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蝸居,不禁對比一下自己的置業故事。我很幸運,趕在房價瘋長之前置業。換了現在,就算我名牌大學畢業,還不是和海萍夫婦一樣,怎樣努力都趕不上房價的瘋狂快車。我很同情海萍他們,也完全能理解他們。
第一套房子大概在93-95年左右在廣州非常著名的麗江花園。當時麗江花園一推出,在廣州當時非常前衛,一個樓盤占據了一個半島,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發展商自設班車,很有吸引力。於是下了訂金訂了一套,是麗字樓。最早的一批,六七十平方米,30多萬。
說出來難以相信,這麼早置業,不僅沒賺到一分錢,反而成為累贅。當時麗江花園在洛溪橋南端,根廣州僅一橋之隔,在現在看來幾乎可以叫做“市中心”了,但是那時番禺還不屬於廣州,那個洛溪橋還要收費,在當時市民看來,在番禺買房是鄉下地方,樓盤不值錢。
那時候的房市跟現在是天壤之別,不熱,番禺的新房都越賣越便宜 ,二手房看來根本沒有什麼升值可能,去到中介那裡一大堆掛牌出售的。要搬過去住又覺得遠,洛溪大橋老堵車。每個月又要交不算便宜的管理費(當時來講麗江花園蠻貴的),租出去只值可憐的六七百人民幣,我媽一直在抱怨:收租又麻煩,管理費又貴。
當時二手房不值錢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廣州空氣不好,發展商 又只顧發展新盤,不維護舊盤,房子建成後三四年就顯得非常舊,好像溫哥華 20年的房子一樣。買房的一看都奔發展商的新盤去了。
這套房子花了不少時間終於賣掉了,還虧了不少錢。
待續。。。
後來到了97年我投身互聯網行業,把163.net和廣州視窗搞得有聲有色(當時來說),98年事業開始進入高峰。
有一天開車回黃埔(和父母一起住),經過剛建好售樓處的駿景花園(也是廣州著名的樓盤),看了一下覺得不錯,但是平時工作太忙,就叫我媽去買。我媽挑了一套,是朝北的,客廳采光不是很好,臥室對著大馬路。
住了一段時間,其實蠻滿意,合生創展算是發展商中有點良心的,搞得還可以。我上班一條中山大道直走就可以了。
買了這套房子後,認識了現在的老婆。不敢說沒有這套房子老婆會不會嫁我,但是這套房子對老婆想嫁我絕對有非常正面的幫助。
對這套房子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9月11號晚,老婆依偎著我正在看香港電視,突然看到世貿雙子塔倒下來的鏡頭,那個震驚程度至今難以忘記。
也是住在這裡的時候,我遞了移民的申請。
當時我在玩音響,也在幫《城市畫報》這小資雜志寫了兩年音響專欄。這房子不少人上來看過大片,包括一些IT界的大腕,例如新浪的CEO汪延,3721的創始人周鴻一。有不少的回憶。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