩子, 更不要委屈自己。 拥有自己的住房, 给家人一个安稳感, 归属感, 认同感,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我们的中年时期也是一去不返的。
小资呀,
以文学家的情怀来探讨经济投机学,美哉天真。
对很多国人来说,大家乐意如此艰辛供房,就是因为梦想着房价一定会上涨,老来有点资产。 -
第 46 楼 / baintree
- 时间: 2012-6-23 10:24
-
第 47 楼 / baintree
- 时间: 2012-6-23 10:26
-
第 48 楼 / baintree
- 时间: 2012-6-23 10:31
-
第 49 楼 / baintree
- 时间: 2012-6-23 10:34
-
第 50 楼 / baintree
- 时间: 2012-6-23 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