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31 樓 / 四維
- 時間: 2011-7-19 17:15實相:不是寓言,不是魔術,不會致命
對於我們這種心智被實用主義所制約的人,了解空性是困難的;因此密勒日巴躲進犛牛角,幾乎總是被說成只是寓言而已。它放不進我們的小腦袋裡,就好像大海放不入井裡一般。從前,井底住了一支蛙。有一天,它遇見一支海邊來的蛙。海蛙說了一大堆海洋的趣事,並且誇耀海洋有多大,但是井蛙不相信。它認為自己的井是世界上最大、最美妙的水體,因為它沒有參考點、沒有經驗、沒有理由不這樣想。於是海蛙帶了井蛙去看海。當井蛙見到海之巨大時,心臓病發作而死。
然而了悟不必是致命的。我們不需要象井蛙一般,面對空性驚嚇而亡。如果海蛙能夠有稍微多點的慈悲心和善巧,也許它可以做一個更好的向導,井蛙也不至於嚇死,也許它還會移居到海邊也說不定。而我們也不需要有超自然的天賦才能了解空性。這和教育以及願意觀察事物所有的部分以及隱藏的因緣有關。有了這種洞見,我們就會象布景設計師或攝影助理在看電影。專業者能看見我們所看不見的東西。他們看見攝影機如何布置,以及其他觀眾們不知道的電影技巧,因此對他們而言,這幻相被拆解了。但專業者在看電影的時候,還是可以盡情享受。這就是悉達多超然的幽默。 -
-
第 32 樓 / 四維
- 時間: 2011-7-19 17:15領帶與情緒的圈套"
“蛇與繩索”是佛教說明空性的經典例子。假設有一個膽小鬼叫傑克,他對蛇有恐懼症。傑克走進一個幽暗的房間,看見一條蛇蜷曲在牆角,頓時驚嚇不已。事實上他看到的是一條花紋的亞曼尼領帶,但是由於驚慌,他誤認所見的東西,嚴重到可能把他嚇死的程度--被一條不真實存在的蛇給嚇死。當他認為那是一條蛇的時候,所經歷的痛苦和焦慮,就是佛教徒所說的輪回(samsara),那是一種心理陷阱。幸運地,傑克的朋友姬兒走進了房間。姬兒沉穩、正常而且知道傑克以為自己看到一條蛇。她可以開燈,跟他解釋這兒並沒有蛇,事實上只是一條領帶。當傑克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這種解放就是佛教徒所說的涅磐(nirvana)--解脫與自由。但傑克的解放是根基於一個謬誤威脅的消除。本來就沒有蛇,本來就沒有任何會造成他受苦的東西。
很重要的是要了解,當姬兒開了燈,指出這兒並沒有蛇的時候,她同時也說明了並沒有“蛇之消失”。如果她誠實的話,她不能說蛇現在走了,因為從來就沒有蛇在那兒。她也沒有把蛇變不見,正如悉達多並沒有制造空性一般。這就是悉達多堅持他不能揮揮手就把別人的痛苦祛除的原因。他自己的解脫也不能像某種獎品,分塊贈送或與人共享。他所能做的只是解釋他的經驗,告訴大家其實從頭就沒有痛苦,就好像為我們開燈一般。
當姬兒見到傑克嚇呆時,她有一些選擇。她可以直接地指出這兒並沒有蛇,或者她也可以用善巧方便,將“蛇”引出這個房間。但是假如傑克已經驚嚇到無法分辨蛇和領帶,即使開了燈,而姬兒不善巧的話,她也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如果她拿了領帶在傑克面前搖晃,他可能心臓病發作而死。但如果姬兒夠善巧,知道傑克被迷惑了,她可以說,是的,我看到蛇了,然後小心地將領帶取出房間,讓傑克暫時感到安全。也許過了一會兒,當他稍事放松後,再溫柔地帶他去了解事實上從一開始就沒有蛇。
如果傑克根本就沒有進去這個房間,如果根本就沒發生過誤解,那麼整個看見或沒看見蛇的景象就毫無意義了。然而因為他看見了一條蛇,陷於此景象之中;而且由於他被恐懼所癱瘓,就想要有逃離的方法。悉達多的教法就是這種解脫的方式,而他的開示就叫做“法”。“法”有時被稱為一條“神聖”的道路,然而嚴格而說,在佛教中並不存在神性。一條道路就是一個方法或工具,帶領我們從一處到達另一處;在此,“法”就是帶領我們走出無明,抵達無無明的道路。我們用“神聖”或“崇高”的字眼來形容,是因為法的智慧能讓我們從恐懼和痛苦中解脫,而這一般而言,是神的角色。
我們的日常經驗充滿了不確定性,偶爾的歡樂、焦慮,以及似蛇一般纏卷著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期待、恐懼、野心,以及普遍的歇斯底裡創造了黑暗和陰影,因而讓這條蛇的幻相更加生動。如同膽小鬼傑克般,我們在黑暗房間的各個角落搜尋解答。悉達多教法的唯一目的,就是讓我們這些膽小鬼,了解我們的痛苦和妄想都只是基於幻相而來的。
