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周樹人
- 時間: 2025-5-07 10:39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The Republic of India),簡稱“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軟件和後端服務外包大國 [60]、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 [1]印度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裡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約8000公裡。 [26]國土面積約298萬平方公裡(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居世界第七位。 [1]跨越2個時區,即東5區、東6區。首都新德裡時間比北京時間晚2.5小時,沒有夏令時。 [26]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分別占總人口的80.5%和13.4%。 [1]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 [1]。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形成中央集權大國,統治200多年。 [1]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臥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開始入侵印度。1757年印度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領。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憲法正式生效,印度成立共和國,同時仍為英聯邦成員。 [1] [34] [36]2023年,人口約14.4億,主要經濟數據如下(以現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3.57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7.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美元。 [1]2025年4月24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取消了對方國民的簽證。
-
-
第 2 樓 / 周樹人
- 時間: 2025-5-07 10:42
國名來由
印度這個名字來源於印度河,印度河流域也是古人類發源地之一,故因此為國名,印度人將這一民族文明的搖籃稱為Sindhu(本義為河流,中國古代音譯為“身毒”等)。但印度的近鄰波斯人在說Sindhu時對其首字母s存在發音困難,遂將其訛變為Hindu;而Hindu一詞因字母H弱化乃至失音,再變而為Indu。印度的名聲因波斯人而傳入希臘,希臘人遂以印度西部的這條河流指稱整個印度地區。他們又將Hindu或Indu訛變為Indus。後來,Indus成了西方語言對印度河的通用名稱。中世紀穆斯林入侵印度後,又依波斯語稱印度為Hindustan(印度斯坦),意思是“印度人生活的地方”或“印度國”。同理,他們將印度教徒稱為Hindus。英國殖民者來到印度後,稱印度教為Hinduism,稱印度為India。India顯然是從Indus演變而來的 [31]。印度在梵文中又有月亮的意思,因此,印度又稱“月亮之國” [25]。印度諸語言中稱印度為“婆羅多”。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及《蓮花往世書》中。《摩訶婆羅多》中著名插話之一《沙恭達羅》,講述國王豆扇陀與淨修林仙人義女沙恭達羅的愛情故事。他們生有一子,名婆羅多。婆羅多長大後成為轉輪王。他的後代被稱為婆羅多族。因此,印度諸語言又名印度為Bharatavat-sa,意思是婆羅多子孫之國或婆羅多族之國。沙恭達羅的故事後經笈多王朝時代著名詩人和劇作家迦梨陀娑改編為劇本而傳遍印度乃至全世界。這似乎就是印度語言中國名“婆羅多”稱謂的來源。印度古人亦稱印度次大陸為瞻部洲(JambudVipa),佛經及《西游記》中提到的南瞻部洲即指稱或包括此地 [31]。
原始社會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
早期文化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吠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十六雄國
公元前六-前四世紀的十六雄國是16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灾B磯嚶《勸罟校揮誚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
孔雀王朝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余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
笈多時代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幹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
拉其普特人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德裡蘇丹國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赫穆德遠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並。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丁·艾伯克於1206年采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裡。此後直到莫臥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裡蘇丹國的歷史。
