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容若
- 时间: 2005-5-13 11:14国内消费之高,确实出乎容若最大胆的想像。容若有幸,由亲友引领介绍,得以领略一些高消费的见闻。
住房:高档物业已是比比皆是,一两百万的公寓实在只是广大中产阶级的最普通住房。不少人都是城里有两到三套这样的公寓,郊外再有一个独立别墅。现在的郊外别墅早已不是前些年的农民房(意即买下农民的一块地,盖成有农家风味但适合城里人居住的带跨院屋),而是由开发商量身定做的顶级豪宅。价格当然不是几百万能拿得下来的,而是高达四千万至六千万不等!
容若与一些买不起这类豪宅的人一样,有酸葡萄心理:这不是伸着脖子挨宰嘛!试想一想:六千万人民币约合近九百万加币,四千万人民币约合近六百万加币!容若在西温参观过数百万加币的朋友大宅,270度全海景,室内游泳池、室外网球场,居住面积达一万尺以上,拥有永久地产约大半亩!容若在圣迭戈与夏威夷所见的高档物业,比西温要贵一些,但五百万美元以上,也都是可以持有海景甚至海滨地势的好房啊!
而北京郊区的四千万至六千万人民币大宅,从居住面积、室内装饰来说,虽也算得上顶级,只是出门只能见山,迎面只能见土,出行要历经近一个半小时车程才到中央商务区(CBD),而且还得不遇到堵车状况。这样昂贵的产业竟然也只有七十年的使用权!真是太不合算啦!相比之下,容若倒愿意购买香山周围的新建四合院,两三千万即可拿下,比哪些标了洋名炒概念的所谓西式豪宅要舒服得多。
吃:五星级以上酒店的一顿大餐几乎可以肯定是要上万的。以十人一桌,一人一小碗鱼翅羹,每碗三百九十元,这就已经近四千元了!饮料酒水又起码是数千元,所以一餐下来,如果没有两三万,基本上是结不了帐的。当然,这一切肯定是公款消费。这里的公款,不是指国库的政府开支,而是大集团大公司招待客户的正常标准。准确的说法是“集团消费”。这些花费不过是各类产品的部分成本而已。
玩乐:不谈男士们喜欢的各种带色不带色场所,只说高雅消费。一张顶级演出(不管是古典音乐芭蕾舞还是流行乐舞)的门票是一千八百元!看客多半都是客户,不用自己掏钱买的。据悉各大公司每年仅用于购买此类娱乐票的款项可以高达数亿!国庆观礼时,长安街沿途各大酒店尤其是能看到天安门礼花的酒店,价格暴涨。各大公司需提前数日预订下最好的房间和露台,供客户们享用。至于冬天滑雪、夏春秋高尔夫,每年两次以上的境内外旅游更是如同家常便饭一样,是所有中产以上人家的正常消费。
服装与汽车,如同首饰、香水、箱包一样,当然是越名牌越好!北美的牌子公认为老土,欧洲的老名牌才是真正体现身价的象征!(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各类名车、名牌时装、香水、首饰、皮包的品牌与价格啦,否则有做广告之嫌!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在生活互助里大家交流。)高档流行杂志(售价一百多元人民币!其实主要是派送,在高级俱乐部及高档物业的会所可自由取阅)上全是各类名牌的展示。这种崇尚名牌的风气到了荒谬可笑的地步,但却实实在在是当今中国暴发的新兴资产阶级们最热衷互相攀比的事情。
据最新世界财富统计,中国现在约有21万百万富翁(以美元核算),以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来说,够得上富裕中产阶级的人数为两千万。这是中国近二十年大踏步跨向资本主义的象征之一。
从年龄上看,中产阶级的大多数在二十几至四十几之间。除了业已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容若同龄朋友之外,年轻一辈也更容易积累财富和拓展空间。比如,容若有一朋友,先生原来就是外企高薪阶层(年薪达数百万人民币),又与太太一起经营两家私人公司,他们原来住七百万的Townhouse,现在又新买了一座两千万的独立房,都是带游泳池的,看上去确实不错。他们夫妇俩常年租有跑马场和网球馆,供招待客户及朋友们享用。
比起十几二十年前毕业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起点和机会都好得太多了。容若认识的一位女孩,今年仅26岁,大学三年级时即为某外企做半职工作,当时月薪三千人民币,其男友为另一大学研究生,同样在校期间为一跨国公司做半职。两人毕业后仅仅四年时间,她的先生已成为该跨国公司中高层经理,并被认为是有潜力升任地区代表的人物,现被该公司派往各国实习(如:日本半年,新加坡半年等),年薪已达四十万人民币以上(这位男士出身苏北农村,毫无背景可倚)。女孩毕业后换了两家公司,现在也在一家很大的跨国公司做中层经理,年薪二十四万。夫妻俩事业顺利,经济不愁,现在想的是在工作之余,自己再开一家贸易公司,做好了就把本职辞去。容若的CBC朋友,也只有二十八九岁,自温哥华去上海后,每月花一千二百加币租住了一套很小的公寓(只有三十平米),雇了一位月薪三千人民币的保姆照顾起居。她在上海的工作与生活感受以后将会另文介绍。