雖然悉達多不能以揮揮魔杖或某種神力來抹去痛苦,但在開燈這件事情上,他是非常善巧的。他提供了許多道路和方法來發現真相。事實上,在佛教中有成千上萬的道路可循。為何不把它們簡化成一種方法呢?正如不同的疾病需要有不同的藥方一樣,對不同的習氣、文化及態度,不同的方法是必要的。走那一條路,需要看弟子的心態以及上師所具有的善巧而定。悉達多沒有一開始就用空性來驚嚇大家,反而以一般的方式,諸如禪定以及行為規范--做正確的事、勿盜竊、勿妄言等來教導眾多的弟子。根據弟子的本性,他定下了不同程度的出離及苦行,從削發到不食肉等等。對一開始無法聽聞或了解空性的人,以及天性適合苦修的人而言,這些狀似宗教性的嚴格道路很有效。 -
-
第 33 樓 / 四維
- 時間: 2011-7-19 17:16佛陀的教法:佛法作為安慰劑
有人以為嚴格的規范和善行是佛教的精要,但這只是佛陀善巧而眾多方法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他知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一開始就了解究竟的實相。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想了解地獄只是你自己嗔恨的覺受這種概念都非常困難了,更不用說空性的概念。佛陀不想讓傑克陷在個人的“地獄”中,但因為傑克是個笨蛋,又不能告訴他去處理自己的覺受和嗔恨心。因此為了他好,佛陀開示了有一個外在的地獄,為了避免淪落該處而被丟在熔漿中煮熟,傑克必須停止縱容自己不善的負面行為和情緒。這類的教職工法在佛教的文化環境中非常普遍;我們常在寺院牆上看到地獄形象的壁畫,其中有燃燒的肉體和恐怖而嚴凍的深淵。這些圖像,根據弟子的程度,可以用直接或象證的方式去了解。上根器者,了知日常地獄的源頭,亦即我們的痛苦,來自於自己的覺受。他們知道並沒有所謂的審判之日或審判者。當密勒日巴現身於犛牛角中時,瑞瓊巴正邁向成為偉大上師之途。他具足了極大的證量在智力上了解空性,而且也有足夠的了悟,能看見密勒日巴在犛牛角內,但他的證悟還不足夠讓他與上師同處於牛角之中,佛陀的最終目標是讓傑克了解,如同這些上等的弟子們,除了他自己的嗔恨和無明之外,並沒有地獄道。由於暫時減少了負面的行為,傑克因而能夠轉向,免於糾結於更多的覺受、疑懼和妄想之中。
* * * *
業(Karma)這個字幾乎和佛教成了同義字。通常它被理解為一種道德系統的報應----惡業與善業。然而,業只是一種因果的法則,不應該與道德或倫理混淆。包括佛陀在內,沒有任何人對何為負面的、何為正面的定下基本的標杆。任何促使我們遠離“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這種真理的動機或行為,都可能導致負面的後果,或惡業。任何帶領我們趨近“一切情緒皆苦”這種真理的行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結果,或善業。終究而言,不是要佛陀來審判,只有你自己明了行為背後的動機。
* * * *
在於弟子須菩提討論時,悉達多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四百年之後,偉大的印度教學者龍樹呼應了這句話。在他聞名的佛教哲學論述中,他花了整個章節來“解析佛陀”,他的結論是:究竟上,並無外在存在的佛陀。甚至到今天,我們都常聽到佛教徒這麼說:若在路上見到佛,殺掉他(見佛殺佛)。這當然是一種象征比喻,他們當然不會殺掉佛。它的意思是,真正的佛並非一位為時間和空間所局限的外在救世主。但從另一方面說,曾有名叫悉達多的人,出現在這個世界上,被稱為喬達摩佛陀。他曾赤足托缽走在摩揭陀國的街上。這位佛陀曾開示教法,照料病患,甚至到伽毗羅衛國探訪家人,佛教徒對這位肉身佛陀存在於西元前五世紀的印度,而不是現今的克羅埃西亞並無急議,是由於多少世紀以來,他一直是啟發我們的泉源。他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一系列後續傳承具格師徒的起始者。就是如此而已。然而,對一位認識的精神追尋者,啟發即是一切。
