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31 樓 / WANGHU
- 時間: 2004-12-28 10:41[quote:3ad46192e8="MaidMarian"]
是幾個“適應”派的文化俱樂部,對台海問題、大陸政治等等並不熱心亦不在行,相反,我們關注的是新家園的種種是與非、不同文化的相容與相異,追求人欲橫流中的真情與真知,有限人生中的無限努力與奮斗。[/quote:3ad46192e8]
說得太好了,支持一下。 -
-
第 32 樓 / 施化
- 時間: 2004-12-28 11:14謝謝尚虹的詳盡答復。其中有些觀點其實我非常認同,你也可以從我的跟貼裡看到。
非常准確,在一個利益多元,觀點自由的社會裡,我們每個人的自由表達,都只代表個人的思考和理解。表達是一種基於人性的自然欲望,主觀上是為自己,為自己的思考結果可以與人分享而得到快樂。客觀也可能影響別人,更多情況下只是激發別人的思考,經過提煉加工得到更多的思想果實。那種以為自由表達就會引起天下大亂的人,不知道根據何種理論依據。如果依據是人群太愚昧,那恰恰需要通過自由交流來啟蒙,而不是相反。思考不應該被人規定局限在某處(比如某種話題不可以討論),頭腦裡有這種自我限制而又打算限制別人的人,與加拿大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無論是大文化還是小文化。
我對尚虹的清晰表達十分佩服。你沒有必要再要求自己更清晰了。只是有些讀者,沒有看懂你關於回流的建議,就造勢擁護(擁護的時候並沒有表明他擁護的是哪一點)。他自己並不打算去訂機票,卻讓有些其實只要經過一些努力就可以不訂機票的人下決心訂了機票,豈不冤枉。
努力學習英語,克服障礙,加速融入主流。如果做不到,就毫不猶豫訂機票打道回府(回流)以免自己煩惱。這就是我和你完全一致的觀點。
新年快樂! -
-
第 33 樓 / 施化
- 時間: 2004-12-28 11:55
-
第 34 樓 / 游主任
- 時間: 2004-12-28 13:26[quote:e63d7375eb="施化"]只是有些讀者,沒有看懂你關於回流的建議,就造勢擁護(擁護的時候並沒有表明他擁護的是哪一點)。他自己並不打算去訂機票,卻讓有些其實只要經過一些努力就可以不訂機票的人下決心訂了機票,豈不冤枉。[/quote:e63d7375eb]
我沒看到哪位網友在“造勢擁護”,看到的只是人們對尚虹全面周到地闡述自己觀點的喝彩。不過,我倒是看到了有人在“沒有看懂”尚虹帖子的情況下,就一口咬定尚虹在“建議回流”。
顯然這裡既沒有尚虹在“建議回流”,也沒有人在“造勢擁護”,不知這個“自己不打算訂機票”又是在影射誰,這倒有點“莫須有”的意思了。
[quote:e63d7375eb="施化"]努力學習英語,克服障礙,加速融入主流。[63d7375eb]如果做不到[/
63d7375eb],就毫不猶豫訂機票打道回府(回流)以免自己煩惱。這就是我和你完全一致的觀點。[/quote:e63d7375eb]
回流只是一種選擇,其中考慮的因素有很多,是一種綜合權衡利弊得失之後而做的決定。如果下決心在這裡定居,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積極的態度參與這裡的社會生活,第一代移民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的融入,但也能做到百分之七八十或者八九十。沒有人是完全[63d7375eb]做不到[/
63d7375eb]的,事實上很多人考慮的只是是否值得去[
63d7375eb]做[/
63d7375eb]。而施化的說法,好像選擇回流的人都是因為[
63d7375eb]做不到[/
63d7375eb],這是非常[
63d7375eb]政治不正確的[/
63d7375eb](politically incorrect)。[
63d7375eb]做不到[/
63d7375eb]和[
63d7375eb]決定不做[/
63d7375eb]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
63d7375eb]做不到[/
