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滾滾 議論紛紛 多倫多的自行車文化
( 2009-06-04 )
中國是全世界的自行車大國,騎自行車曾經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移民之后,自行車似乎又成了一种奢侈品,因為我們好像總也沒有時間去騎車子了。
記者 李海濤
5月25日到6月25日是多倫多的自行車月,由于騎自行車和走路、少開机動車輛一樣,都是提高空气質量和促進气候良性變化的好方法。因此,市政府想盡各种辦法鼓勵人們走出汽車,改騎自行車,其中一個重大的決議就是在Jarvis St增加自行車專用道 ,將Jarvis路上的汽車道從原來的5道減到4道。熟悉那條路的人都知道,其特色在于5條車道當中的那一條,是可以南下也可北上的雙向車道,視情況只要改變懸掛在道路上空的標志,道路的通行方向就可以隨之改變。
推行環保重實質還是重意義?
在這條馬路上增設自行車道,是多倫多全市自行車道網絡的一個組成部分。提出此案的市府官員為此進行過可行性研究,雖然他們也承認取消汽車道之後,馬路自然更加擁擠,從Queen到Bloor的時間,將從現在的6分鐘增加到8分鐘,而乘客等待汽車的時間增加2分鐘,但花這些時間是值得的,因為2分鐘很短暫,而推行環保的意義深遠。
持反對意見者則不這樣看,他們認為目前每天利用這條馬路騎自行車的只有130人次。這130部自行車減少的污染可以說微不足道,但是每天2.8萬車次多停留2分鐘所增加的排放則要厲害得多。
持反對意見的多倫多41選區市議員李振光在接受《加拿大都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他之所以提出反對意見是因為他曾經多次開車到Jarvis路上去調查,結果發現無論是交通高峰時期還是平時,那條路上騎自行車的人很少。在目前經濟緊張的情況下,這些資金應該節約下來,
@個問}并非多倫多最關緊的。
李振光表示今年市政府財政預算,在經濟危机的情況下不降反增,增加額超過5億,還要增聘1000多新職員,市議員也隨之加薪。市長大手筆花錢,令他十分不解。
更有激進的网民指出,市長苗大偉只不過瞄准了多倫多90万騎自行車的潛在選民,其中的政治含義大過實際意義。但是苗大偉依然表示,如果城市有關自行車通行的基礎設施改善了,騎自行車的人就會多起來。因此,市府眼前的這個計劃是著眼于長遠的。
自行車帶動經濟論
苗大偉的支持者為數不少,5月25日市議會決議的當天,就有不少自行車協會的會員到場助威,支持者表示,多倫多市中心的一些街道,雖然每天車水馬龍
@得非常熱[。但是,這個繁忙的交通流中其中包括了車流、步行者、騎自行車的人等。沿街的店家除非有自己的停車場,否則也只能望著門前車來車往,光顧的卻寥寥無几。
一項由多倫多純淨空气聯盟做出的調查報告顯示,市中心商店的顧客只有10%是開車來的,主要是步行者和騎自行車的人。市中心的大部分停車場總有20%的空置率,即使在高峰期也是如此。報告總結沿街的商人希望,可以拓寬人行道,增加自行車道,以便讓更多的實際客戶能來消費。
他們在報告中形象地指出,讓一個駕駛1,400公斤汽車的体重有70公斤的顧客來消費,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另一方面,一部汽車在路面占有5、6輛自行車的面積,如果都是騎自行車的話,實際消費人數卻大大增加。自行車可以隨心所欲地停下來,更方便去購物。而開車的人總要考慮附近停車場在哪里,停車費和想買的小東西价錢比起來都差不多了,因此往往會打消購物念頭。
報告指出,在哥本哈根有30%的人騎自行車上班,而多倫多只有1%。多倫多花了大量本錢去鼓勵人們騎自行車,但是卻沒有足夠的措施确保騎自行車的安全。比如在5600公里的城市道路里,只有95公里的道路划有專門的自行車道,因此路上騎車的人才會不多。
此外,他們希望大家站在開車人的角度考慮一下,養一部車本身就是高消費,因此就要減少其他購物的計划。養一部車一年平均要1万元,就要占去很多生活費用,在市中心購物的話停車費也是難免的,加上多倫多到處賣的東西都差不多,為什么要擠到市中心花了停車費再買呢?