悉達多用了許多善巧的方法來啟發大家。有一天,一位比丘見到喬達摩佛陀的袍子上有個破洞,就要幫他縫補,但佛陀拒絕了,還是穿著這件破袍子行走乞食。當他走向一位窮途潦倒的婦人所住的破屋時,比丘們都很困惑,因為她完全沒有食物可以供養。這位婦人見到了佛陀的破袍子,就以所剩的一點線頭要幫佛陀縫補。悉達多同意了,並說她的功德會令她在下一世投生為天界之女王。聽了這個故事,許多人都受啟發而行布施。
在另一個故事中,悉達多提醒一位屠夫,殺生會導致惡業。但屠夫答道,我只會這一行,這是我的生計啊。悉達多就告訴這位屠夫至少發願在每天日落後,日出前不要殺生。他並不是給這位屠夫在白天殺生的通行證,而是引導他漸漸減少惡行。這些都是佛陀以善巧方便教導佛法的一些例子。他並不是說因為這位可憐的老太婆補了他的袍子,她就可以上天堂,好像他是神一般。而是由於她自己的布施造成的善報。
你也行會認為這是矛盾的。佛陀自我矛盾,說他不存在,一切皆是空性,然後他又教導了道德和救贖。然而這些方法是必要的,以免嚇走那些尚未准備好,還不能被引介空性的人。他們用了這些方法,因而變得祥和,易於接受真正的教法,這就如同說那裡是有一條蛇。然後把領帶丟到窗外一般。這些無限的方法就是道路。然而,道路本身終究也需要被拋棄,如同你抵達彼岸時,就得拋棄舟一般。你抵達時必須要下船。在完全證悟的那一刻,你必須拋棄佛教。精神之路是一個暫時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劑。 -
第 34 樓 / 四維
- 時間: 2011-7-19 17:17明了的利益:續集
你可能還會想,了解空性的益處是什麼?借由了解空性,你可以繼續欣賞一切看似存在的事物,卻不會把這些幻相當做真實而產生執著,不會有孩童追逐彩虹時一再的失望。你看穿這些幻相,因而能提醒自己從一開始就是自我創造出來的,也許你還是會被刺激或情緒化、悲傷、氣憤或熱情,但是你會有信心,如同一個看電影的人,可以放下劇情走出戲院,因為他充分了解到這只不過是一場電影。你的期待和恐懼至少會稍許淡化,就好像了解那條蛇只不過是條蛇而已。
當我們尚未證得空性,當我們不完全領悟一切事物都是幻相時,這世界會看起來非常真切、實在而堅固。我們的期待與恐懼也會變得堅實而無法控制。舉例來說,如果你對自己的家庭有堅實的信念,就會對雙親照顧你這件事有深切的期待。對街上的陌生人你不會有這種想法,他沒有這種義務。了解和合現象以及了解空性,能在親情關系中容下一些空間。當你開始了解塑造了你雙親的各種經驗,壓力及情況,你對他們的期待會改變,失望也會減少。當我們自己成為父母,只要稍微了解相互依存的道理,都會有效地軟化我們對兒女的期待,也可能因而讓他們視為是愛。沒有這種了解,我們可能有良善的動機去愛護和照顧兒女,但是我們的期待和要求可能會令他們難以忍受。
相同的,了解空性,你會對社會當中,忽而建構,忽而解構的一切裝飾和信仰失去興趣----諸如政治系統、科技、世界經濟、自由社會、聯合國等。你就會象一個成年人,不再對孩童的游戲有多大的興趣。這麼多年來,你曾信賴這些機構,而且相信它們成就過去制度之所不能。然而這世界並未變得更安全,更愉快或更安定。
這並不是說你必須遠離社會。了解空性並非表示你變得漠不關心;事實上,相反的,你生起了一種責任感和慈悲心。如果傑克在那兒吼叫、失態,叫罵每個人不要將蛇放在屋子裡,而你知道這是來自他的迷惑,就會對他產生同情心。其他人可能不這麼容易原諒他,那麼你就可以試著開一點燈。在粗略的層次上而言,你還是會爭取你個人的權益,繼續上班,在體制內活躍於政治。但當情況改變時,不論是對你有利還是不利,你會有備而來。你不會盲目地相信所有的希望和期待會實現,你也就不會被結果所束縛。
可是許多人常常選擇呆在黑暗中,我們無法看出造就日常生活的幻相,是因為沒有勇氣從我們身處的網絡之中掙脫出來,我們以為只要持續前進,就已經、或即將會非常舒適。這就好像困在迷宮中走不出來,我們卻不想去發掘其它不同於慣常路徑的方向。我們不願意冒險,因為我們認為會損失太多。我們害怕如果從空性的觀點來看世界。會被社會遺棄,失去別人的尊重,同時也失去朋友、家庭和工作。幻相世界的誘惑起不了作用;它被包裝得如此美好,我們被各種訊息所淹沒,諸如:某種肥皂會令我們擁有天堂般的香氣,南灘節食法有許多神奇,民主制度是唯一可行的政府系統,維他命如何增加我們的精力等等。我們很少聽到非片面的實話,即使偶爾有之,也是以極小的字體呈現。想象喬治布什,公開宣告說,美國式的民主在貴國實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