莫臥兒帝國
德裡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占領了德裡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臥兒帝國。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臥兒帝國稱為“後期莫臥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臥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
殖民時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斗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臥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裡也有土邦)。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饑荒。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 -
-
第 3 樓 / 周樹人
- 時間: 2025-5-07 10:42
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斗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
第 4 樓 / 周樹人
- 時間: 2025-5-07 10:43
區域位置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國土約298萬平方千米(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居世界第7位。 [1]
地形地貌
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幹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占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氣候特征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自然資源
播報
編輯
礦產資源
印度資源豐富,有礦藏近100種。雲母產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產量居世界第三。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3241.28億噸,鐵礦石134.6億噸,鋁土6.46億噸,鉻鐵礦9700萬噸,錳礦石1.67億噸,鋅743萬噸,銅529.7萬噸,鉛190萬噸,石灰石756.79億噸,磷酸鹽1.42億噸,黃金68噸,石油5.87億噸,天然氣13726.4億立方米。此外,還有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森林80.90萬平方公裡,覆蓋率為24.62%。(數據來源:2021 年印度森林狀況報告)
生物多樣性
印度漫長的海岸線上,擁有不同的生態系統,如8100公裡長的紅樹林沼澤、珊瑚礁、海草床、海灘、沙丘、鹽沼和泥灘。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在光合作用和生產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動植物的多樣性表明,在印度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中,已知的物種數量可能達到17795種或更多。其中,998種受法律保護,因為它們的自然種群因過度開采而枯竭。 [29]
行政區劃
播報
編輯
區劃
印度自稱有29個邦和7個中央直轄區(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和查謨—克什米爾地區)。主要大城市有德裡、孟買、加爾各答、金奈、海德拉巴和班加羅爾、艾哈邁達巴德等。 [26]
[img width=378.81157154026585 height=500]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21bb051f8198618f67499c743ed2e738bd4e646?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1000[/img]印度行政區劃
印度28個邦名列表
安得拉邦
西孟加拉邦
阿薩姆邦
比哈爾邦
恰蒂斯加爾邦
果阿邦
特裡普拉邦
曼尼普爾邦
喜馬偕爾邦
梅加拉亞邦
喀拉拉邦
古吉拉特邦
賈坎德邦
北阿坎德邦
旁遮普邦
卡納塔克邦
米佐拉姆邦
奧裡薩邦
哈裡亞納邦
錫金邦
泰米爾納德邦
拉賈斯坦邦
馬哈拉施特拉邦
那加蘭邦
中央邦
查謨-克什米爾邦
北方邦
特倫甘納邦 [4]
首都
印度首都為新德裡(New Delhi),人口3500萬(2023年)。德裡位於印度恒河支流亞穆納河(又譯朱木拿河)畔,為中央直轄區,包括新、老德裡和郊區鄉村在內,面積1485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446.3平方千米),是全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鐵路、航空樞紐。
國家象征
播報
編輯
國名
印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ia),別稱婆羅多。印度者,唐雲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中略)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慈恩傳二曰:“印特伽國,謂印度也。”是月之名與Indu混也。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語名(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Hindu)、希臘語變為ινδία(India),龜茲語Indaka。
國旗