63d7375eb]是能力不行,而[
63d7375eb]決定不做[/
63d7375eb]則是考慮各種因素之後的主動決定。說別人[
63d7375eb]做不到[/
63d7375eb]是一種歧視,而說別人[
63d7375eb]決定不做[/
63d7375eb]則是對別人決定的尊重。加拿大的主流價值觀裡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
63d7375eb]要學會尊重別人,尊重別人的選擇[/
63d7375eb]。
如果是我的話,我就會說:
[63d7375eb]努力學習英語,克服障礙,加速融入加拿大社會(我不喜歡“主流”這個詞,因為我認為加拿大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有主流就有支流,融入這個社會應該得到提倡,但強調“融入主流”其實是對“支流”的一種歧視)。如果權衡利弊後認為不值得,那就應該認真考慮回流,並盡快做出選擇。[/
63d7375eb]
我覺得尚虹的觀點與施化的觀點不僅並不“完全一致”,而且境界相差很遠。 -
第 35 樓 / WANGHU
- 時間: 2004-12-28 18:43早先有一個帖子被刪,那只是選取了施化的兩段話,可能我的意圖沒有解釋清楚讓理解中專獸醫的版主看了不順眼吧。只好解釋一下:
施化再三呼吁過:
[53eda02f7]中華民族不是劣人一等的民族,不需要與眾不同地嚴加管束。[/
53eda02f7]又所謂,[
53eda02f7]那種以為自由表達就會引起天下大亂的人,不知道根據何種理論依據。如果依據是人群太愚昧,那恰恰需要通過自由交流來啟蒙,而不是相反。[/
53eda02f7]
但他不知從何得出一個結論:[53eda02f7]只是有些讀者,沒有看懂你關於回流的建議,就造勢擁護(擁護的時候並沒有表明他擁護的是哪一點)。他自己並不打算去訂機票,卻讓有些其實只要經過一些努力就可以不訂機票的人下決心訂了機票,豈不冤枉。[/
53eda02f7]
這個豈不是[53eda02f7]對每一個網友智力的蔑視[/
53eda02f7]嗎? :lol:
-
第 36 樓 / 游客
- 時間: 2004-12-28 19:53此論壇看到今天,最真的人是施化!!!!!
有幾個人敢象他那樣把自己心中的想法亮在明處?????
正因為他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露出來,才會有反對有激動有憤怒,這都很正常,這才是真人!!!!!
一個人的圓滑想法說法總是得到別人的贊同那才是怪事,那是又一個神降臨了.
能到加拿大來的都不是傻瓜,分辨得出什麼是空洞矯情的故作姿態,什麼是坦蕩無懼的真情與真知!!!
洋洋灑灑幾千字寫下來,居然不敢表明自己“主張”什麼,或“堅持”什麼,如果不是愛嘮叨的婆婆媽媽就是把中國人的投機心態發揮到了極致!也難怪有人喝彩,不主張不犯錯不得罪人,中國人的典型心態!!!
[quote:91d24f7f1b="MaidMarian"]
不過,說到閱讀能力,我與您的看法有所不同,我認為,如果在我的文章中確有寫得不明白、導致讀者理解有誤的地方,就不該責之於讀者諸君,作為筆者,我有義務就不明白或容易誤會的地方予以解釋或答疑。![/quote:91d24f7f1b]
我們的閱讀能力原來決定於你的表達能力和解釋能力呀,高見!那為何還要我們苦學英語?讓西人多學習你的"義務"不就行樂?
[quote:91d24f7f1b="MaidMarian"]
再次感謝所有回貼者對我的鼓勵與不同意見,恕不一一回復。休假期一過,我的工作又將萬分繁忙,但仍會時常回到論壇,留意所有與加國時政相關的精彩好貼,如各位有興趣就一些熱點話題辯論,亦可將論貼直接寄至如下信箱:Maidmarianvan@hotmail.com。這是一個集體用戶名和集體信箱,是幾個“適應”派的文化俱樂部,對台海問題、大陸政治等等並不熱心亦不在行,相反,我們關注的是新家園的種種是與非、不同文化的相容與相異,追求人欲橫流中的真情與真知,有限人生中的無限努力與奮斗。在新家園上下而求索的我們,期待著更多朋友的同行與相伴!謝謝大家![/quote:91d24f7f1b]
如果在網上都不敢表明觀點,長此以往你這個俱樂部就有點多余,今後找靠山很難!
