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31 楼 / ~飘落~
- 时间: 2012-6-23 01:30
-
-
第 32 楼 / Emirato
- 时间: 2012-6-23 01:32
-
-
第 33 楼 / ~飘落~
- 时间: 2012-6-23 01:35
-
第 34 楼 / baintree
- 时间: 2012-6-23 01:54看看利息的涨涨跌跌, 房市潮起潮落, 五年不长, 十年不短, 二十年也仅仅是一个短周期。
总结过去容易, 因为已经发生了, 不能改变的, 预测未来很难, 变数太多, 谁都不是神仙,没有办法能看透未来。
做为移民, 来到一个新的国家, 好好感受, 好好体验, 不要急于下结论, 不要杞人忧天, 更不要恐吓别人。
没有一个十几二十年的, 真的很难搞清楚。
那些专家们的仙人指路, 参考参考就行了, 还是要自己做功课,两口子好好商量, 自己拿主意。
不要一有风吹草动, 就慌慌张张的。
比如这个25年的贷款摊还期, 25%的首付, 还有5%几的贷款利息, 在十年前, 这些都好稀疏平常的, 大家的房子也供得好好的, 也没有什么崩盘;
失业率升高, BC省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 加拿大的经济增长缓慢, 欧洲经济动荡, 还有三级政府的政党轮替, 这些都差不多几年就来一次, 习惯就好了。
实话实说, 加拿大的经济增长,无论是美国热火朝天的时候, 还是美国天天嚷嚷经济危机的今天, 几十年来都是这样温吞吞的;
推广移民政策几十年来, 人口还是这么一点点, 呼吁发展制造业加工业, 现在还是一个初级原材料出国的资源性经济为主体的国家。
我们关起门来陶醉可以, 睁开眼睛看看, 事实上, 加拿大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力都有限。
当然, 因为其经济自成一体, 所以受到的冲击也不大。 -
第 35 楼 / 夕阳红
- 时间: 2012-6-23 01:57
baintree 写道:
房子在我们的一生中, 无处不在, 特别是我们这些有孩子的家庭, 有自己的房子是必需的, 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 对住房的要求也在变化:
1. 他们小时候, 都愿意靠妈妈近一些, 晚上起来为他们盖钙被子什么, 当孩子生病时, 照看起来也方便, 于是孩子的卧房跟大人的卧房一般都在同一层, 紧挨着。 两室的公寓或者城市屋, 都可以的。
2. 稍稍大一点, 两孩子可以共用一间卧房, 上下铺都可以, 热热闹闹的, 总是一起玩, 三室两卫小房子, 卧房凑凑合合的也行, 就是玩具到处扔, 多希望能有一个孩子专门的游乐室;
3. 等孩子上学了, 要有一个做写作业的地方, 有他们自己的电脑, 跟平时看电视与娱乐休闲的家庭厅必须分割开来, 又不能跟大人的办公室混到一起来, 否则, 笔呀, 练习册呀, 大人的文件呀, 谁也找不到谁的。 于是, 爸爸妈妈们就开始想, 假如能多一间房间多好呀;
4. 到了青少年时期, 不仅要有自己单独的卧房, 甚至希望拥有自己的卫生间, 小小年纪, 隐私权也是要尊重的。进他们的房间都要敲门,看得到乱七八糟扔一地的衣物,书籍, 还有臭袜子, 我们做父母的,面对处于朦朦胧胧与自寻烦恼的青春期的孩子们, 也是束手无策, 于是, 也就乐于让他们偏居一隅, 大家最好住到不同的楼层, 大家都能清静清静;于是换一个两层大的房子, 有四个卫生间的房子就很必要;
5. 上大学了, 成年了, 无论是工作后在经济上独立了, 还是不能自食其力, 继续赖在家里啃老, 在他们成婚前前的一段时间里, 时不时的都要回来骚扰一下, 跟父母同居一个屋檐下, 成年的子女也比较尴尬, 要是再把女友带回家, 这种时候, 把他们赶到地下室的套间去, 是最省心的办法;于是, 拥有地下室出租套间的房子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还可以适当的跟成年的大孩子收点租金, 补足一下水电费什么的;
6. 陆陆续续的, 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我们生儿育女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 在好好享受一下宽宽敞敞, 整整简洁的大房子后, 渐渐有一种孤独感, 空巢老人住这么大的房子干什么? 花园剪草, 车道铲雪, 清理屋檐顶, 楼上楼下吸吸尘, 这些琐琐碎碎的事, 让老年人力不从心, 出去旅行一下, 后方的房子也成为一个牵挂。于是, 大换下, 从独立屋搬到由物业管理的公寓就成为不二的选择;
7. 最后,在进老人中心前, 为了筹备老人院的费用, 为了避免遗产税, 为了给孩子们和孙子们留下一些东西, 卖房子就要提到日程表上。。。
扳着手指头数数, 这一辈子, 要搬几次家, 要换几次房, 所以说, 不要总想到买房子时能一步到位,只要有这个对住房的需求,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买一个起步房, 以后慢慢换吧。
