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的是,蘇魯安號自始至終都表現得非常出色,在兩艘中國船只先前接近時,它始終保持鎮定,並持續保持機動,使其成為難以對付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速度至關重要。蘇魯安號的速度比海岸警衛隊快艇慢了幾節,比軍艦慢了多達七節。完全逃脫根本不可能。
雖然尚未確認人員死亡,但碰撞發生時身處其巡邏艇前甲板的中國海警水兵不太可能逃脫。後續視頻顯示,隨著巡邏艇從鏡頭中消失,軍艦船頭冒出一團紅色霧氣。這對水兵及其家屬來說毫無影響,但這不太可能是血跡。船頭有一個裝滿鐵銹和灰塵的大型錨鏈艙,如果被解放軍海軍艦艇像壓扁金屬箔一樣擠壓,這些灰塵和鐵銹肯定會被猛烈地甩出。
這艘軍艦碰撞後的行為更令人意外。根據《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船舶在碰撞後必須提供援助。然而,這艘驅逐艦幾乎沒有因為碰撞(違反法律)或檢查自身水密性(違反常識)而減速。我們可以看到左舷船頭有兩個小洞,但如果洞是在水線以下呢?
基本的損害控制原則是放慢速度進行檢查,如果你操作熟練,只需一分鍾。但他們並沒有這樣做。我不確定這究竟是因為艦長的恐慌和經驗不足,還是體現了一種“不顧一切地繼續前進”的戰時心態。我之前就指出,每年建造如此多新戰艦的弊端在於你無法快速積累經驗——有些中國海軍艦長的海上服役時間還不到八年——所以這可能是缺乏經驗,而不是態度不好。不過,我很想知道,因為兩者之間的差異很大。
像這樣近距離操控多艘軍艦是可行的。我曾經在擔任護衛艦艦長期間,與一艘美國驅逐艦近距離協同作戰,保護掃雷艦免受快速攻擊艇的攻擊。那次行動中,我和美國艦長事先花了一個晚上繪制了地圖。
鱈魚戰爭或許是皇家海軍最後一次被要求進行如此激進的艦對艦攻擊,而且當時效果也不好。如今的軍艦注重速度和機動性,並非設計用來撞擊其他艦船。能躲就躲,除非像俄羅斯和伊朗這些愚蠢地帶機動的支持者一樣,對這種行為毫不在意。
為了結束這場沖突,蘇魯安號展現出強大的專業精神,它減速後通過無線電表示願向這艘已經沒有船頭的快艇提供援助。幹得漂亮。
這讓我想到了北京認為這種行為能達到什麼目的。我理解他們試圖使其在那裡的非法主張正常化,但在這種情況下,風險與回報的權衡使得這種做法顯得有些奇怪。這讓我想起了你穿越霍爾木茲海峽時,伊朗小船蜂擁而至的場景。這實際上並不會嚇到你或阻止你繼續前行,只是讓你疑惑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當他們做得不好時,你對他們作為行動者的尊重就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