如同在電影院裡的孩童,我們被幻相擄獲了。從這兒開始,衍生了我們的虛榮、野心和不安全感。我們愛上了自己創造的幻相,發展出對自己的外表、財富和成就過度的驕慢。好比戴了面具,卻驕傲地認為面具是真實的你。
從前有五百支猴子,其中一支認為自己很聰明。一天夜裡,這支猴子看到湖中的月。它很驕傲地告訴所有其它的猴子們,如果我們到湖裡把月亮撈起來,就會成為拯救月亮的英雄。一開始,其它的猴子不相信,但是當它們親眼見到月亮真的掉在湖裡,就決定去把它救起來。它們爬上樹,一支抓著另一支的尾巴,試著去撈起閃閃發光的月亮。就在最後那支猴子即將撈到月亮時,樹枝斷了,猴子全落入湖中。它們不會游泳,全部在水中掙扎,而月亮的倒影也因為波浪而破碎。我們就象這群猴子一般,渴求名氣與原創力,認為自己善於發現新事物,並且試圖說服同伴們視我們所見,想我們所想,被野心所驅使,想要成為救世主、最聰明的人或最有睿見的人。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小野心,諸如讓一位女性刮目相看;或大野心,諸如登陸火星等。可是一再地,我們總是掉入水中,抓不到任何東西,又不會游泳。
了悟空性的悉達多,對菩提樹下的忘憂草或宮殿裡的絲綢坐墊沒有好惡分別。金線織成的坐墊價值較高,完全是由人類的野心和欲望造作而來的。事實上,山中的隱士也許會覺得忘憂草比較柔軟而幹淨,而且最大的好外是坐壞了也不需要擔心。你不需要對它噴藥,以免貓用爪子去抓它。宮廷生活充滿了這類的“珍品”,需要相當多的維修保養。悉達多是屬於比較喜歡草墊的人,因此他不需要常常回家去補充什麼東西。
我們人類認為心胸寬廣是一種美德。要擴展心胸,重要的是不要安於令我們舒適或習慣的東西。如果我們有勇氣超越世俗,不被慣常邏輯的界線所限制,就能得到利益。如果我們能超越界線,就能了解空性是如此可笑地單純。密勒日巴躲進犛牛角不會比某個人戴上手套還令你訝異。我們所要挑戰的,是對慣常邏輯、文法、字母、數學公式的執著。如果能記得這些習慣的和合本性,我們就能斷除它們。它們不是不能破除的,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條件完全正確、資訊適時到位的情況,你可能突然發現所有依賴的工具都不是那麼堅實,它們有彈性、可彎曲。你的觀點會改變。如果你信任的人告訴你,多年來你厭惡的妻子事實上是財神婆的化身,你從此以後看她的方式都會改變。相同的,如果你在個上好餐館中享用一塊加滿醬汁的可口牛排,津津有味,這時候廚師跑來跟你這事實上是人肉的話,你的經驗會即刻一百八十度翻轉。你的可口概念,變成了嘔吐的概念。
* * *
當你從夢見五百頭大象的睡眠中醒來時,不會對這些大象怎麼裝得進我你的臥室感到困惑。因為它們在夢前、夢中和夢醒後都不存在。然而,當你正在夢時,它們可是非常真實的。終有一天我們會了悟,不只是智力上的了解,事實上沒有什麼大與小、增與減,這些都是相對的。然後我們就會明了,密勒日巴如何進入犛牛角、以及為何阿育王如此的暴君,都會禮敬而降服於此真理之下。 -
第 35 樓 / 四維
- 時間: 2011-7-19 17:18第四章 涅磐超越概念
根據佛教徒的說法,在他證悟成佛道的這一世之前,悉達多曾有無數世,做為鳥、猴子、大象、國王、王後,而且其中有許多世身為菩薩,其唯一的目標就是征服無明因而得以利益一切眾生。而最終,在他生為印度太子悉達多的這一世,終於在菩提樹下擊敗壞魔王魔羅,抵達彼岸,輪回的對岸。這個狀態稱作涅磐。證得涅磐後,他在靠近瓦拉那西的鹿野苑初轉/法/輪,而且終其生在北印度地區持續教法。他的弟子有比丘和比丘尼、國王和武士、娼妓和商人等。整個印度和其它地方許許多多的人,都尊稱他為無上之人。然而他並沒有變為長生不老。經過了長期的教法,他在拘屍那城圓寂了。此時,他更超越了涅磐,而到達稱為究竟(勝涅磐Parinivana)的境界。 -
第 36 樓 / 四維
- 時間: 2011-7-19 17:18天堂:終極的假期?