印度國旗為長方形,長寬之比為3:2。全旗由橙、白、綠三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正中心有一個含24根軸條的藍色法輪。橙色象征了勇氣、獻身與無私,也是印度教士法衣的顏色。白色代表了真理與和平。綠色則代表繁榮、信心與人類的生產力。法輪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阿育王在位期間修建於佛教聖地石柱柱頭的獅首圖案之一。一般說來,人們籠統地稱它為“阿育王法輪”(阿育王篤信佛教,對佛教的傳承與發展有著莫大的貢獻)。神聖的“阿育王法輪”象征著真理與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輪的24根軸條則可代表一天的24小時,象征國家時時都向前進。
[img width=640 height=428.5530546623794]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71cf3bc79f3df8dcd100d2c28c48658b4710b9128215?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857[/img]印度國旗
國徽
印度國徽圖案來源於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頂端的石刻。圓形台基上站立著三只金色的獅子,象征信心、勇氣和力量。台基四周有四個守衛四方的守獸:東方是象、南方是馬、西方是牛,北方是獅。雄獅下面中心處是具有古老印度教色彩的法輪;兩邊的守獸象征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業以及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毅力;圖案下面有句用梵文書寫的、出自古代印度聖書的格言“唯有真理得勝”。1950年1月26日,印度人民選擇這些古老的雄獅圖案作為國徽,以此來弘揚印度悠久的文化和歷史。
[img width=331.0546875 height=500]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d043ad4bd11373f0820211442e575cfbfbedaa64aeea?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1000[/img]印度國徽
-
第 5 樓 / 周樹人
- 時間: 2025-5-07 10:43
人口民族
人口
2021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網更新顯示印度人口13.9億人。 [1]202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網更新顯示印度人口13.9億人。 [1]2023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網更新顯示,截至2021年,印度人口約14.08億。 [1]2022年11月,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印度人口預計在2050年達到17億。 [27]2023年4月19日,據聯合國公布的數據,印度人口數量14.28億,略高於中國的14.25億,已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有一半的人口年齡在30歲以下,未來幾年有望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作為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印度擁有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比歐洲、非洲或美洲的總人口還要多。 [35]
人種
關於印度人種的劃分,歷來聚說紛紜。受到學術界普遍公認的劃分方法,是由B.s.古哈於1935年提出來的。他將印度的種族劃分為五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亞人(the Proto-Austr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納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印度土著人。 [1]
民族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46.3%,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盧固族、泰米爾族等。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該族占印度總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語,少數人說烏爾都語。主要以務農為業。孟加拉族(BENGALI)該族占印度總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奧裡薩邦等,操孟加拉語,大多數人信印度教。主要從事農業。馬拉地族(MARATI)該族占印度總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馬拉地人喜歡摔跤,還善於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加拿達族(KANNADA)占印人口3.87%,說加拿達語,分布在卡納塔卡邦。馬拉亞拉姆族(MALAYALAM)占印人口3.59%,說馬拉亞拉姆語,分布在喀拉拉邦。旁遮普族(PUNJABI)該族占印度總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語,少數操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信奉錫克教和印度教。多數人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旁遮普人能歌善舞。阿薩姆族(ASSAMESE)主要分布在印度的阿薩姆邦,操阿薩姆語。信奉濕婆神。多從事農業、畜牧業。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喝茶。奧裡薩族(ORISSAI)主要分布在奧裡薩邦。奧裡薩人主要信奉印度教,奧裡薩一向被譽為印度教之鄉,素有印度教聖地之稱。奧裡薩人以米飯為主食,衣著簡單樸素。
