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在即,不禁勾起了我许多大学时候的回忆。我想趁有时间写下来,因为如果再不写下来,恐怕就要忘光了。记忆中当时没有写日记的习惯。
一,自惭形秽
我是从北江中学考上中大的,考试的时候超水平发挥,竟然考了个文科全校第二,分数据同学刘迅的记忆是514分,当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450分,中山大学的分数线是470分,因为中山大学经济系在当时是最热门的系,录取分数线竟然高达510 分。广东的子弟很多都不愿意出去外省读书,所以来了我们系的几乎全部是省重点中学出来的,在省重点中学当中,又差不多都是前几名出来的,可谓the best of best,正式的top gun。我的分数线仅仅高出经济学系的一点点,所以成绩差不多是排名倒数第几(那年头中国的教育极其喜欢排名)。
不过真正影响入大学初的感觉的,分数只是一小部分。当时我所处的中学地处穷乡韶关,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广州读大学,除了大城市带来的眼界大开之外,同时也感受到城乡学生的差别。可以想象,当时穿着打扮也是土得掉渣,和“城里人”比自然有一段距离,难免有自惭形秽的感觉。那时候见到女同学,都不敢怎么上去说话,至于我在女同学眼里,恐怕连我是否存在都没有留意。80年代,风气跟现在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何况我又来自以校风严谨出名的北江中学。那时候高中三年都极少人敢谈恋爱,否则会给冠早恋的”罪名“。
一间细长的宿舍住了十位同学(原来好像还分配了十一个),直到现在看照片才意识到原来的宿舍那么小,大约20平方米左右。舍友来自五湖四海,十位同学当中,两位来自广州,其他来自广东的中山,江门,佛山;湖南,福建,浙江和天津。一个木箱,一个水桶,一个脸盆,一个热水壶,就是全部的家当。晚上十一点关灯,宿舍没有任何电器,别说空调,连电风扇都没有,难以想像地处广州十个人挤在一间小房间夏天怎么过。抑或这是全球暖化的又一证据?喝的开水必须去热水房打,当时我们宿舍编排了值日制度,记忆中隔壁宿舍经常有人不请自来倒热水,我们对此很有意见

。如果要洗热水澡必须去热水房打热水很麻烦,所以很多个冬天都是洗冷水过,冷水刺骨,只能大声唱歌来驱寒。记得有位同学冬天每次洗澡都大声地喊”哎呀,太冷了,我不敢了,以后不干了“,第二天又依然去洗。
记得每月父母给的生活费是一百块钱。到了二年级向父母要了部单车,就是最奢侈的装备了。当时去过暨南大学,那些宿舍不仅有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不少港澳生竟然还有摩托车!令我大吃一惊。说起学生有摩托车,还有一段有趣的记忆,当时很倾慕一位女生,曾经想鼓起勇气找机会去套磁,后来竟然见到她的男朋友开摩托车跑车来接她(记得是Yamaha TZR125),立马知难而退,打消了念头。所以别怪现在的留学生都开名牌跑车,只是人之常情而已

。
俺的第一桶金是那时候掏来的。
好像打球挣了不少钱呢, 外加学校给的, 好像也够了。
最后悔的是:为啥读那么多书, 俺越读越笨了。
以前在大学,冷水澡可以洗到12月底。寝室里也没有空调,真的不知道当年的一个个冬天是怎么过来的,也不记得盖过很厚的被子啊。
_BBCODE_WROTE: |
所以很多个冬天都是洗冷水过
|
卡版和同学们都是本硕博连读?不然一共就4年怎么叫“很多个”。。。:lol:
我发过一张我们宿舍的照片,忘记标题了,谁能帮忙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