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凡凡
- 时间: 2005-6-20 22:33中国人啊,你骂自己骂够了吗?
凡凡
读了“美国论坛里评价的中国人”一文,没有气愤,没有跳脚,更没有情绪激动,象是见到了一位久违的老朋友那样亲切。从十几年前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到每天各个海外网站里声讨的“中国人的劣根性”,我大概林林总总读了十年有余,从大陆读到香港,再从香港读到巴黎,来到温哥华,继续研读。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我读这些解剖中国人劣性的文章的水平自己估计是读到了火候,再研读下去,就有做柏杨箸书立传的冲动了。 无论多么激烈的字眼,无限自虐的心态,破口大骂的急相,或做痛心疾首状的忧虑,那都是中国人的忧国忧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的绝望。
我依然圈缩在每天的琐碎日子里,日子没有因这些文字而有丝毫的改变,抬头见低头见的还是中国人,尽管远在加拿大。
被集体性群骂的中国人依然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生活着,这个被无数次辱骂的国家和人们依然在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早晨迎接它新的一天,白天黑夜交替不息。
但今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突然感觉自己似乎有话要说。
加西网上转贴的那篇文章久久灰之不去,尽管它的标题是“美国论坛”里的什么,我根据多年读劣根性文章经验,相信作者是中国人,考究什么美国论坛还是德国论坛并不重要,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你写点什么,想放什么论坛就放什么论坛,大陆的也尽可以放,反正自己糟踏自己人格的文章GCD也不会禁。
只是我觉得意犹未尽,想为它补充点什么。
让我的这个补充从我的一次饭局谈起吧。
我和温哥华北京中文学校的校长王志光属师出同校,他是我的前辈,来加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的老师,我毕业于北外法语系,因着这个原有,也得沾上某某Alumni的故。我们在一起吃饭,话题就谈到了这个中国人的丑陋性,王校长脸上的光彩如风中摇曳的烛光,忽明忽暗。终于,严肃的风霜凝结了起来,他缓缓地说:凡凡,我去过世界上多个国家,我接触了许多不同文化国度的人们。迄今为止,我没有发现一个国家的人们象中国人这样辱骂自己,攻击自己,挖苦自己,有这份恨铁不成钢的心思,做点实事不好吗?我们到底怎么了?
我一直深深地崇敬王志光校长,他创办北京中文学校,从未以盈利为目的,他致力于海外华人孩子的中文教育已整整十年,但他的职业其实是一名温哥华的西班牙语老师。我教法语,他教西班牙语,我们是如此相似。最相似的是,我们都疑惑了。
我们到底怎么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企图找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但这个话题太大,盘根节枝太深,我就是做一篇博士论文也未必讲得清楚,何况我也不具备这个资格。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鲁迅先生说的吧。老实承认,我不是很喜欢他,就是因为他骂得太多了,我有时觉得,希望都给他骂没了。
中国人这样,中国人那样,我们不愧是中国人,所有分析来分析去中国人劣根性的文字流行了一个世纪了,我们所具备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这是老毛说的吧,可写批评文字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喜欢老毛,这点衣钵倒继承得正宗!)是堪称世界的奇葩!中国人具备这个世界上举世无双的优点:无情的自我解剖批判精神。说“自我批评”精神,是一个好听的词,往尖酸刻薄里说,中国人操起自己来,那是操祖宗十八代(对不住了!女士使用coarse language),不把自己羞辱个底朝天,是绝不罢休。历史的老帐算来算去好像已无甚意义,有个现成的非民主政府存在,还有那历史遗留的“两岸三地”的形势,桩桩件件,都可以骂个底朝天。
骂得有道理吗?有!骂得解气吗?解气!骂得过瘾吗?过瘾!骂得痛心疾首吗?您怎么骂就怎么骂吧,绝不还口,谁都知道您是为中国人好,用心良苦。
看吧,所有的中国人的缺点都罗列出来了,岂止是缺点,那简直是糟粕和垃圾!当然,还有所谓的悠久的文明历史,自欺欺人啊!
行了,全认了,通通照单全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骂完了呢?我们还是中国人,骂人的和被骂的,照样长着中国胃,吃着中国饭,写着中国字,偶尔客串一下西人媒体,趁着间谍案什么的再骂骂娘,骂骂这个处于十万八千里外的中国政府。
我想,中国人自我批判的条款如果桩桩件件累积下来,应该可以上世界吉尼斯纪录,我绝对相信忧国忧民者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已经到了“罄竹难书”的程度。
但是,我们生着的中国人还得活下去,我们并不无地自容,我们还有那点民族的骄傲,这是人性,不是单单中国人才具备。
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自己。一个天天以骂自己种族、自己民族为乐趣的人,一定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那些跟在所谓先进文化后面的中国人,撺掇着洋人一起骂。不幸的是,洋人怎么骂,都嫌太斯文,都没有中国人自己骂自己来的痛快和彻底。于是,骂人的最好结合洋人的喉舌,展示给国人看,让我们每个国人看清自己的丑恶嘴脸,看看人家是怎么看我们的。
我可是看清了,看了整整十年。然后呢?自我批判后呢?