政治
播報
編輯
政體
印度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征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總統職位因去世、辭職或罷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憲法第65條規定由副總統代行總統職務。當新總統被選出及就職後,副總統恢復原有職務。總統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職務時,由副總統暫時代理總統職能直至總統返回辦公。 [1]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副總理及其他內閣成員。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幹名。不設副國務卿。
憲法
印度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采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
議會
聯邦議會由總統和兩院組成。總統擔任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由議會兩院及各邦議會當選議員組成選舉團選出,任期五年,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現任總統德勞帕迪·穆爾穆(女)(Droupadi Murmu),2022年7月25日就任。兩院包括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聯邦院共250席,包括由總統指定的12名具有專門學識或實際經驗的議員和不超過238名各邦及中央直轄區的代表組成,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1/3。聯邦院每年召開4次會議。憲法規定副總統為法定的聯邦院主席。賈格迪普·丹卡爾(Jagdeep Dhankhar)於2022年8月6日當選聯邦院主席,8月11日就職。人民院為國家主要立法機構,其主要職能為:制定法律和修改憲法;控制和調整聯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對聯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並有權彈劾總統。人民院共543個議席,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每5年舉行一次大選。2024年選舉產生的第18屆人民院中贏得席位較多的政黨有印人黨(獲240席)、國大黨(獲99席)、社會黨(獲37席)、草根國大黨(獲29席)、德拉維達進步聯盟(獲22席)、泰盧固之鄉黨(獲16席)、人民黨(聯合派)(獲12席)。2024年6月26日,印度舉行第18屆人民院議長選舉,印人黨議員、上屆人民院議長奧姆·博拉再度當選議長。 [1]
政府
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是最高行政機關。總理由總統任命人民院多數黨的議會黨團領袖擔任,部長會議還包括內閣部長、國務部長。總理和內閣部長組成的內閣是決策機構,其中內閣部長共28人。獨立主持部務的國務部長5人:統計和項目執行部國務部長(獨立主持)、計劃部國務部長(獨立主持)拉奧·英德吉特·辛格(Rao Inderjit Singh),科技部國務部長(獨立主持)、地球科學部國務部長(獨立主持)吉坦德拉·辛格(Jitendra Singh),司法部國務部長(獨立主持)阿瓊·拉姆·梅格瓦爾(Arjun Ram Meghwal),傳統醫學部國務部長(獨立主持)賈達夫·普拉塔普拉奧·甘帕特拉奧(Jadhav Prataprao Ganpatrao),技能發展和創業部國務部長(獨立主持)賈揚特·喬達裡(Jayant Chaudhary)。
司法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現任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為達南賈亞·錢德拉楚德(Dhananjaya Y. Chandrachud)。總檢察長由政府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咨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現任總檢察長為文卡塔拉馬尼(R. Venkataramani),2022年10月上任。 [1]2018年9月27日,印度最高法院宣布廢除刑法第497條涉及“通奸罪”的相關內容,標志著這條沿用158年的陳年律法正式成為歷史。 [3]
政黨
-
第 6 樓 / 周樹人
- 時間: 2025-5-07 10:44
經濟
綜述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影響,印度政府過分幹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借由外國貿易及直接投資,逐步轉型為自由市場,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印度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30]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2/3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成為全球軟件、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藥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印度經濟以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無法溫飽。印度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印度制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件出口國以及眾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實行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嚴格控管。