涅磐、證悟、解脫、自由、天堂----這些字眼,許多人喜歡說但少有人花時間去檢視。進入這種狀況,會是什麼樣子?雖然我們可能認為涅磐和天堂大大的不同,可是我們對兩者的特性卻有差不多的想象。天堂/涅磐,是我們經過多年的繳費、做修行功課、做好國民以後,死後所到的地方,在那兒我們會碰到許多老伙伴,因為它是所有“好”的死人聚集之處,而所有不太好的死人都在下方受苦。我們終將有機會解開生命的秘密,完成未了事宜,彌補缺失,也許還能看見自己的過去世。有一群沒有性器官的小嬰兒在空飛來飛去,幫我們燙衣服。我們有滿足一切需求和欲望的居所,坐落於循規蹈矩的涅磐居民社區中。我們永不需要鎖上門窗,可能也不需要有警察存在。如果那兒有政治人物的話,也都誠實可信。一切都恰如我們所希望的;好象極度舒適的退休住宅。或者我們之中有人想象極端純淨的白光、廣大的空間、彩虹和雲霧,在那上面我們安竭於大樂狀態中,行使著神通和全知的能力。我們唯一可能的掛念,是替一些無法同行的親朋好友擔憂而已。
悉達多發現這些死後世界的版本都是幻想。仔細檢視的話,典型的天堂景象並不是那麼吸引人,證悟也好不到那兒去。退休、蜜月、野餐都很令人開心----但如果永遠如此就不好玩了。如果我們夢想的假期延續太長,就會開始想家。完美的生活會變得很無聊。在這個世俗世界中,我們可以看偵探片、驚悚片及色情片。經過一星期辛苦的工作,我們可以在周五夜晚大肆慶祝。我們可以欣賞季節的改變,也可以在電腦裡安裝最新版的軟件。我們可以翻開早報,讀到世界上所有發生的悲慘事件,幻想如果能和世界領袖換換位子,我們會怎麼做。雖然許多時候,這些“單純的快樂”,事實上分明就是我們的問題。
相較之下,我們想象的證悟是一種永不改變的無問題區域。我們能夠處理完全沒有困難的狀態嗎?許多我們相信是構成快樂的元素,象是驚奇、成就、娛樂等等,我們都不會再有。饒舌歌手Eminem的歌迷們,肯定會厭倦天堂的豎琴音樂----他們會想聽他充滿臓話的新專輯。如果我們接受書本上證悟的定義,那就無法欣賞懸疑片了;我們全知的能力會毀掉結局所帶來的驚奇。暴力的電視游戲或賽馬場上的刺激也不會再有,因為我們早就知道哪匹馬會贏。
長生不老是另一個時常被拿來描述證悟或天堂的特質。一旦我們抵達在雲端的新居,就永遠不會再死亡,因此我們毫無選擇只好一直活下去。我們被困住,無處可逃。我們擁有一切夢想所要的,除了一個出口、驚喜、挑戰、滿足以及自由意志,因為我們再也不需要它了,檢視所有這些狀況,從我們目前的觀點來看,證悟是一個終極的無聊狀態。
但是我們大多數人不嚴格地檢驗對死後來生的描述;我們寧可讓它模糊一點,只是概略地想象它是一個完美的最終棲息之處。我們所渴望的證悟是永恒類似本尊或高等眾生的身分回來參訪。他們會享有天使豁免權,如同擁有特殊護照的外交官司一般。而且因為豁免權和高位階,他們認為應該如何安排簽證,引領親人們跟著回去。但問題來了,如果這些新移民有自己一套的想法----也許他們想穿某種引人注目的襪子,導致其他天堂眾生側目----天堂會不會在乎?而且如果所有的“好人”都能取得天堂或涅磐的會員卡,那麼以誰的快樂版本為標准呢?
