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定了刘备三分天下的局面。能把刘备从光杆司令一下变成三分天下的豪强,其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最后的一招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但是隆中对为什么最后的部分失灵了呢?最后荆州丢失,关羽身死,秦川也没有拿下。
这个看似完美的铁钳攻势难道错了么?
个人觉得问题主要出在1. 时机不成熟 2. 战略意图没有明确执行。
1. 时机不成熟
首先看刘备的方向。刘备的主要任务是出秦川。但是这个时候的情况是,汉中都没有拿下来呢。韩信暗度陈仓是从南郑,也就是汉中出发。刘备花很大力气拿下汉中,不可能马上的出汉中,攻击长安(秦川)。而且,汉中战役,曹操是主动撤退,还带走了大量汉中人口。刘备地方是占领了,但是人都没了。无法就地征兵取粮,从益州调集粮草攻击长安的补给线太长了。而益州本身也是初定。所以拿下汉中以后,只能暂停攻击,慢慢消化。曹操主动退回长安,兵力雄厚,这时候,刘备是不可能打出汉中的。
再看关羽方向。关羽的统战情况就不用说了。大家都清楚。这个时候孙权实际控制了荆州的三个郡。实际上荆州威胁增加了。荆州和益州的联系是脆弱的,侧后方被孙权威胁。“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 关羽就带2万人开始北伐了。我想没有刘备的指令,关羽应该不会擅自行动。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这个时间时机不成熟。但是,关羽还是北伐了。虽然击败了于禁的援军,但是没有攻下樊城,打成僵持仗。樊城和许都的叛乱都被控制住了。这时候已经没有继续前进的可能。
2. 战略意图没有明确执行
从隆中对看,诸葛亮的战略是应该是以关羽的荆州军团威胁曹操根据地的门户宛城。然后刘备攻击秦川,这个是诸葛亮推崇的刘邦取得天下的路线。那么关羽就是应该是偏师,主要是吸引曹军注意力。刘备方向的任务是突破,夺取关中战略基地和天险。但是执行过程中,关羽击败于禁以后,好像变成了主力,有直取许都的意思。但是以关羽的荆州军团人马绝对是做不到的。补给线拉长,没有侧翼保护,后方也不稳固。
另外,诸葛亮的战略是联吴抗曹。那么无论关羽北伐,还是刘备攻击秦川,都会调动曹操的主力。
这时候是孙权北上攻击淮南的最好时机。孙权没有动曹操,反而把荆州端了。这是因为荆州对于东吴更加重要。中国古代战争很多都是长江上游顺流取得整个江南地区。诸葛亮虽然确定的联吴抗曹的战略,但是在具体执行上没有明确。东吴攻击曹操有给刘备做嫁衣裳的可能,攻击荆州却现得好处。这是荆州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留下的后遗症。
我觉得孙权在其中有更好的机会。如果孙权攻击淮南,就算无法一时拿下,也可以调动曹操兵力。这样可以让关羽和曹仁在樊城多耗一阵。关羽能拿下樊城更好。反正,关羽在前面打的越好,离家越远。以东吴的力量应该可以突然袭击荆州,切断益州和荆州的联系。那么不但荆州得到了,能得到襄樊那就更理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能拿下淮南寿春,就直接威胁许昌。孙权这个时候两线作战的本钱应该是有的。
事后诸葛亮了,大家一笑。
孙权的兵力好像一直不多。整个三国时期,东吴一直只能在一个方向作战,无法兼顾两头。所以孙权如果把夺回荆州作为首要任务的话,就无法在另一边去进攻曹操。
而且,在寿春那里和曹操反复争夺,对东吴不见得有好处。过了寿春,河流减少,东吴的水军优势没有了,要随时应付曹操的优势步兵和骑兵,东吴还没有这个能力。
这是不是更加说明了定都成都的目光短浅,关羽在荆州时如果不主动挑起战争,似乎也很安全啊?
snailiving _BBCODE_WROTE: |
以南伐北,历无胜例。
首先在战略上就不对,再好的战术都是白搭。
|
这倒不然。
中国历史上至少有两次成功的北伐。一次是朱元璋,一次是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