不過,1991年通過經濟改革,放松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國有企業民營化和部分領域開放對私人以及外國投資的設限,至於相關的政治爭論持續不斷。獨立以來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到基本自給,工業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發展迅速,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印已成為全球軟件、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1991年7月開始實行全面經濟改革,放松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1992年至1996年實現經濟年均增長6.2%。“九五”計劃(1997年至2002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5.5%。“十五”計劃(2002年至2007年)期間,繼續深化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實現年均經濟增長7.8%,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06年,推出“十一五”計劃(2007年至2012年),提出保持國民經濟10%的高速增長,創造7000萬個就業機會,將貧困人口減少10%,大力發展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環保力度。2011年8月,印計劃委員會通過“十二五”計劃(2012年至2017年)指導文件,提出國民經濟增速9%的目標。2015年,印裁撤計劃委員會。“十二五”結束後,印不再實行五年計劃。2025年3月17日,據彭博新聞社網站報道,印度啟動與新西蘭的自由貿易協議談判。在全球貿易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兩國尋求加強經濟聯系。 [63]
2024財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以現價計算)
國內生產總值
3.55萬億美元。(2024財年數據,來源印統計部門)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9.6%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2430美元
貨幣名稱
印度盧比(Rupee)
匯率
1美元≈84.1印度盧比(2024年10月數據)
通貨膨脹率(以CPI衡量)
3.65%(2024年8月數據)
外匯儲備
7046.9億美元(2024年9月數據,來源印度央行)
參考資料 [1]
印度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包服務接包國,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軟件大國。 [28]
工業
在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印度工業以紡織和采礦為主。獨立以後,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工業已形成完整體系。印度的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件制造、航空和空間等工業發展迅速。印度擁有兩大汽車企業:塔塔汽車和馬亨德拉,其中塔塔汽車於2008年收購捷豹路虎,馬亨德拉則於2010年收購雙龍汽車。主要工業包括紡織、食品加工、化工、制藥、鋼鐵、水泥、采礦、石油和機械等。汽車、電子產品制造、航空和空間技術等新興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2023/2024財年印度工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8%,其中電力行業同比增長7.1%,采礦業同比增長7.5%,制造業同比增長5.5%。 [1]
印度工業 -
第 7 樓 / 周樹人
- 時間: 2025-5-07 10:45
農業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世界1/10的可耕地,面積約1.5億公頃,人均0.11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65%。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服務業
近年來,印服務業實現較快發展。2020/2021財年增長6.9%。2020/2021財年,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總增加值的貢獻率為55.39%,系印度創造就業、創匯和吸引外資的主要部門。據估算,2023/2024財年服務業對印國民經濟總增加值的貢獻率為54.86%。
旅游業
-
第 8 樓 / 周樹人
- 時間: 2025-5-07 10:46國際影響印度外貿總局於2012年3月5日宣布,禁止棉花出口。作為全球第二大棉花出口國,印度的這個決定引起全球棉花交易市場當天出現大幅波動。 [39]印度商務部希望財政部盡快采納其建議提高橡膠進口關稅,以幫助國內膠農應對橡膠價格下跌。橡膠價格已從230盧比/公斤下跌至約160盧比/公斤。兩個月前,印度商務部向稅務局建議:基於過去3年的平均價格,把對橡膠征收的特別進口關稅由20盧比/公斤提高到34盧比/公斤。但是並未提出對20%的進口關稅作更改。進口商可以按兩種方式交稅:按橡膠價值付20%進口關稅,或按20盧比/公斤付進口關稅。2013年3月,約占印度橡膠產量90%的喀拉拉邦在內,來自印度南部各邦的膠農代表拜會了商務部負責人,指出如果不提高進口關稅,來自鄰國的廉價橡膠就會湧入印度市場,進一步拉低橡膠價格,並有可能導致國內危機。
稅收體制
