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施化
- 时间: 2005-3-15 14:14“精忠误国”的道理
施化
每一个学过中文的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人,都知道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但相信没有一个人听说过“精忠误国”的。既然你说“精忠误国”,那么就是“奸佞报国”了?有人提问。回答是,“精忠”固然是为了报国,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精忠”的人常常在误国,而且是大误不是小误。原因是,他们控制了舆论和权力的制高点,影响力决策力无与伦比,一旦判断失误,误起国来,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无人可以阻止挽回。那些阻止的人,早都被打为“奸佞”,被口水淹死了。除非有证据证明,有一种自称“精忠”的人是不会犯错误的。
这里需要补充两个条件:其一,所谓“忠、奸”,是指当下流行观点,后代的、将来的历史学家一定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其二,在民主自由的舆论环境中,“精忠误国”的情况不会发生,因为摆脱以势钳口压人的公开自由的言论,将会揭开所有事实真相,客观分析判断,建立良好的预警和纠错系统。因此,“精忠误国”的道理,只是专制封闭制度中特有的道理。
历史上可以称为“精忠”的,岳飞当为第一人。岳元帅名飞,字鹏举,宋相州(今河南省)汤阴人。少负气节,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生有神力,学射于周同老师尽传其术,能左右开弓而百发百中。岳元帅一生,征程遍及今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十七省市,经历二百余战,每战必捷,皆谋定而后动,运筹帷幄堪称神谋,以寡击众攻无不克,如以八百岳家军,破王善贼众十多万于南薰门,五百背嵬骑歼金兵一万五千骑于郾城,无怪乎金兵咸谓憾山易,憾岳家军难。公元一一三○年,光复建康(今南京)。宋高宗许曰: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御书『精忠岳飞』制旌旗赐之。
公元一一四○年春,当岳家军兵临朱仙镇正欲直捣黄龙时,宋高宗为保他天子地位,存偏安之念,听从秦桧之奸计,一口气连下十二道金牌,不仅阻止岳元帅挥军北上,甚至釜底抽薪,仅凭著『莫须有』三字罪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之夜,陷害一生以『尽忠报国为己任』的骁将岳元帅,他被宋高宗赐死于大理寺风波亭,临刑前他只写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字,把自己的冤屈全对天日倾诉,冤狱铸成,天地同悲,岳元帅时年三十九岁。就是这位尽忠尽孝的岳武穆,在十二道金牌下放弃了统一大业,让宋朝的半壁江山永无收复可能。偏安的南宋王朝,国力日衰,最后灭亡在北方异族手里。可见,最终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精忠报国”不但是空想,实际结果是误了国。
与此相似的历史情节,翻开中国的历史书籍,比比皆是。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是一部比较忠实地再现历史的影视作品,就是这部电视剧中,也可以找到两处类似情节。一次是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另一次是庚子事变前夜。只要稍有理性的后人,都可以看到当时决策当局的自大、盲目和愚蠢。而这两个自大、盲目和愚蠢的决策,就是被一大群朝廷内外忠心爱国的遗老遗少坚挺支持着的。凡是不支持的,当场就被拖出去杀头。而实际内心反对、理性多与感性的李鸿章,干脆就装聋作哑。事实证明,这两个决策是彻底误国的。不但在当时造成极大的民族灾难,而且对后代的恶劣影响长达一百多年,直到今天。这两个历史创口及其带来的巨痛,使中华民族无法摆脱感性思维进入理性,使这个民族与世界的绝大部分地区的敌对和割裂残痕永难消除。这是爱国,还是误国?
深究其里, “精忠报国”的思维逻辑是建立在盲目的感性上的。感性不是很好吗?爱国就象爱自己的母亲,多么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可以理解。错了,民族国家社会外交的大事,不可以简单用一个“爱”字来了断,更多需要的是理性、智慧、平衡、估量。要把所有重大因素都考虑进去,要对民族最终的长远利益有清醒的认识。“爱”是一种很珍贵的情感,一个人的感情生活如果缺少爱,就是残缺的。尽可以把爱用在个人生活上,但是对于公共事务,就需要多一点智慧。起码是平衡一下情感和理性。
曾经读过一篇分析文章,质疑为什么中国的文化遗产中,形象的文学艺术大大超过思辩的科学技术,这里面有何道理?是种族的遗传因素中,感性思维能力大与理性吗?可是照理说人类的差别是不大的,所以到现在我也没有想通这个道理。
2005-3-15 -
-
第 2 楼 / 游主任
- 时间: 2005-3-15 15:09[quote:32e90c63bf="施化"]“精忠”固然是为了报国,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精忠”的人常常在误国,而且是大误不是小误。原因是,他们控制了舆论和权力的制高点,影响力决策力无与伦比,一旦判断失误,误起国来,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无人可以阻止挽回。[/quote:32e90c63bf]
这里有两个错误:
第一,说精忠报国[b:32e90c63bf]往往[/b:32e90c63bf]事与愿违,缺乏统计资料的支持。除非历史上很多的精忠报国事迹都以“误国”为结果,才能称之为“往往”,否则就是以偏概全。施化写东西喜欢用“往往”这类词做概括,但[b:32e90c63bf]往往[/b:32e90c63bf]都没有证据证明。
第二,“精忠报国”的人物与“控制了舆论和权力的制高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苏武牧羊”也是一种精忠报国,邓稼先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呕心沥血也是一种精忠报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抗击日本侵略者也是一种精忠报国,请问他们控制了什么舆论和权力的制高点?
