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亮灯
- 时间: 2009-1-03 14:13我的打工经历(一)
2008年即将过去了。在这辞旧迎新之际盘点一下来加拿大的点滴收获,算做自己的年终总结吧。
07年4月移民加拿大后的第二天就买了手机——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再没有个通讯方式,那真跟盲人一样了,在朋友的帮助下办理好一些必需的手续后,最主要的事就是找工作了,要先解决生存问题。
去MALL里买菜的时候发现卖菜的服务员在用中文交谈,于是我走过去跟人家说我想来打工,老板是香港人,讲了几句中国式的英语我大概能听懂他的意思,他说店里来的客人老外居多,要会讲几句英语,我说我想试一下。正好那里缺人手,主管就递给我一份写有所有蔬菜、水果名称代码的商品表,告诉我回家去背下来,而且还要知道它们摆放的位置,准备好了随时考试,通过了就可以录用,每小时8$。我很高兴第一次出手就如此顺利。都说工作不好找,我轻易地找到一份工,心里挺得意。回家后我开始熟悉这二百来个品种的单子,一些是在国内没见过的西人蔬菜水果,我就去店里看实物对照名称,多数蔬菜水果的英文名字我都不知道,只能一个一个记。要命的还有代码呢。二百来个代码要和商品名称对应背下来,还要到店里去看他们摆放的位置。我努力看了一星期,越看头越大,最后真的头晕头疼了。不行,我不是年青人了,短时间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就会把自己压垮了。于是放弃这个看似容易的活儿,去参加ESL英语学习班了。就这样,第一次找工未遂。
在学英语的中侨楼下有家餐馆挂着招聘帮厨的牌子,我进去应聘,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老板答应让我先试两个小时,没有工资。经过试用同意聘用我,让我过两天来上班。结果过了两天我就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跟餐馆老板打个招呼就没再去。这算做第二次找工的经历吧。好象是正式演出前的彩排,这是我找工之前的热身,虽然没有成功,但积累了找工的经验,增加信心这也是挺重要的。
打工第一站:食品厂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我在电话簿上查到的。我在朋友给我的中文黄页上记下几个离家较近的公司名称电话,准备挨个打过去,结果第一个电话打过去是一个食品厂,老板正急着用人找不到人呢,我的出现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于是让我马上上班,当天就让我做了两个小时的VOLUNTEER(志愿者)。每天我的任务是包装食品,装盒装箱,灌装饮料,切肉,做香肠等,一站就是八个小时,除吃饭半小时外,没有休息时间,而且工作要求速度,老板娘带头干,我们都得跟上她的速度才行。还好,干活快是我的强项,我虽然属于瘦弱型,但干起活来不输别人,很快我就成了主力队员,而陆续来的其他几个人明显跟不上。老板和老板娘会时时提醒你要快。八小时的快节奏工作确实很累,每天回到家都是倒头先睡十分钟的觉,缓和一下体力再起来做饭,在食品厂的四个月里,双手十指关节和胳膊一直很痛。对于我们原来没干过活的人来说,是个考验。新来了几个台湾人,干了不到两天就都跑掉了——他们受不了这个苦。因为老板是台湾人,公司里台湾人占主流,我初次接触台湾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小地方小家子气(即使台湾的民主也是比较原始的,新闻中看到台湾的立委开会经常是热闹非凡:讨论问题就是吵架骂人加动手打架,感觉象农村村委会开会一样)。说他们小家子气是因为他们对大陆来的人不了解所以敢欺负,对台湾来的则按等级分出某小姐某太太,给予不同等级的尊敬。在这里工作我感觉象在体验中国1949年以前的生活,但我是受党教育多年的新中国主人,学过剩余价值的理论,我还当人人都是平等的劳动者,跟老板说话也是一样没有畏惧。比如对工时计算不明白了,发薪水晚了,我都会向老板问明白,老板让我们干活时不要讲话,装纸箱不用戴手套等等命令,我认为不合理的,就会跟老板理论几句。有时说得老板无话对答,因为我说得在理。我的这些棱角在来加拿大一年半后,基本都磨平了,只剩下干活挣钱一个目的了。在食品厂做工我给自己定了一年的时间,用一年的时间适应加拿大的生活,打下最基本的生活基础——养活自己,交房租。然后再换工作,我的理想不高,想去老外的公司打工。因为这里流行的一句话是:在国外一不能给中国人打工,二不能给印度人打工。意思是说他们普遍不遵守加国的法规,不按章办事。因为在加拿大开公司并不象在国内开公司那样利润空间大、来钱快,法律更多的是倾向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老板用心经营会赚到钱,但想一夜暴富,一本万利发大财这种可能性就几乎没有,所以很多亚裔老板就用他们灵活的头脑钻加拿大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想方设法克扣工人的薪水、降低待遇。所以给中国人和印度人打工就要准备好享受不到各种待遇,比如保险,比如中间休息的COFFEE BREAK时间,比如加班的一倍半工资都不会有。话说回来,结果我在食品厂只干了四个月,加工间的油锅着火,烧得公司停产接受保险公司的调查和彻底修整厂房,除味除烟等。工人暂时没事干了,而我总的工作时数少,按规定工作不足900小时不能享受政府的失业保险金EI。我要生存,于是朋友介绍我到FOOD COURT去工作。 -
-
第 2 楼 / 3M
- 时间: 2009-1-04 23:29
-
-
第 3 楼 / 迷糊娃娃
- 时间: 2009-1-04 23:54
-
第 4 楼 / vankoo
- 时间: 2009-1-09 20:52
-
第 5 楼 / 不住在这
- 时间: 2009-1-10 01:10
-
第 6 楼 / tjh27
- 时间: 2022-12-29 12:08帖子为什么打框了?
