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其他貼子裡曾提及關注的重點是加國時政,而對中國政治及台海問題等等不感興趣,由此引來一些網友的不同反應。有人說我們“限制自己也限制別人,與加拿大主流文化格格不入”雲雲,有人要我們“有良心,對得起生我養我的祖國和人民”。時值新年,我們決定將我們迄今為止共同的認識和立場闡述如下,如有不同意見,歡迎一起商討:
1、首先,我們不能不對自己的興趣“設限”。因為我們的精力與時間實在有限,一段時期只能選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思考與交流,行行精通的能者智者在網壇大有人在,令人敬佩,但不適合我們幾個人的情況,我們只能有所限制;其次,我們從未想要限制任何其他人。只是任何一個興趣小組,都由志同道合者組成,正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我們小組的所有成員都尊重一切有不同興趣和關注點的朋友及其組織,也歡迎任何人的隨時加入,但我們的交流熱點是加國時政,而不是其他。正如登山小組的人一般只吸納對登山運動有同樣熱情的朋友,但卻絕對無意限制別人游泳與滑雪興趣一樣,如果後者願意在游泳與滑雪之外,也想一同登山,我們當然歡迎,但這個小組仍然只組織登山活動,並不涉及其他運動項目。這樣的組織規則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是存在的,包括加西網,也需要按“同氣相求”來劃分不同欄目。因此,我們並不認為提出小組的關注熱點及非熱點就是在“限制別人”。相反,允許所有不同觀點的存在、所有不同類別組織的存在,並互相尊重彼此的自由選擇,正是本地社會主流文化之特色,也是我們認同和維護的文化價值觀。
2、關於中國政治的評論,我們的共識是:第一,如果作為學術研究或飯後消遣,對此話題感興趣的每個人都有權評點,無論觀點如何。每個人的角度、出發點、掌握的資料、研究的功夫不同,結論也往往不一樣。作為學術研究的中國政治話題,我們目前沒有興趣,也沒有足夠的研究,同時還缺乏雄辯的能力,所以不予介入。
第二,如果基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正義感,想要“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我們認為,至少我們這個小組是不夠資格的。因為我們選擇了移民,我們當中有人已經入籍或正在等待入籍。我們從出來的那一天起,已經不再與國內的同胞同呼吸共命運了,我們對哪裡發生的一切,無論過去還是現實,都無權批評與說教。如果我們真的如此在乎祖國的命運、民族的前途,我們就應該馬上回去,與蔣彥永、劉小波、余傑、不銹鋼老鼠及許多仁人志士們站在一起,抨擊時政,改革社會,或者我們可以盡一己之力,到貧困的鄉村做恂道的志願者,教書育人、救死扶傷,哪怕我們僅僅是生活在哪塊土地上,我們對她的現狀、政策和困境都會有更多的親身體驗和感性認識。總之,以我們的理解,如果要以主人翁的姿態評點中國時政,決不是在大洋彼岸輕松地指手劃腳,而是要身體力行、無私無畏。
而我們這個小組是她的逃避者,我們所能做的,是在海外的任何一個國家,為中國的每一點進步而高興,為她的每一分恥辱而慚愧。我們不能參與她的變革與改進,但我們可以用“律己”的言行來減少對她的指責與偏見。因為,無論我們在異國怎樣的“入流”,身上的黃皮膚黑眼睛和中國口音,仍會在客觀上使我們的種種細節折射中國的形象。我們希望,從我們身上,人們看到的是中國“好”一面,而不是“壞”的一面。
3、關於台海問題。我們認為,迄今為止,所有的爭論都是在“理”、“法”“情”三方面進行。其實統獨問題只是實力問題而已,具備獨的實力,無理無法無情亦可獨立,反之,有理有法有情亦永難實現。這就是台灣的悲情,或悲情台灣的現實。因此,與其爭論台灣是否“自古屬於中國”還是“近三四百年才為大陸染指”,與其探討是否同種同文同血緣,與其做種種無益的爭論,不如權衡一下雙方的實力與決心。既然題無剩義,答案顯而易見,我們決定不在此問題上多費精力與時間。
4、關於加國時政。我們認為,選擇移民,是人生的重大轉折,既然成為加國的公民(或准備成為),我們就不能局限於只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三的族裔社區。如果不介入新家園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主流活動,不與其余百分之九十七的人口一起“與時俱進”,參與社會的發展、關注政策的變動、關心流行的時尚,我們就永遠是邊緣的人群,這個社會就與我們完全無關,除了過客一樣的旅居,我們感受不到她的脈動與興衰。由於語言與文化的差異,我們可能做不到百分百地參與,但我們卻不能不為此而努力。這就是我們“適應派”三五知己需要經常交流與溝通的話題與熱點。感謝加西網提供的“加國時政”論壇,在溫哥華的眾多中文網站中,只有這裡,提供了專為針對加國時政的舞台,使我們可以將所思所想所遇所知的一切困惑與煩惱、心得與體會與移民朋友們分享。
謹此,我們歡迎友好的商討,但恕不回復無禮的挑釁。
I am impressed not only by what you say but the elegant way you say it. Good luck to your group, I am happy to jump in at any time in my usual style which is sure to ruffle a few feathers but is still based on respect for people who take the time to deal with ideas.