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深越來越廣,在加國時政討論中不是你能輕易繞得過去的.祖國和人民養育你那麼多年,希望你在不得不面對大陸政治等問題時對得起良心! -
第 37 樓 / 游主任
- 時間: 2004-12-28 22:34[quote:96850d1645="人欲橫流"]洋洋灑灑幾千字寫下來,居然不敢表明自己“主張”什麼,或“堅持”什麼,如果不是愛嘮叨的婆婆媽媽就是把中國人的投機心態發揮到了極致!也難怪有人喝彩,不主張不犯錯不得罪人,中國人的典型心態!!![/quote:96850d1645]
人欲橫流大概很少看加拿大的各種分析文章吧?我認為這裡的分析文章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常常通過分析,將事物本身的幾個不同側面同時展現給讀者,作者只提供信息和證據,而由讀者自己去下判斷。分析文章不是評論文章。分析文章裡作者本人的主張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讀者提供全面准確的信息,使讀者對所分析的問題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尚虹這篇文章正是這種分析文章。她對移民面對的問題進行分析,但沒有必要給出她個人的主張,因為每個移民都有自己的具體問題,每個人自身的條件和環境也都不相同。她個人的主張對其他人即使做為參考,其價值也非常有限。所以,我認為她在文章裡不給出自己的主張,正是為了避免對讀者形成不必要的幹擾。
[quote:96850d1645="人欲橫流"]我們的閱讀能力原來決定於你的表達能力和解釋能力呀,高見!那為何還要我們苦學英語?讓西人多學習你的"義務"不就行樂?[/quote:96850d1645]
一篇文章不能被讀者正確理解,裡面可能是作者表達得不清楚,也可能是讀者理解出現偏差。尚虹從嚴要求自己,爭取避免由於自己表達不到位而引起誤解,這有什麼不對?當然,對於根本沒有理解能力的讀者來說,她表達得再清楚,對方也不可能理解,那就是所謂的“對牛彈琴”了。 -
第 38 樓 / 游客
- 時間: 2004-12-29 23:05Totally disagree on your comments. I don't think any authors don't put their own opinions into their articles. Although the authors do not explicitly emphasis on their opinions, they are trying to express some ideas behind scene. In a word, we are human so we can not write articles without the influences of the authors themselves.
I recommand our Chinese commentors read some articles about Canadian culture and Canadian written by Americans or the writers who have the same cultural background as Canadian. You will know more about what is Canadian.
Like what dyxxx said,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society and try to know more about so-called mainstream, but not necessary to mingle with it. -
第 39 樓 / Steve
- 時間: 2004-12-30 20:37The mainstream in Canada is much more varied than in China or Germany for example. People of all origins can come together in the Canadian mainstream. It is enough to want to be a part of it. But it does imply a choice. It does imply not wanting two passports for example! If involves feeling Canadian, period.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 to feel a part of the mainstream. But, in my opinion, they should make an effort to participate to some extent. They should make an effort to find some part of newspapers, TV, club activities, intellectual or social or sporting activities that bring them into contact with ordinary un-hyphenated Canadians.
Ordinary Canadians exist. They have their ways,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 to Canada, which is their homeland (not some other "zuguo"). Of course they all have interests or traditions that separate them from other members of the mainstream. They may be of Chinese or Italian origin and maintain contacts with their ancestrail cultures without feeling that their ancestral homeland is their "zuguo". They may be right wing, left wing, into reading novels, or gardening, enjoy travel or whatever.