1886年從英國引入的所得稅制成為了印度稅收制度的雛形。1947年獨立以後,隨著經濟的逐步自由化,印度開始對稅制進行補充和完善,逐步開征了遺產稅(1953年)、贈與稅和財富稅(1958年)和超額利潤稅(1964年),並在1986年實施了有限度增值稅。1991年,印度政府對稅制進行了系統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稅收體制。印度的稅制相對簡單,包括公司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財富稅、農業稅、利息稅、贈與稅、消費稅、銷售稅、有限度增值稅、關稅等10個稅種。印度在天體物理、空間技術、分子生物、電子技術等高科技領域都已達到較高水平。2009年8月,東盟與印度在曼谷簽署《貨物貿易協議》。協議規定,從2013~2016年,東盟成員國和印度之間將實現對80%以上的交易產品取消進口關稅。
外匯儲備
截至2020年12月4日,印度中央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央行外匯儲備達5793.46億美元,印度央行外匯資產在報告周內增加45.25億美元。 [5]截至2023年10月數據,外匯儲備達5859億美元。 -
第 9 樓 / 周樹人
- 時間: 2025-5-07 10:50
戰爭觀
印度認為,戰爭是人類的社會現象,是實現國家政治目標的一種斗爭形式。印度進行戰爭的目的是保衛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統一,維護民族利益,實現國家戰略的總目標。印度自認為其陸軍實力名列全球第三,海軍名列第五、空軍名列第六。印軍前身為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雇傭軍。1947年印巴分治後始建分立的三軍。1978年創建獨立的海岸警衛隊。總統是名義上的武裝力量統帥,內閣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定、實施作戰計劃,指揮作戰行動。現任陸軍參謀長烏彭德拉·德維迪(Upendra Dwivedi),空軍參謀長維韋克·拉姆·喬杜裡(Vivek Ram Chaudhary),海軍參謀長阿馬爾·普裡特·辛格(Amar Preet Singh)。實行募兵制。陸、海、空三軍現役兵力為144.4萬,其中陸軍123.7萬,海軍6.7萬,空軍14萬。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准軍事部隊。2023/2024財年國防預算5.94萬億盧比。 [1]
軍費
一直以來印度把擴充軍事實力當成爭當世界一流大國的重要標志。印度始終致力於稱霸南亞、直接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軍事強國行列是印度國家戰略的終極目標。印度當局深信,軍事實力是取得大國地位的必要基礎,外交必須以軍事為後盾,軍事必須以外交為補充,軍事力量不僅是構成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國家外交最可靠的王牌。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戰略思想,得到了印度智囊機構、軍界、學術界和新聞界的廣泛支持,印度導彈之父卡拉姆,就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直截了當地宣稱:“弱小並不令人尊重,因此,印度在軍事上必須強大”。印度財政部長普拉納布·慕克吉宣布,到2010年3月的財政年度,印度軍費預算將增加24%,達1.42萬億盧比,約500億美元。將為印度的123萬軍隊的現代化計劃提供資金。除了軍費預算,慕克吉還批准了為准軍事部門增加1.43億美元。他還說,在本財政年度將為加強所謂的邊境安全增加4.56億美元。印度是新興經濟體當中購買武器最多的國家,自2000年以來,印度進口的軍事裝備價值280億美元。未來幾年,印度計劃進一步簽署價值估計達300億美元的合同。
軍備
為實現“直接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強國”的國家戰略目標,印度高度重視軍事力量的現代化建設,制定了到2015年成為世界軍事大國的戰略規劃,大力推進海、陸、空三軍轉型。陸軍:向戰略打擊軍種轉變;海軍:向遠洋作戰型軍種轉變;空軍:向航空航天型軍種轉變。以此建立一支適應未來戰爭需要、與國家戰略目標相適應的“未來軍隊”。為適應軍隊的現代化轉型,軍費支出結構也作了極大調整,被稱為“首要花費項目”的武器采購費用達到了3340億盧比,比上一財年1690億盧比的實際采購費增加了近1倍。印度海軍擁有1艘航母、8艘導彈驅逐艦、約40艘護衛艦、16艘潛艇以及大量輔助戰艦。據悉,印度政府已批准2015年之前再建造2艘核潛艇。
印度軍備
軍械
印度將與俄羅斯聯合研發代號為PAK-FA的第5代先進戰斗機。俄印聯合研發第5代戰斗機項目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將成為俄印兩國政府在軍事領域內數額最大的一個聯合研發項目。印度從俄羅斯引進的最新戰斗機為蘇-30MKI戰斗機。印度空軍主要將領已經證實印度空軍已確定了印度第5代戰斗機的技術性能指標。據稱,印度空軍希望用5年的時間研發第5代戰斗機。據悉,第5代戰斗機PAK-FA具備隱身性能,可在不使用加力燃燒室的情況下進行超音速巡航,機上將安裝主動式電子掃描陣列(AESA)機載雷達以及可增強機動性的推力矢量噴管。進入21世紀,印度陸軍已經向俄羅斯購買了310輛T-90主戰坦克。印度陸軍高級軍官則表示,陸軍用1781輛主戰坦克替換老舊的T-55和T-72坦克的需求,將通過引進1657輛俄制T-90S和訂購的124輛阿瓊坦克(由印度自己開發,耗資巨大,但坦克質量性能始終存在一定問題,無法滿足印度軍方的要求)得到滿足。俄印簽署協議引進310輛俄制T-90S坦克,根據雙方又達成協議,印度再進口347輛T-90S坦克,而且印度阿瓦迪重型車輛制造廠已經開始根據俄方許可證生產另外1000輛T-90S坦克。印度已宣布在未來十年裡要建立一支航母艦隊和核潛艇的計劃。印度還進行了可攜帶核彈頭的導彈試射,其射程可覆蓋中國的主要城市。而在臨近中國的邊境地區,它也正在重新開啟空軍基地。
演習
2025年5月5日,印度內政部宣布,已下令幾個邦在5月7日舉行模擬安全演習,以確保遇襲時民防能夠有效應對。此次演習正值印度和巴基斯坦在4月克什米爾恐怖襲擊後的關系緊張之際。這些措施包括使用空襲警報,對平民和學生進行保護性民防培訓,以及實施停電應對措施。各邦還被要求用迷彩掩蓋關鍵的基礎設施和設備,並排練疏散計劃,以實現快速協調的應急反應。這是印度自1971年孟加拉國獨立戰爭以來首次進行此類演習。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