不管我們怎麼定義它,每一位眾生究竟的目標都是要快樂。難怪天堂或證悟的定義中,快樂是必要的部分。一個好的死後來生應該包含終於獲得了我們一直努力想要的東西。一般而言,人們眼中的天堂景象,是活在與目前所處類似的系統裡,只是它更精密,而且一切順利得多。 -
第 37 樓 / 四維
- 時間: 2011-7-19 17:19快樂不是目標
我們大部分人都相信,心靈道路究竟的終極成就,只會在這一生結束的時候才能到來。我們被這些不純淨的環境和身體所困住,因此必須死亡,才能完全成功。只有在死後,才能經驗到神性或證悟的狀態。所以在此生中,我們最多所能做的就是准備,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會決定到底是以後是去天堂還是地獄。有些人覺得自己已經沒希望了,他們認為自己天生邪惡、不良善,不配去天堂----他們是駐定要去下界的。相似的,許多佛教徒理性上知道,眾生都和喬達摩佛陀一樣地具有相同的潛能和相同的本性,然而感性上,他們覺得沒有足夠的品德和能力,能獲准進入證悟的金色大門,至少這一輩子不行。
對悉達多而言,究竟的安竭之所,不論是天堂或涅磐,根本就不是一個地方----而是從無明的外及中解脫出來。如果你一定要指出一個真實的地點,那可能就是你現在坐著的地方。對悉達多而言,那是在印度比哈省一棵菩提樹下,墊了一些幹燥忘憂草的平石板上。直到今天,任何人都可到該地參訪。悉達多所說的自由是無條件、不受限制的。靠著個人的勇氣、智慧和精進,可以在此生中證得。沒有任何人不具這種潛能,包括困在地獄道中的眾生都一樣。
悉達多的目標並不是快樂。他的道路並非終究引導到快樂。相反的,它是一條直接的道路,通達痛苦的解脫、妄念和迷惑的解脫。因此涅磐既非快樂也非不快樂----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涅磐是寂靜。悉達多教導佛法的目的,是要讓傑克這種因為怕蛇而痛苦的人完全解脫。這表示傑克必須從以為自己不再受蛇威脅而得到的慰藉中超越出來才行。他必須了解,從一開始就根本無蛇,只有亞曼尼領帶而已。悉達多的目標是除去傑克的痛苦,然後幫助他了解,從一開始,就沒有本具存在的痛苦之因。
我們可以說,只要了悟真理,就會帶來證悟的成就。根據了解真理的程度,我們能在證悟的階段上進展,這叫做菩薩的證量,如果一個孩童被戲劇的恐怖怪獸所驚嚇,我們可以帶他到後台,去看卸妝後的演員,除去他的恐懼。相似的,如果你能看見一切現象的背後並了悟真理,你就會解脫。即使這位演員只拿掉了面具,恐懼也就相對減少了很多。相同的,如果一個人局部地了悟真理,也就會有相就的程度的解脫。
雕刻家可以從大理石中雕出美麗的女人,但他應該有足夠的了解,不會和他的作品墜入情網。然而,如同希臘神話中匹格梅裡安(Pygmalion)愛上了他自己創作的雕像伽拉泰姬(Galatea)一般,我們自己創造出朋友和敵人,卻忘記他們是怎麼來的。由於缺乏專注力,我們自己創造的東西轉化為堅固而真實,而更糾結於其中。當你完全了悟這一切都只是你所創造的,而不只是知識上的了解時,你就自由了。
雖然快樂被認為只是一個概念,佛教典籍仍然使用諸如“大樂”等字眼來描述證悟。涅磐確實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喜樂的境界,因為沒有迷惑、沒有無明、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就是大樂。像是蛇的例子,能見到迷惑和無明的根源從未存在,那是更好的。當你從夢寐中醒來,會感到如釋重負,但大樂好比從來就根本沒有做過夢。從這個角度看,大樂和快樂不同。悉達多對他的追隨者強調,如果他們真正地想從輪回中解脫的話,在此生或來生中追尋祥和與快樂是完全無用的。 -
第 38 樓 / 四維
- 時間: 2011-7-19 17:19快樂的陷阱
佛陀有位堂弟,名叫難陀(Nanda),他深深地愛戀著妻子。他們相互迷戀,日夜難分難解。 佛陀知道堂弟從這個耽溺中醒來的時候已到,於是就前往難陀的宮殿乞食。因為難陀一直忙著做愛,造訪者通常總是被遣走。但佛陀有他特殊的影響力,許多世以來,他從未說曾說過謊言,因為這個功德的緣故,佛陀具有說服的力理,當警衛通報佛陀來到大門口時,難陀雖然百般不願,卻也只好從他的愛巢中起身。他覺得至少他應該迎接他的堂兄才是。就在出房門前,他的妻子以唾液沾濕拇指,在他額頭上畫了一個圈,告訴他必須在唾液幹掉以前回來。但是當難陀出去供養時,佛陀邀他去看非常稀有而奇玅的東西。難陀試圖找個借口不去這個觀光之旅,但佛陀堅持他一定要去。
