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1940年1月4日—),江西贛州出生,法籍華裔劇作家、小說家、畫家、戲劇和電影導演、攝影家,1980年代末前往歐洲,現為法國公民。因“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而榮獲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他亦是翻譯家,尤著於翻譯塞繆爾·貝克特和歐仁·尤內斯庫的作品。而當中的意識流作品及當中的流亡意識對其他作家有很大的啟發[2]。
編輯[/align]
1952年,高行健就讀於江蘇省
南京市第十中學(今南京市金陵中學),以前這所中學是一個教會學校(
金陵大學附屬中學),能夠接觸到許多的西方翻譯來的著作。另外,高行健師從畫家
鄆宗嬴先生學畫
素描、
水彩、
油畫以及
泥塑。對這段時光,高行健回憶到:“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我的中學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夢裡”。
1967年10月,長達十年的戀愛之後,與中學校友王學昀在北京結婚。
1975年,經岳父的學生推薦調入北京
中國旅社,又經岳母的親戚推薦,任《
中國建設》雜志社法文組組長。
1979年5月,作為全程翻譯,陪同
巴金等中國作家訪問
巴黎,回國後高行健發表了《巴金在巴黎》。
1982年,與
劉會遠共同創作的劇作《
絕對信號》,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
1983年,《車站》,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很快被禁演。
[3]1984年,經法院判決,正式與第一任妻子離婚。
1985年,在北京與
雕塑家尹光中舉辦泥塑繪畫展,開始受到海內外媒體的關注,這也是到目前為止,高行健在大陸舉辦的唯一一次畫展。同年與第二位妻子郭長慧結婚後,應邀赴
歐洲五國(
德國、
法國、
英國、
奧地利、
丹麥)訪問八個月,在
柏林文化之家舉辦了個人畫展,獲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賣畫獲“巨款”四萬
馬克,從此高行健開始了以畫養文生涯,獲得了更多寫作上的自由。
1986年,《彼岸》被禁演。
1987年,高行健應邀赴
德國從事繪畫創作。1988年, 定居巴黎,後又創作了《逃亡》、《生死界》、《對話與反潔》、《夜游神》、和《山海經傳》等,使其戲劇作品增至十八部,也開始成為法國“
具像批評派沙龍”成員,以後連續三年參加該沙龍在
巴黎大皇宮美術館的年展。
1989年爆發
六四事件後,高行健公開宣布退出
中國共產黨,此事觸怒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高行健被開除公職、黨籍,在北京的住房被查封。高行健則宣布,永不再回沒有自由的中國大陸,自此正式流亡法國。與第二位妻子離婚。
1997年,高行健加入法國國籍。
1999年,高行健的畫作在巴黎參加
羅浮宮第十九屆國際古董與藝術雙年展。
2000年,因小說《
靈山》、《
一個人的聖經》等著作,高行健成為首位獲得
諾貝爾文學獎的中文作家。
瑞典科學院對高行健作如下評價:“具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藝術和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