人的一生, 就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旅程, 不要太委屈孩子, 更不要委屈自己。 拥有自己的住房, 给家人一个安稳感, 归属感, 认同感,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我们的中年时期也是一去不返的。
讲得头头是道
俺小时候,只能独自享受一张钢丝床的地盘,童年不幸
-
第 36 楼 / aquanaut
- 时间: 2012-6-23 02:01
baintree 写道:
看看利息的涨涨跌跌, 房市潮起潮落, 五年不长, 十年不短, 二十年也仅仅是一个短周期。
总结过去容易, 因为已经发生了, 不能改变的, 预测未来很难, 变数太多, 谁都不是神仙,没有办法能看透未来。
做为移民, 来到一个新的国家, 好好感受, 好好体验, 不要急于下结论, 不要杞人忧天, 更不要恐吓别人。 没有一个十几二十年的, 真的很难搞清楚。
那些专家们的仙人指路, 参考参考就行了, 还是要自己做功课,两口子好好商量, 自己拿主意。
不要一有风吹草动, 就慌慌张张的。
比如这个25年的贷款摊还期, 25%的首付, 还有5%几的贷款利息, 在十年前, 这些都好稀疏平常的, 大家的房子也供得好好的, 也没有什么崩盘;
失业率升高, BC省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 加拿大的经济增长缓慢, 欧洲经济动荡, 还有三级政府的政党轮替, 这些都差不多几年就来一次, 习惯就好了。
实话实说, 加拿大的经济增长,无论是美国热火朝天的时候, 还是美国天天嚷嚷历史的低谷的今天, 几十年来都是这样温吞吞的;推广移民政策几十年来, 人口还是这么一点点, 呼吁发展制造业加工业, 现在还是一个初级原材料出国的资源性经济为主体的国家。 我们关起门来陶醉可以, 睁开眼睛看看, 事实上, 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力都有限, 当然, 因为其经济自成一体们受到的冲击也不大。
2002年新房四十万,贷款20万已算高额贷款,看看现在要贷多少,不能叫稀松平常了吧? -
第 37 楼 / baintree
- 时间: 2012-6-23 02:05
-
第 38 楼 / 夕阳红
- 时间: 2012-6-23 02:06
baintree 写道:
看看利息的涨涨跌跌, 房市潮起潮落, 五年不长, 十年不短, 二十年也仅仅是一个短周期。
总结过去容易, 因为已经发生了, 不能改变的, 预测未来很难, 变数太多, 谁都不是神仙,没有办法能看透未来。
做为移民, 来到一个新的国家, 好好感受, 好好体验, 不要急于下结论, 不要杞人忧天, 更不要恐吓别人。 没有一个十几二十年的, 真的很难搞清楚。
那些专家们的仙人指路, 参考参考就行了, 还是要自己做功课,两口子好好商量, 自己拿主意。
不要一有风吹草动, 就慌慌张张的。
比如这个25年的贷款摊还期, 25%的首付, 还有5%几的贷款利息, 在十年前, 这些都好稀疏平常的, 大家的房子也供得好好的, 也没有什么崩盘;
失业率升高, BC省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 加拿大的经济增长缓慢, 欧洲经济动荡, 还有三级政府的政党轮替, 这些都差不多几年就来一次, 习惯就好了。
实话实说, 加拿大的经济增长,无论是美国热火朝天的时候, 还是美国天天嚷嚷历史的低谷的今天, 几十年来都是这样温吞吞的;推广移民政策几十年来, 人口还是这么一点点, 呼吁发展制造业加工业, 现在还是一个初级原材料出国的资源性经济为主体的国家。 我们关起门来陶醉可以, 睁开眼睛看看, 事实上, 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力都有限, 当然, 因为其经济自成一体们受到的冲击也不大。
老大姐,10年前,同样的房子是什么价钱,基数大不一样啦,比如10年前100块钱的5%是5块钱,现在500块钱5%是25块钱。侬说那个好混 -
第 39 楼 / baintree
- 时间: 2012-6-23 02:30
艳阳天 写道:
老大姐,10年前,同样的房子是什么价钱,基数大不一样啦,比如10年前100块钱的5%是5块钱,现在500块钱5%是25块钱。侬说那个好混
那时候, 失业率高, 基本工资也低,广大同胞们, 也没有今天从中国大陆来的财大气粗, 更没有现在来的移民的高学历和流利的英文和专业。
他们的起点低, 从来不敢奢望找到办公室的技术工作, 更想不到还有电脑业造就的高薪水。
那一点点首付, 真的存得好辛苦。
看到那些在餐馆洗碗, 菜铺卖菜, 鱼场打工的华人, 从租地下室开始,从买OT屋开始, 从一家人紧巴巴的挤在一起, 就为了隔开一个套间出租养房。 那怕在高于12%的利息下, 也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房子, 就这样, 一步步的, 也走到今天来。
相比之下, 当时人们的收入更低, 向银行借钱更难, 利息更高, 可以选择的房子更少。综合衡量, 个人认为, 当年买房子比现在更难。 -
第 40 楼 / baintree
- 时间: 2012-6-23 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