上述介绍的只是容若的个人见闻,并不想以偏概全。同时,这篇文章也不是讨论看待金钱的态度。诚如许多网友所指出:钱不能代表一切!生活的幸福与否不完全取决于物质生活的水准。各人对生活的需求与取舍不同。再奢侈的豪宅,晚上也还是只睡一张床,再美味的佳肴,身上也只有一个胃。说到底,赤条条来到世上的每个人,最后也只能赤条条地离开人世。参透了个中滋味,就无妨把容若所述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吧。
(谈完高消费,下周再谈低消费,免了“嫌贫爱富”的罪名,也省省喜欢拍砖的朋友使出的力气)。 -
-
第 2 楼 / 俺穷俺傻
- 时间: 2005-5-13 12:33大概是物一类聚, 人一群分。。。。俺是又穷又傻, 所以,结识的朋友都是普普通通的engineer. 俺N年没回过国了, 所以, 真的不知道国内生活是怎样的发达。 但, 俺在美国待了N年, 朋友中知道工资最高的(唉, 终究是老中, 总是想问朋友挣多少钱), 是IBM fellow, 年薪20万美刀, 在美国绝对是中产阶级了。。。可俺那朋友, 爱好跟俺一样, 看flyers, 攒 coupon, 满世界的找便宜的汽油, 俺离开美国时, 还在攒房子20%的首期那, 开的车, 先是 “靠肉拉”, 后来在高速上, 老美老是不让车,靠肉拉总是merge不进去高速, 一气之下, 买了个 Honda " 俺靠“。 也就是如此了。。。。唉, 大概还是国内爽。。。。
-
-
第 3 楼 / 俺穷俺傻
- 时间: 2005-5-13 12:40
-
第 4 楼 / 施化
- 时间: 2005-5-13 12:46
-
第 5 楼 / 俺穷俺傻
- 时间: 2005-5-13 13:05攀比也不是完全是坏事。。。。 Greedy is good。。。。俺觉着美国的发达是, 一方面, greedy, 另一方面是, fear。。。。都都是同学, 有的人, 拿着stock option, IPO了,立刻发达达了, 那感觉。。。。呵呵, 真酸。。。。另一方面, 一旦没工作了, 就没医疗保险, 没了一切, 那种恐惧, 俺想没几个人能够理解。。。。所以, 俺的一群朋友, 上班了拼命干, 下班了, 还要去修课, 真没一个人敢停下来的。。。。美国这个国家, 它就是让你合法的greedy, 中国现在主要问题有钱人挣得钱, 让人不服气。。。俺那IBM fellow朋友, 斯坦福的Ph.D, 俺是真没什么好说的。。。。
[quote:53c99edfd3="施化"]唉,永无终结的攀比思维!中国人呐。(等待拍砖中)[/quote:53c99edfd3] -
第 6 楼 / 游客
- 时间: 2005-5-13 13:57
-
第 7 楼 / 游客
- 时间: 2005-5-13 14:42
-
第 8 楼 / 雨过天青
- 时间: 2005-5-13 14:49
-
第 9 楼 / 施化
- 时间: 2005-5-13 15:30中国人攀比成风ZT
陈劲松
在被称做“海归”的一族中,不少人力争再次出国,其中,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代价。成功复出的,松了一口气;失败的(无法再拿到签证),沮丧不已。为什么回去了,又要出来?“海归”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一个感受,却是他们共同的:如今国内的中国人啊,太好攀比,受不了!咱们在国外的时候,不管是苦还是乐,过自己的日子,至少用不着和谁攀比。
事实上,当今中国人,沉湎于物质享乐,虚荣心泛滥,攀比成风,国际上几乎人尽皆知。一些外资企业就以此为契机,专攻中国人的消费盲点。比如,当得知手机正成为中国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时,外国通讯公司便巧订策略,轻易地打开了中国市场。