亮灯 _BBCODE_WROTE:
我的打工经历(一)
2008年即将过去了。在这辞旧迎新之际盘点一下来加拿大的点滴收获,算做自己的年终总结吧。
07年4月移民加拿大后的第二天就买了手机——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再没有个通讯方式,那真跟盲人一样了,在朋友的帮助下办理好一些必需的手续后,最主要的事就是找工作了,要先解决生存问题。
去MALL里买菜的时候发现卖菜的服务员在用中文交谈,于是我走过去跟人家说我想来打工,老板是香港人,讲了几句中国式的英语我大概能听懂他的意思,他说店里来的客人老外居多,要会讲几句英语,我说我想试一下。正好那里缺人手,主管就递给我一份写有所有蔬菜、水果名称代码的商品表,告诉我回家去背下来,而且还要知道它们摆放的位置,准备好了随时考试,通过了就可以录用,每小时8$。我很高兴第一次出手就如此顺利。都说工作不好找,我轻易地找到一份工,心里挺得意。回家后我开始熟悉这二百来个品种的单子,一些是在国内没见过的西人蔬菜水果,我就去店里看实物对照名称,多数蔬菜水果的英文名字我都不知道,只能一个一个记。要命的还有代码呢。二百来个代码要和商品名称对应背下来,还要到店里去看他们摆放的位置。我努力看了一星期,越看头越大,最后真的头晕头疼了。不行,我不是年青人了,短时间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就会把自己压垮了。于是放弃这个看似容易的活儿,去参加ESL英语学习班了。就这样,第一次找工未遂。
在学英语的中侨楼下有家餐馆挂着招聘帮厨的牌子,我进去应聘,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老板答应让我先试两个小时,没有工资。经过试用同意聘用我,让我过两天来上班。结果过了两天我就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跟餐馆老板打个招呼就没再去。这算做第二次找工的经历吧。好象是正式演出前的彩排,这是我找工之前的热身,虽然没有成功,但积累了找工的经验,增加信心这也是挺重要的。
打工第一站:食品厂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我在电话簿上查到的。我在朋友给我的中文黄页上记下几个离家较近的公司名称电话,准备挨个打过去,结果第一个电话打过去是一个食品厂,老板正急着用人找不到人呢,我的出现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于是让我马上上班,当天就让我做了两个小时的VOLUNTEER(志愿者)。每天我的任务是包装食品,装盒装箱,灌装饮料,切肉,做香肠等,一站就是八个小时,除吃饭半小时外,没有休息时间,而且工作要求速度,老板娘带头干,我们都得跟上她的速度才行。还好,干活快是我的强项,我虽然属于瘦弱型,但干起活来不输别人,很快我就成了主力队员,而陆续来的其他几个人明显跟不上。老板和老板娘会时时提醒你要快。八小时的快节奏工作确实很累,每天回到家都是倒头先睡十分钟的觉,缓和一下体力再起来做饭,在食品厂的四个月里,双手十指关节和胳膊一直很痛。对于我们原来没干过活的人来说,是个考验。新来了几个台湾人,干了不到两天就都跑掉了——他们受不了这个苦。因为老板是台湾人,公司里台湾人占主流,我初次接触台湾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小地方小家子气(即使台湾的民主也是比较原始的,新闻中看到台湾的立委开会经常是热闹非凡:讨论问题就是吵架骂人加动手打架,感觉象农村村委会开会一样)。说他们小家子气是因为他们对大陆来的人不了解所以敢欺负,对台湾来的则按等级分出某小姐某太太,给予不同等级的尊敬。在这里工作我感觉象在体验中国1949年以前的生活,但我是受党教育多年的新中国主人,学过剩余价值的理论,我还当人人都是平等的劳动者,跟老板说话也是一样没有畏惧。比如对工时计算不明白了,发薪水晚了,我都会向老板问明白,老板让我们干活时不要讲话,装纸箱不用戴手套等等命令,我认为不合理的,就会跟老板理论几句。有时说得老板无话对答,因为我说得在理。我的这些棱角在来加拿大一年半后,基本都磨平了,只剩下干活挣钱一个目的了。在食品厂做工我给自己定了一年的时间,用一年的时间适应加拿大的生活,打下最基本的生活基础——养活自己,交房租。然后再换工作,我的理想不高,想去老外的公司打工。因为这里流行的一句话是:在国外一不能给中国人打工,二不能给印度人打工。意思是说他们普遍不遵守加国的法规,不按章办事。因为在加拿大开公司并不象在国内开公司那样利润空间大、来钱快,法律更多的是倾向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老板用心经营会赚到钱,但想一夜暴富,一本万利发大财这种可能性就几乎没有,所以很多亚裔老板就用他们灵活的头脑钻加拿大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想方设法克扣工人的薪水、降低待遇。所以给中国人和印度人打工就要准备好享受不到各种待遇,比如保险,比如中间休息的COFFEE BREAK时间,比如加班的一倍半工资都不会有。话说回来,结果我在食品厂只干了四个月,加工间的油锅着火,烧得公司停产接受保险公司的调查和彻底修整厂房,除味除烟等。工人暂时没事干了,而我总的工作时数少,按规定工作不足900小时不能享受政府的失业保险金EI。我要生存,于是朋友介绍我到FOOD COURT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