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坛子里有关移民是对是错;中加孰好孰坏;女性谁老土谁时尚的讨论,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彩纷呈!
想起很久之前读过的一篇文章,节选片断应个景儿,也算跟得“潮流“吧。
PS:开始很纳闷儿,为什么一提及上述话题,很多人就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说事儿,似乎全加的华人都是从这几个大城市,到加拿大这个“大农村”韬光养晦来了。仔细一想,可不是嘛,远了不说,就温哥华的中国人,除了坐船渡海来的,不都是从这几个城市出关乘飞机的吗?!怎么着,人家也是在这些大城市转机呆了几小时的!
唉,原谅我的目光短浅吧……
———————————————————————————————————————————————————————————————————————————————————————————————————
翻着一本“新周刊”在2005年出版的丽江生活专刊,里面是中国富人榜如何渡过有钱有闲的生活。
看着看着,觉得曾经一度让我服气的胡赳赳,令狐磊等主笔人怎的如此俗气和堕落。他们傻乎乎地问那些拥有名誉金钱的富甲,闲重要还是钱重要。这不是废话吗?有钱的都自做清高地说“闲重要”,因为他们的日子就是消费自己的“闲”给那些需要“钱”的人。居然给这类华而不贵的人起名曰“生活家”,希望他们引领中国消费文化。天,谁能象他们那样拥有自己的高尔夫球场,跨欧亚大陆的豪宅?
这种就是所谓的时尚吗?这就是所谓的“慢生活”?也许这种生活方式勉强够时髦,实在算不了风尚。中国媒体似乎就是一帮擦皮鞋的队伍,对所谓“时尚”不顾社会现实地一味吹捧,没有能力去创新,也没有内涵去点评,完全丧失了媒体人的独立和修养。
中国媒体对于时尚的定义除了“名牌”,就是“奢侈”,翻看就知道他们写字时对豪门如何挥霍钱财的满眼艳羡和欲望。从2005年的“生活家”的新周刊,到现在上海的“艺术家”,以及最新版的“新视线”,内容好笑之极,不是无主题的品吃品喝party,就是游轮假期,再不就是令人发止的荒唐设计。有的杂志竟然登出菜单来,看看那些富可敌国的“贵族”们吃的什么人饭。
林徽茵的"谈建筑”一书中曾经说过,建筑的美除了视觉还有结构之美,如果因为增加个屋角或椽脊做装饰,而破坏了整体结构,那么我们可能看不到千年后的长城或者故宫了。视觉再美,结构的损坏都会威胁它们的寿命。有些设计也是这样,依然记得本期“新视线” 封面人物Marcel Wanders躺在上海拥挤地上班马路当中的名贵沙发上伸懒腰的照片,旁边全是骑车人侧目惊讶和满脸不满。所谓设计,如果专门给人添堵到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把饭碗做成马桶状如何?
到底什么是时尚?应该是一种心态和能力,出离尘世的平和心态,创作生活价值的能力。那些仅供私人愉悦的怪诞,那些只能用财富达到休闲,实在不是时尚。倒是开小食店的老夫妻才是真有钱,又不失劳动本色,朴实又欢乐的贵族。
想起1997年第一次来丽江,在全国人们狂庆香港回归的当天,走过人烟稀少的古镇,半掩的老榆木院门里传出纳西人炒菜的香味,布农铃微风中悠扬,狗狗顶着太阳沿着曲折的溪水逛荡着,那些隐居在此的老外从院中走出来友好地向你打招呼,兜售他们半旧的户外用品。时间被丽江放慢了十倍,没有新闻,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货摊,日子悠闲又不空虚,平实而坦然的一种时尚。
活得没点品质的人就不配谈品味。中国的时尚媒体如果停止“装神弄鬼” ,也别“溜须拍马”,那就有点看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