於是兩人來到了一個住著許多猴子的山上。其中有一只特別老骨嶙峋的獨眼母猴。佛陀問難陀,你的妻子和這只母猴,誰比較美?難陀回答當然他的妻子最美,而且描述了所有她的迷人之處。一談起她,難陀才想起額頭上的唾液早就幹了,他非常想回去。但佛陀堅持拉他去兜率天,在該處見到了數以百計的美麗女神,以及堆積如山的天堂珍寶。佛陀問道,你的妻子和這些女神,誰比較美麗?這回難陀屈身回答說,比起這些女神,他的妻子好比一只母猴一般。佛陀於是帶難陀去看一個由珍寶、美女和侍衛所圍繞的無人寶座。震撼之余,難陀問,誰坐在這兒?佛陀叫他去問眾女神。她們告訴他,在人間有一名叫難陀者,即將出家成為比丘。由於他的善行,他將投生於天界,成為寶座的主人,我們將會在此服侍他。難陀即刻要求佛陀為他剃度。
回到了人間,難陀成了比丘。佛陀叫來另外一位堂弟阿難(Ananda),告訴他要所有的比丘們不跟難陀說話,要他們無論如何都要避開他。“切勿交往,因為你們的發心不同;因此你們的見地不同,行為也一定不同。”佛陀說,”你們尋求的是證悟,而他尋求的是快樂。”比丘們因而都避開了難陀,他變得孤單而悲傷。他告訴佛陀被遺棄的感受,佛陀要他跟他再出去走一趟。這回他們去到了地獄界,見到了各種折磨、肢解、悶死的景象。在這之中,有一個巨大的鐵鍋,地獄小鬼環繞其周准備侍候。佛陀要難陀去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答道,在人間有個人叫難陀,現為一名比丘。因為如此,他將上天界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然而因為沒有斷除輪回之根,他會過分沉迷於天界的享樂而不追尋更多的善業,當功德耗盡時,他就會直下此鍋中,我們就等著煮沸他。
這時難陀才了解,他必須不只是要離棄不快樂,也要離棄快樂才行。
* * * *
難陀的故事說明了我們是如何沉溺於享樂之中。跟他一樣。,當更好的快樂出現時,我們就馬上丟棄現有快樂。見到了獨眼猴,讓難陀加強了他的妻子是最美麗的覺受,但是當他見到了眾女神時,就毫不遲疑地把她給拋棄了。如果證悟只是快樂的話,那麼某種更好的東西出現時,它也會被拋棄。構築於快樂之上的人生,基礎是脆弱的。
我們人類是用自己的情況來想象證悟者。想象一位虛構的證悟者模糊地站在遠方,比起現前、活生生的、會呼吸的證悟者來得容易。因為在我們心中,如此的證悟者除了具足人類所有最好的品質之外,一定是非常不得了、具有超人能力和特征的。也許我們有些人認為非常努力可以終究獲得證悟。但是心中有了這麼崇高的形象後,“非常努力”可能代表幾百萬輩子的奮斗也及犧牲所有好玩的東西。這種想法可能在我們願意去想的時候才會浮現,但大部分時間,我們不願去想。它太累人了。當我們看到去除一個世俗的習慣有多難時,證悟似科是遙不可及的,如果我們連煙都戒不成,怎麼能想去戒除貪、嗔、癡的習氣呢?許多人認為我們必須委托救世主或上師這樣的人來替我們做淨化的工作,因為我們沒有信心能單獨做到。但是,只要我們對相互依存的真理有正確的訊息,加上一點紀律來應用它的話,這些悲觀的看法都不必要了。 -
第 39 樓 / 四維
- 時間: 2011-7-19 17:20希望以及本初清靜
經由知識和經驗所獲得的證悟能夠超越懷疑。我們必須完全了解,阻礙證悟的染污和迷惑,並不是固定不動的。縱然我們的障礙看起來既頑強又恒常,事實上是不穩定的和合現象。明了了和合現象的依存性以及能被操作的道理,能引導我們看到它們無常的本質,而且可以讓我們確定,它們是可以完全被清除的。
我們的本性就好比玻璃酒杯,而我們的染污和蔽障就好比污穢和指印一般。當我們買杯子時,它並沒有本具存在的指印,當它被弄臓了,這習性的心認為杯子是臓的,而不是杯子上有污穢。杯不是臓的,它只是一個上面有污穢和指印的杯子而已。這些不淨物可以被清除。如果杯子是臓的,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杯子丟了,因為污穢和杯子就會結合成一個東西;臓杯子。但事實並非如。污穢、指印和其它顯現在杯子上的東西是緣自某些狀況而來的。它們是暫時的,我們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將污穢洗掉。我們可以把它放在河裡、水槽裡或洗碗機裡去洗,或者叫傭人把它清幹淨。