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外白渡桥是上海的标志之一。
外白渡桥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是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关于桥名“外白渡桥”的来源,至今仍存在着许多的争论,现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工部局在1873年对原先木桥的称呼。其中最为广泛认可的解释便是:“任何河流的上游称之为里,反而言之河流的下游则为外。”在学者薛理勇的《外滩的历史和建筑》一书中有如下的表述:在一些情况下,汉语的内部和外部,指的是距离某一点的远或近的程度。这种用法至今仍旧可见于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桥即属于此类。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称为里白渡桥,而位于河口的,便自然而然的称作为外白渡桥。
而之所以称之为白渡桥,是因为该桥建成后,凡是过河无需再支付过桥费,因此是“白”渡。
外白渡桥的出名,在八一三松沪抗战。8月12日,就有数以千计的民众通过外白渡桥涌入租界中区。当时的记者罗德·法默在通讯中报道:“根据传回的报道,日军通过设立铁丝网和哨兵,以拦截外白渡桥的交通,仅留有20英尺宽的通道以供通行。附近弥漫着河里垃圾散发的恶臭。由于时值大暑节气,正午的太阳正灼烧着这座城市……尽管如此,仍有大批民众缓慢的通过这条生命之桥。”
8月底,日军封锁桥面,禁止外国人通过外白渡桥。尽管此举被众多本埠人士批评,但是日军当局仍旧我行我素。实际上在8月底左右,日军已经占领公共租界北区和部分闸北地界。据当事人回忆:“苏州河划分了两个世界,北岸充满恐惧、死亡与日本人的刺刀。而南岸,一派歌舞升平……两岸的联系仅靠一座外白渡桥,桥的两边对立着两个世界”。
当时,日军哨兵站在外白渡桥一侧,中国人经过该桥必须向日军行礼脱帽,日军稍有不满即会施以拳脚。甚至连搬运工经过有一定坡度的大桥都不允许喊号子,如果稍有不敬即会死于日军刺刀之下。当时除了特许车辆以外,不允许一切车辆通行。
当然,除了中国人以外,外国人也要向日军的哨兵屈服。根据一名犹太难民回忆,当时甚至连电车都只能在日军警卫前停车,所有的乘客需脱帽向哨兵行鞠躬礼。然而,对于日军而言,哨兵即是日军和权力的化身;不尊重哨兵,即是对日本的蔑视,因而必须受到惩罚。因此,也有无数外国人经过该桥时因为抽烟或是其他行为而被掌掴,理由即是不尊重“帝国的代表”。到1937年12月27日,日军当局宣布,如无通行许可,外国人不得通行过外白渡桥。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公共租界中区。而位于外白渡桥的哨所被撤销。
听我祖母说过,我们家当时在法租界。日本人在外白渡桥上设置哨所后,我爷爷打电话给住在虹口的亲戚朋友们,说他不想向日本哨兵鞠躬,所以不会再去虹口了,特地告知。
我很为我爷爷的举动骄傲。
1937年经过外白渡桥的难民

请点击图片查看原图外白渡桥

请点击图片查看原图外白渡桥和上海大厦

请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1
俺对老上海最有印象的地方(第2是人民广场,然后才是淮海路南京路。。),也是因为它的名字用上海话念起来别有一种诙谐古怪的味道

看到类似的桥,都会想到上海。。。抹不去的记忆 :lol:
老大,侬个应该贴只刚上海话组群伐?个能我就可以帮侬加红设精了。
希温哈右一个, 臂过刚刚擦特勒...1956赵戈.

******这坛子的上海宁莫姥姥啊,连糖老师都是,惊诧惊诧。。。:lol:
真羡慕日寇遗威,让天朝百万雄师至今思项羽,不肯过钓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