中国人的出路在哪儿?中国人的希望在哪儿?我不想被批判得绝望而窒息。
希望!中国人的希望在哪儿?自我反思了,自我反省了,自我批判了,自我摧残了,自我虐待了,还剩下什么?中国人还需要什么?
我期待着,希望的文字,希望的理性,希望的精神。
每一个中国人,先好好活出自己的每一份精彩,足够了。
骂够了,歇口气,就按你心目中的优秀中国人活一回吧。
从自己做起。 -
-
第 2 楼 / 游主任
- 时间: 2005-6-20 22:45
-
-
第 3 楼 / 游客
- 时间: 2005-6-20 22:55
-
第 4 楼 / 施化
- 时间: 2005-6-20 23:12
-
第 5 楼 / 俺穷俺傻
- 时间: 2005-6-20 23:15呵呵, 俺到是研究了一下......
耐住性子把Google下有 [i:45c3b91b4f]美国论坛里评价的中国人[/i:45c3b91b4f]关键词的121个网站都看了一边, 竟全是转贴, 还都没有出处。。。。晕, 彻底的晕。。。。如果是个洋人写的, zgzf(zg是中共, zf是?)又有点不伦不类。。。其实这帖子的有些观念, 俺是认同的, 但以[color=red:45c3b91b4f]美国论坛 [/color:45c3b91b4f]来做醒世名言和招牌, 让俺觉着暴无聊。。。。先不说别的了, 这条[color=red:45c3b91b4f]由于中国人天生的贪婪的本性 [/color:45c3b91b4f], 俺就说这帖子就不象个正正经经的美国人写的。。。。稍微受过教育的美国人, 不会说出这么种族歧视的话, 起码公开的说。。。
俺可以基本上负责的说, 这帖子不是美国人写的, 是自己人恶心自己人的。。。。中英文都查不出处。。。。
原文提到[i:45c3b91b4f]亚瑟.史密斯[/i:45c3b91b4f],
[quote:45c3b91b4f]
正如[b:45c3b91b4f]亚瑟.史密斯[/b:45c3b91b4f],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病因。[/quote:45c3b91b4f]
俺先花了点功夫查英文拼法,确认是 Arthur H. Smith,
www.beloit.edu/~oie/hi...7_1898.htm
[quote:45c3b91b4f]Smith also wrote a number of books and articles about [color=red:45c3b91b4f]Chinese culture[/color:45c3b91b4f]. Most of his publications were well known and respected as scholarly studie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missionary work being done there.[/quote:45c3b91b4f]
然后以此为关键词, 查了"Chinese government", "export"等等原文的关键字, 一个都找不到一篇英文帖子有这文字。。。。中文, 就更完蛋了, 全是转贴。。。。。 -
第 6 楼 / 班门斧
- 时间: 2005-6-20 23:37
-
第 7 楼 / 一箭穿心
- 时间: 2005-6-21 01:00
-
第 8 楼 / chunli
- 时间: 2005-6-21 01:13
-
第 9 楼 / WANGHU
- 时间: 2005-6-21 08:45凡凡真是出手不凡!
[size=7:4ac181b511]偶怎么一直没有看到过你的小资文章啊?[/size:4ac181b511]
当年偶看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也曾一度被他的酱缸文化论所震撼,改变了偶看法的还是金庸的小说,让偶看到中国文化的闪亮处和正面的内容:[b:4ac181b511]虽万千人吾往矣;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b:4ac181b511]总算恢复了一点信心。所以到现在,家里的书架中除了计算机参考书外,只有一套金庸全集了。
看到这类言论近来有增无减,特别有不少居然是出自长期居住海外的华人之口,本来有些奇怪,想想也就释然了:除了那些有特殊任务的,这些人因为本身的局限性,性格和语言能力上的,在国外的视野狭窄,对所在社会也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一厢情愿的简单化,于是其对于国内的目光是饱含悲悯,对于国外的目光是满含谦卑,就是不知道如何平视。 -
第 10 楼 / 色友
- 时间: 2005-6-21 09:14我的心路历程有些类似与Wanghu,中学时曾经为柏杨的观点做震撼,那时候多少有些反叛心理。但是现在,说实在的,对柏杨和李敖那种居高临下指责国人的态度很反感,那他们自己算什么呢?
那么能不能批评中国人呢?我把“骂”理解为语言暴力,用激烈、尖刻、偏颇的语言去侮辱国人,这样的言论我们当然要反对。但是批评是另外一回事,工作以后,曾经第二次看过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我很喜欢文中对国民特性的幽默的阐述。这里面有赞美,有批评。可是从这些批评中能够看出林先生对国人之爱,对中国的爱。
至于鲁迅,感觉比较复杂。虽说他的很多小说杂文确实有助于国人的警醒,可是他自己做得又怎么样呢?很多行为让人不齿。
记得进了大学,就破除了对大学的迷信;去了中科院,破除了对那些专家的迷信;出了国,也破除了许多对国外先进性的迷信。人越来越成熟,也就越来越自信。我想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对那些批判国民性的“骂”文章反感的原因吧。愤怒是没必要的,姑且蔑视它,把它放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