When you have friends in the mainstream, when you no longer always say "we Chinese" at every opportunity, when you stop carrying the flag for China and Chinese culture, when you are just an individual out to meet other individuals with whom you can share your life, then you are on your way to mixing with the mainstream
But you do not have to do that. You can pay taxes and obey the law and live in your ethnic enclave and claim entitlements under the broad slogan of "Canada is multicultural". You can regularly complain, like SUCCESS, that the government is unfair to immigrants or unfair to the Chinese, and when you read the ethnic media you will likely find lots of headlines and articles willingly promoting these kinds of feelings. The more you read these articles and feel vicitmized by your own isolation, the further away you get from being part of the mainstream. It is just a matter of choice. -
第 40 樓 / 凡凡
- 時間: 2005-1-18 00:57文化的融合、文化的滲透-存在即合理
為尚虹之文補充
凡凡
尚虹曾經是我的同事,我為這樣優秀的人文知識分子離開中國來到這裡為中國感到惋惜。但個人認為,尚虹若是要從事加拿大研究,倒是件好事。她將比待在中國比如北外做加國研究更具備戰略性和感性領悟,用她的生花秒筆再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不僅具有研究性,更是雅俗共賞,可讀性極強。
我基本同意尚虹的觀點,只是想補充幾句。
當我們回顧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尤其是殖民歷史時,誰都不會忽視一現象:軍事侵略的同時隨之而行的是文化的入侵,最為直接體現的就是語言的侵略。縱觀世界幾大語言的分布格局,不能說全部但也至少折射出如此的地域語言分布:大英帝國日不落的殖民地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曾於十八世紀擁有“無敵艦隊”稱號的西班牙所轄殖民地如拉丁美洲,除了巴西因為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講葡萄牙語外,西班牙語在南美及中美洲是鐵板釘釘的官方語言。至於法國,它遠軍到了非洲,於是位於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和廣袤的中非及一些西非國家講起了法語,至今的格局都未改變。
現在讓我們把眼光放到北美洲。我不知道該如何稱呼這些勇敢的哥倫布式的遠征人士們,反正隨著他們於幾個世紀前踏上北美的土地,那些英國人,法國人,還有諸多歐洲小國的冒險家們在這個他們心目的“世外桃源”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大陸。可憐的法國人是真不爭氣,眼光短淺到以一塊錢一英畝的價格把路易絲安娜州等出售給了英國人;要不,美國人及有可能令法語在地球上流行起來。而來到加拿大的法國人就沒有那麼腦子發昏了,於是是英語和法語各領風騷,成為今日加拿大的官方語言。
我們不難看出語言的擴張或者滲透其實是經濟擴張的產物。在一個強大的美國經濟主導世界的局勢下,英語在全球尤其在中國已經蔚然成了一種新經濟的代名詞,國人給予了一個新的稱號:英語經濟。意思是通過英語教學,中國人、外國人有了一個全新的賺錢流通環節,這個蛋糕有多大,據說難以估量,因為十三億的中國人對英語的膜拜已經到了如火如荼的程度。千萬不要以為“劍橋幼兒英語”是糊弄人的商業炒作,多少望子成龍的中國父母巴不得其孩子從小講得一口流利的英文。
我們來到了加拿大。沒有人捆綁著我們來,一切出自自願。加拿大政府的移民分數讓我們天真地認為我們的英語夠及格了。後來發現大事不好,找一個體面的工作比登天還難,而一切的一切的罪魁禍首都逃脫不了“英文”的幹系。原來我們以為各各身手不凡,我們躊躇滿志,我們認為在這片國土上,我們來了就是主人,我們同樣可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是鋪天蓋地的英文補習班的廣告讓我們依然以為沒有踏出中國半步。突然省悟到,我們這些名牌大學畢業的“精英”分子充其量也只能是“小學”水平,-隔著那個“英文”的鴻溝,你的所有智慧都被“冰封”了。幽默、機智、插諢打科通通還原成了想盡力表達清楚的“大白話”。於是人生的危機好像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考夫曼先生以語音學家的身份,在這個網站大聲疾呼,要求我們每個人拿出當年靠高考的盡頭來,對付這個“英語”。
偏偏,我們來對了地方,偏偏溫哥華有這麼多的華人。我們有自己的報紙,自己的電台,自己的電視台,還有一位能說自己話的“多元文化部長”。這個地球上還有什麼比溫哥華更適合華人居住的城市麼?我們享受著溫哥華的自然環境,把中國的人文環境包括吃喝拉撒全套搬了過來,再沒有比這樣的城市更適合“有閒有錢”的華人居住的了。可能考夫曼先生要失望了,他的美好願望,他的誠懇要求,要求中國人盡力融入“加拿大社會”的良好願望被這些大批量的“不思進取”的中國人沖擊得支離破碎。但考夫曼先生是好樣的,他不氣餒,他在這個匯集加西華人知識分子的陣營中發出了他強有力的聲音。在他發出聲音的同時,我的思緒卻游離開來,我想到了世界的歷史,語言的歷史,那種不為人意志力為轉移的社會的進程和演變:文化融合的同時也包涵著文化的滲透。當中文的使用者越來越多的時候,政府的移民政策會不會因為某一族裔人口的劇增而感到些許的擔心和害怕?有誰又能預料50年後,一百年後,甚至兩百年後,地球上至少北美土地上華語人口的擴張所不自覺帶來的漢語的擴張的後果呢?