但不論我們用什麼辦法,目的是去除污穢,而不是去除杯子。洗杯子和洗污穢之間,有個極大的分別。也許我們會爭論那只是語意的。但如果我們認為那個杯子和原有的不太一樣,那就是一個謬見。因為杯子沒有本具的指印,當你去除了污穢,杯子並沒有轉化----它還是你在店裡買的那個同樣的杯子。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本性是憤怒或愚癡的,而對自己達到證悟的能力有懷疑時,我們事實上是認為自己的本性是恒常不淨而染污的。但如同杯子上的指印,這些情緒並非我們真實本性的一部分,我們只是從各種不利的情況之中,諸如不善的人相處,或不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等,集結了這些污染物而已。這個本初無污染的、自己清淨的本性,常被稱為佛性。但這引起染污和它所帶來的情緒已經存在太久了,它強大到成為我們的第二性,不時地覆蓋著我們。難怪我們認為沒有希望。
要重燃希望,在佛教道路上的人可以開始這麼想,我的酒杯可以洗幹淨,或我可以淨除我的負面情緒。這和傑克認為蛇應該被移除是類似而稍微幼稚的看法。然而,能夠見到事物的本初真性之前,有時候這是必要的准備工作。如果不能夠覺受一切現象本來具有的清淨,至少,相信自己可以達到清靜的狀態,能幫助我們往前努力。正如傑克認為蛇應該被移除是類似而稍微幼稚的看法。然而,能夠見到事物的本初真性之前,有時候這是必要的准備工作。如果不能夠覺受一切現象本來具有的清淨,至少,相信自己可以達到清靜的狀態。能幫助我們往前努力。正如傑克想要弄掉那蛇一般,我們想要去除蔽障,而且有勇氣去嘗試,是因為我們知道那是可能的。我們只須應用對治方法,來減弱造成污染的因緣,或強化與它相反的因緣,譬如說,生起慈悲心來征服嗔恨。我們熱切地洗杯子,是因為相信我們可有個幹淨的杯子;同樣的,我們熱切地想辦法去除蔽障,是因為相信我們有佛性。我們有信心把臓盤子放進洗碗機,是因為知道食物的殘渣是可以被清除的。如果有人要我們把木炭洗白,我們就不會有相同的熱心和信心了。 -
第 40 樓 / 四維
- 時間: 2011-7-19 17:20“穿過黑暗風暴的一束光”
但在這無明、黑暗和迷惑之中,我們如何能探知佛性呢?飄流在汪洋中的水手,第一個希望的征兆來自於穿過黑暗風暴的一束光線。朝向它駛去,他們就會抵達光之源頭--燈塔。慈悲就好比從佛性所發出的光。起初,佛性只是超越我們見地的一個概念而已,但如果我們生起慈悲心,終將能趨近它。從一個迷失於貪、瞋、癡黑暗中的人身上,也許很難看出佛性。他們的佛性是如此地遙遠,我們可能以為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即便在最黑暗而暴力的人心中,還是會有慈悲閃現,雖然那可能極為短暫而暗淡。如果能珍惜重視乍見的光芒,投入更多的能量往光源的方向移動,他們的佛性還是可以被發掘出來的。
由於這個原因,人們贊誦慈悲為達到完全去除無明最安全之道。悉達多的第一次慈悲行動在極早的一世,在一個不相稱的地方--他那時不是菩薩,而是一個由於自己惡業而投生地獄道的眾生。當時他和同伴被迫拉一輛車穿過地獄之火,閻王坐在後方,無情地鞭打他們。悉達多還滿健壯,但他的同伴非常虛弱,因此被打得更厲害。
見到同伴被鞭打,悉達多生起了一股強烈的悲心。他請求閻王,請放他走,我來背負二人份的重量。一怒之下,閻王重擊悉達多,他頭裂而亡,往生善趣。他在死亡時刻的那一念慈悲心持續地增長,而在後來世中變得越來越燦爛。
循著慈悲心,還有無數的道路可以帶領我們證得佛性。即使只是在智識上了解自己和眾生本善,也能帶我們趨近成就。這就好像我們把珍貴的鑽戒放錯了地方,但至少知道它還在珠寶箱中某處,不是掉在廣大的山野中。
雖然我們用成就、願望、祈願等字眼來描述證悟,但究竟上我們並非從外在的來源得到證悟。較正確的說法是我們”發覺”了一直都在那兒的證悟。證悟是我們真實本性的一部分。我們的真實本性好似還在模子裡尚未取出的一座金質雕像,而這模子就好比是我們的染污與無明。由於無明和情緒不是我們本性原有的一部分,如同模子不是雕像的一部分,因此有所謂本初清淨這種說法。當模子破了,雕像就出現了。當我們的染污清除了,我們真正的佛性於是顯現。但很重要的是了解--佛性並非神聖而真實存在的靈魂或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