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任正韭中研奋斗大会讲稿《中研不仅要做华为的中研,更要做世界的中研》
中研不仅要做华为的中研,更要做世界的中研
不久前我们有个中央平台开发部,融合一些部门后,现在改名叫中央研究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研。平台部门主要搞一些共性东西,体现的是对产品的支撑;“中研”则包含了一些前瞻性、预研性的研究,体现的是研究和探索,其实也是一种深层次的支撑。
以前西方大公司把我们甩的太远,能跟上人家跑就已经不错了,当时我们做些共性研究就可以了。随着华为公司的逐渐壮大,光跟着人家跑已经满足不了华为的需求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从跟随者转变为领跑者,角色变了。跟随者虽然累人,但不用操太多的心;领跑者不但累人,还累心。中研就是华为技术的中央研发部门,就是大家都围着你转的部门,需要他来给产品带来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性,他所要承担就是这个领跑者的角色。从这个角度说,中研所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作为一个企业,尤其是象华为这样的企业,一下子就沉进去,做多么深的技术研究也是不太现实的,我们没有当年贝尔实验室那么深厚的财力,也没有那么多高尖技术人才。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搞好华为自己的技术研究,也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说到这里想起了我小时候的故事。
当时中学离家比较远,我和一邻居骑自行车上下学,路上有一块西瓜地,瓜地的周围是大半米高的豆地。开学时候西瓜刚下市,地里还有很多主人扔下的衰败的瓜秧,我和邻居就打算去瓜地里找些主人落下的西瓜解解渴。邻居就直接在瓜地里找,我觉得主人一定在西瓜地里找很多遍了,想找到西瓜也是不太可能了。但我发现少数西瓜苗枝蔓到了豆地里,于是我就直接在豆地里找西瓜,最后我还真找到了个大西瓜,而邻居只找到了些不能吃的“小疙瘩”。
这个西瓜地就好比是个现成的技术领域,无数专家在里面耕耘过。当我们也去试图探索这个领域,如果我们也按照一般的方法去研究摸索,由于我们不具备长时间基础技术的积累,则很难做出什么东西。好比我们没能花时间地去种植西瓜,却想在别人抛弃下的瓜地找到西瓜,最好的方法不是和别人一样在瓜地去翻找,而是另辟奚径,在瓜地周围的豆地找。
技术研究就好比找西瓜,在我们没能力或没有必要去种植整块西瓜时,就不要去试图在别人抛弃的瓜地里找到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仔细分析瓜地周围的情况,看看是否还有被别人忽视、而仍然有可能找到西瓜的地方,只有找准这个大方向,才有可能找到好西瓜。
除了容易被别人忽视的地方容易找到西瓜外,一些技术结合部位同样可以找到“西瓜”,很多东西在外面很成熟很普通,但一旦引入到一个特殊环境,就有可能是个创新的东西。比如奥运会开幕身的LED技术,引入地面大屏幕后,照样流光溢彩,只要敢大胆的用,大胆的想,本来很普通的东西硬是做出新意来。创新并不总是发明电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能给产品带来具有竞争力的新意,就是创新。
反过来说,如果不能搞清楚“瓜地无瓜”的道理,而去执着地在别人耕耘无数遍的领域寻找,最终只能是一无所获。还有就是,就算我们以后强大了,自己有能力种西瓜了,也同样需要这种研究思路。因为我们不可能哪个领域都有瓜地,有时也不许要那么多的西瓜。在那些不需要种瓜而确实需要少量西瓜的地方,找找结合带,找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同样很重要。
中研不论做的是平台技术支撑还是潜在技术支撑,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打交道的人多,需要合作的地方多。公司大了,往往就会出现合作方面的问题,我曾经在《致新员工书》里也曾多次提到过,不要怕工分不好分就消极对待团队合作,那样吃亏的只能是你自己。随着产业化分工的逐渐深入,最大的工作特点就是合则双赢,分则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