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中文网记者小碧)Stephanie(钟苑慈)性格很开朗,令她在对人处事方面都帮助很大.Stephanie不但是一位贤内助,而且也是一位典型的职业女性.其实大家都对Stephanie很认识,她就是北美中文网[阿姐食经]的专栏作家以希.
Stephanie写的文章不但在华文报章可以看到,在主流的报章都可以看到.她还是电台和电视台的客席主持.Stephanie所写的文章大多是以吃/喝/玩乐为主,如果你想计划一下到哪儿玩玩,吃吃,那非要找Stephanie提供资料不可,她一定会帮你计划一个愉快的旅程,或品尝到一餐可口的佳肴.
亦都因为Stephanie是一位饮食专栏作家,不论在华人的中式菜馆,或主流的西式餐馆,为读者介绍不同特式的餐馆和美食, 而且在推广中式饮食文化方面,Stephanie也功不可抺.
主要是Stephanie每天都会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中式餐馆的大厨,闲谈间他们都会谈中西式现时的饮食文化进展变化.尤其自华裔移民渐多,令到主流的西式餐馆都开始增添一些中式食谱来迎合市场的须要.Stephanie这位饮食先锋,自然地担起宣扬中国的饮食文化和推广中式饮食文化的使命.
Stephanie在75年香港毕业后到美国读书,因为一次邂逅认识了她丈夫,77年由美国嫁来温哥华.也算是一位过埠新娘.
记;75年由香港到美国读书,感觉是怎样?
Stephanie:我做留学生的时候生活很艰苦,不像现时的留学生是带钱来读书.独个儿由香港飞到美国三藩市第二天便开始找寻工作为生计,留学生最普遍的工作便是做餐馆.我一生总算幸运,工作对我来不难找,在第二个学期我己经有三份工做.
我不明白为什么现今新一代读完书后要回流原居地找寻工作.实则这儿都有很多适合他们的工作.既然移民来到温哥华,在温哥华生活也有一段日子,亦在温哥华完成大学课程,为什么不将所学的留在温哥华,而要返回原来的地方找寻工作.
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在温哥华出生,在温哥华长大,在温哥华读书.但他们在温哥华也可以找到一份理想工作,也有发展空间.始终都觉得既来之则安之.
记:在美国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吗?
Stephanie:当然有啦!人的一生甚可以没经历.在美国第二年做了一次大手术,身体里有一个肿瘤,这个经历一生难忘!为免家人担心,唯有将事情隐瞒,独个儿去承受这次经历.动完手术住院一周,伤口未愈便跟医院提出要出院,因为,美国医药费很昂贵,我又不是美国公民. 我根本没钱付医药费,出院后有部份的医药费我都要分期来付还.
连医药费的钱都没有!那当然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出院回家家里冰箱内只有半条面包,这半条面包都是已过期的面包!人很奇怪,要继续生存的话,便自然会有一股推动力让自己求生.
过去的经历,令Stephanie,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Stephanie在77年在温哥华结婚后,亦展开了Stephanie的人生另一阶段,生儿育女.直至到1982年Stephanie才再重投社会工作,适逢有一间搬运公司招聘职员,Stephanie便申请职位.1982年刚是香港移民潮的第一次高峰期,而Stephanie懂得说广东话,亦得到公司的重用.进入香港第二次移民潮高峰期时,Stephanie便自资营运搬公司,当年在华人的搬运公司中,无人不认识袁太Stephanie.
记:什么时候开始了你的作家生涯?
Stephanie:其实在干搬运公司工作的同时已经开始了我的作生涯.不过当时我是一个隐形的饮食专栏写作家.原来做一个隐形的专栏写作很有趣的,很有满足感的.
当年移民来温哥华的华人越来越多,而一向华人都民以食为先,当我在报章刊撰写介绍餐馆的美食,读者都会跟进我写的餐馆去,还要指定是我曾介绍过的餸菜.当我同时坐在餐馆另一餐桌,听到他们说话时,因忍不住开心起来,原来自己写的文章真的受读者认同,1995年加入星岛日报担任副刊工作.直至2000年离开报社之后,便以自由作家身份为中西媒体撰写稿件.
读书时期已经很喜欢写作,曾经投稿到香港报社.第一次看到自己文章在报章刊登,这时候不但觉得是一种挑战,而且证明自己也有写作天份.
采访后记:结识了Stephanie之后,让我认识了不少中西式的饮食文化.每次朋友聚会Stephanie都会推介去哪一间餐馆,品尝特色精美佳肴,肚子里一定满载而归.今年Stephanie筹划了一个[首本名菜]的颁奖典礼,非常成功,亦成为了温哥华饮食业行中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