城市沒有單車道
市議員李振光表示,他經常接到市民關于騎車人的投訴,說他們不按照法例在人行道上騎車,危及路人安全。据李振光介紹,根据安省的《交通法》,自行車也被視同机動車,因為机動車被定義為:所有被其他外力牽引、驅動的都為机動車輛,這种力量包括肌肉力量。因此騎自行車的人違反《交通法》時必須接受警察的指令,出示身份證件、或說出正确的住址和接受處罰,否則會被警員拘捕。
另方面,李振光表示他也經常收到騎車人的投訴,說他們在馬路上騎車的時候,身邊的車輛常常是擦身呼嘯而過,令他們心惊膽戰。因為沒有足夠的自行車線,他們只有在人行道上騎車。
這兩种意見讓李振光很難平衡,他表示按照市政府《附例》規定,61厘米(24英寸)以下的自行車可以在人行道行使,年輕人在學習和練習的時候是允許在人行道上騎車的,成年人騎大自行車一定要在馬路上。還有一种大家比較容易忽視的問題是,法律規定過十字路口的時候,如果走行人道必須推著車走而不能騎行(違者罰款90元),如果在机動車線上過路口可以騎行。
李振光表示,
@兩個問}都是要解決的,但是的确很難。在人行道上騎車占汽車和自行車交通事故的30%,一般多發在人行道和公路的交叉口,大部分是10到19歲的青少年,他們過馬路比較莽撞,疏于觀察。這种事故通常不是發生在市中心地帶,在行人較少的區域發生的比較多,那里在人行道上騎車的現象比較普遍。
今年6月的首次市政會議上,就要討論在市區其他道路增加自行車道的問題。在李振光的轄區,他提出在Huntingwood路上增加自行車道。他表示,目前該路段已經是增加了兩邊的停車線,目的就是讓這條路變窄,增加交通阻塞程度,從而迫使車輛改走Finch Ave East和Sheppard Ave East,還沿街居民有一個比較好的環境。
目前他的新提案是要在此基礎上,再增加2個自行車道,原來兩邊的停車道改為單邊。這樣會方便騎車的人,重新噴刷地面交通標志線的費用為5,000元。
李振光告訴記者,
@條路是41^的主要小區道路,關系到沿途居民的生活質量,花這5000元很值得,哪怕是可以減少一宗交通事故都已經很值了。
公車局支持推廣自行車
多倫多今年預算為87億元,其中公車局(TTC)用于增加公車服務時間的開支就要多2,100万。公車局在配合鼓勵市民騎車外出的行動中也是大有作為,目前自行車搭乘公車的規定是:
自行車在周一到周五期間非高峰時刻(上午9時30分到下午3時30分,下午6時30分到次日清晨6時30分),可以放在公車前面的架子上。周六和周日,任何時刻都可以放在公車的架子上,具体由值班司机來決定。
為了保證自行車在公車站停放的安全,公車局在主要停車站設有自行車鎖柜。今年5月,多倫多聯合車站的西南側開通了自行車專用存車處,保安嚴密的存車處可以存放180輛自行車,每天的存車費是2元,另外還有月費和半年費的特价。
多倫多公車局主席張立本表示,這樣有助于減少乘客開車過來,給他們更多的選擇。此外明年公車局所有的公車都會安裝自行車架,每部公車可以搭載2輛自行車,屆時將不會有高峰期的使用限制。
公車局盡量在合适的其他公車站設立安全的存車處。比如Victoria Park車站明年底,會建成可以存70輛自行車的存車處。其他的車站如Kennedy和Spadina延長線站,都會設立存車處。
多城失車也嚴重
多倫多去年8月抓到的一個自行車竊賊創下惊人紀錄,查
@的贓車就達2,865輛。嫌疑人肯克(Kenk)是多倫多Queen St.一家二手自行車商店“自行車診所”的老板。
2008年6月多倫多自行車失竊案激增,警方決定全力抓捕竊賊。警察在街上停放自行車作“誘餌 ”,終于釣到了大魚。 警察隨后在肯克的二手車店和他租賃的多家車庫內查
@2865輛失`自行車,同時還查獲可卡因和大麻。肯克盜竊案公布后,約1.5万名車主前往警察局,試圖尋找丟失的自行車,在當時曾經成為一個獨特現象。
根據市府規定,所有二手車店每次收購自行車都要登記車主的證件,還要至少2個以上的證件。登記內容還包括自行車的詳細信息,這些數据警方都會經常察看。但即便如此,盜車賊的贓車還是源源不斷被推進店里。肯克似乎對每個買車的人都很了解,對那些警察盯得很緊的竊賊,他是不會從他們手中買車的。
肯克告訴記者,有時候失主會找上門來,希望在這里找到自己的自行車。曾經有怒火中燒的失主向他發威。他表示,只要事主可以證明車是自己的,他基本上會還給他們的。
不少人在此案披露后發表見解,一名自行車手表示:我丟過6輛自行車,都報了警但是都沒有下文,現在都懶得報警了,再也不買新車只買二手車,我覺得在多倫多就別想騎新車。那個偷車的老板實際上早就被14分局盯上了,但是為什么不早點抓住他。除了那一家之外,這位車手還知道另一家涉嫌偷車和銷贓的店,如果丟車人付一點“尋車費”,他們就可以幫你尋回失車。他氣憤地質問:這些心照不宣的行規誰都知道,但警察是干嘛的?難道和
@些人串通一气不成?