I do not know if it is the sharing of good discussion, good food or good wine which brings us a greater sense of conviviality, or sharing our lives with others. Maybe it is all three.
頂.
Steve, when I last time suggested that you better change your topic on Taiwan and Quebec if you don't want to cause a war, your own "feathers" seemed ruffled a lot
Perhaps I was not elegent enough

坦誠地說,“限制自己也限制別人”,是我的個人判斷,這個判斷有我的認知邏輯,而且也不打算隱瞞。希望不要被看作是“無禮的挑釁”。
加拿大的時政包括面有多廣,這不是一個學術小組的牽頭人可以劃定的。如果有一個人說,這個范圍不超出加拿大國境,我個人認為這裡就有限制。加拿大是一個孤立與世隔絕的國家嗎?加拿大的時政與中國完全無關嗎?想避開中國政治是可以的,當討論到加拿大總理訪問中國這個問題的時候,他進入中國國境的內容是討論好還是不討論好呢?加拿大國會議員阻撓中國五礦公司收購加拿大礦產,是基於對中國政治因素的考慮,這裡既有加拿大時政問題,又有中國時政問題,可以理得清楚嗎?如果說不討論時政,只討論攝影、滑雪,那是另一個范圍,兩者完全不相同。所謂時政就是時事政治,在全球化的今天,可以把一國的政治單獨割裂開嗎?比如加拿大的政治一定和美國有關,如果有成員開始討論美國政治,超出你的限定范圍嗎?你一定會說,美國的政治可以討論。既然美國可以討論,那麼為什麼一定要把中國限制在外?
限制自己,我指的是限制你MaidMarian自己本人;限制別人,是指限制有興趣參加你的小組的其他成員。任何有意義的思想結果一定是在自由的條件下而非限制的條件下產生的,思想沒有禁區,我想凡是飽受教育的人都可以理解。再深究一下,以MaidMarian這樣廣有影響力公共知識分子的身份,倡導一種有違常理、與自由人權相對立的公眾行為,結果又會怎樣呢?
除非MaidMarian說,我指的加拿大時政,不是廣義的政治范疇,只是具體的和移民有關的社會問題。那也可以,不過又何必避嫌似的把中國和台海帶進來聲明一下,燒香引鬼呢?你是不是想暗示說,少討論那些不著邊際的大問題,實際一點吧。這也可以理解,胡適當年就說過“主義”和“問題”,也許就因為他那麼一倡導,不但問題沒有解決了,大半個世紀了,中國的“主義”到今天還沒有眉目。
總而言之,什麼可以說,什麼不可以說;什麼提倡說,什麼不提倡說,這聽起來就有點象中國政治,而非加拿大政治。
最後希望有個共識,我們所談的一切都是思想言論范圍,與一切直接的政治參與無關。你同意嗎?
只是使用一下表達權利而已,不在意有人回貼或不回貼。
做中國人太沉重。
應該是只要不違法,想怎麼活就怎麼活。想學英語的,去到樓上的去報名,想去主流社會的,就去,想在唐人街混的,也不錯。100個人就有100種活法,誰又能說自己的活法最好最高尚?
[quote:fe014e7804="施化"]限制自己,我指的是限制你MaidMarian自己本人;限制別人,是指限制有興趣參加你的小組的其他成員。任何有意義的思想結果一定是在自由的條件下而非限制的條件下產生的,思想沒有禁區,我想凡是飽受教育的人都可以理解。再深究一下,[b:fe014e7804]以MaidMarian這樣廣有影響力公共知識分子的身份,倡導一種有違常理、[color=red:fe014e7804]與自由人權相對立[/color:fe014e7804]的公眾行為,結果又會怎樣呢[/b:fe014e7804]?[/quote:fe014e7804]
呵呵,帽子工廠又開工了?
人家不過是一個興趣小組,對興趣不一致的人自然不歡迎。居然還讓您給扯到“自由人權”上去了!人家要是在家裡開個party,沒請您去,是否也成了“與自由人權相對立”的行為了?人家難道就沒有給小組限定一個話題范圍的自由和人權麼?如果說“加國時政”難以和“中國時政”截然分開,那頂多也只是人家自定義的“加國時政”和您腦子裡的“加國時政”不太一樣罷了,充其量也就是個內涵與外延、狹義與廣義的問題,沒什麼大逆不道的行為吧?
人家就願意限制自己和小組成員的思想,人家就不願意產生什麼“有意義的思想結果”,難道不許麼?您以為所有人都願意象您似的總以啟蒙者自居、整天做“思想者”狀、擺出一副“世人皆醉唯吾獨醒”的架勢?您不嫌累自己玩還不過癮,還非要所有人都象您這樣麼?


