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加拿大也有好几年了,感觉华人创业有几道坎儿,比较折磨人。很多人觉得很难,很不如意,我自己也是这样,问题都出在这几道坎上。
1、做哪一行?
投资移民就不说了,这几年房地产市道好,炒楼就可以了。这个帖子主要讲的是技术移民的创业,所谓技术移民,原来都是专业人士,到了加拿大以后,如果能找到专业工作,万事大吉,这也不在本帖讨论范围之内。单说运气不好、没有找到专业工作的这部分人士,面临的就是是继续从事非专业工作呢?还是另起炉灶的问题了。
如果在加拿大从事非专业工作,那么从内心的真实感情讲,这是不是我们来加拿大的初衷呢?不用说,肯定不是。倒不是说打工有什么掉价的地方,近十年前有一位朋友,刚到温哥华,发现工作不好找,毅然决定北上黄刀镇,在餐馆里干了一年,攒下了两万块加拿大现大洋,再回到温哥华,娶了老婆成了家。够爷们吧?千里走单骑,独闯黄刀镇,那不是谁都有这个魄力的。纯爷们!
所以,我是说,当以打工为过渡,在加拿大站住脚之后,我们往前看,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是技术移民,想必心中都曾有过一份梦想的,在某一行业里混个出人头地,挣钱多少是一方面,当然越多越好;更主要的可能还是想有个体面的社会地位吧?可能还有一些朋友,到北美来时带着一份雄心来的,尤其是专业有特长的人。想想也是,yahoo的杨致远、youtube的陈世骏,专业水平未必比新移民当中的IT人士高强多少,他们能开创伟大的事业,很多人也应该可以。所以,不管眼下是不是有专业工作,对曾经怀着一份创业的梦想来到温哥华的人,这个梦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有一份工,或者开一个小店上,是得想想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这份工还能打得动吗?
2、怎么创业?
我们可以观察到,移民一说创业,几乎就是开个杂货店的代名词。倒不是说开小店掉价,而是很多过来人告诉我们,这样开店与打工无异,累死累活挣不到什么钱,也没有什么成就感。早知道这样,在中国开店不就行了吗?
问题出在哪里呢?
恐怕是势单力薄的因素居多。大陆移民移民前就算身价有一百万人民币,到了加拿大,刨去安家的费用,能用来创业的也就几万块加币了(当然,很多人还没这笔钱。当然了,有些人又比这个数多多了。我只是打个比方而已)。这样的资金当然只能小本经营,对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来说,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很正常。但艰难也就艰难在这里了。加拿大这样一个地广人稀的市场,小本经营的收益可想而知。
当然也有成功的,比如大统华,就是开店开出名堂来了的。现在被superstore的老板收购了,也成了大公司了。所不同的是,大统华的创业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套用句戏词,呵呵),是几家有钱人合作投资的,经营管理从起步开始就比较正规,所以气象自然不一样。不然的话,如果还是单打独斗,就算投个几十万,充其量也不过像唐人街上的华侨老店一样而已,能成什么气候?
3、天时地利
跟打仗一样,创业是要讲天时地利的。天时不用说了,这几年先是互联网泡沫破裂,现在又闹金融危机,人人自危,创业更难。地利呢?温哥华的创业环境是最差的(我说的是专业人士的创业环境。当然,对房地产炒家来说温哥华的“创业环境”就太好了,呵呵)!在安省,政府有名目繁多的创业贷款甚至是津贴,还有各种各样的服务机构,温哥华就很少。
但温哥华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气候又得天独厚,所以很多人到了这里就不愿走了,这也是人之常情。人生在世,谁不想生活在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地方?可是为了这个“上层建筑”,得有经济基础啊。除此之外,如果还有一份实现一番抱负的理想,象yahoo的杨致远、youtube的陈世骏那样,还是得靠找一些档次高一点的项目、以及一些抱负相近的合作伙伴才行啊。
不然,白来这世上一趟了。
同感。但还是主张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尽力最大规模的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比较重要。
LZ的观点有些偏颇了,个人感觉LZ对所谓的创业环境了解不是十分全面。
1.拿温哥华(BC)和硅谷比不是很恰当,硅谷的创业环境(TMT)是全世界的No.1。Yahoo(杨致远)和Youtube(陈世骏)放在别的地方也许根本就不成。为什么?硅谷大部分的VC不投非本地SEED(EARLY)阶段的 startups。一个SEED(EARLY)阶段的 startup能否成长为大公司有很多的偶然因素起作用。与其羡慕硅谷的环境不如熟悉自己周围的环境(要不你可以搬去硅谷),比如什么地方有创业孵化工厂,那些VC(ANGEL)做SEED(EARLY)阶段的投资,怎么找这些关系网,怎么做电梯PITCH。温哥华的VC找完了还可以去西雅图找。实在不成了就找3F,加西网(3M)和FLIKR(温哥华起家,被YAHOO收购)起步阶段都是这么干的。
2.相比于找专业工作,专业的创业更难;对于有家庭(孩子)的新移民更是难上加难。要创业首先要把自己的配偶搞定,否则后院起火的感觉非常地不好。Yahoo(杨致远)和Youtube(陈世骏)能成事情的一个原因就是男性而且单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创业不仅要赢得起,更要输得起。Yahoo(杨致远)和Youtube(陈世骏)输了就是输几年时间,有家庭(孩子)的新移民???