中国年轻一代,花钱如流水,往好的说,是“超前消费”,有助于刺激经济;往不好的说,是“寅吃卯粮”。中国城市居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9000元,但城市年轻人的人均年消费,已经高达1.5万元。购房购车,年轻人趋之若鹜,而且 ,还不是循序渐进地从“二手房”、“二手车”开始,往往是,新房新车,一步到位。比如,手上只有5万元存款,却动辄瞄准百万元以上的房子。首期款不够,就伸手向父母借、甚至直接向父母要;然后就是贷款,也不管有没有还贷能力。“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许多年轻人这样自豪地表示。然而,银行不断加息 ,他们的负担也不断加重;即便那些眼下还算收入高的人,一旦碰上经济滑坡,失业加剧,预期收入下降,日后的负担也可想而知。
盲目的“超前消费”,使许多中国人成为“负资产族”,或戏称“负产阶级”、“ 负翁”、“负婆”等。据统计,上海、北京两大城市居民的整体负债率,已经超过欧美国家,真个是:赶英超美。在欧美国家,人们仍然很实际,有多大能力,买多大房子。为了避免背上沉重的债务,他们往往购买“二手房”、“二手车”。这也正好说明:为什么在欧美国家如美国,房市车市兴旺,却很少泡沫化或崩盘,因为 ,在美国,房屋空置率很低;中国的情况却相反,人们争相购新房,购房之后,或者因为想炒房,或者因为还贷能力不济,急于脱手,又把刚刚购下的新房,很快推入市场;与此同时,开发商不断狂建新楼,并以不断翻新的花样,刺激人们的虚荣心和购买欲。如此恶性循环,使房屋空置率越积越高,很容易导致房地产泡沫化或崩盘。中国汽车市场的大起大落,道理也在于此。
“超前消费”的背后,是无所不在的攀比风。就连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们,都学会了攀比,比父母,比房子,比身上的衣服,比手上的零花钱。因为,孩子们从大人们谈天说地里听到的,都是诸如“在哪里发财”、“一月赚多少钱”、“房子有多大 ”、“车是什么牌子?”等俗不可耐的主题。孩子们耳濡目染,自然“提前堕落 ”。
有人观察上海人,得出结论说:上海人好起哄,好扎堆,好打听,都是因为好攀比 。从早年倒卖火车票,到后来的炒股狂热,再到眼前的房地产热,几乎都是攀比心理在作祟。就连上海男人们日益繁重的家务活和日益降低的家庭和社会地位,都出自于上海女人们攀比的结果!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因攀比成风,在羡慕和妒忌的双重折磨下,许多上海人都患上了“攀比恐慌综合症”,轻则心慌、气短、胸闷、失眠;重则血压升高,心律不齐,脑供血不足。
说起来,攀比成风,又不过是整个中国社会糜烂风气的一部分。“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物欲横流,分明是“**”事件后,当局为转移民众视线,蓄意引导的结果;官场腐败,官商勾结,恶劣的示范,自然上行下效;从“政治挂帅”到“经济挂帅”,从“政治狂热”到“经济狂热”,在如此极端的操纵下,中国民众,怎能不从“希望的一代”,演变成“狂热的一代”?从“迷惘的一代”,沦丧为“垮掉的一代”? -
第 10 楼 / 紫嫣
- 时间: 2005-5-13 15:43我想容若此文中描述的应该是北京极少数富豪或是上中产阶级的生活。国内对如何定义中产阶级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说各话,不过年家庭收入在20万-100万应该称得上典型的中产家庭了。我想这样的中中产应该占了大部分。尽管他们的生活相对普通人富裕很多,但他们恐怕买不起40000元/平米的贡院六号,对6千万的别墅也只能望洋兴叹(容若能否告知这个别墅的名称,下次回去好开开眼)。他们住的基本上是1、200万的公寓、Townhouse,或者3、400万的House。
除了公款宴请客户或外宾,中产一般不会去五星级酒店吃饭,除非品一些特色如长富宫的日餐、凯宾斯基的德国啤酒、建国饭店的法餐等。至于演出,除了三大男高音紫禁城献唱最高门票曾达到3000美金外,其他各种音乐会包括人大会堂、北京音乐厅世界顶极乐团的演出,或工体首体各类演唱会的最高票价应该都在千元以内(我是此类活动的热烈爱好者)。
其实,国内还有个高消费是医疗。在像和睦家一样的外资医院,挂一次号要100美金。生一个孩子更要花20多万之巨。在协和医院的外宾病房(其实你不一定是外宾,有钱就行),动一次小小的腹腔镜手术要20000多。
由于国内媒体对所谓顶级富人的生活大加渲染、追捧,让广大的中产们也苦不堪言,压力甚大。同意容若的一句话:人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的。生活快乐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