施化先生,誠如您所說,加拿大的時政包括面很廣,絕不是國境所能限制的,也絕不只限於移民問題。加國時政自然與各國外交政治相關,我們不可能不對馬田訪華與布什訪加予以關注,說實話,我們對舉凡一切與加拿大政治、經濟、外交、教育、旅游等等任何方面相關的內容都感興趣,無論它牽涉任何國家和地區,包括加拿大與台灣、與香港、與西藏、與人權、與宗教,只要是熱點話題,我們都會關注。但我們的出發點和立場是加拿大,不是中國、不是美國、不是台灣、不是香港,不是達賴喇嘛、不是法*功,不是中國的民族性,不是東方專制主義。也就是說,所有上述一系列的課題如果不與加拿大相關,就不是我們所要關注的話題或需要專門討論的話題。比如達賴喇嘛與西藏問題,本身是一門專門的學問,我們不是藏學專家,平日也並不關心西藏流亡政府或藏獨動向,但當他來訪加拿大,涉及馬田是否接見與活動安排時,就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加國時政。在達賴喇嘛訪加的期間,我們的討論一定會涉及到中國的態度、藏獨的歷史,甚至佛學的源流,但我們的關注點仍是加國,而不是中國,不是西藏,不是佛學。同樣,在我們剛剛貼上的“技術移民就業新思路“上,我們也談到了中國投資海外帶來的影響,但相信所有的讀者都不會認為我們是在研究中國的海外投資,而只會認為我們在探討加國移民就業的選擇。所以,不以中國政治為研究對像,並不表示不談及中國政治。以加國時政為關注重點,並不是要以國境為限,將馬田訪華這樣頭等重要的加國時政排除在外(寫到此,想想都忍不住好笑!)。一篇文章,一個論題,是以加國時政還是中國政治為宗旨和主題,相信讀者諸君自會清楚明白,並不需要先看“國境”線才能得出判斷。
說到限制,我們限制的只是自己某一時期的興趣而已,何嘗限制過自己的思想和別人的自由?大千世界,學科眾多,窮盡一生,亦必然掛一漏萬。我們的限制,既是來自客觀物質條件的限制,比如精力與時間;也是學無止境的自知之明,在一段時間內我們只能做成一件事,實在不能如很多智者能者那樣面面俱到,樣樣精通。否則,以我們的中人之資,如果興趣頗廣,心得全無,實在是誤人誤己。此外,我們一直沒有覺得自己已“飽受教育”,因為很多知識還未來得及學習;也不具有您所稱的“影響力”,因為我們的工作剛剛開始;我們是在“倡導一種有違常理、與自由人權相對立的公眾行為”嗎?請讀者明鑒。
雖然我們仍不明白“燒香引鬼”的含義,但再次申明,所有與加國時政為主並與之相關的內容,都是我們感興趣的話題,並不限於移民研究,雖然這一課題十分重要,而且與我們關系最為密切。我們只是界定一下本小組的研究方向和興趣范圍,怎麼就與胡適的“主義與問題”扯上,並因此成了“中國政治”?不過,話說回來,胡適的確是我們所敬佩的前輩與先師,正因為他的“少談些主義,多解決些問題”的思想沒能在中國施行,導致今日眾多不學無術之輩只知空談“主義”,不知身體力行、務實求知的流弊。
我們與您在最後一點總算達成了共識,那就是:“我們所談的一切都是思想言論范圍,與一切直接的政治參與無關”。所以,您無需擔心我們“找靠山都難”的問題。
MaidMarian,你們的想法很好也很現實。至少不是在提倡某些自己都難以身體力行的觀點甚至讓人笑話。
作為去國之人,本來就不想怎樣對中國之事說三道四,自己能做的是讓新的環境中的人認識到更多中國人的全面形象,如果有可能,幫助推動政府與中國友好的政策。更實在的是了解本地政治和政治家,在行使自己權利的時候心裡有底,至少幫這些所謂起了華人名字或者自稱華人女婿者提高一下水平:不是跑到華埠喊兩聲恭喜發財就算是夠了。
對國際間的事,一切都與主義理想無關,只是大國之間的政治。對台灣有興趣者,可以去看李敖有話說,這兩天正在談這方面的問題。這次他不像有人所批評的那樣,只搞破壞不搞建設,而是引據論點,非常有趣。
This thread, started by the always serious Maid Marian, joined by the even more serious 施化 seems to have collected some of the more active people on this forum, including a certain anonymous but free sprited 游客 (with whom I agree on this one) and one of my favourites 游主任 who is always the voice of carefully reasoned arguments rather than emotion, Wanghu, ever worried that someone is planning to harm him, dyxxx the defender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and last but not least a brief comment from 子賢 in disguise (without the piglet symbol).
Why not get together at the Golden Szchuan on Broadway and Burrard or somewhere and have dinner and continue the discussion? Maid Marian could bring some of her merry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