3.技术重要但不是创业中最重要的。startup的资源非常非常有限,知道做不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什么更重要。startup的要诀之一就是Focus on Focus。不过有的时候创业的原始动机也许不是那么“高尚”,FLIKR的动机是创始人夫妻度蜜月回来没钱花了(新娘比新郎大4岁。女大3,抱金砖;女大4,白金砖);Youtube的动机是创始人欠了一屁股的卡债。虽然从.COM的破裂到现在北美VC的总体投资规模有很大的缩水,但这个市场的热点还是层出不穷的。web 2.0, sns, mobile ...
如像加西某ID拿着18萬現金,你說他應怎樣投資呢?
無極 _BBCODE_WROTE: |
如像加西某ID拿着18萬現金,你說他應怎樣投資呢?
|
你问俺的话,俺只能说不知道。因为俺唯一知道的是
“加西某ID拿着18萬現金”,nothing else。俗话说做熟不做生,如果俺不知道某ID的熟是什么,俺基本不敢给别人瞎参谋?俺就懂点与TMT(也就是一般人说的IT)相关的。给不熟悉的人参谋做什么比把加西的“2胡”搭配在一起更不靠谱! :lol:
倒西洋参,贩二手车,修破电脑,攒发烧机,。。。。。。
素里太守 _BBCODE_WROTE: |
LZ的观点有些偏颇了,个人感觉LZ对所谓的创业环境了解不是十分全面。
1.拿温哥华(BC)和硅谷比不是很恰当,硅谷的创业环境(TMT)是全世界的No.1。Yahoo(杨致远)和Youtube(陈世骏)放在别的地方也许根本就不成。为什么?硅谷大部分的VC不投非本地SEED(EARLY)阶段的 startups。一个SEED(EARLY)阶段的 startup能否成长为大公司有很多的偶然因素起作用。与其羡慕硅谷的环境不如熟悉自己周围的环境(要不你可以搬去硅谷),比如什么地方有创业孵化工厂,那些VC(ANGEL)做SEED(EARLY)阶段的投资,怎么找这些关系网,怎么做电梯PITCH。温哥华的VC找完了还可以去西雅图找。实在不成了就找3F,加西网(3M)和FLIKR(温哥华起家,被YAHOO收购)起步阶段都是这么干的。
2.相比于找专业工作,专业的创业更难;对于有家庭(孩子)的新移民更是难上加难。要创业首先要把自己的配偶搞定,否则后院起火的感觉非常地不好。Yahoo(杨致远)和Youtube(陈世骏)能成事情的一个原因就是男性而且单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创业不仅要赢得起,更要输得起。Yahoo(杨致远)和Youtube(陈世骏)输了就是输几年时间,有家庭(孩子)的新移民???
3.技术重要但不是创业中最重要的。startup的资源非常非常有限,知道做不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什么更重要。startup的要诀之一就是Focus on Focus。不过有的时候创业的原始动机也许不是那么“高尚”,FLIKR的动机是创始人夫妻度蜜月回来没钱花了(新娘比新郎大4岁。女大3,抱金砖;女大4,白金砖);Youtube的动机是创始人欠了一屁股的卡债。虽然从.COM的破裂到现在北美VC的总体投资规模有很大的缩水,但这个市场的热点还是层出不穷的。web 2.0, sns, mobile ...
|
感谢各位的讨论。
太守好文!非常感谢这些理性、务实的观点!这三点确实说到关键之处了。
我的主要意思是作为移民,在这里单打独斗是非常难成事的。当然,我指的是创业,不是工作,也不是投资。创业和投资还不算是一回事,有钱,去买微软的股票,这叫投资,不叫创业;没钱、有技术、有渠道,去搞一个什么软件去挖微软的墙角,这叫创业。
即使是在硅谷,天下第一的投资环境里,老杨、小陈,甚至老盖、老乔也不是单打独斗出来的,创业之初都有一到数个伙伴“狼狈为奸”(此处并无贬义,狼和狈,一个前腿短后腿长,一个前腿长后腿短,单独办事都不得劲,配合起来则无往不利)。你想,一个人,技术、创意、营销、财务、融资、内部管理、外交公关全能,可能吗?土生土长的老盖老乔也没做到,何况移民外来户?
合作伙伴,也不是仅仅志同道合就可以的,如果一伙人,哪怕是亲兄弟,都热血沸腾,都义无反顾,都两肋插刀,长处全一样,短板也全一样,都是狼,没有狈,还是不成。
合作伙伴,最重要的还是优势互补。这样,几个人单独干都干不成的事情,合在一起干,可能就成了。
另,3F我知道,但加西网(3M)这个3M是啥我就不明白了,3百万?
哟嗬,才发现一不留神俺这一帖收到三个花篮了,俺还是第一次这么“趁”(东北话“富裕”的意思)涅。
谢谢谢谢!
怪不好意思滴……
那谁,小二,给俺拿一瓶老白干。俺这嘎达趁47盾。
50盾?!
奸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