這就是我為什麼在開篇要講一講語言擴張歷史的緣由。當一個族裔在外域固執地維持其原來的文化和語言後,在一個國家的歷史演變上將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和進程?誰都知道文化的融合首當其沖的是語言的融合,來到了加國,有了體面的英語才有體面的工作,做個不恰當的比喻,也好比是物競天擇、人競生存的必然結果。所以,英文是一定要好好學的,必須好好學,否則,在加國的生活寸步難行。但偏偏讓許多人擔心的卻也讓中國移民感到欣慰的是:溫哥華的中文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尤其是政府從特魯多時期開始執行多元文化政策後,中文媒體的勢頭非常凶猛,並不為個人的意志甚至良好的願望所轉移。這些問題已經超越語言本身,它折射出來的深層次的文化意涵應該是加拿大社會學家關注的問題。中文的發展勢頭在加西其實比法文來得更強大,中文媒體工作者或者說是讓考夫曼先生“痛心疾首“的頑固分子在語言發展的原始狀態中扮演了語言歷史進程中啟蒙者的角色。而中國移民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地都去支撐了這個市場。我們在拼命要求人人恨不得成為“語音學家”的同時,是不是忽略了人本身對於根文化的渴求和認同?他們並不拒絕融合社會,融合語言環境,但問題是以什麼樣的融合法?要求每個成人移民都付出3到5年的時間完全摒棄母語文化苦行僧似地投入英文,這是不是現實?既然大部分的移民沒有這樣的毅力,(考夫曼先生稱為此寫了大量的英文帖子鼓勵人們到他的網站學英文,卻收效些微)我們是不是該換個腦子和思路想想問題?為什麼會這樣?
我崇尚的生活態度歷來標榜精神的自由,人在自由的精神狀態下才會覺得生活的美好。所以,我主張的生活哲學可能有點消極。在加拿大,我經常感覺到一句我們老祖宗的話:天下本太平,庸人自擾之。移民來加的中國人的經濟水平,文化水平或者其本身的社會意識是多層面的,不可以一刀切。有些投資移民,也許來到了一片樂土,終於來到了山清水秀的外國,沒有英文卻照樣玩得轉:吃的是中國餐廳,川粵滬京菜系,樣樣具備。開的是奔馳寶馬,名牌衣服比中國還便宜,更別說在國人眼裡的高貴運動-高兒夫球的玩耍,真是便宜到了極點。他們的生活無可指責,他們願意晚上看看中文電視,偶爾唱唱卡拉OK,他們會象考夫曼希望的那樣去攻讀英文關嗎?他們也許也會去學學英文,那也是輕輕松松的,在生活中學習。而另有些移民,也許他們清貧,他們急於謀生,他們之學英文的緊迫心理比誰都著急。當然,更有一批不甘於沉默的思想者,和謀求良好社會地位的人士知道英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英文重要,非常重要,我不是想討論英語重要不重要的問題,我只是想提倡個體的人對於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及對文化選擇的重要性。他們在一個聚集母語文化載體中找到了其精神的自由,這就是“加西生活網”的凝聚力。而恰恰是因為有如此眾多對文化精神生活有著要求的人士才推動了中文媒體的茁壯成長。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的觀點是:存在即是合理。如此推理,我們對什麼都不必大驚小怪。文化融合,文化滲透,社會演變,語言演變,一切盡是天意,誰能預料明天的地球呢?誰又能預料未來的地球人講說哪門語言呢?我們無需杞人憂天,文化語言的腳步照樣不緊不慢地向前發展。
Email: carolinex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