[quote:32e90c63bf="施化"]就是这位尽忠尽孝的岳武穆,在十二道金牌下放弃了统一大业,让宋朝的半壁江山永无收复可能。偏安的南宋王朝,国力日衰,最后灭亡在北方异族手里。可见,最终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精忠报国”不但是空想,实际结果是误了国。[/quote:32e90c63bf]
这是对岳飞的极大冤枉。宋高宗赵构在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撤兵的同时,也召回了当时的其它几路兵马。岳飞如果不撤兵,军事上将三面受敌,政治上腹背受敌,没有朝廷钱粮的支援,就是神仙也无能为力。别说收复宋朝半壁河山,连整个岳家军也要全部葬送掉。说岳飞是因为“愚忠”才撤的兵是完全不顾当时的现实。
[quote:32e90c63bf="施化"]一次是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另一次是庚子事变前夜。只要稍有理性的后人,都可以看到当时决策当局的自大、盲目和愚蠢。而这两个自大、盲目和愚蠢的决策,就是被一大群朝廷内外忠心爱国的遗老遗少坚挺支持着的。[/quote:32e90c63bf]
导致“误国”的是“自大、盲目和愚蠢”,和是否“忠心爱国”没有关系,所以仍然无法证明“忠心”就会“误国”。那些误国的人也不是因为“忠心爱国”才变得“自大、盲目和愚蠢”的。
[quote:32e90c63bf="施化"]深究其里,“精忠报国”的思维逻辑是建立在盲目的感性上的。[/quote:32e90c63bf]
“精忠报国”确实表现的是对国家的感情,但同样,和“盲目”没有必然联系。不能说爱国的一定盲目,卖国的一定智慧,对吧?
[quote:32e90c63bf="施化"]民族国家社会外交的大事,不可以简单用一个“爱”字来了断,更多需要的是理性、智慧、平衡、估量。要把所有重大因素都考虑进去,要对民族最终的长远利益有清醒的认识[/quote:32e90c63bf]
“对民族最终的长远利益有清醒的认识”没错,但“爱”还是“不爱”却是立场问题。举个例子,日本侵华的时候,如果只是“清醒的认识”两国当时的实力差距而不考虑立场的话,投降大概是最好的选择,可以避免生灵涂炭,还可以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但是,正是因着对民族的爱,才使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当然,中华民族最终胜利了,否则,中国人民的抗日行动肯定会被生活在东亚大陆上的“日本皇民”批为“精忠误国”的典型事例。
用ABC的方法讨论真是累人啊。
[quote:32e90c63bf="施化"]曾经读过一篇分析文章,质疑为什么中国的文化遗产中,形象的文学艺术大大超过思辩的科学技术,这里面有何道理?是种族的遗传因素中,感性思维能力大与理性吗?可是照理说人类的差别是不大的,所以到现在我也没有想通这个道理。[/quote:32e90c63bf]
对这段我就不说了,免得施化“不堪入目”。 -
-
第 3 楼 / MyLuckIsBack
- 时间: 2005-3-15 15:15
-
第 4 楼 / MyLuckIsBack
- 时间: 2005-3-15 15:24
-
第 5 楼 / 施化
- 时间: 2005-3-15 15:46[quote:9566a9444c="游主任"]举个例子,日本侵华的时候,如果只是“清醒的认识”两国当时的实力差距而不考虑立场的话,投降大概是最好的选择,可以避免生灵涂炭,还可以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但是,正是因着对民族的爱,才使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当然,中华民族最终胜利了,否则,中国人民的抗日行动肯定会被生活在东亚大陆上的“日本皇民”批为“精忠误国”的典型事例。[/quote:9566a9444c]
在文中我也打算写进日本侵华的例子。但是这段历史被人捣了浆糊,现在还说不清道不明。至少有一种说法,立场坚定而爱国的张学良,被人利用发动西安事变,他自己为之后悔一生。还有,蒋介石的匆促应战,实际是为了争一口气,免得被别人痛骂,效果非常不好。当然是爱国人士骂他。而爱国喊得最响的中共,却在消极抗日,积极扩张。不过,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史料,或者只读过中共教科书上的史料,你我就不必讨论了。 -
第 6 楼 / 施化
- 时间: 2005-3-15 15:47
-
第 7 楼 / MyLuckIsBack
- 时间: 2005-3-15 15:48
-
第 8 楼 / 施化
- 时间: 2005-3-15 15:59[quote:a40499d39e="游主任"]
第一,说精忠报国[b:a40499d39e]往往[/b:a40499d39e]事与愿违,缺乏统计资料的支持。除非历史上很多的精忠报国事迹都以“误国”为结果,才能称之为“往往”,否则就是以偏概全。施化写东西喜欢用“往往”这类词做概括,但[b:a40499d39e]往往[/b:a40499d39e]都没有证据证明。[/quote:a40499d39e]
首先,我不是写国情咨文,没有使用统计资料的可能和必要。如果规定加西的帖子都必须有统计资料支持,否则就不准发表,那也可以,要和管理员商量。
第二,没有统计资料并不表明没有依据,我说的依据是指普遍大概的常识依据。比如,我说一个人是用眼睛来识别判断外部世界的,这是指99.99%的人都是这样的。这是常识。别人不会因为有人被魔术骗了眼睛,就否认这个常识。哪怕有人这样诡辩,我也没有向他要过统计资料。 -
第 9 楼 / 施化
- 时间: 2005-3-15 16:04
-
第 10 楼 / MyLuckIsBack
- 时间: 2005-3-15 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