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New Westminster是來加勒比海淘金的人群的聚居地,21世紀的現在主要居民是白種人草根階層所組成。從19世紀的伐木和漁業、20世紀前半段的重工業和制造業、1970年的零售業、90年代的商業、發展到現在21世紀初期高新科技,與周邊發展飛速的城市相比,New Westminster的發展經歷似乎沒有那麼讓人側目。但近兩年來,New Westminster興起了讓“皇家之都”重生的很多工程,不僅很多地產開發商到這裡拓展業務范圍,建立新的住宅和商業大廈,政府也准備在碼頭處建設北美第一個將天橋都包括在內的大型購物中心來吸引投資、商家和旅游者。多年不再活躍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使New Westminster的生活消費、房價、地價都相對大溫其他地區便宜,交通又十分的便利,不僅有天鐵直通溫哥華市中心,也是高貴林和素裡之間運輸交通的必經之地,所以也漸漸成為了很多來自中國的新移民選擇安身住家的新趨勢,各種相應的服務設施也蔓延到這個似乎不起眼的城市。位於天鐵站下的“福龍”便是市中數一數二的中餐館,讓居住在New Westminster的中國人不用跑到列治文和溫哥華,就能吃到正宗的粵菜點心。
時間的腳步從不會為曾經的輝煌停留,這個舊時的“皇家之都”已經在歷史的角落沉睡得太久太久。沿著流經New Westminster城市的菲沙河行走,不經意間發現悄然屹立起的一棟棟新式豪華的公寓、酒店和商廈,雨後的老城顯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看到今日New Westminster城市的景象恐怕很難與“皇家之都”這個如此高貴的名字聯系在一起,誰能想象這裡的商業中心Columbia大街曾經是大溫近郊趨之若騖的民眾們就算長途駕車也要來購買此處物品的緊俏商業地段。直到1號高速公路建設完成之前,這裡不僅是菲沙河谷、本拿比和高貴林地區的商業零售和服務的中心,也是很多主要電影劇院的所在地。但隨著貫穿New Westminster通向北方的1號公路的完成,很多著名品牌的商家和主要活動商也退出了New Westminster另尋其他快速發展地區,由此Columbia街漸漸走向衰敗。
在夏日午後徜徉於Columbia街道,舊日的繁華場景已經不再,淅淅瀝瀝的小雨中還顯得些微蕭索。從前的火車運輸大站在1985年就變成了著名西餐連鎖店KEG的分店,保留古風的紅磚牆設計還能依稀看得出舊式火車呼嘯而過的影子。沿著Columbia街道繼續前行,要不是在網絡收集了一點資料和一位老師提供信息,走到很多著名古建築面前時還不知道要仔細端詳。這些建築沒有市中心舊式大銀行的雄偉震撼,更沒有新式建築的標新立異,只有一家家緊湊連接的零售店鋪似乎還能隱約看到曾經的繁盛,出售的不再是前沿時尚又不可求的物品,咖啡店、零售店、婚紗店……普通到就像社區中心的商鋪。悠閒的店員打掃著櫥窗裡的點點灰塵,不似市中心名牌店中那麼高不可攀,去掉了曾經“皇家”的外殼,這裡更有平凡人群生活的氣息。668號的建築是Columbia街上最高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舊式商業大樓。芝加哥學院派的復古式建築設計、上倉下店式的經營模式讓它成為當時搶眼的風景,全玻璃式的設計更是將采光和商品陳列的空間發揮到了極致。但現在已經不再重現當年舊況,臨街的一樓只是一個普通的家俱店在經營。位於652號的“Paramount影院”建於1902年,直到1982年之前,這裡一直是為New Westminster居民帶來文藝享樂的電影院和歌舞劇場。但舊時風光如過眼煙雲,歷時100多年的建築沒有人來翻新,只有退色的紅色標示“Paramount”顯得格外的扎眼。1988年後,任何叱吒風雲的影片都不再與它有關聯,經營者將這裡變成了酒吧,只是櫥窗裡陳列的一張張老照片還似乎在訴說著曾經的故事。在Columbia街道上還有以前的圖書館、政府辦公樓、歷史悠久的Scotia Bank、警察局等等,有的還在發揮最開始的效用,有的卻早已時過境遷,變成了普通的商鋪。
人口:54,656,位於大溫哥華區的地理中心,前往Vancouver、Richmond、Burnaby和Fraser Valley都很方便。這座城市異常迷人,可俯瞰弗雷澤河,還能遠眺金穗山(Golden Ears Mountain),甚至美國華盛頓州的貝克山(Mount Baker)。市區內以歷史悠久的碼頭區,傾斜的街道和歷史建築而聞名,其中許多都建於19世紀的中後期。事實上,這座城市就起源於19世紀50年代,在湯普森河(Thompson River)發現金礦時。NEW WESTMINSTER於1860年正式並入加拿大,成為加拿大西部第一座城市。當1866年成立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成時,是當時的臨時首府,直到1868年為維多利亞市(Victoria)所取代。NEW WESTMINSTER以其傳統建築而知名。特別是市中心和女王公園(Queens Park),這兩處是許多19世紀中後期及20世紀早期建築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