華人和自行車的故事
新移民王先生在接受《加拿大都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汽車是北美的一种文化,是家的延伸,車里面裝載的可能是一個人每天大量的必需品,而自行車怎麼也不能滿足
@一需求。
多倫多拒絕自行車?
王先生告訴記者,他相信誰也不敢說在多倫多寒冬腊月下雪天騎自行車是一种樂趣,指望那樣去上班和購物簡直是一种折磨,而且可以說是找死,除非窮得沒辦法。多倫多有半年的冬季,這半年靠自行車簡直是天方夜譚。他回憶起在雪地中拎著几包菜往家走的情形,回到家手都不知道還是不是自己的了,沒有汽車是無法度過寒冬的。
但有持不同意見者則認為,說冬天冷是無法推廣自行車的原因是站不住腳的,比如奧斯陸、赫爾辛基、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等城市,气候都比多倫多還冷,這些地方的人一年四季都有騎自行車的,加拿大人太嬌气總覺得那樣太艱苦。喜歡冬天應該是加拿大人精神實質的一部分,沒必要懼怕,實際上如果措施得當,心理上有所准備的話,寒冬對于自行車手來說并沒有那麼可怕。
在家里從事自行車修理和二手自行車銷售的黃先生,以前在中國廣西從事机械修理工作,是上世紀60年代第一批到縣城工作的本科大學生。他對机械十分精通,從2003年開始在家修理、銷售自行車。他表示只要路面上沒有冰,不下雪的天气,他都堅持騎自行車,大部分人因為有車開,所以心理上已經不愿意經受一點苦了。但是還有些新移民剛來沒有車牌,只有靠自行車代步。
他是位自行車迷
記者在黃先生的后院里看到許多支离破碎的自行車,他表示這麼多年的積累,很多人知道他喜歡收集舊自行車,因此不少親朋好友發現舊自行車都會告訴他。當記者向他詢問有人偷車買給二手店的事情,他表示知道一些,黃先生說,据他所知,贓車買給二手店的價格也就是5元左右。
談到他家後院的舊車,記者以為他收藏舊自行車是為了修一修再賣出去,但他說也不盡然,因為有的已經太破了,毫無維修的价值。這樣做的原因也是因為加拿大獨特的自行車市場所致,因為加拿大的自行車真的屬于万國牌,哪個國家造的都有。所以說配件很難買得到,即使有也貴得出奇,比如剎車片要5元,閘線要12元,有的零件可能比一個舊車還貴。所以那就靠撿一些舊自行車,拆下上面的零件來配,即使如此也很難。
華人不愛戴頭盔?
安省在1995年通過法律,規定18歲以下的人無論在路上或者人行道上騎自行車,都必須戴頭盔,違者罰款60元。如果16歲以下不戴頭盔騎車,監護人會被罰款60元。
新移民劉先生經常帶孩子騎車,他表示孩子戴頭盔是法律要求,應該遵守。一方面可以保護孩子,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法律的尊重。就他個人來說,在中國騎車從來沒有人戴頭盔,因此形成一种習慣,戴了反而覺得怪怪的。
到底頭盔有多重要呢?曾經遭受車禍重創,現就職于St. Michael醫院的Chris Cavacuiti醫生曾對此有過研究。他表示,經過對歐洲國家車禍的研究發現,他們的自行車車禍死亡率很低,而佩戴頭盔的比率也很低,二者似乎沒什麼必然聯系。比如荷蘭,他們每公里自行車車禍死亡率在全世界最低,但是那里只有1%騎車的人佩戴頭盔。那里自行車行駛的基礎設施很完備,因此自行車是一种很安全的交通方式。
Chris Cavacuiti說他本人不反對佩戴頭盔,但是他認為在車禍中頭盔保護的部分很有限。尤其是對于成年人來說,自行車車禍大部分是肢体受到重創而亡。對于孩子,他也強調孩子自我平衡能力和觀察力比較差,盡量多的保護是沒有坏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